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心灵和所学的课文内容发生碰撞,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启迪学生美好心灵的窗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把语文学好。
关键词:语文课堂 巧妙设计 感悟语言
新课标下的语文教材大多是名家佳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心灵和所学的课文内容发生碰撞,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启迪学生美好心灵的窗口。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语文感兴趣,才能让他们真正把语文学好。那么,如何让语文教材和学生的心灵发生碰撞呢?
一、通过巧妙的设计,让课文内容走进学生心灵
1.通过想象,搭起课文的独特情景与学生心灵之间的桥梁。要引导学生“经历”作者特有的经历,体味作者特有的感受,感悟作者独特的语技,使文中的一切“独特”都充分而具体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例如在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我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今晚你将要去总理办公室和总理谈事情,你会是怎样的心情?你会想些什么?对于作者归途中的激动心情,我是这样引导感受的:“在回家的路上,当作者看到的总理生活和自己的想象完全不同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从心里对总理说些什么?”这样一下子把学生的心引领到了那个特殊的境地,自然就走进了课文。
2.通过合理的推测去感受“不合理”的独特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知道那高大的宫殿似的房子就是总理的办公室,你想里面的陈设会怎样?”“你想他该吃些什么?”巧妙的发问,使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豪华吊灯”“山珍海味”……合情的推测想象与生活实际的差距,使学生心里产生了极度的不平衡,为学生感受总理办公室独特的陈设做好了铺垫。
3.让学生扮演角色,使他们变“旁观者”为“当事人”,设身处地体会作者感受的独特性。文学巨匠巴尔扎克说过:“作家必须看见所有要描写的对象。”我们也可以说:“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让他的学生看见课文中描写的对象。”当然,这种“看见”并非亲眼目睹,这是意象的感受,是“仿佛看见了”。这“仿佛看见”虽不甚分明,却是动态中的,是活生生的;虽比不上“照相”似的看见,却更为丰富,更为贴近儿童,而且留有宽阔的想象余地。
《亡羊补牢》一课虽然故事情节简单,但如果学生不能走进人物角色,他们只会当作旁观者“看笑话”。为此,我让他们按小组分角色进行表演,然后让他们以记者的身份分别对“养羊人”和“街坊”进行采访,了解养羊人和街坊的想法,再以其他街坊的身份进行劝导。这样,学生走进了课文,理解了人物的内心活动,并和他们进行了交流。
二、通过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神韵
儿童在感受课文形象为之动情时,情感趋向高潮,老师应从孩子的面部表情、从朗读的声调、从发言的措辞敏锐地觉察到情感的浪花在孩子心头涌动。这是教学成功的契机,教师应牢牢把握并顺势将教学过程加以推进,从细读进入精读,读课文精彩的片段、词句,读出其神韵。学生在前阶段的细读中往往只顾及情节的发展变化,而顾及不到较深的内涵,老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那些沉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让他们更深地理解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品赏作者表情达意的语言,是提高学生言语水平的需要,也是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需要。
三、通过情感示范,启迪学生的心灵
1.以读激情。读书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而我们做教师的要力求成为亲切而睿智的点化者、组织者,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体味去感悟,在充足的时间里以读激趣、以读显形、以读启智、以读育人。如《艾滋病小斗士》一课,我采用“以读激情,以情悟文,知情合一”的教学方法,并配合采用“导语拨动情思”“范读诱发情思”“多读激发情思”等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和情感,让他们带着这份情感进行品词、品句,理解课文内容,收到了良好效果,净化了学生的心灵。
2.质疑。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找问题。学贵有疑,读而能问既是学生认识的突进,也是学生知识的聚焦,进而可以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在自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质疑的空间,让他们充分思考,这样他们就会产生诸多千奇百怪的想法。学生提出问题后,老师帮忙梳理出有意义的问题,让他们去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的思维。
3.情感示范。以情动情是教育的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所以教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传导给学生。
总之,语文课堂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还是一种心理活动;语文课所达到的效果不仅与基础积淀、思维能力、学习方法等紧密关联,更与学习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要让学生的心灵和所学的课文内容发生碰撞,这样才能美化他们的心灵。
参考资料
[1]翟庆兰 《让语文走进学生的心灵》。
[2]渺云 《让语文直击学生的心灵》。
[3]唐瑛 《让语文课走进学生的心灵》。
[4]李向云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天堂》。
论文作者:周群英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2/27
标签:学生论文; 心灵论文; 课文论文; 情感论文; 语文课论文; 作者论文; 总理论文; 《素质教育》2020年4月总第34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