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06)02—0004—008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发展机遇与建设平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伟大实践,既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提出了要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基础。要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中的作用,必须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机遇与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创立的,并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不断丰富,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等许多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跨越式发展,既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改革的结果。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发展机遇与建设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在高校主要表现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革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在经济体制转变、高校改革发展进程中不断改进。每次改革都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新要求,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提供机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新一轮改革,更是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了发展机遇与建设平台。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五个二级学科。这五个二级学科,大体可以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两大部分。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有所不同,是综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综合是从两个维度展开的,一是空间维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综合体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总体状况;二是时间维度,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发展。这两个维度在每个二级学科和各个二级学科之间也是交叉的,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二级学科,除了主要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外,也要综合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学科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国别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的运用、丰富与发展。因而,四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二级学科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是从不同维度对马克思主义的综合研究。
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综合研究,既是我国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需要。从客观要求看,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按照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的战略目标,推进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在此实践基础上,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强调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些理论的提出与实践的发展,都要求指导思想的系统性与综合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发展,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综合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完整、准确学习、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同时,我国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多样、复杂与速变,以及发展取向上的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决定着人们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行为的交换与变化,不是过去社会的简单因素所导致,而是现代社会复杂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们突出的思想问题,也难以由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在指导思想、教育原则、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根据社会与人的发展需要进行综合化、系统性的改革与发展。具体讲,就是既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要以其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在关联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内在联系,马克思早在他的论著中进行了精辟阐述:“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页)马克思的这段话, 一是强调了理论一定要说服群众、掌握群众、武装群众,也就是理论一定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要并能指导群众的实践,才能实现理论的价值,形成社会财富。相反,理论脱离群众,也就是理论脱离实际,理论就成了空洞的教条和无用的概念。这一点讲的是理论的目的性或价值性。二是强调了理论要彻底,要反映事物的本质,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也就是理论是一种真理。如果理论不彻底,或似是而非,这样的理论是不能说服群众的。这一点讲的是理论的科学性。理论的价值性与科学性,最终都要通过群众的实践来实现和检验。理论掌握群众,其掌握的基本途径就是学习和教育,学习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教育。离开学习和教育,理论,特别是科学理论体系,在群众中不可能自产生,对这个问题,列宁在《怎么办?》一文中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理论要彻底,其研究的基础是群众的实践与需要,脱离实际和群众的需要,理论不可能彻底。对此,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多篇著作中都进行过精辟的阐述。
由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都是为了实现群众的根本目的——提高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满足群众促进社会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鲜明的人民性、实践性、科学性特征,正是这种内在联系的体现。所以,马克思主义者在创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理论的同时,也创造了把自己的理论转化为群众的思想、行为的理论和方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所创造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我国革命与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本身既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教育内容,这既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本质特性。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说服人、教育人,就不是真正的思想政治教育。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以中国的实际为基础,以满足广大群众的实践需要为目的。否则,也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通过更高层次的学科方式联系起来、统一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提供理论研究成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提供价值实现,一定可以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广阔平台。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既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也要随着理论成果的丰富而发展。
1.科学发展观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其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其中以人为本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宗旨,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坚持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就是既要把人作为教育的对象,又要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既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和人的根本目标与根本利益,又要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与手段;既要尊重人、关心人,又要培养人、教育人;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作用,又要把我国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
围绕人的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有一系列需要深化研究和发展的课题。首先,要以人本发展观改变文本发展观。所谓文本发展观,就是以书为本、从理论出发的发展观,就是在教育过程中,只重备课,忽视“备人”;只讲抽象理论,忽视人的实际;注重文本逻辑,忽视人的需要;强调文本阐释,忽视社会实践等等,概括起来就是只重书本,不重人本。这种文本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理论脱离实际、教育脱离人。它既窒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又导致人实践的自发性,对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不利。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虽然有很大的克服,但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现代社会发展和人们学习、生活实际的现象依然存在;满足人们在竞争、信息、网络等新的领域发展需要的理论、价值、心理健康教育还比较缺乏;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业务学习和业务工作分离的状况还没有很好解决;一些教育工作者、领导者在市场竞争中为了自身现实利益和职级提升而简单应付教育的倾向比较明显;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与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和个性化发展产生矛盾,等等。这些现象的特征仍然是理论脱离实际,是忽视人的需要与发展的教育倾向。人们在这种针对性不强的教育倾向中往往难以感受到教育的价值而产生置疑与疏离,使教育有效性下降,这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应当以人本发展观反省教育的文本发展观,改革教育脱离社会和人们实际的倾向,真正使教育成为人们的发展需要。
其次,坚持全面发展观,克服片面发展观。坚持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中心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按照人的本质,“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3页)生活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人,既要拥有生存与发展的物资条件,又要不断丰富社会关系,还要有自己的精神生活。在发展取向上既坚持全面又有所侧重,既发展特色又互不替代,以物质、社会、精神的全面方式发展自己,才能坚持全面发展。在不同历史时期,全面发展观的内涵是不同的,全面发展观是相对于片面的发展观而言的。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由于受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制约,人往往呈现片面发展状态,并在不断克服片面发展过程中走向全面。在市场竞争和文化多元化条件下,人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并引发许多社会问题,如一些人将物质交换原则引入政治领域,大搞钱权交易;一些人迷信金钱至上;一些人诚信缺失等。由此出现了价值取向上的金钱为本、科技为本、宗教迷信为本的倾向。这些倾向导致一些人思想上产生迷惘与困惑,不自觉地表现出“心躁”情绪,不明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古训;有的由于内在精神缺乏支撑,患上各种精神疾病而遭受精神折磨。这些我们可以大量感受到的事实,不仅给社会和个人发展增加了阻抗,而且还要社会对其所造成的损失作出补偿。对此,我们只能理解为,是精神与道德生活滞后或乏力所遭致的惩罚。面对我国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复杂状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理论上启发人们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与全面发展理论,克服实用主义倾向与片面性理解,切实确立全面发展目标;在实践中帮助人们适应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改变过去非此及彼和抑此扬彼的简单化方式,切实在坚持全面发展中形成重点与特色。
再次,树立协调发展观,避免对立发展观。坚持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遵循的重要原则。所谓协调发展,是指人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条件的互动与和谐,而不是分裂与对抗。人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全面发展是协调发展的基础,没有全面发展,无法进行各方面的协调;而协调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保证,没有协调发展,无法坚持全面发展。人的协调发展,主要包括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自身发展的协调。
人与社会的关系,始终是人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与社会的关系,既存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人际依附关系,以及血缘、地缘、业缘裙带关系,也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个人本位、个人中心的倾向,前者表现为主体性不强,后者表现为社会化程度不高。因此,增强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社会化水平,是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双重任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发展人的自主性、竞争性,克服依赖性;又要发展提高人的社会化、合作性,克服自由化,要探索人的主体性与社会化相结合发展的协调状态。
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所面临的基本关系。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对自然的开发还不充分,许多人还处在对自然的依赖状态。因此,动员人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人认识和开发自然的自觉性,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个任务不完成,人与自然的协调性只会停留在低层面上。同时,在我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也出现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如一些人在利用科学技术时,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过分开发稀有资源并造成污染和环境恶化;一些人物欲膨胀,无节制地享用自然珍稀资源和现代物资条件,加速物种灭绝和垃圾遗弃,破坏生态平衡;一些人为眼前利益,对自然资源进行盲目甚至掠夺性开发,已经并还将遭受自然的严厉报复和惩罚。人与自然的这些矛盾与冲突,已经威胁到人的生存与发展,如果不在价值观上予以正视和引导,人的发展就会陷于片面,根本利益将遭受损害。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重视这一重大现实课题,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格局。
人自身的协调发展,亦可称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指人实现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结合,并坚持对自身不断超越的发展状态。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激烈竞争,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信息传播的千变万化,以及终身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形成,既要求每个人持续发展,也为每个人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不少人由于受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驱使和局限,往往只重视个人的眼前发展而忽视长远发展,结果导致发展间断和缓慢。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客观要求,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引导人们在注重竞争发展的同时,立足长远发展;在关注现实利益的同时,树立远大目标,坚持眼前与长远、现实与理想的协调发展取向。
2.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丰富与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确立的战略目标。这一战略目标,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也是我国自古以来世世代代所追求的社会理想。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丰富的外延与内涵,它是一种以社会主义为制度基础的和谐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司其职、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是全体人民各得其所和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和社会服务网络不断健全的社会,是稳定有序、安定团结、各种矛盾得到妥善处理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适应并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既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学科建设的目标,又把它作为学科发展的实践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围绕和谐社会建设目标,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因此,和谐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与课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拓展外延,丰富内涵,在建设实践中不断增强学科的时代特色。
其次,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社会信息化、发展多样化的历史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局势,其发展进程无疑会遇到各种矛盾甚至冲突,如果对突出矛盾与冲突不进行深入研究并从思想上进行引导,我国社会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动乱。而社会冲突与动乱,不仅会使我们国家、我国社会主体与个体丧失发展机遇,而且会使我国丧失民族振兴的目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是站在全局、长远发展的高度所提出的策略应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针对忽视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训,针对我国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某些矛盾与冲突,切实探讨发生这些问题的思想根源,及时对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为和谐社会建设进行方向、目标引导,矫正、克服发展偏差,保证我国在主导方向上的共识性与一致性,增强凝聚力与发展动力。同时,要研究、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沟通、平衡、稳定功能,善于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提高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原则的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版,第544 页)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实际,既要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又要为人的发展提供目标导向和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要在实践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研究。
1.坚持面向世界与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发展主旋律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必须突出主旋律教育,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科发展的价值所在。在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开放时代,全球化与民族化既分化又整合的发展趋势,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立足民族,面向世界,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主旋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发达国家以强大的科学技术和经济实力,主导着世界的游戏规则,它们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输出其价值观、推行文化霸权、干涉别国内政,造成了所谓的“文明冲突”,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民族化发展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立足本民族发展的过程和状态。全球化和民族化竞相发展的态势,引起了二者在某些领域和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为了正确把握二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研究面向世界和立足民族发展相统一的原则,坚持和发展主旋律教育,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素质人才。
在全球化与民族化发展趋势中强化主旋律教育,这是由中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也反映了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要求。中国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是西方国家始终关注和企图改变其性质的主要对象。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当然也成了西方国家进行思想渗透的重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面对中国社会转型和国际社会激烈竞争的现实,加强主旋律教育以培育民族精神,增强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的识别能力和免疫能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主旋律教育,如果说解放前加强主旋律教育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解放后是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则是为了凝聚人心和力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坚持的主旋律教育,是既立足于本民族文化特色和发展实际,又具有世界视野;既引导青年为了民族的发展和振兴刻苦学习、早日成才,又增强我国的民族竞争力、凝聚力,这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基本条件,也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有所作为的基本前提。
2.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发展理想信念教育
主导性与多样性是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基本样态。研究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实际上是研究普遍性与特殊性、绝对性与相对性、一致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问题。现代世界是一个文化多元的世界,我们尊重人类的多种文明成果和形式,主张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但是,在信息社会化和文化多元化的环境中,仅主张多样性而不坚持主导性就容易迷失方向,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等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理想信念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要造成的。因此,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过程中,就是发展和强化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发展和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就要深入开展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是人的价值意识的最高形态,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现实可能性的对未来价值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信念则是人们对某种观念和理想坚信不疑并身体力行的精神状态。理想信念是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具有神圣性和崇高性的价值追求。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决定了我国的意识形态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确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并使一部分先进分子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必须遵循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性,突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就是发展与强化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与强调社会主义的方向性、集体主义原则,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坚持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教育一刻也不能松懈。多样性是文化发展的必然状态,只有在多样性发展中才能凸显主导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吸取过去时代学科建设中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也要防止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学科建设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一元主导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在发展多样性的基础上坚持主导性。
3.坚持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发展道德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计划经济体制下人的依赖性,增强了人的自主性与竞争性,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市场经济本身是一种规范性经济,具有社会化与合作性的一面,它要求人们在商品交换中遵纪守法,讲究道德和诚信。然而,目前市场上违法乱纪、缺乏诚信的现象,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注意研究个体自主性和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所强调的整体性、全局性的深刻内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自主性与社会化、竞争性与合作性、自由性与规范性的关系。不能只注重市场经济的自主性、竞争性、个体性,而忽视社会化、合作性,甚至出现个人中心主义和新的自我封闭现象。加强研究自主性和社会化相统一的原则,正确进行道德法制教育,通过加强自主性、竞争性教育,增强人们的主体性;通过加强社会化、合作性教育,提高人们的社会化程度。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道德法制教育,要坚持服务性与为利性的辩证关系。追求物质生活的改善是人的需要,但是,从事经济活动和追求经济利益要“取之有道”。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为利,改变了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状态,是以面向市场和面向社会服务为前提的,没有服务不可能为利。要研究经济、科技与道德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服务与为利的辩证关系,深化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法制教育。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也要研究现代社会条件下,经济与政治、科技与道德间新的关系、新的矛盾、新的平衡,研究帮助大学生认识人不仅有物质利益的追求,还有超越物质利益的价值理想,并在追求价值理想的过程中体验做人的自豪与神圣。因此,人们追求物质利益要遵纪守法、讲究道德,以一种理性的态度和共生共在的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科学处理个人与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并通过服务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既要提倡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也要尊重大学生和其他社会成员的合理利益,要科学解答大学生价值取向面临的为利性与服务性的新矛盾,允许并鼓励正当为利,但要求他们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讲究服务性,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
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研究与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应运而生,学科领域与内涵不断得以深化和拓展,原有分支学科不断得到充实,新的分支学科也在孕育之中。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主要矛盾是现代社会对人们思想品德发展的要求和人们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差异。为解决这一矛盾而确立的学科主体内容,是该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中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主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方法”展开,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学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等成果。在此基础上,分支学科发展迅速,理论教育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唯物史观通论》、《政治观教育通论》、《人生观通论》、《道德观通论》、《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这些研究成果是在借鉴了多门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内容的拓展。教育方法论方面的分支学科主要有《青年学概论》、《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案例教学》等,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拓展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必须从综合视角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分支学科的建设,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教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这些新的分支学科,都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密切相关。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重视人的非智力因素开发
“广义的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以外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的非智力因素则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直接制约作用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等。”(沈德立,阴国恩著《非智力因素与人才培养》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7 页)在当代社会条件下,非智力因素的突出,主要是缘于社会的复杂化和人的发展新要求,这与当代社会各学科在人身上的研究聚焦是内在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对人的非智力因素的价值、发展等问题进行审视,并对直接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因素进行研究,形成专业化、科学化的成果,为培养人、开发人服务。与思想政治教育直接有关的非智力因素研究,主要有如下内容:
其一,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研究。心理活动是客观社会的主观反映。现代社会的复杂性、多重性与多变性,不可避免地会使一些人,特别是青年学生,产生心理矛盾、困惑、失衡、障碍甚至心理疾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要有效解决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信念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与方法,包括心理学知识与方法。心理健康与思想健康、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虽有区别,但也有联系。心理学知识在科学文化教育中,也是需要运用的,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更应当得到运用。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应当重点研究思想、政治、道德方面的心理现象与发展变化规律,其直接目的就是引导人们保持思想健康,能够做到由思想自发转化到思想自觉,由个人经验上升到科学理论的高度。
其二,婚恋道德、婚恋规范研究。恋爱、婚姻、家庭是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青年学生关注的热点。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交往的扩大,在恋爱、婚姻、家庭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其中道德、法纪是关键问题。一方面,在恋爱、婚姻、家庭中,传统的某些道德、法纪正在消解其作用,另一方面,适应开放、市场体制和多样化发展的道德、法纪尚未完全确立和被人们普遍认同。因此,恋爱、婚姻、家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联系实际的一个重要方面,应当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否则,思想政治教育所讲的道德、法纪内容,就会脱离人们的生活实际。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恋爱、婚姻、家庭问题,主要是研究道德、规范问题。
其三,事业理想、职业选择研究。从事事业、职业、专业,是每个人投入精力与时间最多的活动,也是每个人有所作为的标志。在市场竞争和科技快速发展条件下,社会中职业、专业的地位、价值,人们的职业岗位、专业领域,影响职业岗位、专业领域的因素,经常发生变化。人们怎样改变过去相对固定的事业、职业观念,既根据社会需要又结合自身特点与优势,确立事业理想,合理选择职业、专业,这也是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实际、发挥作用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业务活动中去,在学校,就是渗透到智育中。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弊病是“两张皮”现象,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活动脱离。现在要克服这种弊病,就必须进行事业理想、职业选择的学科化研究,并能够进行专业化指导。
其四,现代人际交往研究。人际交往,是人与人通过一定方式相互传递信息、沟通思想、交流情感,并在其心理上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信息传播便捷与交通发达,为人们创造了广泛交往的条件。同时,关系的增多,特别是网络虚拟关系的发展,使人们的交往也与社会一样,复杂多变。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把握社会交往,合理选择交往,避免交往风险就成为人们,特别是青年学生必须正视和解决的现实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这个问题,就是要探索现代社会人际交往的理论与方法,把自发、经验交往转变到自觉、合理的轨道,在有效交往中发展自己。
3.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分支学科发展
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领域的扩大和研究成果的增多,必须在进一步分化研究的基础上,实行必要的综合研究,探索新的二级学科。
其一,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人的层面讲,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学科,而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性,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性与创造性。不断增强人的主体性,是适应并促进开放社会、竞争社会、信息社会的需要,是衡量人解放和发展程度的尺度。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适应并推进现代社会与人的发展教育的形态。它除了要实现培养、提高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目的外,还要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尊重、发挥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自主性与积极性,使教育、自我教育活动成为人们自觉的活动方式。因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形成,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丰富与发展。
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是一种现代形态的教育,是它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能够实现开放式、民主化、参与式、互动性与创造性教育。这种教育,比起过去的“强迫性”、“施加性”、“受动性”教育来说,是巨大的进步。当然,应当看到,对过去思想政治教育某些弊端的影响进行改革有一个过程,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与形成也有一个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要加快推进这一过程。
其二,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社会层面讲,就是要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二是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社会思潮与各种文化;三是用正确价值观主导经济与业务工作。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是适应并促进多样化、复杂化、多变性社会的需要,是衡量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线、中心环节作用的尺度,是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安全的思想保证。
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区别于单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教育形态。它除了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之外,还要继承、借鉴古代和国外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保证和促进人们精神生活的多样化发展;除了坚持先进性教育目标之外,还要针对不同实际的人群,按照不同层次要求进行教育与引导。因此,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目标具有多层次性,内容和方法具有多样性的教育,比起传统教育在目标上“一刀切”,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一律化”更符合社会实际和人们的需要。因此,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实际上是多样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丰富与发展。
其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索。随着网络社会的到来和虚拟空间的出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已经提上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日程。在网络领域这个新空间,人们的虚拟实践是现实实践的延伸、优化和发展,人们在虚拟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关系称之为虚拟关系。虚拟实践和虚拟关系构成了人们在虚拟领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交往方式。因此,网络领域的出现和发展,不仅为人们开辟了一个新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且对人们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这种新的空间与新的影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必须面对和研究的新课题。
同时,网络领域作为信息传播、交流的“集散地”,作为信息选择、整合的“优化场”,作为关系调节、时空运筹的“新空间”,可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和交往空间,通过比较、借鉴优化发展方式和自主培养创新的精神与能力。网络的这些特性与功能,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创设了一个新领域。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如何根据网络的特点,研究虚拟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论、新形式、新方法;如何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如何把现实性教育与虚拟性教育结合起来等问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亟待研究的问题。
标签: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政治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