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元敏
(嘉兴市秀洲区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浙江 嘉兴 314031)
【摘要】 目的:探讨社区产后上门访视对产褥期妇女及新生儿的健康促进作用。方法: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本辖区内上门产后访视的189例产妇,189例新生儿,对其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产后访视中发现的异常情况为产妇37例,新生儿77例,均给予针对性的指导与护理措施,得到满意效果,显著提高了母婴的健康水平。结论:上门产后访视能及早发现产褥期母婴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及时给予专业地指导与护理后,可以减少母婴患病率和新生儿死亡率,促进母婴身心健康。
【关键词】 产褥期;上门;产后访视;母婴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355-02
产后访视是医护人员对产妇及新生儿在出院后健康状况的延续性服务,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做好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工作内容,产后访视直接关系到产妇康复、婴儿健康成长和母乳喂养[1]。通过上门产后访视,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产褥期健康教育指导,新生儿护理指导,合理喂养,预防接种指导及计划生育指导,减少产褥期并发症,促进母婴健康。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到2015年1月,在秀洲区建立“孕产妇健康管理手册”并住院分娩,在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所辖的6个社区内居住的产褥期妇女189例,新生儿189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产妇126例,经产妇63例,自然分娩120例,剖宫产69例,年龄最大的34岁,年龄最小的20岁。对所有访视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1.2 方法
访视者由本中心高年资的护师,主管护师组成,均由秀洲妇保院专业培训后上岗。通过建立社区责任医生、护士QQ群,妇保院每周将产妇信息,包括住址、分娩日期、联系电话等上传群内。分别在产妇出院后3~7d,产后14d,产后28d,由社区责任医生、护士进行免费上门访视。并将访视情况分别记录在产妇情况记录表及新生儿访视记录单内,每月上交至秀洲妇保院,进行统一登记、汇总。
1.3 访视内容
1.3.1 产妇健康情况 了解产妇一般健康情况(面色、精神等),一般心理情况,饮食、睡眠是否正常。测体温、脉搏、血压,检查乳房、恶露情况,观察子宫复旧情况,检查会阴切口、腹部切口愈合情况。对个人卫生、心理、营养、母乳喂养、新生儿护理、避孕等进行详细指导。告知预防接种时间,产后42d产妇健康检查。
1.3.2新生儿健康情况 了解喂养情况,包括喂养方式、吃奶量、吃奶次数;基本身体状况,包括大便性状、次数、颜色,有无睡眠问题;进行体格检查,包括测体重、体温、脉率、呼吸,观察面色,有无黄疸,囟门情况,身体外观有无异常,脐带清洁情况,臀部皮肤情况等。指导新生儿科学喂养与护理知识。对访视中发现的问题不能当场处理的,建议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治。
2.结果
2.1 产妇情况
189例产妇访视中发现异常情况37例。产妇异常情况出现率19.58 %。异常情况表见表1。
表1 189例产妇中异常情况
3.健康指导
3.1乳胀、乳房疼痛及乳头皲裂等情况影响母乳喂养,进而影响母婴健康。这些情况多数由于哺乳不当引起。访视人员应详细指导并教会产妇正确的喂奶姿势。要点:胸贴胸,腹贴腹,下颌贴乳房。母亲以“C”型手势托扶乳房,婴儿嘴含乳头及大部分乳晕,但要注意不要堵住婴儿的口鼻[2],提倡按需哺乳,乳汁过多的产妇,教会其正确的挤奶方法。
3.2 引起便秘的原因,主要是产后高蛋白、高营养饮食,纤维素摄入减少,加之产妇下
床活动量少,肠蠕动变慢。访视人员应指导产妇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喝水,适当下床活动。做缩肛运动,早晚各一次,每次10-30下,也可做产后体操,并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3.3 新生儿日常护理指导 教会产妇及家属新生儿沐浴方法,最好每天一次沐浴。并进行体格检查,查看皮肤是否干燥、红润,有无脓疱疮、皮疹等,并且查看新生儿黄疸是否消退。保持新生儿眼睛,面部的清洁,观察口腔有无鹅口疮等[3]。
4.体会
产后访视是围生期保健的重要部分,直接关系到产妇康复和新生儿的健康成长[4]。通过上门产后访视,可以及时发现产褥期影响母婴健康的危险因素,并给以针对性地指导与处理,对母婴健康有重要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曾凌云,368例产后访视情况分析及指导[J]。北方药学。2013,10(10);123.
[2] 陈秋兰,强化早期产后访视,提高母乳喂养率[J]。中国妇幼保健。2011,26(19);2944.
[3] 毛培玉,产后访视对母婴健康的影响[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7);382.
[4] 乐杰,妇产科学[M].第六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论文作者:方元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7/31
标签:产妇论文; 产后论文; 情况论文; 新生儿论文; 产褥期论文; 健康论文; 母婴论文; 《医药前沿》2015年第1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