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论文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论文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

杨 延 圣 杨 诗 云 胡 思 佳

提 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实际,为解决新时代发展难题而提出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在中国的发展与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时代要求、思想精髓、价值旨归、关键突破口、制度保障等内容构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

关键词: 习近平 新时代 以人民为中心

党中央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中更是反复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并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探索中逐渐丰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内涵,初步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现阶段,国内学界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研究,在内涵意蕴、发展历程、理论价值、实现路径等诸多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构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本框架。王青、李先伦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对人民主体地位给予了充分肯定。① 王青、李先伦:《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论析》,《理论学刊》,2017年第1期。 王晶晶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人民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② 王晶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和价值意蕴》,《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0期。 唐爱军则围绕发展概括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时代内涵,包括“发展是硬道理”的基本原则、“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奋斗目标、“人民是力量源泉”的动力论、“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衡量标准。① 唐爱军:《深刻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时代内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年3月13日。 姜淑萍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体现在:开辟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彰显了对党的根本宗旨的坚持和传承、体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本质要求、强化了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行动准则、增强了全党和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凝聚力。② 姜淑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党的文献》,2016年第6期。 胡伯项、艾淑飞认为要通过践行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引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通过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布局、扎实做好五位一体的工作布局来进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③ 胡伯项、艾淑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探析》,《思想教育研究》,2017年第1期。 但从已有成果来看,大部分文献都是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某一方面内容展开论述,鲜有学者将“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来进行归纳、总结和研究,这方面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随着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从东部到中西部、从国内到国外,实现了飞速的跨越式发展。我国是一个多山国家,在铁路建设中,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是未来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CRD法施工,将大断面浅埋偏压隧道分成几个小跨径隧道,分解围岩对初支的压力,具有提高建设安全性、加快施工进度、节约资金投入等独特的优点。

一、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人本观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剖析人类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本”“人民”的理论观点,这些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的论述明确了对人民群众历史地位的界定,认为人民群众就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他们在反驳鲍威尔兄弟的“英雄”精神时说过:决定历史发展的是“行动着的群众”。④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论述中可以看出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中的重要推动作用;《共产党宣言》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22页。 马克思、恩格斯把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作为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人民的主体地位、人民是社会历史的推动力量、共产党人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追求等等都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本观的论述和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基本理论。列宁结合苏联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早期,列宁为维护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提出“依靠工人阶级,武装推翻沙皇俄国帝国主义政权,建立布尔什维克苏维埃人民政权”的思想;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列宁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提出并制定了一整套不同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过渡性农村发展道路,他认为,农民问题是决定因素,农民文化素质低的现状不改变,就不能改变小农经济的落后性。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理论指导国家建设和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本观首次被运用到具体实践中的伟大尝试和探索。

整堂课教师没有讲解,全程以提问、追问、鼓励贯穿教学过程,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及交流讨论,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完成自我教育的五个环节。即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各自的需求出发,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以各种方式给学生设置问题。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师设置问题时要注意设置的问题能否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即激发学生的自我认识,驱动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进行继承与发展。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⑥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1页。 他充分肯定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作为决定力量的地位。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的“为人民服务、走群众路线”的思想,这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继承,更为中国共产党之后提出的人本思想理论起到奠基作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以人民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开放得失成败的标准之一。此外,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阐述,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一论述回答了“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进而为提出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开辟了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领导集体提出了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党的领导集体则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人与物的关系中,突出强调人的根本性与重要性。党的历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人本思想在中国的发展,并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观的基础上,不断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当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们、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① 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0日。 。这一思想从发展的角度对人民主体地位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进行全新阐释,可以看出它与马克思主义人本观以及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①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他将人民的地位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给予人民群众充分的肯定,把人民主体地位视为是国家建设的强大根基,并将“人民主体”的思想贯穿在治国理政的全部过程中。谈及为人民服务,习近平同志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同时也是习近平同志的执政理念;谈及人民立场,习近平同志强调一条根本标准:“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②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697-698页。 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的政治立场,把人民群众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从人民群众的角度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谈及做好人民工作的理念,习近平同志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基础上,富有创见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新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的理念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动力、营造良好环境,开放理念突出强调人民共同发展,共享理念真正体现了发展中人民的主体地位。谈及人民的实践阵地建设,习近平同志强调要统筹推进“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方位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公正感、认同感、幸福感、满足感。

二、时代要求:新时代新矛盾新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提出,解决了长久以来的发展难题,就是发展最终是为了人民、发展的根本动力来源于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不仅仅是作为发展的受益者,更重要的身份是作为发展的根本力量来源,由此可以看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内涵反映了党和政府坚定的人民立场,体现了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习近平同志关于人民主体地位、为人民服务、人民立场等内容的论述,构建起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容体系,其中鲜明的“人民”特色作为逻辑主线贯穿始终,其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充分肯定可以说是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精髓所在。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价值取向。人的全面发展是个相对的概念,其主体“人”,不是单个的人,而是社会中的全部人;其核心“全面”,不是片面的发展,而是从人的需要、能力,到社会关系,再到人的个性,层层递进的全面发展;其重点“发展”,则是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的历史过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首先回答了发展是为了人民,那么一切的发展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提升人民生活幸福感、增进人民福祉;其次回答了发展要依靠人民,也就是说人民不是单向地被动接受,人民拥有创造美好生活的权利和能力,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被充分尊重,人民的创造精神应该被充分发挥;最后回答了发展成果是由人民共享,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并逐步实现全部人的共同富裕。中国共产党所践行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为了解决发展难题而提出,而不论是促进社会发展、肯定人民主体地位,还是实现共同富裕,最终都落脚到一个最根本的价值旨向,即人的全面发展。

三、思想精髓: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当前我国发展来到新的历史性节点,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世情、国情、党情、民情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与此同时社会的主要矛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随之而变。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矛盾”作出重要论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社会矛盾的转变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诉求的充分肯定,“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升,以及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不仅仅对基本的物质生活有所需求,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也提出更高、更多的要求,人民的需求上升到对民主法治的社会环境、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绿色健康的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是指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不平衡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平衡、实体经济发展不充分、民生领域发展不充分等等。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必定伴随社会新问题的出现,新问题同样遍布社会各个领域,社会治理问题、政府治理问题、乡村治理问题、环境治理问题、网络电信治理问题、政党治理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无一不与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利益问题紧密联系。

钢板路基箱临时道路是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研发的道路结构,但由于垃圾沉降及道路积水影响,钢板路基箱容易发生漂移、分离,行驶车辆经常发生轮陷、侧翻事故。为此对路基箱进行了多项改进,以钢板路基箱连接技术为基础[1],优化跨明沟钢板与路基箱连接,保障车辆通行安全;优化倒车平台与路基箱连接形成的简易卸料平台,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四、价值旨归:人的全面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同志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的论述中,给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八个明确”的具体要求,其中第二个明确就是“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②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从习近平同志的讲话中能够看出解决新的矛盾问题,就需要新的治理方式和新的发展理念,新治理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社会主要矛盾本身着手,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出发,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解决当前所出现的新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研判,有目的性、针对性地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办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良好的教育、更先进的医疗、更美好的环境等等。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蓝图,就要解决好新矛盾和新问题,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使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更加均衡充分。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必须解决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与不充分的现实问题,而不论是要缩小城乡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充实文化活动、建设生态文明,还是要提高收入水平、就业质量、社会治理水平,都必须紧紧围绕“人民”二字,必须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并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到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的全过程。这是引领新时代、适应新要求、实现新目标、开启新征程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要的必然选择。

(14)这兴旺的景色使人联想到,喀麦隆政府在强调以农业为基础,执行“绿色革命”政策中取得的可喜成就。(1978·《人民日报》)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进步是相统一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全面进步。现在,人民美好生活最大的阻碍就是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解决中国社会所面临的一切问题的关键就是发展,经济要增长、政治要善治、文化要丰富、生态要文明、社会要和谐,要始终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让社会的全面进步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强大外部推动力。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最重要的还是人主体意识的强化和自身素质的提升。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在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实际,更不能脱离人民,努力为人民创造机会、搭建平台,鼓励动员全体人民参与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人民群众在参与国家建设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自身需要、提高能力、协调各方面关系,最终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五、关键突破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目标,这就要求党和国家要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困,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① 习近平:《从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入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2日。 习近平同志强调:“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打赢脱贫攻坚战,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迈进。”②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8-19页。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不断提升人民的物质、精神等各个方面的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更好地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突出的短板主要在民生领域,当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艰巨。习近平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①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4页。 这十个“更”字涵盖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习近平同志站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的高度上来看待民生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小康,相比起经济增长的快慢,人民群众更关心贴近生活的问题。这就要求党和各级政府,工作要沉到底,要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抓起,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出发,急人民之所急,解人民之所难;要坚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的民生工作思路,建立健全基本的社会生活保障体系,做好托底工作;调动各个领域的积极性,整合统筹好社会资源,创造、引导“勤劳致富”的社会舆论环境;要全面把握、协调民生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统筹起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各方面工作,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普遍、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这正是党和国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最真切的体现。

六、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曾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② 《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663页。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发展起了许多具有中国特色、适应中国实际的制度,习近平同志对此有过这样的论述,他指出:“尊重人民主体地位,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我们要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③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9页。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和安排都是从人民出发,始终坚持人民主体的思想,并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具体制度三个层面,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标,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的肯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一切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完善、发展的过程,其实就是人本思想不断推进、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巩固的过程,二者是高度统一的。这就为“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形成、提出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习近平同志强调:“这样一套制度安排,能够有效保证人民享有更加广泛、更加充实的权利和自由,保证人民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④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61-62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也正是因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才能最大程度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极大程度彰显中国特色的独特优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得以实现,二者相辅相成才能共同发展。

作者杨延圣,男,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杨诗云,女,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胡思佳,女,浙江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3)。

责任编辑:周佳松

标签:;  ;  ;  ;  ;  

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科学体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