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水神女与巫山神女略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神女论文,巫山论文,盐水论文,略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巴人传说中的盐水神女,与楚人传说中的巫山神女,似有前后相续的发展演变关系。
巴人,原来是居于广义的大巴山地带的部族之通称。源出今湖北长阳西北武落钟离山的廪君蛮,是先秦巴人的主体。初载于《世本》、引述于《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的廪君传说,是现存资料中关于巴族起源的最古老的传说。就此传说反映的历史时期来看,廪君时代应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阶段。
据传说,“廪君之先,故出巫诞。”巫诞,当为巫山地带伴水而居的原始诞(一作蛋、蜑等)人。廪君出生时,氏族尚处穴居野处而以渔猎为生的阶段。廪君成为部落首领后,为了改变部落的落后状况,“从夷水至盐阳”,即当沿今清江溯流而上,朝祖居之地的方向寻找便于农耕而宜于部落繁衍发展的水土肥美之地,至盐水之阳(盐水未详,当是清江上游近巫山的某处含盐之水,古时巫山、施州多处产盐):
盐水有神女谓廪君曰:“此地广大,鱼盐所出,愿留共居。”廪君不许。盐神暮辄来取宿,旦即化为飞虫,与诸虫群飞,掩蔽日光,天地晦冥,积十余日。廪君不知东西所向七日七夜。使人操青缕以遗盐神,曰:“缨此即相宜,云与汝俱生,宜将去。”盐神受而缨之。廪君即立阳石上,应青缕而射之,中盐神。盐神死,天乃大开。廪君于是君乎夷城,四姓皆臣之。(秦嘉谟辑补本《世本·姓氏篇》)
从此,廪君蛮种类遂繁,由巫山往长江上游发展,“据捍关(在今四川奉节)而王巴”(《水经注·夷水》),进而建立了东迄今鄂西南、西至今宜宾、南有黔中、北接汉中的辽阔巴国。
廪君传说,是巴人满怀对其祖先的敬仰之情传述的故事。廪本谷仓。廪君,意谓带领族人从事农耕并获得谷丰仓满、使族人无忧冻饿而种类繁兴的君长,为巴人对其祖先的尊称,犹似华夏族尊称其教民农耕的祖先为“神农氏”。廪君传说,不在于叙述廪君与盐水神女的缠绵爱情故事,而在于赞美廪君为了巴族的发展,执意寻求“廪地”,虽遇盐水神女热恋苦留也不改初衷,不惜射杀恋人以求脱身,终于寻找到适宜民族发展的新居地。
然而,尽管传说所叙不详,尽管盐水神女在传说中的下场可悲,但盐水神女对廪君一见钟情、苦心强留、至死不悟的故事,却生动感人。神话是历史的影子,盐水神女应是一氏族的女性首领。她召来的“掩蔽日光”、以阻止廪君离去的“诸虫”(《录异记》卷二作“诸神”),当是与其氏族世代相亲的氏族首领。盐水神女死后,廪君种的巴族获得大发展并占有其居地,其族人及与其相亲的氏族也融入巴族。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巴族的发展,盐水神女也自当不为巴人所憎恶,反而为巴人所同情。巴人为盐水神女的痴情所感动,自当经久传扬她的故事。居处巫山或巫山附近的盐水神女,也就是巫山神女。传扬盐水神女的故事,也就是传扬巫山神女的故事。
周代,巴、楚互邻而交往密切。楚人在春秋战国时代开疆拓宇,西取捍关并形成“楚自汉中,南有巴黔中”(《史记·秦本纪》)的局面,包括巫山、鄂西南在内的巴人世居之地为楚所有,大量巴人也融入楚族。于是,巴人文化随巴、楚交流和巴人入楚而融入楚文化系统,巴人盛传的盐水神女、即巫山神女故事也自然会被楚人知晓并演变为楚人的神话故事。
楚人关于巫山神女的故事,见于宋玉《高唐赋》描述:
(宋玉对楚襄王)曰:“昔者先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旦朝视之,如言,故为立庙,号曰‘朝云’。王曰:“朝云始出,状若何也?”玉对曰:‘其始出也,兮对若松榯;其少进也,皙兮若姣姬,扬袂鄣日,而望所思。忽兮改容,偈兮若驾驷马,建羽旗,湫兮如风,凄兮如雨,风止雨霁,云无处所。’”
这是古今人们熟知的浪漫故事,也是秦汉以后历代骚人墨客歌咏不绝的动人题材。
比较巴人传说中的盐水神女故事和楚人传说中的巫山神女故事,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首先,两神女都是“巫山之女”。其次,两神女都爱恋君长,盐水神女爱恋巴人的先王,巫山神女爱恋楚人的先王。其三,两神女都是暮来取宿,自荐枕席。其四,两神女都居“阳台之下”,盐水神女被廪君射死于“阳石”(也即阳台,当指高耸的石台)之下,巫山神女则“朝朝暮暮,阳台之下”。其五,两神女都可遮天蔽日,盐水神女化为飞虫“掩蔽日光”,巫山神女化为朝云行雨障日遮天。这些相通之处,又都是两神女故事的基本内容。因此,两神女故事的关系十分密切。有着不可分割的直接联系。楚人的巫山神女故事,明显袭取了巴人的盐水神女故事的基本内容。
当然,楚人的巫山神女故事,比巴人的盐水神女故事要优美得多。尤其是它根据巫山美丽的自然景观,根据巫山变化无常、绚丽多姿的清晨云雾和时来时去、爽身沁心的傍晚细雨的情状,借助想象而描绘出巫山神女那美艳无比、来去无踪、虚幻飘渺的形象,令人梦而可会,求之不得,怅然若失,回肠荡气,从而产生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不啻是楚人在巴人盐水神女故事基础上的加工和改创、丰富和发展。其中也不能排除有巴人在长期传扬盐水神女故事过程中的丰富和发展之功,可以推想,在巴人心中,盐水神女既然是神,便不会死的。巴人出于对挚着追求爱情并为爱情而牺牲的盐水神女的同情和钦敬,自然也会美化她而丰富她的形象、发展她的故事。这些,又会构成为楚人的巫山神女故事的主要内容或楚人改创成巫山神女故事的主要基础。
楚人的巫山神女故事,将巫山神女说成了炎帝的女儿。《文选》江淹《杂体诗》李善注引《宋玉集·高唐赋》中叙神女自云:
我帝之季女,名曰瑶姬,未行而亡,封于巫山之台。
《文选·高唐赋》注引《襄阳耆旧传》说:
赤帝女曰瑶姬,未行而卒,葬于巫山之阳,故曰巫山之女。
照此说来,巫山神女故事似乎源出华夏神话系统,与巴人的盐水神女故事无涉。实际上,这是楚人自觉地“以属诸夏”而在战国时代华夏化之后,认定炎帝为祖先并将楚人、楚地的神话传说编入炎帝传说系统所致。楚人崇奉炎帝,屈原自称是“帝高阳之苗裔”(《离骚》),战国楚帛书记有“炎帝乃命祝融以四神降”的神话传说。炎帝在战国时代据盛行的五行学说而成了南方的天帝,楚人的血亲祖先祝融则成了炎帝之臣或炎帝之佐,所谓“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神祝融”,战国时代成了楚地的巫山地带所产生的盐水神女故事,楚人也自然会加以改创并编入炎帝神话系统,也即楚神话系统。如张正明先生指出的那样:“春秋战国时代炎帝文化的主要代表是楚文化。”而由巴人的盐水神女故事演变而成的楚人的巫山神女故事,正是楚文化的内容之一。
闻一多及当今一些学者对高唐神女、即巫山神女传说的起源、内涵、流变及影响作了深入的分析,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指出高唐即“高阳”、高唐神女是楚人的高禖之神和具有多重原型的复合型神诋,高阳神女传说是融合了南北地域许多文化因子的产物……对此,本文不予论列。本文想要说明的是,高唐神女尽管有多重原型,但巴人传说中的盐水神女是她的最初原型;高唐神女传说尽管融合了南北地域的许多文化因子,但巴人的盐水神女是她赖以形成的重要基础。这一点,又正是被学者们所忽略的。
巴人的盐水神女故事与楚人的巫山神女故事之间的关系,典型地反映了巴、楚文化的关系。由巴人的盐水神女故事到楚人的巫山神女故事的演变,典型地反映了楚文化的繁荣和辉煌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巴文化的铺垫。
经楚人对巫山神女故事的描述和对巫山神女的赞美,巫山神女故事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蕴意丰厚、令人着迷的美味佳果,巫山神女则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位艳丽无双、令人倾倒的不朽典型。古往今来,文人学士热衷于探求巫山神女故事的文化奥秘,骚人墨客则与巫山神女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又典型地反映了巴、楚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