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论文_唐金兰

(郴州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 研究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艾滋病患者70例,随机分研究组(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与对照组(常规护理与教育)各35例,评估两组护理前后临床指标(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与服药依从性。结果 护理前两组临床指标均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较对照组各临床治疗改善显著,研究组服药要依从率(94.28%)比对照组(77.14%)高,P<0.05。结论 艾滋病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关键词:心理护理;同伴教育;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

目前临床上较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艾滋病,其是由全身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因此该项疾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临床尚无治疗艾滋病的特效治疗措施,采取高效抗逆转录病毒能降低疾病的感染发生率,有利于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但长期服药极易造成其产生不良的心理障碍,造成最终的治疗效果欠佳。有学者证实,艾滋病患者治疗期间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能提高治疗效果与服药依从性,确保其与家属能正确认识该疾病,改善心理状态,提高临床疗效[1]。为分析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

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70例,研究组(n=35):男20例,女15例,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71.24±5.36)岁;对照组(n=35):男19例,女16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71.35±5.14)岁。各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两组经检查确诊,均与《艾滋病诊疗指南》[2]中的诊断标准相符;思维正常;无严重机会性感染;均知情;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严重并发症;精神异常;依从性差。

1.3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与教育,主要包含心理指导与健康教育宣讲活动,实时监测患者的病情。研究组以对照组为基点实施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1)心理护理:首先对患者心理与生理状态实施全面评估,以其不同服药阶段的差异性为基点,合理制定针对性心理指导方案,服药前详细向患者与家属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嘱咐其接受抗病毒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帮助患者树立疾病治疗的信心,缓解心理应激反应,便于减轻其心理负担。其次,服药3月后需密切观察患者各生命体征,若发生不良反应需及时告知医师处理,同时向其与家属详细讲解不良反应属于正常现象,减少患者的恐惧感,改变知识误区,提高服药依从性[3]。

(2)同伴教育: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期间需为其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采用微信或短信等形式与其保持良好的沟通,切实掌握患者近期服药情况,同时为其合理筛选出3名固定同伴教育者,定期嘱咐患者服药且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其预约时间为基点,定期对同伴教育者与患者开展面对面会谈,现场评估其服药依从性与心理状态,详细记录患者的用药信息,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找出对症的解决措施,同时同伴教育者需主动关心患者的生活与工作情况,减轻其孤独感[4]。

1.4 观察指标

两组临床指标与服药依从性对比

临床指标:测定两组病毒载量及CD4-T淋巴细胞水平,各指标越优越好。

服药依从性:完全依从:患者服药依从性达95%以上;基本依从:患者服药依从性处于90-94%之间;不依从:依从性在90%以下,依从率(完全依从率+基本依从率)与护理效果呈正比[5]。

1.5 统计学方法

SPSS21.0分析数据,临床指标(x±s),t检验。服药依从性[n/(%)],2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临床指标

研究组较对照组各临床指标改善显著,P<0.05,见表1。

2.2 服药依从性

研究组较对照组服药依从率高,P<0.05,见表2。

表1 两组临床指标对比(x±s)

3 结论

艾滋病属于临床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发病机制是NIV病毒侵入造成机体发生免疫缺陷,对免疫系统产生攻击,损害机体多项免疫细胞,最终导致患者发生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其主要表现为盗汗、发热与全身乏力等临床症状,临床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仅仅依靠抗病毒治疗措施提高加强机体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其接受抗病毒期间极易产生心理应激反应,使得最终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有研究报道,艾滋病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期间采取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能纾解其负性情绪,首先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护理流程,主动与其沟通,耐心倾听患者或家属提出的问题,切实掌握其心理需求,便于采取对症的解决措施,同时为患者选取固定的同伴教育者,便于为其提供随时咨询或面对面会谈的服务,通过微信或短信等形式向患者定期展示病房成功案例,加强其对该疾病的认识,并且嘱咐患者按时按量服药,若产生不良反应不必惊慌,告知其属于正常的现象,消除患者的恐惧感,提高服药依从性。

董艳琼等研究中明确指出[6],艾滋病患者实施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应用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能改善其心理应激反应,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改善预后,提高其生活质量,确保整个护理流程能顺利开展,具有可靠性与时效性。

在本次研究中,护理前两组临床指标均无差异,P>0.05;护理后研究组较对照组各临床治疗改善显著,研究组服药要依从率(94.28%)比对照组(77.14%)高(P<0.05)。由此可证:艾滋病患者实施抗病毒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提高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丽琴.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28):136-137.

[2]岳小萍.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75):267-268.

[3]顾训梅,赵艳.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12):264-265.

[4]刘柳玲,吴宁生.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应用效果[J].系统医学,2018,3(08):172-173+176.

[5]杨正波.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7,12(35):142-144.

[6]董艳琼.心理护理结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24):4782-4784.

论文作者:唐金兰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1

标签:;  ;  ;  ;  ;  ;  ;  ;  

心理护理联合同伴教育对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服药依从性的影响评价论文_唐金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