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国产业经济学研究综述_经济研究论文

2000年中国产业经济学研究综述_经济研究论文

2000年我国工业经济学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我国论文,工业论文,经济学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0年是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也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入关键阶段的一年,同时也是我国“十五”计划开始起草的阶段,因而,这一年工业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多,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

一、研究中国如何从世界工业大国转变为工业强国

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高速增长,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独立而完整的工业体系,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业已位居世界前列。从总量指标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工业大国。在这种背景下,新世纪我国工业发展目标和方向的问题自然成为工业经济学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吕政认为,新世纪我国工业发展的目标是向工业强国迈进。根据他的论述,工业强国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有若干大型企业能够进入500强,且有一大批企业的生产能力技术水平成为世界同类企业的排头兵;第二,形成协调发展、高效运行的产业结构;第三,生产技术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第四,工业劳动生产率达到或接近世界同类企业的先进水平;第五,高附加值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第六,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形成良性发展;第七,工业发展能够满足国防现代化的需要。为此,在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转变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加快农村工业化与推进国民经济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传产业的关系(注:吕政:(努力推进中国工业由大到强的转变》,载《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第1~4页,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金碚认为,中国实现从工业大国工业强国转变,关键在于增强工业国际竞争力,而其根本动力则在于技术、知识、管理、体制和观念的创新(注:金碚:《中国的新世纪战略:从工业大国走向工业强国》,《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则从宏观、行业、地区和企业等多个层面具体而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如何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注:吕政主编:《中国工业发展报告(2000)》,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

二、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探讨

工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是中国工业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实现持续增长的关键环节。长期以来,中国经济结构问题特别是工业结构问题突出且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环境和机制与90年代中期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结构性问题又开始出现。因此,探讨我国新一轮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制定“十五”计划提出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1)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进行分析。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分析,历来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国内学者大多通过把我国结构变化与钱纳里等提出标准结构演进模式进行比较而得出我国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这种经验研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杨治对结构调整的一些主要理论——动态比较优势说、发展成本说、边际成本递减说的介绍和分析,对于开拓研究思路,丰富结构研究的方法和工具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注:杨治:《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若干理论问题》,《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11期)。

(2)对我国工业结构调整新特点的探讨。吕政认为,目前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具有这样几个特点:调整的主要任务从补短和解决比例失调为重点转变为要求实现工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为主;调整的对象和途径从增量调整为主转向对现有的资产存量调整为主;调整的方向从单一目标和集中化向多重化和分散化方向转变;工业结构调整的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从产业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产业内部产品结构的矛盾;调整的主要手段从主要依靠计划和行政手段转变为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和符合市场规律要求的产业政策为主;结构调整要在强调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同样重视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传统产业的效率,推进传统产业的结构升级(注:吕政:《工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任务》,《经济理论与经济发展)2000年第4期。)。对我国新一轮结构调整特点的上述概括,得到比较一致的认同(注:参见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积极推动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进程》,《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周叔莲:《可持续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版,卢中原:《工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进展、问题和思路》,《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期。)。

(3)关于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吕政等认为,由于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需要在加强产业结构中的薄弱环节、支持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点环节、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和解决不合理重复建设等方面起推动和促进作用(注:吕政、郭克莎、吕铁:《对“十五”时期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考》,《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7期。)。张春霖则认为,结构调整应该是市场参与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的,政府的作用是推动体制改革,为结构调整构建起良好的微观基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和追求收益最大化的投资者。如果政府继续沿用计划经济的数量(技术)标准和与纺织行业的“压锭”类似的行政手段,结构调整是很难成功的(注:张春霖:《结构调整的制度基础和判断标准》,《经济研究》2000年第9期。)。

(4)关于“十五”期间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大多数学者认为。“十五”期间我国产业政策的调整应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调整:第一,产业政策的基本取向应从单一的产业扶植转变为产业扶植与优势企业扶植并重,以企业培育推动产业成长,促进产业的升级和优化;第二,产业政策的作用机制必须以市场机制作为基本形式,政府的产业政策只能是纠正市场偏差,而不可越俎代疱;第三,产业政策的内容应当是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相结合,并以产业组织政策为主,实现产业内与产业间的结构协调演进;第四,产业政策要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出发点,通过政府的制度创新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注:范爱军:《“十五”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政策研讨会综述》,《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此外,郭斌还从产业标准竞争的角度对制定我国产业政策提出了建议(注:郭斌:《产业标准竞争及其在产业政策中的现实意义》,《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

三、关于对外开放和“入世”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与我国工业的适度保护问题的研究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同时我国加入WTO的谈判也进入关键时期,因此,研究对外开放和“入世”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和适度保护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分析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在这方面,既有总体分析,也有行业分析。郭克莎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并就如何加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导向提出政策建议(注:郭克莎:《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分析》,《管理世界》2000年第2期。)。鉴于90年代中期以来跨国公司对我国投资增长迅速的现象,王洛林等专门研究了大型跨国公司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并提出了保持市场竞争性、平等对待各种类型的外商投资企业、明确开放条件下的产业与技术政策等政策建议(注:王洛林、江小涓、卢圣亮:《大型跨国公司投资中国产业结构、技术进步和经济国际化的影响》,《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4~5期。)。在行业分析方面,赵英、李骥分别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的建议(注:赵英:《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汽车工业的影响分析》,《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2期;李骥:《电子工业外商直接投资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第4期。)。

(2)加入WTO对我国工业发展的影响与我国工业的适度保护。按照有关协议,加入WTO后我国的产品关税将进一步下调,同时,我国工业产品也将进一步享受到自由贸易的好处,因此,加入WTO后,我国工业既存在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一般认为,这种机遇与挑战具体表现为: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将获得进一步扩大市场的良好机遇,而技术密集型工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将会在短期内面临一些困难(注:宋泓:《工业优势、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国际经济评论》2000年第7~8期;王宗军等:《入世对我国产业发展的影响探讨》,《投资研究》;杨帆:《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财经科学》2000年第3期。)。郭克莎还从质量冲击、价格冲击、知识产权冲击和体制冲击等几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加入WTO后我国工业将可能受到的影响(注:郭克莎:《加入WTO对我国工业的影响及对称分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关于我国工业适度保护,理论界一般认为,从目前我国工业竞争力的现状看,适度保护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可以利用反倾销手段以及世贸组织有关保护幼稚产业的条款来对我国有关工业进行保护,但从长远来看,关键是提高我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注:周茂清:《“入世”与国内产业的合法保护》,《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汪斌:《加入WTO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及应对措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蔡志刚、于占兵:《民族工业保护的国际比较及思考》,《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9期。)。

(3)研究我国工业企业进行跨国投资和跨国经营。与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相比,我国工业的海外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投资规模小、地域分布窄、有关政策也不配套。但是,在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在即的背景下,这一方面的研究也开始受到重视。徐振东分析了进行跨国并购的主要风险及其控制途径(注:徐振东:《跨国并购的风险极其控制的主要途径》,《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葛京等研究了企业进行跨国经营中的资源获取、转移与整合问题(注:葛京等:《企业集团跨国经营中的资源获取、转移与整合》,《中国软科学》2000年第12期。)。田明华等分析我国资本密集型工业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注:田明华等:《资本密集型企业向国外市场寻求规模经济的思考》,《科技与管理》2000年第4期。)。李连仲等分析了我国石油工业进行跨国投资和经营的意义及推动我国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政策建议(注:李连仲、李连第:《发展我国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探讨》,《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2期。)。齐东平则从促进我国企业的跨国投资和经营的角度对我国制定国际产业政策提出了初步的设想(注:齐东平:《我国制定国际产业政策的初步设想》,《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5期。)。

四、产业组织问题研究的深入

(1)对我国工业行业经济绩效恶化现象的研究。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工业行业的经济绩效与前一时期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对此现象的解释,理论界出现两种竞争性的观点。一种意见认为,该现象的出现,原因在于我国工业进入壁垒低而退出壁垒高,结果引发过度竞争,从而使得工业经济绩效普遍下降。根据这种解释,只有根据不同产业的特点重构我国的进入退出壁垒,确保有序竞争,防止过度竞争特别是恶性竞争,方能扭转工业经济绩效普遍下降的现状(注:杨蕙馨:《从进入退出角度看中国产业组织的合理化》,《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张伟、闫虹:《理性进入和退出,走出微利经济》,《财经问题研究》2000年第10期。)。另一种观点认为,是低效率的体制使得企业行为发生扭曲,从而导致了经济绩效的下降,因此,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快改革(注:卢荻等:《中国工业企业财务业绩恶化趋势的现实及理论解释》,《经济研究》2000年第7期。)。

(2)对自然垄断性产业放松管制的探讨。80年代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通过对电力、电信、铁路等一些所谓的自然垄断性产业进行放松管制的改革,提高了这些行业的经济绩效。这与我国自然垄断行业依然如故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这种背景下,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管制改革的探讨开始进入研究的视野。迟福林等在分析国外对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引入竞争和竞争机制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政策建议(注:迟福林主编:《走入21世纪的中国基础领域改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刘戒骄分析了日本和英国自然垄断行业放松管制和管制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相关行业的管制改革的借鉴意义(注:刘戒骄:《自然垄断产业的放松管制和管制改革》,《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1期。)

(3)对产业组织的专题和案例研究。产业组织理论就其本质来说是一门实证科学,因而专题和案例研究是其发展的“基础设施”。近年来,产业组织的专题和案例研究有所加强。罗润东就国有企业的减员行为进行了案例研究(注:罗润东:《制度变迁中的国有企业减员改革研究》《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夏大慰等则运用典型的SCP范式对我国石化工业的产业组织问题进行了研究(注:夏大慰、陈代云:《我国石化关于产业组织研究》,《财经研究》2000年第12期。)。王恒久等分析了竞争产业的价格管制问题(注:王恒久、刘戒骄:《竞争性产业的价格规制》,《中国工业经济》2000年第1期。)。王伟光运用SCP范式对我国企业技术创新所存在的障碍提出新的解释(注:王伟光:《技术创新:一种产业组织学的方法》,《学习与探索》2000年第3期。)。刘志标等对我国现阶段的用户垄断这一新现象进行的分析,也颇具新意(注:刘志标、王国生:《论用户垄断》,《经济研究》2000年第10期。)。

标签:;  ;  ;  ;  

2000年中国产业经济学研究综述_经济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