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思考_高等学校论文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思考_高等学校论文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才培养论文,理念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395(2012)11-0123-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我国到2020年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基本实现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的战略目标,标志着终身学习在中国开始从理念走向实践。高等学校是现代社会实施高层次教育、提供高端学习机会、拥有丰富学习资源的重要机构,是学习型社会里重要的学习中心、知识源泉和智力支持力量。

一、终身学习理念的内涵与特征

“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ing或Learing throughout life)作为一种教育理念,最早是由原法国总理、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的埃德加·富尔(Edgard Faure)及其同事于上世纪70年代初提出的,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迅速成为一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国际教育思潮。所谓终身学习,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会议给予了权威性界定,认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取他们的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息、有创造地愉快的应用它们”。

终身学习概念是对传统的阶段性学习和学历性学习概念的延伸和超越。从终身学习的内涵出发,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1](P21~23)

第一,学习时空的全域性。包括时域性和场域性两个方面。一方面,终身学习将学习视为与生命相随的主体性行为,是一种“从摇篮到坟墓式”的学习,这就颠覆了学习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的传统的阶段性学习观,也修正了“回归教育”所倡导的交替性学习观。在终身学习视阈下,学习成为一种生存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学习化社会里,“每一个人必须终身不断地学习”,[2](P223)每个人都有持续不断学习的愿望,学习可以在任何时候发生,也具有在任何时候发生的条件,因而,人们“时时是学习之时”。另一方面,传统的学习观主要是囿于学校系统内部的学习,特别强调那种坐在教室里在老师指导下的学习。终身学习观下的学习空间大大扩宽了,可以向所有生活场景延伸,因此打破了各种学习场域之间的壁垒,终身学习不仅包括学校教育中的学习,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学习。也就是说学习发生的地点可以在学校、家庭、职场、社区等学习者所处的任何环境之中,这时,社会里“处处是学习之所”。

第二,学习主体的全民性。终身学习不是指少数人的终身学习,学习不再是学生(在校)的专利,也不再是年轻人的优势,更不是部分人的特权,而是指人人都有学习的权利,人人也都要一辈子不断地学习,人人的学习权利得到社会的普遍保障,学习主体涵盖了所有的社会成员,不分年龄、性别、民族、家庭背景、经济条件、职业、地位、禀赋大小,“人人是学习之人”。

第三,学习行为的自主性。从终身教育到终身学习,表明着学习行为主体性的根本转换。终身教育更多地强调了学习者的客体性、被动性和塑造性,终身学习则强调学习是学习者自愿、自觉、自主的行为,突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在终身学习那里,“教学活动便让位于学习活动。虽然一个人正在不断地受教育,但他越来越不成为对象,而越来越成为主体了”,[2](P200)这种学习“使个人成为他自己文化进步的主人和创造者”,[2](P201)在这一社会里,“人人是好学之人。”

第四,学习内容的广泛性。在终身学习理念下,随着学习主体和学习时空的扩展,学习内容也更加具有广泛性,即包括理论知识,也包括经验知识;既包括学校知识,也包括社会知识。总之,不管是数学历史,还是天文地理;不管是形而上学,还是形而下器,只要是人们所能见、所能闻、所能想到的,只要引起人们好奇,都可以成为研究对象和学习内容。因此,在终身学习社会里“事事是学习之事”。

第五,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终身学习必然带来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终身学习倡导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禀赋、能力、职业、经济状况、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不同,选择认为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形式、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终身学习既包括老师指导下的学习,也包括同伴协助下和自主自导下的学习;既包括实场式学习,也包括虚拟式学习;既包括学校学习,也包括校外学习;既包括正规学习,也包括非正规学习;既包括正式学习,也包括非正式学习;你可以这样学习,我可以这样学习,他可以那样学习,等等。

第六,学习价值的双重性,即终身学习既利于个体全面成长同时利于社会和谐发展。学习是促进个体知识增进、能力提高、个性提升和全面发展的必要方式,特别是终身学习强调的基本特征是“有意义的”、自愿、自主和个性化的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学习是社会文明延续和发展的桥梁和纽带,特别是终身学习里的学习主体涵盖了社会全体成员,人人学习和个体素质的提高必然带来社会成员整体素质的提升,这些都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终身学习日益成为个体和社会的价值诉求,各国政府都花大力气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进程。所以说,终身学习利己利他、利国利民。

可以看出,从学习的时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态度、学习的内容、学习的方式、学习的价值来看,终身学习理念所倡导的学习正是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所需要的那种学习。也就是说,在知识爆炸时代和信息社会,终身学习既是个体适应社会进步、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也是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简言之,终身学习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终身学习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终身学习理念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下一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重点是“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教育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从而为“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对照终身学习理念以及《规划》提出的要求,高等学校应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改革。

(一)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大力传播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意识

终身学习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终身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个体自由全面的发展,终身学习社会为个体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就是为了个体最大的福祉,充分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因此,高等学校作出旨在面向终身学习社会的各项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观念是先导、理念是向标。实现终身学习,构建学习型社会,首先是要求全体社会成员从小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时时刻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向。高校学生正处于青春年少时期,他们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来说,他们既是现实的也是未来的生力军和先锋队。心理科学指出,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念的成熟期,他们在校期间形成的学习理念和学习习惯,会对他们的终身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高等学校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引领者和传播者,在传播科学观念、倡导先进文化等方面拥有诸多优势。因此,在践行终身学习理念过程中,高校应起到文化高地应有的作用,向大学生大力宣传终身学习思想,通过引导他们在全面理解时代变革的日新月异、国家发展的突飞猛进、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个人潜能的无限特质、自我实现的宝贵价值、终身学习的重大意义等基础上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理念,并形成良好的终身学习习惯。另外,高等学校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观念优势和宣传优势积极主动向社会、向社区大力宣传终身学习思想,为建设终身学习社区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在培养取向上,要坚持能力为重,大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能力

践行终身学习,需要个体不仅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动力,更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特别是掌握终身学习的方法。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偏低、创新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明等学习问题。有学者对湖北省高校5316学生“学习心态”进行调查,认为自己“有兴趣、自信”者仅占32.29%。[3]另有学者对283名大学二年级本科生的学业成就影响因素进行调查显示,43.5%认为学习能力不强,42.7%认为自己无学习动力、无学习兴趣。[4]可见,不少大学生只是把上大学当成了谋生和求职的手段,没有发展成强烈的求知欲望,这一问题正是当前高等学校受到社会广泛质疑的主要因素之一。

学习兴趣是终身学习的心理基础,正如我国古代大学问家司马光所说:“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大教育家孔子则一言以明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青年大学生兴趣广泛且多变,培育他们稳定的专业爱好和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

学习能力是维持终身学习的根本条件,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是取得学习成功的能力保证,因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学习”提高到极端重要的地位。高等学校是大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系统训练的重要场所,是他们掌握学习方法、训练学习思维、提高学习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新《纲要》指出教育要“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这就为高等学校适应学习型社会指明了改革方向。

因此,面对终身学习社会的到来,高等学校要冲破“重知主义”、“工具主义”、“急功近利”思想的桎梏,在培养取向上要坚持兴趣为先、能力为本、创新为魂、方法为线,对课程、教学、教法进行通盘考虑和全面改革,以促进学生由“学会”向“会学”、“乐学”的转变,实现学生学习从维持性学习到创新性学习的转变。

(三)在办学取向上,要坚持质量为根,大力促进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终身学习中的学习不仅是一个量的概念,也是一个质的概念;不是那种流于形式的学习,而是富于意义和效果以及具有高效率的学习。高等学校具有丰富的学习资源,是提供学习机会的重要场所,也是将学习机会转化为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重要场所。因此终身学习社会里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提供机会,更要做到保证质量、提高品质,使来到高等学校学习的学习者学有所成、满载而归。当前,我国高等学校在提供学习机会方面比过去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已基本解决了有学(高等学校)可上的问题,但是,在质量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一项对某高校的调查显示,35.4%学生对自己学业成就不满意,16.2%感到满意,48.4%感到一般。[4]

当我们以广阔的视野审视高等教育发展史和高等学校沉浮史的时候,不难发现,当高等学校质量低下、无视社会需求时,人们就会远离而去,从“类”的层面看,高等学校就会面临被其他社会机构替代的危险;从“个”的层面看,就会不时看到“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你唱罢来我登台”的炫目场景。因此,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提高青年学生学习质量,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高等学校改革的核心问题,更是各级各类高校的立校之本,这是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各高校一是要牢固质量观念和危机意识;二是要深入研究和理解社会,掌握时代、国家、社区的现实状况和变化趋势,深谙人们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三是深入研究和了解自身,常具“自知之明”;四是要解决好自身的定位、战略、特色发展问题;五是围绕提升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管理改革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是全体学生在了解高深知识、掌握高级技能、形成高级素养,形成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健康人格和适应社会需要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既具有强烈终身学习意识又具有较高终身学习能力的时代新人,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终身学习社会中的学习高地作用,这是高等学校迎接新时代挑战的必然选择。

(四)在管理模式上,要坚持灵活原则,不断提高学习机会供给的多样性和适应性

终身学习是一个具有多样化和灵活性要义的学习概念。终身学习概念里的“学习者成为教育活动的中心,随着他的成熟程度提高,允许他有越来越大的自由:由他自己决定他要学习什么,他要如何学习以及在什么地方学习与受训”。[2](P203)现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人们对高等教育的学习愿望,学习过程中选择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策略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多不同,其实,教育和学习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行为,因而,多样化和个性化程度总是和高等教育扩张程度形影相随,特别是在倡导主体性、敬畏个性化的现代社会,教育和学习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已经成为一条基本规律。然而,我国高等学校在还存在不同程度的体制单一、机制僵化等问题。比如,在宏观上就存在办学趋同、评价单一、教材一统等弊端,在微观管理上的转学校、转专业、学工交替等方面机制僵化严重。有研究者对某一高校展开调查,结果表明,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践教学是桎梏高校本科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的几个重要因素。[5]因此,高校改革的方向应是:在宏观上应在国家调控引导下,各高校各就其位、各展所长,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特色的高等学校体系;在微观上高校要充分发挥自主权,应加强在招生、学籍、教学、评价、毕业方面的全方位改革,构建打通普通高校和职业高校以及成人高校三者之间、高校与高校之间、专业与专业之间、学习与工作之间、实场与远程之间等等不同学习方式的学习立交桥,为充分满足拥有不同学习愿望、具有不同学习条件的学习者提供机会服务和质量保证,真正做到适应多样学习、提供多样教育、保障多样质量。为此,《发展纲要》在提出“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时,就特别强调要形成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办学机制。

(五)在功能扩展上,要坚持开放原则,主动协调高等学校内外部之间的关系,为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高等学校虽然为社会提供了大量高端学习机会,但它只能是终身学习机会中一少部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机构,以及家庭、工场、社会等高等学校之外的所有地方都是终身学习的广阔天地。对于发生在高等学校系统外部的学习行为,高等学校是否有能力起到协调、促进、支持作用呢?答案是肯定的。一方面,高等学校具有直接服务社会的功能,另一方面,高校是高深知识的“生产车间”和“储存仓库”,具有引领、支持、帮助任何形式学习的能力,所以,以思想和知识直接服务于幼儿、初等、中等教育以及其他学校系统外部教育是发挥高等学校服务功能的重要表现。比如在高校举行各种学习讲座,通过网站建设为家庭学习、职业学习、社会学习和前高等教育中的学习疑难解答,为其他培训机构提供理论指导、课程开发、软件设计、师资培训、学习咨询等等。可见,高等学校可以为家庭教育、职场教育、社会教育以及前高等教育提供空间、智力和技术支持。

美国1980年颁布《中学后继续教育法》是继续1976年颁布《终身学习法》之后重要的终身学习法案,该法案就明确指出,高等院校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应在中学后教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高等院校要与社会各部门加强协作,形成相互联系的学习网络,为广大民众特别是为农村或偏远地区的人们接受中学后教育提供便利条件。[6]其实,在现代社会,高等学校已经自觉将人类已有的知识领域纳入自己的研究范围,并不断向未知领域扩展,名副其实的成为现代社会的智力中心和知识源泉,因而说,高等学校具有为任何场所和任何形式的学习提供智力支持的责任和能力。

收稿日期:2012-10-02

标签:;  ;  ;  ;  ;  

基于终身学习理念的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思考_高等学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