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县人民医院 甘肃临夏 731800)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感染导致高热使用物理降温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所收治的小儿肺炎感染患儿40例作为观察对象,40例患儿根据护理方式差异分为护理组与常规组,每组20例患儿。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降温,护理组采用物理降温护理。结果:护理组患儿的温度下降明显,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感染所导致的高热症状,采取物理降温护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儿体温,保证患儿的安全,在临床中有应用价值。
【关键词】小儿肺炎感染;高热;物理降温;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1-0288-02
小儿肺炎在呼吸科当中较为常见,小儿在出现肺炎感染之后,极易发生高热症状,临床多采用常规的降温护理,以达到降温的效果[1]。本次就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所收治的小儿肺炎感染患儿40例作为观察对象,探讨物理降温护理在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当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
选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7月所收治的小儿肺炎感染患儿40例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每组有20例患儿。护理组男12例,女8例,年龄在9月至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4±1.0)岁。常规组男11例,女9例,年龄均为9月至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3±1.2)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 方法
常规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方法降温,观察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并稳定患儿家属不良情绪,给予患儿降温药物服用。
护理组:给予患儿降温护理方式降温,将患儿病室的温度控制在22摄氏度左右,当患儿出现高热症状之后,解开患儿的衣物,以帮助其散热,调整患儿舒适度。使用冰袋帮助患儿降温,把冰袋用毛巾包裹,并放在患儿的额头,将暖水袋用毛巾包裹并放在患儿足底,保证患儿的机体循环,同时也要确保能够达到散热的效果。冰袋会逐渐融化,因此,护理工作人员需要密切观察冰袋变化,及时进行更换,但是在降温过程当中要避免对患儿的皮肤进行过度刺激,密切监测患儿各项生命体征、血压等基本情况,避免出现心律失常。除此之外,还能够采用乙醇进行擦浴。乙醇有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患儿温度,但是要预防因擦拭乙醇所导致的血管过度性扩张,导致患儿血液循环降低,患儿体质虚脱症状,在进行乙醇擦拭之前,需要给患者热饮,以预防以上症状的发生[2]。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降温效果进行观察比较。主要在降温治疗后1小时、3小时、8小时及12小时阶段的体温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体温指标情况以(x-±s)表示,行t检验。若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组患儿在护理治疗后的1小时、3小时、8小时及12小时体温均要低于常规组,且两组数据之间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详情如表1所示: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后的体温变化情况(℃)
3.讨论
小儿肺炎是呼吸系统当中最为常见的病症,在春秋季节多发,患儿的病情容易反复出现,严重影响了患儿健康生长发育[3]。患儿的体质特殊,较为柔弱,且小儿的大脑发育并不完整,肺炎感染会导致高热,若患儿高热症状未得到及时的控制,则会对小儿大脑造成损害,甚至患儿会出现昏迷及惊厥的现象,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健康。临床研究显示[4],针对小儿肺炎感染所致高温症状,所采取药物降温的治疗方式,但采取药物降温会面临阻碍。因为小儿的服药依从性不高,很难配合护理工作人员的工作,甚至抗拒药物服用,往往采取灌药的方式,导致药物不能够完全被患儿服用,达不到应有的降温效果。除此外,药物降温也会对小儿的身体健康产生损伤,多会出现药物过敏等不良反应,加重患儿病症。另一种降温方式为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方式主要为乙醇擦拭、冰敷等,以达到散热的效果,降低患儿体温。
本次的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组患儿在进行物理降温护理后,1小时、3小时、8小时及12小时的温度分别为(38.2±0.4)℃、(38.0±0.3)℃、(37.6±0.2)℃、(37.2±0.1)℃,常规组1小时、3小时、8小时及12小时的温度分别为(39.5±0.3)℃、(39.1±0.2)℃、(38.8±0.5)℃、(38.6±0.4)℃,护理组患儿的降温速度要比常规组患儿快,说明物理降温方式更能够尽快回复患儿体温,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闫萍[5]的研究结果与此次的研究结果相似,其研究的观察组患儿在1小时、3小时、8小时及12小时体温为(38.30±0.63)℃、(38.24±0.44)℃、(37.84±0.31)℃、(37.29±0.29)℃。观察组患儿体温下降速度要快于对照组。且两组之间的数据有明显差异。因此,在小儿肺炎感染致高热病症的护理当中,采用物理降温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儿体温,尽早恢复患儿体温,避免持续性高热损伤患儿大脑,对患儿的身体造成损伤。采用冰袋敷额头,将热水袋放在患儿足心底部,可以达到缓解患儿脑组织的充血症状,提高患儿散热的效果,提高患儿的舒适度。在足部放热水袋能够提高脑组织缺氧状态耐受的程度,减轻患儿脑部消耗量,对患儿的高热治疗有重要作用[6]。而药物降温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患儿的体温,但是体温降低的速度缓慢,不能够尽早恢复患儿体温,达不到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小儿肺炎感染所导致的高热症状,采取物理降温护理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患儿体温,保证患儿的安全。冰敷等物理降温方式可以有效避免药物降温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提高临床的降温效果,避免高温对患儿脑组织造成损伤,在临床中有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颜振兰.小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护理方法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11):1232-1234.
[2]钟金富.综合性护理对小儿肺炎治疗效果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9):1019-1020.
[3]黄红梅,刘娟,陈清华等.细节管理联合常规护理在小儿肺炎中的护理效果及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2):115-118.
[4]李茜.互动健康教育护理模式对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6,35(13):1828-1830.
[5]闫萍.常规护理与护理干预应用于90例小儿肺炎的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7,21(16):209-210.
[6]徐秀英.优质护理干预在小儿肺炎中应用的有效性评价[J].吉林医学,2015,36(7):1491-1492.
论文作者:赵淑红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5
标签:患儿论文; 肺炎论文; 小儿论文; 高热论文; 小时论文; 体温论文; 常规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