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547199)
【摘要】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疾病。该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也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当前,随着艾滋病(AIDS)疫情逐年增加,医务人员因职业原因,在诊断、治疗和护理工作中,常常会受到意外损伤或者意外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人数也逐渐增加。 为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医疗机构应重视感染管理工作,需要对目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现状、常见危险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与探讨,有针对性的提出有效的防护措施,提高从事艾滋病治疗的医务人员安全防护意识及暴露后应急防范与处理能力,有效降低艾滋病职业暴露发生。
【关键词】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3-0101-02
随着艾滋病扩大检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临床医疗机构接触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机会也逐渐增多[1]。从事艾滋病治疗的医务人员面临严峻职业暴露危险,如进行侵入性操作时所接触的血液、体液及器械刺伤等,是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高危人群,锐器伤是导致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主要职业因素[2]。因而加强艾滋病预防和控制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面临的难点和重点。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院在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所做的工作,深入探讨分析艾滋病护理过程中职业暴露的风险以及防范措施,现报道如下。
1、艾滋病护理过程中职业暴露常见危险因素
1.1 高危操作行为
(1) 针刺伤
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过程中,针刺伤是最常见的暴露损伤,主要经血液传播的疾病包括 HIV、乙型肝炎病毒 (HBV)、丙型肝炎病毒(HCV) 等。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针刺伤发生几率较高。造成针刺伤的器具主要是空心针和实心针。静脉穿刺、注射、抽血等操作都容易造成针刺伤。发生针刺伤原因有:锐器盒放置不正确、手术操作中的不良习惯、回套注射器针帽、未正确分离污染注射器等。据相关报道,针刺伤造成 HIV 感染的几率约为 0.30 %[3]。
(2) 血液、体液污染
已知的 HIV 暴露源中患者血液、体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传染性较大。脑脊液、胸腔积液、心包积液、关节液、羊水、腹水也具有一定传染性[10]。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接触到这些暴露源的可能性较大,不谨慎操作就会发生 HIV 职业暴露。
(3)皮肤和黏膜暴露
医务人员在诊疗或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其暴露的皮肤及黏膜被患者的血液体液喷溅污染,从而导致皮肤或黏膜直接暴露。
1.2 医务人员防护意识淡薄
医护人员已知患者为 HIV 感染者时,就会非常注意消毒隔离和自我防护,操作相对都会小心谨慎,发生 HIV 职业暴露较少。但是在面对未知患者时,就会忽视消毒隔离和防护,较易发生职业暴露。特别是在病人生命垂危时,病情紧急,忙中出错,更易导致职业暴露发生。即使医务人员知道发生 HIV 职业暴露以后要消毒处理伤口,但大多数医务人员采取处理都不太规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 医务人员艾滋病防护知识认知不足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基本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专业性较强艾滋病知识如艾滋病窗口期时间、普遍防护原则、职业暴露怎样分级以及暴露后预防用药及后续处理等知晓率偏低,导致防护知识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1.4 人员资源配备不足
在临床工作中,医务人员存在工作繁忙、人员不足、精神压力大的问题。工作量超负荷是发生高危操作的主要原因,医务人员在工作任务重、身体疲劳的情况下易发生 HIV 职业暴露。
2、构建艾滋病职业暴露预防措施
2.1 制定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制度
培训是获取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和技能的有效途径,对从事艾滋病防治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被认为是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感染管理科每年组织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问卷调查,了解医院相关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和薄弱环节。针对调查反映的问题,感染管理科采取重点培训和常规宣传教育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对新入职的医务人员、临床实习的医学生、进修生进行岗前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知识重点培训;对在职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实行院科两级强化培训,每年不少于 2 次常规培训,内容包括标准预防、消毒隔离原则、职业安全防护及应急处理、各种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手卫生、规范处置医疗废物、安全处置锐器等相关知识。2016 年感染管理科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后,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知晓率、暴露后伤口处理措施知晓率和职业暴露后抗体检测时间的知晓率分别为 94.69%(874/923)、92.31%(852/923)和 92.63%(855/923)。因此,制定艾滋病职业暴露防护培训制度,对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培训是减少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
2.2 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
规范操作是避免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的重要环节,禁止在患者或其他人员移动中注射、双手回套针帽等,使用后的锐器立即丢入尖锐物收集箱或锐器盒。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发生在锐器操作或被锐器不安全处置时的针刺可导致被污染的人体血液的传播。术中手术器械用小弯盆为载体传递,医护错开传取,避免错伤对方。医院感染管理科要求医务人员熟练掌握医务人员锐器刺伤防护标准规程,遵循优先等级原则,首先消除风险,其次是管理措施和行为控制,最后是个人防护和接触后的预防措施。
2.3建立健全的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处理的组织
管理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后处理主要包括伤害后的紧急处理、伤害后上报以及暴露后的随访。对于伤害后的紧急处理,应在所有护理工作者岗前培训时规范化处理流程,一旦初选职业暴露后,应立即挤出伤口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清洗并消毒,操作流程熟练。职业伤害的漏报是全球范围的医护人员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部分护理人员因工作繁忙、上报流程繁琐等因素最终没有上报,尤其是患者血清检测报告为阴性时更为显著。诸多迹象表明护理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重视不够,同时也折射出医院本身对职业暴露管理的不严谨。因此,必要的提升护理人员对职业伤害的认识、培训中加强上报的宣教、适当减少上报流程、完善相关上报制度是减少职业暴露漏报率的有效措施。暴露后的随访是检验职业伤害是紧急处理是否得当的标准,因此,对于发生职业暴露后,需定期到预防保健科检测和随访,而职业暴露管理部门则需认真对待每一位暴露人员,认真履行告知其随访周期和注意事项,必要时可电话提醒,并为其做好保密工作,尤其是梅毒、艾滋病等暴露者,应及时进行心理干预,降低护理人员因职业伤害所致的心理问题。
3、结论
艾滋病的职业暴露是可以预防的,我们必须在各个环节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有效的艾滋病职业卫生防护体系,做到组织有力,制度完善,上岗前有培训,空间和设施合理布局,规范操作,防护到位,保障及时,暴露处理和服药及时,人文关怀等,以避免或尽可能减少艾滋病的职业暴露。
参考文献
[1] 黄丽丽,毛慧萍,金丽君,等.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后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中国艾滋病性病,2016,22(7):563-565.
[2] 吴兆莉.三级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体系的构建.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6):9-11.
[3] 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程序规定.2015-07-08.
论文作者:卢艳霞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4/8
标签:职业论文; 艾滋病论文; 医务人员论文; 防护论文; 发生论文; 针刺论文; 操作论文; 《医师在线》2018年2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