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183;德鲁克谈“经理人与组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彼得论文,人与论文,德鲁克论文,组织论文,经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辅佐上司
问:有关“如何辅佐上司”似乎有明显的需求,然而这方面的文献却不多,请谈谈你的看法?
德鲁克(以下简称德):或许,正是因为它太明显了,而明显的事情常常会被忽略。此外,也谣传这方面的理论是错误,并且行不通的。另外的理由,可能是大多数的经理人,都被“经理人是透过部属完成工作的人”这句话所局限着。其实,它原意非仅如此,真正意思是“经理人透过其他人(其中包括你的上司、同事和你的部属)来完成工作”。事实上,应该这么定义:“经理人是透过(并偕同)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人”。
点评:经理人不是在一个“点”(职位及专业工作)或一条“线”(上下关系)上完成工作,而必须在一个“面”(网状结构)上完成工作。经理人对自己的定位切莫自我设限。
德:为什么辅佐上司很重要呢?因为,只有在上司允诺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效地完成工作。也就是,任何人都要依靠上司的支持、了解,最重要的---个人绩效的表现也仰赖于上司。只有在好莱坞的电影中,一个人的成功是因为上司的无能;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的最佳先决条件就是有位肯表现的上司。而且,经理人也最能左右上司能否有所表现,因为如同部属仰赖上司一般,上司亦同时依赖着部属。点评:在网状结构中,对经理人而言,与上司之间的连接线无疑是最重要的。问题是,怎样能让上司同样觉得这条连线也是最重要(至少是非常重要)的呢?部属当然有必要分析上司的优缺点,但分析的目的不是对此做出结论(这是上司的上司的事),而是为了在分析和交流的基础上,协助上司完成其绩效目标(同时也完成自己的绩效目标)。
问:“辅佐上司”是否有秘诀,一个某些经理人知道的秘诀?
德:我不认为那是秘诀。我认为,找出辅佐上司之道并不困难。然而,有极少数的经理人讨厌此道。我不相信,会有许多的经理人知道如何辅佐上司;至少我所见并非如此。大多数经理人会抱怨其上司,认为:“如果每件事情,都能让我越过,或避开现在要向他报告的那位仁兄,我的日子会好过多了!”但据我所知,只有极少数的经理人,在这方面确实下了工夫。而主要的“秘诀”,就是要去做些动作。基本上,这个领域,一如其他的管理领域,需要经理人担起责任,主动开创。毕竟,经理人应接受一个事实,即促使上司能有所表现,是经理人本身的职责;而上司也是个凡人,会有凡人般的表现。
点评:不要过分关注上司的不足。作为团队的一员,部属要思考的是:怎样才能使个人、团队和上司有更优的绩效表现?团队中的矛盾不必回避,但更重要的是,你要迅速找出能够让上司接受的解决方案,并开始行动。
问:你的意思是指,上司也是凡人,所以要依凡人的方式看待他?
德:是的,这正是我要表达的。这不是一般通称的“人际关系”;那是指比尊敬、鼓励、支持还多;那是指该做些什么,使得上司能有所作为。也就是要认识上司是何种类型的人---是阅读型或聆听型?是上午型或下午型?忧虑型?挑剔型?他的需要是什么?他需要何种安全的保障(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某种安全的保障)?他能够理解的范围?尤其是,他做事的方式。这代表着“认知”胜于“尊敬”,后者并不重要,去尝试了解使上司迟疑的因素,而不仅是鼓励或支持---这些都是童子军用语,把他们都留在童军营吧!
点评:经理人也许可以不尊重上司(总有一些有能力的家伙个性张扬、为人傲慢),但你必须能帮助上司解决问题。别低估上司,但也不必过于高估他:他只是一个比你承担了更多责任(当然,也得到更多报酬)的组织成员。
问:不知您对“辅佐上司”的看法,是否也类似于“有建设性的部属”(ConstructiveSubordinacy)的观念,也就是说,承担必要的风险、挑战上司的想法与价值观、给他提供新观念、而且当他“偏离目标”时敢于谏诤。
德:是的,我想这是要做的最重要事情之一。事实上,年轻人常犯的最大错误在于低估上司,他们常说“噢!那有什么用?那老古板什么也不懂!”而当他们低估上司时,他们也等于毁掉上司对他们的信任。当然,个人必须想清楚什么是对的,并为此辩护。但也必须留意其他的“凡人”,并自问“他如何接收这些信息”?从逻辑上来说,首先,思考所谓的对是什么?然后,应注意语意的表达,即有效沟通的艺术。所以,如果你的上司是个“聆听者”,那么你就用听、说的方式;而后再留给他一份备忘录。不要以冗长的报告把他搞迷糊了。如果上司对某些字眼很敏感,千万别用。永远不要低估上司,否则,你将会迅速失去上司的尊重和支持。
点评:对个人前途来说,低估上司是很危险的;而对组织前途而言,高估上司可能同样危险。所以别轻易去评价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和人事部门会去做这事)。
切记:与上司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了解他,而是为了找到有效的方式,用以解决你的、他的和团队的问题。
问:万一,有个实在不能与之共处的上司,该如何呢?
德:你只好离开,并尽快离开。不要指望去教育上司,也不要认为再过五年,他就会退休。因为五年后,你自己已经变得老朽腐化了。
点评:即使面对一个不错的上司,你也别老想着去“教育”他。对待你的下属同样如此。是否愿意做一名乐于学习的学生,选择权永远在对方手里。
经理人的平行关系
问:传统上,当我们谈到领导时,我们会从组织结构图的角度去讨论及思考;也就是,只考虑上、下的关系。但是,关于经理人的平行关系呢?这些关系对管理的效能有多重要?
德:平行关系,通常比对上或对下的关系更重要。组织结构图只显示组织的骨架。在人类的身体中,能量不是沿着骨骼传送,而是透过循环系统传送。同样地,信息不是沿着组织架构移动,而是循着组织的神经系统。举例来说:业务经理对生产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的依赖,要大于对业务副总的依赖。因此,经理人应妥善维护其平行关系。
点评:一个有能力的经理人,如果不能妥善维护其平行关系,最后受损失的是其工作绩效和公司利益。不要用“性格”、“喜好”之类的说法做借口,维护平行关系是经理人必须做的事情,多想想怎么做得更好吧!
问:要建立有效、且具建设性的平行关系,有哪些重点必须谨记在心?
德:典型的答案是避免冲突。但是,那是错误的。冲突,未必是不好的,问题是:它是建设性,还是破坏性的冲突?
但是,互相了解仍是需要的。这是要求经理人,应主动为他本身的人际关系负责。经理人最好停止讨论所谓的沟通,否则只是不行动和空谈哲理的托词。
经理人最好应思考谁依赖他以取得信息、有关产品的构想……等等,以及他需要谁提供信息。其次,再确认对方是否了解,及知道需要何种形式的信息。尤其重要的是,经理人最好使对方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情。产生磨擦的最大原因,往往是误认对方是“读心者”(mindreader),亦即当事情还不明朗时,常去假设:我所知道的,他也应当知道。
点评:对平行关系而言,制度化的信息流通渠道极为重要。经理人应致力于建立、维护和优化这种制度,以帮助解决组织和团队的问题。
不过,跨部门协作中的难题,常常出现在制度涵盖不到的边缘地带,或职责划分不那么清晰的交叉地带。此时不要急于作判断和下结论。
首先要做的是,尽快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事情、需要什么信息和资源、会遇到什么障碍、希望达成什么结果;然后是了解对方在这些方面的想法,同时让对方了解你的想法。
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换位思考和相互补位的意识都不可缺少。如果至此还不能就解决方案达成共识,那就要寻求上司的帮助了。
不要推脱你应该承担的责任,但也别勉强去解决你解决不了的难题。处理平行关系时这个忠告尤其值得牢记。
问:经理人不断地被告诫,要好好地管理其部属,以及多作沟通、激励、培训等等。但是,这些诉求似乎不太行得通。到底要给经理人什么指导,才能使得他们能协助其部属去尽情发挥?
德:经理人的职责乃是使部属的绩效能充分展现,然而却极少有经理能认真去做。他们奢言一些连人类都还不甚了解的沟通和激励。我们知道且很容易浇熄工作热忱的方法,却没有人知道如何点燃热忱。你可以写沟通和激励的书,但仅此而已。经理人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询问其部属:“公司和我需要做什么特别的事以协助你?以及公司和我做哪些事,会妨碍你的工作?”
点评:别忘了“经理人是透过(并偕同)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人”。管理部属的关键不是理论、教条和时髦的名词,而是工作绩效。上司的着眼点必须永远放在部属的投入与产出关系上,尤其是产出上。
德:然后,多做那些有助于部属工作的事,减少有碍部属工作的事。同时,减少不断增加的文案工作。例如,销售人员和护士的文案工作。也就是减少那些和他们受雇来销售,或照顾病人的工作无关的事。而这些事,通常占去了70%~80%的时间;同时也浇熄了热忱,破坏了对公司和上司,对工作和自己的尊重。
点评:“效率”是重要的,但“效果”才是有价值的。“把对的事情做对”是最高境界。所以上司的责任有两方面:引导部属做对的事情;协助部属把事情做对。
德:第二件事是要思考员工能做的是哪些事,并确实使他们被分派到最能发挥长处的工作。我认为任用配置的责任(responsibility),是所有管理职责(managerialresponsibility)中最为人所忽略的。
点评:用人问题是千古难题。人员配置不当的后果,不仅仅由组织承担,员工本人往往也是受害者。把员工看成“人”而不是工具,尊重其发言权,可能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基础。
德:另一件例行性工作,乃是要求员工思考在未来的十八个月中,公司能够以及应当期待他们的贡献和成果是什么。并依此为绩效目标进行评价。
点评:问题是,经理人自己想清楚了未来18个月中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吗?经理人的上司想清楚了吗?每个企业中,都有一大批不知明年(甚至下一季度)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经理人。这也可视为企业的常态之一了---正如我们可以提倡节约,但永远无法杜绝浪费。能从常态中脱颖而出的,是真正的人才。
德:最后,对任何经理人的一个忠告是,注意实际的工作安排,了解每人是否派任得宜,尤其是对已经展示能力,且有所表现的人。经理人必须先假定,在其单位中有足够想做事和能做事的人(否则他会绝望)之后,再确认,人人适得其职,并且他们皆有工具、时间、信息去完成工作;同时,他们也在思考,什么成果,是他们应负责且被别人要求其负责的。
点评:经理人可以以多种角度和方式考察部属,但无论如何,最后一定要加上“信任”这种粘合剂。绩效评估
问:绩效评估,是管理上最常被讨论和尚未解决的争议。很少公司对目前的作法满意,只有极少数的经理人会作绩效评估,大多数的经理人既不喜欢评估,也不喜欢被评估。我们应如何使它上轨道?
德:我很高兴你用“绩效评估”(performanceappraisal)的词语。而我们现有的评估,大多属于“潜能评估”(potentialappraisals)。这类评估不问“这个人努力要达成什么结果和贡献?而他又完成了多少?”而是问:“如何衡量这人的才智、热忱、动机和与人相处的能力?”这些都是除了上帝外没人会知道的事,而且也是在评估上犯的第一个错误,因为这些方式都没有重点。
点评:经理人评估部属的绩效时,必须围绕两个核心问题进行:一是人与工作的匹配程度;一是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动机、品德、潜力的分析是必须的,但却与绩效评估没什么关系。
德:传统评估的第二个错误,是它针对缺点而设计。你必须和人共事,若你专注于别人的缺点,你不可能和他共事,这会伤害人际的信赖关系。你应专注于他人的优点,你必须能这样说:“你做得非常好!每次接了新工作,你都能先完善地通盘思考,在心中有清楚的大纲和方向,接着设定优先次序,然后执行。但经过三个月,你就不再感觉新鲜,而开始失去重点。这时候你需要的是好好地自我‘激励’一番,要不然,我将‘提醒’你。”
点评:一定是一个人的优点,而不是他的缺点,能使他做好某件事。绩效评估要解决的问题,是探讨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而不是去分析为什么没有做好。经理人应关注部属“能做什么”,而不是“不能做什么”。
德:你也可以根据结果说:“这些都是你提出的建议和计划。其中虽有好有坏,但每个计划都变得滞碍难行,原因是你一点也不懂会计。会计部门也在嘲弄你。这本是初级会计教科书,上面印着:阅读时间只需4小时18分钟。读完之后,无论是谁都能对会计略知一二。然后,或许你可以去大学进修一学期的会计。但目前由于你对会计的无知,使得你的工作美中不足。或者,以后在你提出任何计划之前,至少先得听取会计的意见,请他帮忙处理数字问题。当然,最好是你能具备基本的会计知识,起码你能知道会计人员在说些什么;这么一来,以后你就可以自行处理,计划也不会引起抗拒或不满。”
点评:这就是培训,这才是培训。
德:如此,绩效评估才能成为促进主管和部属共事的手段;而不仅仅是,闭门对一位未来要共事的部属进行评价。以我
们今日所知的评估,不是在隐瞒过失,就是集中于发掘缺点;但是,如你所知,如此将使共事成为不可能。评估应集中于某人所做的事,因为这是我们唯一能评价的。接着,经理人可以问:“为使你的优点更具生产力,你所应该和能做的是什么?!”以此来萃取部属的优点。如此一来,我想你将发现不再有问题了,不再有未解决的管理问题。而且,评估会变成人们所欢迎的事。
点评:被人欣赏是一件愉快的事。经理人要学会欣赏其部属,着眼于优点的绩效评估,能够充分发掘部属的可欣赏之处。
问:管理者的绩效表现和他的潜能有何关系?
德:以我几十年的顾问经验,我认为毫无关系。
我曾见过“高潜能”的人在十年内,江郎才尽,变成平庸的中年人。我也看过资质普通的人,在所谓的“天才”卖弄聪明时,脚踏实地往前到达目标。我也见过在某期间,没有潜能的人,突然间大放光彩。所以,我认为潜能只是种错觉,把它留给学校老师,企业人看的是绩效表现。
点评:态度决定一切。知识、技能或者潜力,如果不与良好的工作态度相结合,对组织就毫无价值可言。
职业生涯
问:经理人是否有“职业生涯顾问”的责任?若有,应如何做?
德:是的!我认为经理人担负着“职业生涯顾问”的任务,尤其是对年轻后辈。年轻人,特别是知识工作者,需要有经验者的忠告和关心。但是,“职业生涯顾问”,应该是针对绩效来谈,也就是,把焦点放在他们实际所做的事,并且找出其优点。
接着,可以这样建议“你瞧!你真的需要这种经验,我会帮助你”;或是,“你来错了地方,你没有商业银行的经验,所以你不属于这里。在这里,你的优点无从发挥,也不会被赏识。你属于别的地方,我会联络并协助你找到合适的地方。”或是,“瞧,你尚未为真正需要你的经理去工作,你正为一位会让你失足的上司工作;我想现在是,你需要一位能用你长处的经理人做“职业生涯顾问”。但是,请勿空谈某某人20年后要做什么,或某某人可能成为总统,诸如此类无意义的事。几乎没有人到45岁时,是依照他在25岁时,所设定的目标行事,而极少数照着做的,却又不成功。几乎所有成功者,从事的若不是他们早先未做过的事,就是他们创造的。所以,“职业生涯顾问”是要协助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去找寻自己的天空,去认识自我,去获得需要的经验。因此,根据这个原则,“职业生涯顾问”的最佳人选不是其直属上司。我偏爱日本式的作法,不找年轻员工的直属上司,而以公司内受尊敬的资深人员为咨询者。
去观察注意年轻员工,鼓励他们,必要时则私下责备他们。这或许是种好方法。
点评:站在企业的角度,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投入与产出比,仍然必须以结果为导向。而站在员工的角度,其侧重点则容易放在晋升、加薪和提高技能等投入因素上面。
不过不用担心,这不是生涯规划系统的特殊矛盾,而是企业管理的本质性难题。所以,数企业把生涯规划系统定义为一种晋升制度或者经理人接替计划,也就不足为怪了。
更有意义的做法当然是多给年轻员工一些关注,善用鼓励和支持,因为这不仅仅是对企业绩效负责,更是对社会负责。这需要经理人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同时企业有良好的经营业绩。毕竟,企业不是福利性的培训机构;人,何时何地都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
规划
问:直到目前,我们一直都在探讨,经理人与下属、同事、上司,三个主要关系。我们可否转变话题至主要的管理作为上?谈谈规划如何?作规划,似乎是天经地义、合理的职能。但是,许多经理人却排斥它,为什么?
德:嗯!其中一个造成排斥的原因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作规划可以帮助自己,他们知道作规划,对老板或财务副总的助益,却不了解对自己管理生产部门或销售部门有何帮助。作规划需要大量资料,是件苦差事。而且,往往是为别人所用,而非为自己所用。
点评:规划如果只体现在一张又一张的表格中,那么谁都会排斥它;规划如果只停留在数量指标上,那它的确只对老板和财务副总有意义;对于具体的业务单位和职能部门来说,规划中的质量指标应该比数量指标更有意义:完成多少销售额或缩减多少费用只是写在纸上的数字,工作推进过程中的实践、分析、调整以及不断改善和优化,才是真实和有价值的。
问:规划对经理人有何帮助?
德:规划,能促使经理人在适当的时机,采取适当的行动。规划,不只是深思熟虑,而是思考的工具。规划的结果是行动,而不是信息。任何计划都必须落实在实务上,需要有负责人和最后期限,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
经理人借由规划可了解,不论某位部属是如何地“不可或缺”;除非能让他放下现在的工作,负责且投入,否则,其所深切期待的新厂,在三四年后不可能开工生产。经理人必须如此做,否则他期望的新厂,将成泡影。
规划,能使人明白今天需要做什么,才能于三四年后,使研发成功的新产品上市。也许,目前的销售对象是超市,而新产品将进入以前尚未销售过的餐厅市场。因此,关键问题是:必须要做些什么,才能攻占目标市场?以及整体而言---现在要做些什么,才能有乐观的未来?优先顺序是什么?目前的工作负荷应做何调整,应做什么才能达到期待的目标?
点评:规划不是在今天空想明天的蓝图。规划是在今天预备明天所需的颜料,并开始调色。
问:“长期规划”究竟应涵盖多长的时间?在今天这种剧烈变动的世界里,规划四五年以后的事,是否实际?
德:嗯!我不知道这样是否实际,但你又能有什么其他替代方案?一如上述的例子,不论世界变化是快是慢,你仍需费时五年去建厂,如果现在不破土,五年后你无法拥有它。也许它会成为某种严重的错误;但是,如果你想要五年后工厂有产出,你最好现在就进行,否则,你是在做白日梦。事实上,正因为世界变化得太快,你更需要精确地规划。你要深思你承担的风险,你所做的假设前提,以及你对未来的承诺(commitments)。否则,外在的改变将会吞噬你。
点评:逆水行舟,努力的人也可能失败,不努力的人则是百分百不会成功。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头脑。正因为处在一个不确定时代,周密思考、精确规划才更显得重要。
问:组织如何能使经理人多加思考规划之事?培训能有所助益吗?
德:培训,就像是两面刀。如果你指的是向他们演讲,我看算了!如果你指的是,告诉他们规划对他有益,并给他们适用的表格,这样一些人会来学!如果你说的是,协助他们组织自己的工作,并帮助他们学习如何来做,这就对了!这也正是唯一成人的学习之道。
点评:培训只能解决企业的一部分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一小部分问题。培训的着眼点永远必须放在操作层面、放在工作技能的提升上。别奢望用培训来解决观念、动机、品德和态度的问题,至少别轻易相信培训能发挥这种魔力。
决策
问:我们是否可以再换个主题?经理人要受聘来解决问题与作决策,这两个过程之间有何区别?
德:因为你解决了问题,所以你不需作决策。亦即,在解决问题时,你是在试着将运作程序回复至就你所知它应有的状况,所以你不必要作决定。
你作决策是因为你想要有所改变,于是借由决策创造了一系列的新情境。决策着重于未来,而解决问题绝大部分着眼于过去。这应该是二者的本质,但如今并非如此。所以,让我们再回头说起,事实上,解决问题有时极为伤神,因为它会产生对改变的不安。
经理人应视改变为一种机会,去问:“怎样才是新的理想状态?”而不是去想:“该如何回到原点?”
如此,决策才会有结果:它改变了环境和现状,且着眼于未来的实现。在作重大决策时尤其如此。例如:在你做所有决策中最关键的人事决策---晋升谁、调动谁、辞退谁时,正是如此。在决定买房子,选新居时亦然。因此决策有其风险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创造了一个机会。
点评:对于历史遗留问题,需要拨乱反正,此时方向基本明确,应侧重于方法和技巧,追求“把事做对”。要谋求新的发展,就必须破旧立新,追求的是“做对的事”,所以方向的选择成为第一重点。
问:经理人作决策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德:可能没有所谓“最佳”方式,却有几个简单原则。
其一是,不要作不必要的决策。
其二是,情境的范围要想清楚,也就是认清所需要的是什么。
其三是,不要作过犹不及的决策,只要符合需求即可。因此,必须深思到底需求是什么?例如,你现在有第三个子女,现有的房子无法容纳。你的需求是需要更多的空间,你或许考虑换屋,这决策却超过了所需,因为事实上只要再增加个房间就可满足所求。另一方面,你也许会说:“没错,买房子要比加个房间花费更高,但也更具价值”。可是买房子后,伴随着选新居的种种头疼问题,诸如搬家、认识新邻居、安顿子女就学等等,都是应考虑的细节。
其四是,不去冒不必要的风险,同时能承担,且不超过必要的风险。这点常是经理人所忽略的。经理人多是制约的反应(conditionedreflex)。如上例,他们不曾想到增加房间,而直接反射去买新房子。可是,他们又不去考虑新房子较高的附加价值,而选择了一个过于狭隘的方案。
点评:决策一定要三思而后行。三思是:第一,把你所能想到的需求都罗列出来,然后从中整理出主目标和次目标。第二,针对每一个目标设计出基于SWOT分析的解决方案。第三,排列各项具体行动的优先次序,逐步向前推进。
问:是否每个问题都需要有人作决策?
德:不尽然!事实上,原则极为简单,一个人能作的决策有限,如同一个人无法射击每个移动猎物。早期的内科医生提出,一个不恶化保持原状的情况,不会引起问题;或只是小麻烦;可以忍受或没有严重不健全的状况,都不须作任何决定。反过来说,一个逐渐恶化,日益危险的状况,你必须尽快决策并行动以解决之,至于居于两者之间者,则需衡量风险,以及克服恶化和危险所需的努力,再作决定。
一旦你决定不作任何决策,你必须同时自问:“我们应该小心注意些什么?我们能否假定情况的发展,不会恶化到危害我们?”“在哪些时点作评估?”如果忽略随时检讨,及自问以上的问题,疏忽了某些致命的要素。这是非常危险的。
点评:量变总有一天会形成质变,关键是这一天是“哪一天”。组织的管理系统中必须含有监测和反馈体系,并且要经常对此体系进行检修和调校,以确保其反应灵敏、准确、及时。
德:因此,对于虽不尽理想,但可以接受的事,你不需要作决策,因为,改变是非常费力耗神,而事情并不会演变到很恶劣的情况;同样的,你不必每次在业务经理和工程部门意见不和时作决策,而可以看成:“毕竟公司是请他们来做不同的工作,用不同的观点来看事情,我们就是要他们的不一致。”事实上,若你的业务经理和工程部门没有意见相左的情形,你反而要担心并需采取行动,因为你需要的就是不同的观点意见。
所以,你不该说:“这是个问题,我们必须要采取行动。”而应问:“这是个问题吗?是个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才能问:“是否需要采取行动?”
点评:治大国若烹小鲜,面对问题时,经理人切忌妄下结论、轻举妄动。新官上任三把火未必是件好事,经理人要有萧规曹随的雅量。
千万不要以为改变一定会利大于弊,也不必刻意追求改变的“成功在我”,尤其对于重大变革,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
问:你所谓的“重复发生的问题需要作决定”,是指什么?
德:如果你二次或三次遭遇同样的问题,你就必须慎重考虑,并制定有效的政策,政策的程序都是处理重复发生问题的方法,不论是用预测、防止或订定原则都可以处理此类问题。第一次发生库存问题时,你会以危机来处理它,第二次再发生时,你应坐下来并自问:“我们该如何防止?”于是你制定了库存制度,但是,如果你坐视此问题再度发生,你就有重大的渎职之责。
点评:一个人在同一个地方摔倒多次,还可能是这个人有问题;如果很多人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那多半是这个地方有问题了。企业中常见的沟通不畅、协作不佳甚至人员不胜任其工作,都往往不是人的问题,或者说首先不是人的问
题,而是政策和程序的问题。
“组织人”
问:20年前我们常听到的“组织人”是什么呢?您认为仍存有大问题吗?
德:坦白说,我不认为20年前“组织人”是个大问题。我认为这是“媒体炒作”的结果,而非实际问题。
首先员工可以离职,可以换工作,他们不必顺从。在我们的社会里,没有任何公司的行为模式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如果你觉得公司强迫员工严格顺从,你可另找一家,为了尊重年轻教授,大学是唯一要求高度顺从的地方。在校园内有着彻底的“组织人”,你得是位“自由主义者”,是位“好学者”,且要运用学术的术语,各个大学在这方面似无多大差别,这是种不幸。如果你在美国钢铁公司工作,再到芝加哥第一国家银行,再到德国公司,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行为模式,而且每家公司内都有多样的行为模式,所以我不认为这是个大问题。许多公司要求互道“早安”;也有些公司要求说“请”和“谢谢”;还有些公司要求员工早上穿着干净的衬衫上班。没有人会因为被要求说“请、谢谢”,而受到永久的伤害,你甚至可能因此而变得更好。
点评:不同的组织有不同的历史和文化,一个组织往往会更适合某一种类型的人生存和发展。人要有弹性,但也不必过于勉强自己,合则留,不合则去。当然,如果愿意你可以说服自己为企业而改变,但别同时指望企业也为你而改变。
问:如果组织人的观念没有特别重大的争议,我想请教你:在现今的组织中生存,会有报偿、实现和挑战吗?
德:是的!都有,唯一不能的是“完整性”,人们的最大错误与危机,乃是让组织成为他们生活的全部,每个人,特别是年轻人,应该学习将组织当作工具,同时,又有工作外的生活,在组织内只要有成效(effective)即可。
点评: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但这一定不是某个企业可以同时提供给你的。企业所给你的一切,都围绕工作展开,所以你在企业内只需也只能关注工作绩效和个人成就。另外的东西,你应该向企业外寻求。除了伴侣和家人,经理人还有工作外的兴趣是件好事,需要有另一个外在领域,能于其中学习、成就和表现,人到了中年就变得有智慧,到了45岁才恍然大悟自己不是在创造世界,只不过是另一个凡人罢了,而后所需要的是:个人成就的领域,个人嗜好的空间,以及和人的交往。经理人应培养工作外的兴趣,以作为专业发展受挫时的缓冲器。
既生而为人就要能超越组织,这也是人之为人的意义所在。
点评:人到中年,尤其要善待自己。问:经理人应做哪些特定事情,使组织成为其工具,和自我实现的手段,并成为其个人成就的舞台?
德:我想我们已经讨论了其中一部分。主动担起人际关系、个人贡献、个人自我发展、辅佐上司等的责任,这些能使你在组织内有成效;你同时应问道:“我能做什么,而能真正对组织有贡献?”然后,再自问:“我能从组织外获得什么?学到什么?”
那些在组织里成功的人,似乎都能置身于我所称的“永续学习”的情境中。他们永远自问:“如何能做得更好?我能贡献什么?要怎么耕耘,才能收获得更多?”于是,即使工作20年后,工作仍是个挑战。
人们应学习如何使组织能配合其需求、发展、成长,以及自我充实;亦即,必须安排好自我的永续学习。
点评:企业提供的只是工作任务的骨骼,其肌肉、血液和神经系统,有待于你在实践中去创造。因此,要尽可能使当前的工作更充实、更深入、更有内涵,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个人获得更多回报。
个人生活
问:在组织和经理人的个人生活中,哪些地方已有了管理发展?
德: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管理发展”的产生,是因为环境不断在改变,组织需要补充新知识和新技术。
我能想象在未来,每位年轻的经理人能熟练使用电脑,就像他今天使用电话或计算机一样,而且不会太困难。但是,需要学习。
很少人真正了解足够的会计、预算和财务。无论他在企业内、医院、学校或政府机关,而这些都是必备的基础知识。事实上,在所谓非营利机构,这些反而更为需要。而这些都极易学会,并不困难。我认为美国的经理人,对世界经济的认识不足,而世界经济已经逐渐支配着经济的体系。这些都是能学习,且是我期待经理人必须知道的知识,任何人都可以到附近大学夜校学得到的。
至于经理人的个人发展;我想这是你所关心的,你可能需要外力协助,但最好能自己进行。首先,可先评估自我绩效,以及自己的绩效上的优势,而后再问:“我该如何才能完全发挥自己的长处?”上司可能会非常有效并能提供强有力的帮助,人力资源部也能提供强力帮助,但最后仍应由自己去做。
我们讨论了许多关于组织内个人的“成熟度”,我不知道它真正的含意是什么,但我可以肯定其中的一个要素是:主动承担个人成长与发展的意愿。
事实上,这也是本系列影片主要讨论的主题:强调经理人如何运用组织作为实现成就的工具,以及经理人如何成为组织内反应、调适、成效的引擎。
组织本身原是成本中心---唯有透过有效的经理人,才能将其转换为绩效中心。
点评:信息技术发展的速度之快和影响之大,已超出德鲁克当日的想象。不过,不管世界怎样改变,自己的事还得自己去做。德鲁克可以影响你,但能够使你改变的人,只有你自己。
标签:经理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