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式冰箱用高效传热管的最新发展

吸收式冰箱用高效传热管的最新发展

一、吸收式制冷机用高效传热管的最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建民[1](2015)在《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采用热能作为驱动力,能耗低,可以利用低品位热能,因此在余热回收领域有着明显的优势。以溴化锂溶液-水作为工质,无毒,无害,不可燃不爆炸,环保性能好,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效率比较低,所以它的推广和应用受到了限制。要想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的效率,关键在于提高其传热传质效果。但是由于吸收器内的传热和传质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耦合的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传热传质的强化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主要对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进行了实验研究。本文首先介绍了工程实践中强化吸收器传热传质的一般方法,然后分别介绍了国内外传热传质强化以及振动强化传热传质的研究现状,从而引出了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概念。分析了单管降膜吸收的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根据数学模型的微分方程式推导出了计算液膜厚度、传热系数以及传质系数的计算公式。之后,在静止状态下的降膜吸收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吸收器内换热管振动的物理模型建立了振动情况下的降膜吸收的数学模型,并且对振动情况下的液膜厚度、传热系数以及传质系数进行了理论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频率越高,振幅越大,液膜越薄,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越大。介绍了实验台的具体情况,实验台主要包括一台热水型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电动振动系统,恒温水循环系统,实验数据测量采集系统。然后实验研究了振动对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强化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某个特定的振动工况下,振动不仅可以有效地强化吸收器内的传热传质过程,还可以强化冷凝器、蒸发器等换热器内的换热效果,从而提高机组的制冷量;振幅相同时,振动频率对强化效果的影响较大;频率相同时,振幅太大或太小,振动的强化效果都会下降;当振幅与液膜厚度比较接近时振动对机组性能的强化效果最好,而且当频率为20Hz或25Hz时,传热强化比、传质强化比以及制冷量提高比这三者的协同性比较好,说明在这样的振动工况下机组的运行状态最好,强化效果最佳;在本文的实验范围内,频率为20Hz30Hz的频率段为强化效果最好的频率段,在这个频率段内,当振幅和液膜厚度比较接近时,传热的强化效果可以达到8%20%,传质的强化效果可以达到10%25%,制冷量可以提高12%18%。在本文的实验过程中,由于热源的加热量保持不变,所以制冷量的提高比也即是性能系数COP的提高比。

蔡德华[2](2015)在《小型风冷氨/盐非绝热吸收式制冷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持续消耗,世界能源形势将会越来越严峻。在我国节能减排要求的大背景下,能源的高效利用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及利用相关方面的课题将会成为研究热点。硫氰酸钠-氨和硝酸锂-氨吸收式制冷系统具有能够直接利用低品位热能驱动获得0℃以下蒸发温度制冷量,且无需精馏装置、易实现小型化。当前硝酸锂-氨和硫氰酸钠-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研究领域存在的几个关键问题有:溶液热物性数据特别是比熵参数求解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分析结果精度低、风冷系统性能系数低且优化手段有限、实验研究成果缺乏等。论文围绕这几个问题开展了针对性的深入研究工作。在工质对的热物理性质研究方面,论文汇总了国内外的相关实验数据并用合理的数学模型对最新发表的实验数据进行拟合。在溶液比熵的求解过程中,论文首次提出用Debye-Huckel极限定律对极稀浓度下的硫氰酸钠-氨和硝酸锂-氨电解质溶液的活度系数进行求解,并将求解结果作为溶液任意浓度下活度系数积分求解的边界条件,从而在理论上正确的完成溶液比熵参数的求解。在系统热力性能研究方面,论文深入分析了在风冷工况下单效和双效系统的运行参数,着重研究了系统在不同吸收器出口温度下系统的工作状况:不同吸收器出口温度下对应的系统COP变化,系统换热器的热负荷变化,溶液泵的循环流量变化等。在系统(?)分析方面,论文提出在考虑溶液温度压力变化带来的(?)变的基础上增加溶液浓度变化导致的(?)变,着重分析了不同发生温度,不同吸收器出口温度等情况下的系统(?)效率以及系统各个组成部件的(?)损失。在系统的实验研究方面,设计并搭建了硫氰酸钠-氨和硝酸锂-氨风冷非绝热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平台。实验平台能够模拟NH3-LiNO3和NH3-NaSCN吸收式制冷系统在风冷工况下不同的运行状态并记录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工作参数。论文对小型风冷硝酸锂-氨和硫氰酸钠-氨吸收式制冷循环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不仅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硫氰酸钠-氨和硝酸锂-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的产品设计开发及应用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鄂文汲[3](2015)在《氨水吸收器热质交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氨水吸收式制冷循环能够有效利用废热,是一种环境友好的制冷方式。但其体积庞大,机组金属消耗量较多。其中,吸收器的传热面积占机组总传热面积比重较大,对机组的性能影响也较大。在吸收器设计计算时,面积的确定影响机组的金属量消耗和占地面积,也决定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因此吸收器的设计计算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目前的设计计算中,吸收器平均温差一般按纯换热过程用的对数平均温差公式确定,并未考虑吸收器质交换引起的附加换热量,本文在深入分析吸收器热质交换过程的基础上,结合对数平均温差公式,提出了修正温差公式,结合数值计算以及实验结果分析温差公式的合理性,并进行了相关修正。开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针对制冷手册中计算吸收器传热面积时采用的对数平均温差公式,结合吸收器热质传递分析,提出对数平均温差修正公式。将竖直管降膜吸收过程简化为二维模型,在微元段热量平衡公式中加入由于吸收传质带来的热流通量,通过系列假设和简化,得出与对数平均温差公式形式接近的温差修正公式温差修正公式较对数平均温差公式多了一个系数C,C为待求量,与吸收过程的放热量,传热系数,溶液侧及冷却水侧的质量流量有关。2.单管式竖直管传热传质耦合吸收的理论分析。建立简化的物理模型,通过一系列假设,列出控制方程,并对所列方程组数值求解。根据求解结果分析溶液进口温度,冷却水温度,吸收压力,溶液浓度对液膜厚度,液膜浓度,降膜速度和液膜温度的影响。通过绘制不同影响因素下液膜厚度,浓度,速度和温度随管长的变换图像,得出结论:液膜温度,降膜速度随溶液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冷却水进口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随稀溶液进口浓度的减小而减小,而膜厚,吸收终了浓度则相反;但吸收压力升高时,4个参数均对应增大。3.氨水降膜吸收实验研究。对已有的发生试验台作相应的改造,通过对冷却水侧水温的两次控制完成单管氨水降膜吸收实验。针对所做实验,取一定组数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变化冷却水进口温度,稀溶液进口温度,稀溶液进口浓度及吸收压力这4参数,通过分析不同实验工况下稀溶液罐内温度T1、稀溶液进口温度T3、降膜终了浓溶液温度T4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发现,冷却水进口温度越低,稀溶液进口温度越低、初始稀溶液浓度越小、吸收压力越大,吸收越剧烈。4.数据分析整理,比较不同温差方法对吸收器设计的影响。结合对数平均温差方法,温差修正方法,数值计算方法以及实验数据,列出不同实验工况下,不同温差方法求得的平均温差及对应的吸收器面积,与实际的吸收器面积进行比较,指出修正温差方法相较于数值求解更方法为方便,而相较于对数平均温差方法能求得更接近于实际的吸收面积的结果。

安龙[4](2014)在《多相添加剂对溴化锂溶液气液界面动态传质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经典传质理论为基础,借鉴水蒸气在水表面凝结的理论分析,建立了采用非平衡气液边界条件的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的模型。分别介绍了表面活性剂与纳米颗粒的一般特性,简要叙述了表面活性剂与纳米颗粒对溴化锂溶液传质特性的强化机理。搭建了多相溴化锂溶液气液平衡热物理特性检测实验台。采用静态法测试了溴化锂浓度范围56%60%,温度范围20℃60℃的饱和蒸汽压力,并测试了添加异辛醇与纳米颗粒对浓度58.00%溴化锂溶液饱和蒸汽压力的变化情况。发现异辛醇与纳米颗粒会提高溴化锂溶液饱和蒸汽压力,当同时加入异辛醇与纳米颗粒时,会产生叠加效果。采用瞬间扰动法,测试了溴化锂溶液在浓度范围56%60%,温度范围20℃60℃内,非平衡气液边界条件溴化锂吸收水蒸气模型中的动态传质系数,发现在试验范围内,传质系数集中在5.5×10-58.0×10-5kg/(m2·s)范围内,平均值为:6.8×10-5kg/(m2·s)。测试了添加异辛醇与纳米颗粒对浓度58.00%溴化锂溶液动态传质系数的影响,发现异辛醇和纳米颗粒均可以提高溴化锂溶液的动态传质系数,当共同加入时最大可提高溴化锂溶液气液界面动态传质系数105%。对非平衡条件下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模型的客观性进行了验证,证明了该模型更能客观的反应水蒸气吸收过程的本质;并分析出当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持续的时间较长,该模型与采用平衡气液边界条件模型的计算结果差异不大,若溴化锂溶液表面只在短时间内接触吸收水蒸气,则采用非平衡条气液边界件的吸收模型更接近于实际情况。

董斌[5](2014)在《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以热能为动力,不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可以利用各种自然界低品位热能和废气、废热,起到环保节能的作用。但由于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总体性能较低,限制了其推广和应用。因此必须改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而改善的关键在于吸收器,吸收器的结构和性能影响决定了整个制冷系统的效率。目前专家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的是通过被动强化换热的方式来提高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效率,而本文则利用机械振动方式对吸收过程进行强化研究。本文首先阐述了吸收器中的吸收过程是一个传热传质相互藕合、相互制约的复杂过程。并用双膜理论解释了其吸收过程。通过降膜技术可以减少膜间阻力,从而强化传热传质,总结了强化传热传质理论,并综述了其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的研究进展应用。根据边界层分离理论,分析了溶液与管壁分离现象,结果表明当溶液来流速度等于振动速度的最大值时,溶液刚好与壁面分离,这便是分离点。竟而推出,当振动速度不大于溶液来流速度时,适当的提高振动频率和振幅可以强化吸收器中的吸收性能。引出机械振动强化吸收的概念并进行实验分析。搭建了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效果研究的实验台,该实验台是一套集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电动振动及振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系统为一体的综合实验系统。详细介绍了实验系统的各个部件主要技术参数和特性,系统运行流程和实验方法。在机械振动条件下分析和推导吸收过程中数理模型,并计算和选取了溴化锂溶液的相关物性参数,实验研究了吸收过程中制冷性能随振动频率和振幅的变化。通过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在低频振动状态下,吸收器内的换热效果优于静止的情形,表明低频振动有利于强化换热,同时也可以提高制冷效率。

杨燕燕[6](2013)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文中提出随着世界能源危机愈加严重,太阳能溴化锂制冷系统以其节能电耗、无污染等优点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然而,此系统距大规模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在机组小型化方面,对应用板式换热器的溴化锂制冷机组的优化设计和性能研究不足,在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中,集热器系统、制冷机组和建筑负荷的匹配的动态性能还需进一步分析。因此,本文以小型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各参数对单效溴化锂制冷机组性能的影响特性及其系统运行特性,具体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建立了溴化锂水溶液及饱和水和水蒸气的热物性参数数学模型,利用集总参数法,建立了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各部件传热数学模型。第二,对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优化设计,分析各设计参数变化对机组的传热面积和COP的影响,得到最优的各部件传热面积和工质流量。第三,对单效溴化钾吸收式制冷机组进行性能分析。分析了热源水进口温度、冷水出口温度、冷却水进口温度等外部条件对单效溴化锉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在部分负荷下系统的运行状态,分析了热水流量、溶液循环量、冷却水量和冷冻水量的变化对机组COP和制冷量的影响,并给出了工质流量的变化引起的各换热部件的换热能力的变化情况,计算出了机组危险工况范围。最后,对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优化了系统集热器面积和蓄热水箱体积,分析了系统在全天运行过程中各参数及机组性能随太阳能辐射强度的动态变化特性。

张静[7](2012)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设计》文中认为目前能源缺乏、环境污染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节能减排也越来越引起人类的重视。在众多制冷方式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以其环保、节能、高效等自身优势,在国内外迅速发展。为使学生能更好的认识溴化锂制冷系统组成设备的原理、性能,掌握其运行管理的方式方法;了解其节能、环保、安全等特点;能够根据地区、环境特点,选择加热、冷却方式,配置节能、高效的制冷系统。本文依据GB/T18431-2001《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国家标准,设计了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本实验室可测定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性能有:加热蒸汽压力与制冷量的关系、冷媒水出口温度与制冷量的关系、冷却水进口温度和制冷量的关系、冷却水量与制冷量的关系、稀溶液循环量与制冷量的关系及水侧污垢对制冷量的影响等。依据JISB8622-1994《吸收式制冷机》蒸汽和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水机组的设计规范以及JB865601997《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安全要求》设计了制冷量为100kW的单效双筒溴化锂制冷机组;太阳能供热系统、冷却水系统、冷媒水系统等辅助系统。设计的太阳能供热系统夏季运行时可节省能源80%左右。本文选用Agilent34980A做为数据采集器,在充分应用其自带的Benchlink软件的基础上,又对软件进行了二次开发,实现了采集数据在更为直观的系统运行界面上动态显示,并通过开发的软件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初步计算,以迅速对测试数据的有效性及溴化锂制冷机组的性能进行评价。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8](2011)在《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了不同浓度的ZnO纳米流体在定吸收器内初始压力时的吸收效果,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纳米流体体现出对氨水降膜吸收强化的效果有所不同,随着ZnO纳米流体浓度的增大对氨水降膜吸收的强化影响先增大后减小且在浓度为0.1wt%时强化效果最佳,从实验还可看出,氨水基液浓度的增加使氨气的吸收量逐渐减小,但纳米流体的添加均可使吸收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纳米流体的加入还可放缓由于氨水基液浓度增高引起的吸收速率降低的速度,且强化吸收的最佳纳米流体浓度不随氨水基液浓度的改变而改变。

武润宇,武卫东,陈盛祥,庞常伟,刘四美[9](2010)在《氨水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强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近年来应用于氨水降膜吸收性能强化的研究成果,总结了氨水降膜吸收的强化方法,分析了氨水降膜吸收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指出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指出采用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纳米技术三种强化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是未来强化吸收可能的发展趋势。

汪磊磊[10](2010)在《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吸收器热质传递研究》文中认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作为以热能驱动的制冷系统,在平衡电力负荷,改善能源结构,余热回收利用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一方面要开发新型高效的循环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对机组换热部件特别是吸收器部件的传热传质过程进行研究,降低机组的造价和体积。编制计算机程序对串联、逆串联和并联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进行了分析,程序中使用了最新提出的高温溴化锂溶液物性方程。对不同循环的控制方程和求解方法进行了说明,并给出了计算结果。选择各种循环中最大溶液发生浓度差作为比较标准,对不同循环的COP做了比较,同时对高压发生器发生温度,发生压力和控制结晶温差在相同COP水平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并联溶液热交换器后分流三效循环是较有前途的循环方式。针对直燃型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炉膛排烟温度较高的特点,提出了在系统中增加一个排烟热回收发生器回收烟气余热,提高制冷效率的新型循环方式。以并联三效循环为基础,对新型循环的全年燃气节省收益进行了分析,利用经济分析方法优化了排烟热回收发生器设计尺寸。结果表明,新型循环中,排烟热回收发生器的最佳蒸气产生比例为2.8 %,具有一定的节能环保效益。使用高速摄像机拍摄了水平管间溴化锂溶液液滴的真实发展变化,包括液滴初始形成、拉伸、降落和管表面液膜的波动等在吸收模型中忽略的现象。利用图像边缘检测、曲线拟和、旋转积分等方法,得到了水平管间溴化锂溶液液滴表面积和体积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使用Fluent软件,对水平管间溴化锂溶液液滴的形成过程进行了三维模拟,并与实际拍摄图片作了对比分析。提出了不同降膜流量下管间液滴的发展预测曲线,以代替水平管间理想化的球型液滴,建立了考虑管间实际液滴流动的水平管束降膜吸收模型。分析了管间液滴降落吸收过程中的温度和浓度变化,计算了不同溶液降膜流量下,管束中各排水平管吸收蒸气量和溶液温度的变化。搭建了水平管束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实验台,选择光管、花形管和花形翅片管作为实验铜管。向溶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辛醇和异辛醇活性剂,得到了各种喷淋流量下吸收器的传热传质系数。结果表明,花形管的综合传递效果最好,活性剂对传热传质的强化作用要远远大于增强管,异辛醇的性能要优于辛醇。活性剂存在一个最佳添加浓度,降膜流量对活性剂的最佳添加浓度也有一定影响。

二、吸收式制冷机用高效传热管的最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吸收式制冷机用高效传热管的最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吸收式制冷技术
        1.2.1 发展概述
        1.2.2 主要特点
    1.3 吸收式制冷技术主要的研究内容以及现有的问题
        1.3.1 主要研究方向
        1.3.2 面临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工作
第二章 吸收器内传热传质强化的研究
    2.1 传热传质强化的方法和应用
        2.1.1 降膜吸收
        2.1.2 强化传热管的应用
        2.1.3 添加表面活性剂
    2.2 传热传质强化研究的综述
    2.3 振动应用于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强化
        2.3.1 振动强化传热研究现状
        2.3.2 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提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振动情况下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的理论模型
    3.1 理论基础
    3.2 静止状态下吸收器内降膜吸收的模型研究
        3.2.1 单管吸收物理模型
        3.2.2 单管吸收数学模型
        3.2.3 降膜吸收过程中膜厚的计算
        3.2.4 降膜吸收过程中传热计算
        3.2.5 降膜吸收过程中传质的计算
    3.3 振动情况下吸收器内降膜吸收过程的模型研究
        3.3.1 换热管振动模型
        3.3.2 振动情况下降膜吸收的数学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实验台介绍
    4.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4.2 电动振动系统
        4.2.1 振动台
        4.2.2 功率放大器
        4.2.3 振动信号控制仪
        4.2.4 其他辅助设备
    4.3 恒温水循环系统
    4.4 实验数据测量采集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实验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实验数据的处理
    5.3 实验结果分析
        5.3.1 溶液流量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5.3.2 添加表面活性剂时振动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5.3.3 没有添加表面活性剂时振动对机组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小型风冷氨/盐非绝热吸收式制冷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硝酸锂-氨和硫氰酸钠-氨吸收式制冷系统研究进展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硝酸锂-氨和硫氰酸钠-氨溶液热物理性质研究
    2.1 气液平衡状态下氨/盐溶液饱和蒸气压参数拟合
    2.2 氨/盐溶液定压比热参数拟合
    2.3 氨/盐溶液比焓参数求解
    2.4 氨/盐溶液比熵参数理论模型及求解
    2.5 氨/盐溶液结晶浓度计算
    2.6 氨/盐溶液粘度系数计算
    2.7 氨/盐溶液热导率参数计算
    2.8 氨/盐溶液密度参数计算
    2.9 本章小结
3. 风冷单效氨/盐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特性分析
    3.1 系统的理论构建及流程原理研究
    3.2 系统最大允许的发生温度
    3.3 发生器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分析
    3.4 吸收器对系统循环性能的影响分析
    3.5 非绝热吸收过程对系统综合性能指标的影响
    3.6 喷淋流量对吸收器工作性能的影响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风冷双效氨/盐吸收式制冷循环热力特性分析
    4.1 系统的理论构建及流程原理研究
    4.2 最优低压发生器发生温度
    4.3 高压发生器发生温度对系统性能影响及高温工况下可行性分析
    4.4 吸收器吸收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5 非绝热吸收过程对系统循环综合性能指标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风冷单效氨/盐吸收式制冷系统(?)分析
    5.1 工质对(?)参数的计算
    5.2 系统(?)分析的数学模型
    5.3 (?)分析结果
    5.4 本章小结
6. 风冷单效氨/盐吸收式制冷循环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平台工作原理
    6.2 实验控制与数据采集系统
    6.3 实验装置关键设备及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6.4 实验内容及步骤
    6.5 实验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工作总结
    7.2 特色与创新之处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3)氨水吸收器热质交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吸收器设计计算方法及优缺点
        1.3.1 耶·洛·索柯洛夫公式
        1.3.2 对数平均温差公式
        1.3.3 吸收器二元设计方法
        1.3.4 数值计算温差方法
    1.4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修正温差方法的提出及与对数平均温差方法的联系
    2.1 修正温差方法的提出
    2.2 结果与讨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管降膜吸收平均温差的数值求解
    3.1 降膜吸收简化物理模型
    3.2 建立模型的基本方程
    3.3 氨水物性计算
    3.4 模型数值求解
    3.5 降膜吸收模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氨水降膜吸收实验
    4.1 配液部分
    4.2 降膜吸收部分
    4.3 电控系统
    4.4 数据采集系统
    4.5 实验操作方案
    4.6 实验处理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温差求解方法得到的吸收面积的对比
    5.1 实验数据的记录与处理
    5.2 实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4)多相添加剂对溴化锂溶液气液界面动态传质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关于溴化锂吸收器研究现状
        1.2.1 新兴技术在制冷机中的应用
        1.2.2 添加各类添加剂强化传热传质
        1.2.3 吸收器构造的改进
    1.3 溴化锂溶液传质的数学模拟进展
    1.4 有待解决的问题与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溴化锂溶液气液界面传质理论模型与固液添加剂影响机理
    2.1 气液界面传质理论
        2.1.1 经典气液界面传质理论
        2.1.2 平衡条件的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计算
        2.1.3 非平衡条件的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的模型
    2.2 表面活性剂强化溴化锂溶液气液界面传质机理
        2.2.1 表面活性剂简介
        2.2.2 表面活性剂在气液界面的作用原理
        2.2.3 表面活性剂强化气液界面传质理论
    2.3 纳米颗粒强化溴化锂溶液汽液界面传质机理
        2.3.1 纳米材料简介
        2.3.2 纳米流体的制备
        2.3.3 纳米流体传质特性机理
第3章 实验台介绍
    3.1 实验装置介绍
    3.2 实验台密闭性测试与测量仪器精度说明
        3.2.1 实验台密闭性测试
        3.2.2 测量仪器精度说明
第4章 多相添加剂对溴化锂溶液饱和蒸汽压力影响的试验研究
    4.1 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2.1 水饱和蒸汽压力测试结果
        4.2.2 溴化锂溶液饱和蒸汽压力测试结果
        4.2.3 添加异辛醇的溴化锂溶液饱和蒸汽压力测试结果
        4.2.4 纳米溴化锂溶液添加异辛醇前后的饱和蒸汽压力测试结果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添加异辛醇的溴化锂溶液饱和蒸汽压力机理分析
        4.3.2 纳米溴化锂溶液添加异辛醇前后的饱和蒸汽压力机理分析
第5章 多相添加剂对溴化锂溶液传质系数影响的试验研究
    5.1 实验方法
    5.2 数据处理方法
        5.2.1 数据处理
        5.2.2 数据处理过程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溴化锂溶液传质系数
        5.3.2 添加异辛醇的溴化锂溶液传质系数结果与机理分析
        5.3.3 添加异辛醇前后的纳米溴化锂溶液传质系数结果与机理分析
第6章 非平衡溴化锂溶液吸收水蒸气动态模型的验证
    6.1 物理描述
    6.2 数学描述
    6.3 求解过程
    6.4 模拟结果分析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附录
公式符号说明表
参考文献
致谢

(5)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概述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发展历程
        1.2.1 国外的发展
        1.2.2 国内的发展
        1.2.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特点
    1.3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方向
        1.3.1 制冷循环高效化
        1.3.2 吸收式热泵
        1.3.3 大型化
        1.3.4 太阳能
    1.4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研究工作
    1.6 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强化的理论分析
    2.1 吸收过程分析
    2.2 强化传热传质技术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中的应用
        2.2.1 强化传热传质技术理论
        2.2.2 强化传热传质技术的方法和应用
    2.3 主动强化吸收概念的提出及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的传热模型
    3.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
    3.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
        3.2.1 发生器
        3.2.2 吸收器
        3.2.3 冷凝器
        3.2.4 蒸发器
        3.2.5 溶液热交换器
        3.2.6 COP
    3.3 物性参数的计算
        3.3.1 密度的计算
        3.3.2 比热容的计算
        3.3.3 溴化锂溶液相关物性参数的选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机械振动对吸收过程中流体的流场变化的分析
    4.1 管外流体流动的流场模拟分析
        4.1.1 模拟方法及模拟软件介绍
        4.1.2 溴化锂溶液在水平管壁表面流动的流场模拟
    4.2 溶液与管壁分离的边界层分离理论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系统介绍
    5.1 实验系统的构成
        5.1.1 电动振动系统
        5.1.2 热水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5.1.3 恒温水循环系统
        5.1.4 数据测量系统
        5.1.5 数据采集及控制系统
    5.2 实验流程
        5.2.1 水系统实验流程
        5.2.2 振动对比实验流程
        5.2.3 相同振动条件下不同工况的性能对比实验流程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实验结果分析
    6.1 振动对溴冷机组性能的影响分析
    6.2 振动频率与振幅对吸收器换热效果的影响分析
    6.3 振动频率与振幅对机组制冷量的影响分析
    6.4 共振工况的影响分析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能源危机
        1.1.2 太阳能资源
        1.1.3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
    1.3 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数学模型
    2.1 溴化锂水溶液热物性参数数学模型
        2.1.1 溴化锂水溶液动力粘度
        2.1.2 溴化锂水溶液的结晶温度方程
        2.1.3 溴化锂水溶液的密度
        2.1.4 溴化锂水溶液的定压比热容
        2.1.5 溴化锂水溶液的比焓
        2.1.6 溴化锂水溶液的表面张力
        2.1.7 溴化锂水溶液的热导率
        2.1.8 溴化锂水溶液平衡方程
    2.2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热物性数学模型
        2.2.1 饱和压力方程
        2.2.2 饱和温度方程
        2.2.3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密度
        2.2.4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比焓
        2.2.5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定压比热
        2.2.6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比熵
        2.2.7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热导率
        2.2.8 饱和水和水蒸汽的动力粘度
        2.2.9 饱和水汽化潜热
        2.2.10 饱和水普朗特常数
    2.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传热计算数学模型
        2.3.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制冷原理及机组结构示意图
        2.3.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数学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优化设计
    3.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结构初步设计计算
        3.1.1 设计参数选定
        3.1.2 主要状态点参数
        3.1.3 各换热设备热负荷
        3.1.4 热力系数
        3.1.5 工作介质流量
        3.1.6 换热设备传热面积
    3.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优化设计
        3.2.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优化设计程序计算框图
        3.2.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优化设计分析
        3.2.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优化设计结果
    3.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结构设计
        3.3.1 蒸发器的结构设计
        3.3.2 吸收器的结构设计
        3.3.3 发生器的结构设计
        3.3.4 冷凝器的结构设计
        3.3.5 热交换器的结构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分析
    4.1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各部件及系统的热力计算流程
        4.1.1 蒸发器的热力计算流程
        4.1.2 吸收器的热力计算流程
        4.1.3 发生器的热力计算流程
        4.1.4 冷凝器的热力计算流程
        4.1.5 热交换器的热力计算流程
        4.1.6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分析程序计算框图
    4.2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性能分析
        4.2.1 冷却水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2 热源水进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3 冷冻水出口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4 热源水流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5 溶液循环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6 冷却水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7 冷冻水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2.8 危险工况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太阳能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的动态性能研究
    5.1 太阳能集热器和蓄热水箱模型的建立
        5.1.1 平板型集热器数学模型
        5.1.2 蓄热水箱数学模型
        5.1.3 辅助热源数学模型
        5.1.4 环境参数模型
    5.2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5.2.1 建筑负荷
        5.2.2 太阳能集热系统性能分析
        5.2.3 蓄热水箱和太阳能集热器的优化设计
        5.2.4 太阳能吸收式制冷系统动态性能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符号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7)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简介
    1.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技术的发展概述
    1.3 溴化锂制冷工作机理
    1.4 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意义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2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总体方案设计
    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试验系统
    2.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试验内容
        2.2.1 机组性能试验要求
        2.2.2 在设计工况下对机组性能的试验
        2.2.3 变工况下对机组性能的试验
        2.2.4 机组自动控制性能的试验
第3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设计
    3.1 单效溴化锂制冷机工作原理
    3.2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的工作循环流程
        3.2.1 循环流程的溶液回路过程
        3.2.2 循环流程的制冷剂回路过程
    3.3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热力计算
        3.3.1 已知参数
        3.3.2 设计参数的选定
        3.3.3 各状态点参数值
        3.3.4 各主要设备的热负荷
    3.4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传热计算
        3.4.1 发生器传热面积计算
        3.4.2 冷凝器传热面积计算
        3.4.3 蒸发器传热面积计算
        3.4.4 吸收器传热面积计算
        3.4.5 溶液热交换器传热面积计算
    3.5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结构
        3.5.1 各换热设备传热管数n的计算
        3.5.2 各换热设备的流程数与传热管内的流速计算
第4章 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辅助系统设计
    4.1 太阳能供热系统
    4.2 冷却水系统
    4.3 冷媒水系统
第5章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及数据处理
    5.1 数据采集系统设计
        5.1.1 测量仪表
        5.1.2 数据采集及显示设备
    5.2 试验数据处理
        5.2.1 试验数据的记录
        5.2.2 试验结果的计算
    5.3 试验结果的储存与显示
        5.3.1 通道布置方案
        5.3.2 试验数据与结果显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履历

(9)氨水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强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物理处理方法
3 化学处理方法
4 纳米技术的应用
5 发展趋势

(10)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吸收器热质传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吸收式制冷的发展现状
        1.1.2 吸收式制冷的发展机遇
        1.1.3 吸收式制冷发展的方向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吸收制冷循环的研究
        1.2.2 带排烟热回收发生器的3GAX 循环
        1.2.3 降膜流动模态的研究
        1.2.4 液滴形成流动的研究
        1.2.5 降膜吸收模型研究
        1.2.6 降膜吸收实验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内容
    1.5 课题来源
第二章 三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研究
    2.1 高温溴化锂溶液物性方程
    2.2 三效循环流程简介
        2.2.1 蒸气侧循环方式
        2.2.2 溶液循环方式
        2.2.3 冷却水流程
    2.3 建模假设及计算原理
        2.3.1 模拟假设条件
        2.3.2 热力计算基本原理
    2.4 并联三效循环模拟
        2.4.1 循环描述
        2.4.2 控制方程
        2.4.3 模型求解
        2.4.4 计算结果
    2.5 串联三效循环模拟
        2.5.1 循环描述
        2.5.2 控制方程
        2.5.3 模型求解
        2.5.4 计算结果
    2.6 逆串联三效循环模拟
        2.6.1 循环形式
        2.6.2 控制方程
        2.6.3 模型求解
        2.6.4 计算结果
    2.7 不同三效循环的比较
        2.7.1 不同循环的比较标准
        2.7.2 模拟条件
        2.7.3 COP 的比较
        2.7.4 高压发生器发生压力的比较
        2.7.5 高压发生器发生温度的比较
        2.7.6 控制结晶温差的比较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带排烟热回收的三效循环模拟优化分析
    3.1 循环模拟方法
        3.1.1 带排烟热回收的串联三效循环
        3.1.2 带排烟热回收的逆串联三效循环
        3.1.3 带排烟热回收的并联三效循环
    3.2 新型循环的结果分析
        3.2.1 模拟条件
        3.2.2 计算结果
        3.2.3 烟气传热计算
        3.2.4 优化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平管间滴状降膜流动实验与模拟研究
    4.1 实验装置与工作流程
    4.2 观察和讨论
        4.2.1 液滴形成的不稳定性
        4.2.2 液滴形成、脱落和降落
        4.2.3 液膜的波动现象
    4.3 溴化锂溶液管间液滴形成与数字化处理
        4.3.1 溴化锂溶液管间液滴形成描述
        4.3.2 液滴图像边缘辨识与数学描述
        4.3.3 管间液滴形成发展曲线
    4.4 水平管间溴化锂溶液液滴形成模拟研究
        4.4.1 自由表面问题的处理方法
        4.4.2 控制方程和求解算法
        4.4.3 Fluent 中模型的建立
        4.4.4 计算设置
        4.4.5 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管间滴状流动的水平管束降膜吸收模型
    5.1 液滴发展预测模型
    5.2 降膜吸收模型
        5.2.1 降膜吸收过程描述
        5.2.2 管表面降膜吸收
        5.2.3 管间液滴形成阶段
        5.2.4 管束降膜计算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管间液滴形成阶段吸收分析
        5.3.2 模拟与实验的对比
        5.3.3 不同溶液质量流量水平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水平管束降膜吸收增强实验研究
    6.1 活性剂强化机理
        6.1.1 孤岛效应
        6.1.2 盐析效应
        6.1.3 表面吸附理论
    6.2 实验装置介绍
        6.2.1 溶液发生-吸收装置
        6.2.2 溶液加热子系统
        6.2.3 冷却水循环子系统
        6.2.4 配电子系统
        6.2.5 真空保证与采样分析子系统
        6.2.6 数据采集子系统
        6.2.7 主要实验装置参数
    6.3 实验参数的选择
        6.3.1 溶液进口浓度
        6.3.2 溶液进口温度
        6.3.3 冷却水参数
        6.3.4 实验管型的选择
        6.3.5 活性剂种类及添加浓度
        6.3.6 溶液喷淋密度范围
    6.4 实验目的
    6.5 实验步骤
    6.6 数据处理
        6.6.1 单根管上溶液温度和浓度的计算
        6.6.2 界面传热传质系数的确定
    6.7 实验结果分析
        6.7.1 管排上的传热传质系数
        6.7.2 传热传质影响因素的综合比较
        6.7.3 活性剂浓度对传热传质的影响
        6.7.4 溶液喷淋密度对活性剂添加浓度的影响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吸收式制冷机用高效传热管的最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机械振动强化吸收式制冷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D]. 王建民. 天津商业大学, 2015(01)
  • [2]小型风冷氨/盐非绝热吸收式制冷系统理论与实验研究[D]. 蔡德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3]氨水吸收器热质交换面积计算方法的探讨[D]. 鄂文汲. 东南大学, 2015(08)
  • [4]多相添加剂对溴化锂溶液气液界面动态传质特性影响研究[D]. 安龙. 北京建筑大学, 2014(12)
  • [5]机械振动对于吸收式制冷性能强化的实验研究[D]. 董斌. 天津商业大学, 2014(03)
  • [6]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性能研究及其应用[D]. 杨燕燕.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9)
  • [7]溴化锂吸收式制冷系统实验室设计[D]. 张静. 大连海事大学, 2012(09)
  • [8]氧化锌纳米流体对氨水降膜吸收影响的实验研究[A]. 刘四美,武卫东,武润宇,韩志明. 走中国创造之路——2011中国制冷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1
  • [9]氨水降膜吸收传热传质强化的研究进展[J]. 武润宇,武卫东,陈盛祥,庞常伟,刘四美. 低温与超导, 2010(12)
  • [10]高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及吸收器热质传递研究[D]. 汪磊磊. 天津大学, 2010(07)

标签:;  ;  ;  ;  ;  

吸收式冰箱用高效传热管的最新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