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形势,乘势而上——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分析与政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而上论文,经济运行论文,形势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当前的物价水平对经济稳定增长不构成大的制约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自2000年2月份出现反弹后, 又恢复了连续负增长的态势,从4月份的-2.4%变为5月份的-1.9%、6月份的-1.4%、7月份的-1.2%、8月份的-1.3%、9月份的-1.5%、10月份的-1.7%、11月份的-0.6%。其实, 目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负增长的内涵是我国劳动生产率的全面提高,是在结构调整过程中大量消化过剩产品,是农业种养结构大调整和家用电器产品全面大幅度降价的结果,是经济发展中的价格负增长。这样的负增长不仅不会对经济的稳定增长形成大的制约,还可能是经济良性循环的开始。更重要的是,在零售价格负增长的背后要看到实物消费量在大幅度增长,企业库存增幅在降低(企业产成品库存增幅在2000年10月份为3.8%, 这个增速大大低于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实际值已连续多月是负增长,当月-0.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正增长,2000年1-9月的消费价格指数(CPI)上升了0.2%,11月增长1.3%。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已连续多月增长,同比4月份增长1.3%、5月份增长2.2%、6月份增长3.4%、7月份增长3.5%、8月份增长5.1%、9月份增长5.8%、10月份增长6.2%、11月份增长5.8 %;社会商品销售额11月份同比增长8.7 %(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9.4%),虽比上月降低1.7个百分点,但是仍然高于同期GDP的增长速度。这说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已经大大提高,消费拉动势头也比较强劲,消费与生产之间的匹配良好。因而,物价对于经济稳定增长已不成为大的制约。
二、货币供应基本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稳定增长的需要
一个时期以来,我国货币政策经历了从“适度从紧”向“适当”和“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作用”的调整。货币政策目标从“反通货膨胀”转向努力扩大有效需求。这反映出货币政策适应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为保持币值稳定而不断进行调整,在多个取向约束中寻求平衡。其政策涵义是既防范金融风险,又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当增加货币供给,扩大有效需求,支持经济增长,保持社会稳定。实践证明,这种稳健的货币政策,力度比较适当,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效应非常明显,提高了货币运用效率和经济增长质量。然而目前仍有许多同志认为货币供应量偏小,要维持景气,认为M2的增量应不低于20%。我以为,其实不然。
第一,目前经济发展环境远不同于90年代前期。90年代前期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受限,重复建设、盲目建设严重,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运行效率低下,只有高投入才能有高增长。而目前市场配置资源已占据基础性地位,国家宏观调控手段日臻成熟,资源配置效率大为提高,成本、效益观念支配下的企业经营理念是少投入多产出,且是有效产出,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度空前提高。从有关年份M2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的变化中可以概略地看出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情况。M2增长率与GDP 增长率之比1994—1996年分别为2.85、3.28和2.58,1997—1999年间分别为1.94、1.89和2.07。这表明由于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效益提高和货币流动性增强, 单位货币对经济增长所发挥职能作用已非昔日可比。 在1994年34.5%的M2增长率支持的是12.1%的经济增长率,1999年14.7%的M2增长率支持的是7.1%的经济增长率,2000年1—9月13.4%的M2 增长率支持的是8.2%的经济增长率。可见货币运行效率大大提高。
第二,货币当局关于M2的统计并不能全面反映货币供给真实状况。因在M2的统计中未包括同业存放和外币存款,而这两块资金不仅具有可贷性质,且增长很快,其规模大约相当M2的10%。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按现有统计口径M2增长率的收缩并不反映通货供应的收缩,保持13%左右的M2增长率应能支持不低于8%的经济增长。
第三,货币市场特别是票据市场发展较快,具有M2的替代效应,加快了货币流通速度,减少了对货币的需求。1999年企业共签发银行承兑商业票据5000亿元,比上年增加1160亿元,增长30%。当年商业银行累计贴现3000亿元。2000年10月末,商业银行贴现票据847亿元, 比年初增加了417亿元。央行办理再贴现1058亿元,比年初增加557亿元。另外,各种信用卡的发行及银行代发工资,也多少会减少货币的实际供应。
三、2000年第4季度投资出现暂时回落,2001年第1季度后将稳定增长
我们说2000年第4季度投资出现暂时回落,是指1—11月份不包括集体和个体的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7%,增速比1—9月下降1.2 个百分点;国家为防止商品房进一步积压而采取的限制对非成片住宅改造贷款的措施,将使目前房地产投资的高增长率有所降低,从而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张。说投资在2001 年会稳定增长是因为:2000 年1—9月我国合同利用外资增幅较高,达27.86%,这预示着2001 年实际利用外资将扭转下降局面而出现恢复性增长; 民间投资已经启动。 199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其中国有投资占大头。2000 年这种国有投资“挑大梁”的格局已悄然发生变化,上半年全社会投资增长7.9%,其中城乡个体投资增长8.6%。可见民间投资已经在跟进。预计2001年非国有投资同比将增长11%;2000年第3 季度基本建设投资增长8.1%,比上半年加快2个百分点,其对投资拉动作用正逐步显现,这将是2001年固定资产投资保持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持因素之一。同时,台湾对大陆的投资保持上升势头也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另外,还应看到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几年来已逐步提高。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来看,1993—1995 年间分别为4.72、2.51和1.94,1996—1999年间分别为1.51、1.00、1.83和0.72, 二者之比的大幅度降低说明如今单位投资所支持的经济增长能力大幅度提高。已经不是90年代初期那样两位数的经济增长需要30%以上投资增长率的支持。
若在2001年实行消费型增值税等一些支持投资的政策措施,可预计,投资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从投资方面支持8 %的经济增长应不成问题。
四、汇率管理获得成功,出口前景不应悲观
结合物价变动分析我国汇率管理体制,可得出汇率管理非常成功的结论。这里有一个解释两个证明。一个解释是: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连续两年多持续负增长的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始终保持在8.28左右。这决不是汇率的僵化,而是管理的成功。道理在于按国际购买力平价理论计算,当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负增长时, 人民币应当升值。 但在30多个月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负增长背景下,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依然能够保持基本稳定,这不能不是我国货币管理当局的高超调控艺术。两个证明:一是我国平稳地度过了亚洲金融危机,并赢得了良好国际信誉;二是我国外贸出口从1999年下半年以来,已实现了连续16个月的高增长,且这种态势将持续下去,预计在2001年还会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由此我们须重新审视我国的出口能力。这充分说明人民币贬值的议论缺乏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靠贬值刺激出口的政策并不是高明之举。至于进口增速持续居高不下,这里既有我国经济景气的需求增加因素,也要考虑高油价和打击猖狂走私等因素。
关于目前出口增速下降会不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的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看法是,出口增速的下降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其实不尽然。道理在于1999年下半年的出口增速较高,基数相对较大,即使今后出口增速有所下降,但从绝对数上看,其增量可能并不小。只要出口的绝对量保持增加,且结构合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就会仍然强劲。如果考虑到加入WTO的因素,出口前景不应悲观。
五、我国消费进入稳定增长期
从前几年情况分析,社会保障、住房、医疗、教育和企业的制度改革使居民对收入增加的预期确实信心不足,对支出增加预期明显,于是形成了紧缩消费效应。随着改革深化,改革的短期紧缩消费效应逐渐变为长期扩张效应。居民消费心理的变化和国家出台一系列鼓励消费的信贷政策相结合,促成了住房、旅游、假日、汽车、网络景气和股市景气等,不仅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多,且经济扩张的通道也越来越宽。不同年龄层次消费群体的消费观念差别很大,低年龄层的强势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提高。现时已不宜再用预期紧缩来判断消费对经济走势的影响,我国消费将进入稳定增长期。
六、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的基本实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加大步伐、加快速度的过程。其中应有的内涵是推动国企改革深化和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我以为,从一定意义上说,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原有的国有经济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我们搞改革开放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的思想都是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和国企改革与脱困三年目标的过程则是解决这个矛盾的重要过程、重要阶段。随着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的基本实现,不仅国有经济控制力和主导作用空前增强,也为其他经济成分的活跃与发展拓展了空间。可以说,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给经济的持续增长注入了活力。尤其是那些直接或间接为国有大企业配套服务或协作生产的中小企业,随着国企的脱困也逐渐走出低迷状态,库存减少,开工率提高,就业和企业存款增加,成为保持经济在调整中稳定增长的重要力量。然而必须明确,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国有经济原有管理体制间的矛盾至今还未完全解决,国企改革的任务还很重,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仍是结构调整这个主线的主线。抓住主线首先要抓住国有经济管理体制的继续改革。迎接WTO的挑战, 在挑战中逐步取得国际竞争中的有利地位,也要抓住国有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继续抓好国有经济管理体制改革是实现发展主题的根本所在,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而要抓好国有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则要看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职能的转变,二是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随着攻坚破难的继续进展,我国社会生产力还会在更高的水平上得到进一步发展。
七、农业和农民收入问题不容乐观
2000 年农业减产使农民收入增幅进一步降低, 估计至少会影响GDP0.3个百分点。期望在2001年一年内就迅速扭转农民收入增幅下降的局面几乎不可能。通过费改税减轻农民负担,使农民相对增收是重要和必要的。仅此还不够,还要采取其他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措施,如放开中小城市户口限制,抓紧研究制定推动农民由“离乡不离土、离土不离乡”向“离乡又离土”转化的政策措施,实施“农民进城工程”,把农村中小学教育切实办成义务教育,鼓励农民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获得办工业、经商的资金,而财政主要用来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如整修农村道路及国家低价供应良种等。内需的大幅度扩大,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这是一件长期艰巨的不可回避和懈怠的任务。
八、国际环境中隐含着机遇
过去的一年美国经济总体发展平稳,在增长中实现了“软着陆”。据IMF预测,全球经济2000年增速将达4.7%,2001年会稍有放慢,约在4.2—4.5%。这表明世界经济发展环境依然趋好。除油价和东南亚一些国家经济出现波动外,2001年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不乏有利因素:俄罗斯经济2000年出现了恢复性增长,增速可达7%。 东欧经济形势也不错。俄罗斯和东欧的这种发展态势在2001年将会继续。我国与这些国家有传统上的经济联系,互补性较强,特别是与俄罗斯;加入WTO 带来的有利因素;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与非洲的贸易可能有所增加;随着我国开放度的提高,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可能出现一个新的高潮。
九、当前的宏观调控更要注重协调
总结1992年以来发生经济过热的教训和实现“软着陆”的成功经验,研究近三年来启动景气的政策措施,可得出一条重要结论:发展市场经济离不开宏观调控,且市场经济越发展,对宏观调控质量要求越高。目前尽管经济出现了重大转机,进入了新发展周期,但稳定增长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拉长和熨平新经济周期,保持稳定增长,需要研究新形势下的新问题、新政策、新措施,加强和完善宏观调控,因而政策力度须适当,要继续增加财政、货币和汇率政策的协调渠道,改善和提高配合水平,从政策层次形成稳定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体系,并使之进入新阶段和更高水平。
——2001年宏观经济政策目标:防经济复苏夭折重于防通货膨胀,实现乘势而上。其取向应是“双稳”:稳定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前者的基本涵义:积极财政政策不要急于转向,还要保持一定力度;抓住财政收入增长加快的有利时机推进税制改革,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抓紧财产税的准备工作;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更多地体现出向基础教育、基础技术、基础服务倾斜的特性,债务收入更多地用于农业、农民、农村和西部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更多地体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全面发展金融市场,包括货币、保险市场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在落实结构调整主线时防止脱离实际。经济发展的健康、稳定与结构水平高度相关。结构优化升级将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础;反之则是经济过热或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成因。重视、发展新经济,努力建设新经济的成长基础,但决不能拔苗助长。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不仅是当务之急,也是阶段性重要任务,这会增强新经济的成长基础,推动新经济健康发展。二者要紧密结合。
——改革的任务很重。建立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通过体制创新继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突破体制性障碍,进一步解放生产力,重点在于农业和继续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
——抓住目前财政收入增加较多的机遇,结合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过程中的部分国有资产变现,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加快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抓住目前金融形势平稳运行的契机,抓紧金融体制改革,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
——加入WTO, 将使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由政策性开放到体制性开放的新阶段。扩大开放,首先是对内开放。在加入WTO后的过渡期, 必须在政策上、体制上把对内开放提高到新的层次。
标签:宏观经济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经济指数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济学论文; 负增长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