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刘宗宝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刘宗宝

青岛大学医学院松山医院检验科 山东青岛 266000

摘要:目的 探讨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患者40例,中度患者28例,重度患者22例。然后选择同一时期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和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凝集块形成速率和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血栓弹力图的检测效果会随着急性脑梗死病情的变化而变化。结论 血栓弹力图检测可以有效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状况以及患者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具有较好的检测效果以及预后效果。

关键词:血栓弹力图;急性脑梗死;凝血监测;临床效果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突发性疾病,一般发病急、进程快,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眩晕甚至是昏迷不醒[1],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时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急性脑梗死多伴随凝血功能异常,容易导致病情加重,所以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检测,可有效指导后续治疗,提升预后效果。我院采用血栓弹力图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度患者40例,中度患者28例,重度患者22例。男52例、女38例,年龄41~76岁、平均(63.9±5.8)岁。另选择同一时期的50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为40~75岁,平均(62.4±6.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患者均符合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诊断标准,对照组研究对象均来自同期的健康志愿者、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人。两组人员均无严重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以及无明确肝肾功能损害,所有人员均了解此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采集静脉血标本,在37℃ 30min内将1mL枸橼酸抗凝的全血注入高岭土试剂瓶中激活,在测定杯中注入20μL氯化钙,再取340μL标本注入测定杯,测定杯以4℃ 45°的角度旋转,每周期持续10s,通过自由悬针和扭力丝将凝血过程中凝血块机械阻抗的变化记录到电脑上,并与时间相对应,绘制成图像。对比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观察指标

(1)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因子缺乏或存在抗凝剂时延长,高凝状态时缩短,R值参考范围为4~10min;(2)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K值):指从R时间终点至描记曲线幅度达20mm所需时间,反映凝血酶生成时间,其参考值为1~3min;(3)凝集块形成速率(α角):主要反映血凝块形成速度,K值和α角反映纤维蛋白原水平和部分血小板功能,α角参考值为53~72deg;(4)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MA):反映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网形成的血凝块最大强度和稳定性,MA参考值为50~70mm。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当P<0.05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指标比较

观察组中,凝血反应时间为(6.1±1.8)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为(1.1±0.4)min,凝集块形成速率为(69.5±6.7)deg,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为(68.2±4.3)mm;对照组中,凝血反应时间为(6.8±2.2)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为(2.0±0.6)min,凝集块形成速率为(60.3±4.2)deg,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为(62.1±2.4)mm。经比较,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及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观察组患者的凝集块形成速率及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中不同梗死程度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指标比较

轻度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为(6.3±1.5)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为(2.2±0.3)min,凝集块形成速率为(60.4±6.8)deg,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为(62.1±4.8)mm;中度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为(5.2±1.7)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为(1.6±0.5)min,凝集块形成速率为(64.8±4.9)deg,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为(64.2±4.3)mm;重度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为(4.3±1.6)min,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为(1.4±0.2)min,凝集块形成速率为(69.3±5.1)deg,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为(67.9±5.2)mm。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随着病情的变化随之变化。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病突然、进展迅速,具有较高的致残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有研究表明,血小板活化、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失衡导致脑梗死形成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的检测,可为其诊断与治疗提供有效依据。目前,传统的凝血功能检测只能够对凝血过程中的某一个和某几个因子进行检测,不能够全面、准确的反应患者体内的凝血功能状态。而血栓弹力图检测,就有体积小、携带方便、操作简单快速等优点,可以直观地反映纤维蛋白的形成速度、溶解状态、血凝块坚固性和弹力度等[2],并用数字形式精确地反映血液高凝情况,对诊断与治疗具有更好的效果。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反应时间及血细胞凝集块形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观察组患者的凝集块形成速率及血凝块最大强度及硬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血栓弹力图检测可以有效反映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并且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随着病情的变化随之变化,更加体现血栓弹力图检测的精准性,为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加科学的依据,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艳海.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5,16(22):3312-3313+3317.

[2]李双涛,于长春,张晶,吕红艳,杨京灵,王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栓弹力图与凝血功能相关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5,44(04):52-55.

论文作者:刘宗宝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20

标签:;  ;  ;  ;  ;  ;  ;  ;  

血栓弹力图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论文_刘宗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