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内容中“理解八、九”教学案例的比较研究_数学论文

把“简单”的内容上“复杂”——“8、9的认识”教学案例的对比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案例论文,简单论文,内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年级的教师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一年级的数学课真不好上,知识点少,内容简单,很多学生已经会了,20分钟就能完成40分钟的任务.一年级的数学课到底该怎样把握呢?怎样做到数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笔者以两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8、9的认识”为例进行了教学对比研究,提出“把简单的内容上复杂,实施有效教学,让数学课由‘薄’变‘厚’”.

[教材分析]

“8、9的认识”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53~54页的知识,本块知识的编排与前面“6、7的认识”基本上一致,不过比“6、7的认识”要求稍微高一些:主要是可供学生数数的资源更丰富,并且所数事物的数量不像6、7那样明显,教材提供给学生数数的对象是一幅以“热爱自然、保护环境”为主题的生动画面,其内容有人、花、树、花盆、黑板上的字等,画面除供数数外,还明显地反映了环保教育的主题;关于“8、9”的序数意义,教材仍然沿用了“6、7”所采用的编排方法,安排了一道习题,不同的是,要求学生分别给左边的8只蝴蝶和从左数第9只蝴蝶涂上不同的颜色,让学生更具体地感受几和第几意义的不同.

[教学过程一]

[案例1]导入新课

师(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图上有什么?数量各是多少?

生:有树.

生:有花.

生:有蝴蝶.

师:你能数一数吗?(学生上台数)

生:有8棵树.1、2、3、4、5、6、7、8.

师:观察一下,他是怎么样数的?

生:从左往右数.

师:还有什么?

生:有花.

师:你知道多少吗?

生(数后回答):有8朵花.

师:有花,有树,还有蝴蝶,你知道有几只蝴蝶吗?

生:10只.(其他学生指出数错了)

师:我们一起数一数,得出一共有9只.

师(小结数法):我们在数物品的时候,按一定的顺序数,这样不会重复也不会漏掉.

[案例2]了解起点,导入新课

师(直接板书8、9):认识吗?读一读.你知道8、9的意思吗?

生:8朵花可以用数字8表示.

生:9本书可以用数字9表示.

师(出示主题图):在这里能找到8和9吗?说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反馈交流)

生:有8棵树.

师:你能数给同学听一听吗?(学生数数)

师:你刚才观察到他怎么数了吗?

生:从左往右数.

师小结:我们在数物品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数,这样才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刚才这位同学除了按一定的顺序数数外,我还听出他是一棵树一棵树数的.你还有不同的数法吗?

生:2、4、6、8.

师:真不错!

生:有9只蝴蝶.1、2、3、4、5、6、7、8、9.

生:我还会两只两只地数,2、4、6、8、9.

生:我还会三只三只地数,3、6、9.

师:同学们的数数能力真强!老师也为你们感到骄傲!

[分析对比一]

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两个案例都是用主题图来进行数数的教学,案例一没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太“空”,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散了,花了两分钟才让学生明白主要任务是数数;接着教师强调要按一定的顺序数数,这个教学流程总给人亦步亦趋的感觉.案例二先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找到教学的落脚点,然后直奔教学主题.因为有了6、7的学习基础,大部分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数”已经没有挑战性了,于是教师尝试增加数数的难度,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数,如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等,为打开学生的思维引路,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由此可以得出,为了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的提问方法也是需要慎重思考和选择的,特别是对一年级的学生.

[教学过程二]

[案例1]深入探究8、9的不同表示方法

1.用圆片来表示8和9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9,会用小圆片表示吗?在练习纸反面画一画、数一数.

生:我画了9个圆圈.

师:会用小圆片摆一摆吗?(指名一学生在黑板上摆)

师:8朵花,8棵树……用数字8表示;9个人,9颗星星,用数字9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8和9.(板书课题:认识8和9,生齐读课题)

2.计数器中的8和9

师:在生活中有8和9,计数器中也有,你能放一放珠子吗?(学生一边放一边数:1、2、3、4、5、6、7)添上一个是多少?8去掉一个是多少?所以说8比7大1.有了8怎么去变出9呢?9比8多几?

3.比较8和9的大小

教师出示一把尺子,数字有:()、1、2、()、4、5、()、7、()、().

师:你能填完整吗?

师:8的邻居是谁?

生:是9.

师:就一个吗?

生:还有7.

师:比8小的数字有哪些?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提出问题并叫自己的好朋友回答)

师:你能选两个数比较大小吗?

4.认识8和第8

教师出示小猴子和一排桃子的图片并配上旁白:我一下子能够把8个桃子都吃完,那样我才会饱饱的,可是妈妈给我吃了第八个桃子,小朋友们,你觉得我能吃饱吗?为什么?

生:不能.

师:只吃了多少?吃了哪一个?

生:从左往右数第八个.

师:还可以怎么吃?

生:从右往左数第八个.

[案例2]深入探究8、9的不同表示方法

师: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问题,请同桌两人合作选择两个办法表示8和9.有困难的可以商量,互相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材料有圆片、计数器、点子图、尺子图)

学生动手操作后反馈.

1.圆片

师:真的是8个吗?怎么办?

生:数一数,1、2、3、4、5、6、7、8.

师:还可以怎么数?

生:2、4、6、8.

师:怎么数又对又快?再放一个还会数吗?

生:2、4、6、8、9.

师:现在有9个了,还可以怎么数?

生:三个三个地数,3、6、9.

2.点子图

3.计数器

师:一起数一起放,让大家明白7增加一个是8,比8多1是9.

师:说一说8的邻居和9的邻居.完成书本点子图下面的比较大小.

4.尺子图

师:在这里找到了8,你知道8的意思吗?

生:表示到这个点是第8.

生:表示0~8这一段是8厘米.

(师结合学生回答课件演示)

师:原来8还有两种意思,你能在教室里找到吗?

生:第一组有8个同学,××是第8个同学.

师:9和第9呢?

[分析对比二]

这个环节两个都是深入探究8、9的不同表示方法,学习材料的选择也差不多,有点子图、计数器、尺子图、圆片等.但是呈现的方式却完全不同:案例一中教师把学生当成一张白纸,学生被动地跟着教师走:用圆片来表示8和9→8、9还可以表示什么→计数器上的8、9→比较8、9的大小→8、9和第8、第9;案例二中教师则直接抛出一个问题:现在就请你来解决问题,请你选择两个办法表示8和9,然后给学生反馈交流的时间.看得出来,案例二是对教材的整合、重组,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被激起较高的思维度,更具有操作性和数学味,每一位学生都在选择中思考,接受挑战.当遇到困难时,不但有来自教师的帮助,更有来自同伴的帮助,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将来的学习也是很有帮助的.

[案例2]教学8、9的组成(增加环节)

师:要把手上的圆片分成两堆,你会分吗?(会)你会怎么分?要把所有的情况分出来,先想一想.

师:动手试一试,把表格填好.(同桌合作)

同桌合作,完成后反馈:(选三组)

第一组:比较乱.

第二组: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第三组:按从小到大的顺序.

比较得出:按顺序不容易重复.

学生按顺序说,教师把结果板书在黑板上,发现8可以分成1和7,8可以分成7和1只是左右换了一下,只要记住一个即可.

师:你们能像刚才一样有顺序地分9个圆片吗?

(同桌合作完成,反馈交流,教师板书9的组成)

师:你能很快地记住它们的组成吗?试一试.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分析对比]

案例一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把“8、9的组成”这一教学内容放到下一课时进行教学,案例二则在“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的基础上顺势而下,把“8、9的组成”与“8、9的数数”自然地整合在一起.

[思考]

一、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教教材”是指“教书本知识”,教教材所框定的知识;“用教材教”则是把教材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使学生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学习,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要创造性地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我们先来看一年级上册“10以内数的认识”教材的编排:数一数,初步感知10以内数的多少;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初步认识;6、7的认识及加减法;8、9的认识及加减法;10的认识和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案例一严格遵循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从数物体的个数→教学8、9的不同表示方法→比较8、9的大小一教学8、9的书写,每个环节平均用力,特别是一开始教师紧紧地围绕主题图让学生数数,数完就结束了.案例二则一开始就大胆地从生活引入:你知道8、9的意思吗?其实对于8、9学生已经很熟悉了,于是学生在各种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纷纷发表看法;然后出示主题图,让学生找一找:你能试着在图上找到8或9吗?主题图是学生学习的载体,在数数的教学中,案例一紧紧围绕数物体的个数,一个一个数的同时还要按一定的顺序数,这样才能不重复、不遗漏;案例二简化了数数要按顺序才能不重复、不遗漏的环节,增加了数数的难度:两个两个数.笔者认为,前面有5以内数的认识,6、7的认识等几节课的数数教学,学生基本上学会了按一定顺序一个一个地数数了,案例二的教学设计更能唤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比学习内容,案例二增加了8、9组成的教学环节,将教材进行了合理的重组,学生学得更有“意思”了,学习上增加了难度,学生就不会觉得无趣.

二、教师教“自己”的数学还是教“孩子”的数学?

教师教“自己”的数学还是教“孩子”的数学?其实数学本身是一样的,教师“自己”的数学指的是适合成人学习的数学,教“孩子”的数学指的是适合孩子学习的数学.孩子是怎样学习数学的呢?儿童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他们校内、校外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们从学校里获得的经验会比在学校外获得的经验更多,也更重要.正是基于这些校内、外的经验,学生才能够通过探索、合作与交流等活动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思考现实中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由此发展他们对数学的理解.学生不是带着空着的脑袋进教室的,每一名学生都有许多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课堂学习是对他们数学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两个案例最大的区别是案例二中的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一年级的学生对8、9的认识到了什么程度呢?案例一中的教师把学生当做“不认识”进行教学,结果学生虽能认真听课,可总感觉缺少参与的热情,课后采访学生,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知识如一个一个数数、表示8、9的方法以及8、9的书写等学习内容早就知道了!于是笔者在案例二教师上课前对学生8、9的认识进行了课前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已经会一个一个地数8、9,会用自己的方法表示出8、9,一部分学生会写数字8、9了.怎样把简单的内容上复杂呢?案例二不但增加了数数的难度:两个两个数到8,还增加了表示8、9方法的难度:用不同的载体(实物、圆圈、点子图、尺子图等)来表示8、9,还要把这些载体联系起来,找到共同表示的方法.这样的教学虽只换了一点形式,可是对于孩子们来说,每进行一步都让他们充满惊讶.当他们发现了在对知识的理解上还有衔接不上的地方时,就会产生求知的渴望,希望自己能成为“探索者”,于是他们就会去思考、去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寻求答案.这样,学生在种种数学化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人文的关怀、成功的喜悦,并增进了对数学的喜爱之情,培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因此,当我们遇到“简单的数学课”时,多问几个这样的问题:孩子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怎样教才能让孩子的学习有效?这样,“简单”的数学一定会变的“复杂”而有趣!

标签:;  ;  

“简单”内容中“理解八、九”教学案例的比较研究_数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