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60例论文_刘丽刘青龙王海华

刘丽刘青龙王海华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肾内科河北唐山063000

【关键词】中枢性面瘫;补阳还五汤;针刺疗法

【中图分类号】R74905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003-01

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我们应用中药补阳还五汤口服,配合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30例,并与单独针灸治疗中枢性面瘫30例疗效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60例面瘫患者均来自门诊,全部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男29例、女31例;年龄24~81岁,平均(5415±013)岁;病程最短1d最长22年,其中42例为初发面瘫,18例为复发面瘫.右侧面瘫36例,左侧面瘫24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疗组:运用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

1211中药内服基本方: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30g,当归10g,赤芍6g,川芎6g,桃仁6g,红花6g,地龙10g,全蝎10g,蜈蚣2条,僵蚕10g,蝉衣10g,防风10g,1剂/日,3次/d。忌辛辣刺激食物,如白酒、大蒜、海鲜、浓茶、麻辣火锅等。1剂/d,水煎,分早晚2口服,15剂为1疗程。

1212针刺治疗:取患侧四白、颧、太阳、下关和双侧后溪、足三里穴。四白穴以45°角向下进针,深刺约08~1寸,得气后行强刺激,使整个面部具有较强的针麻感;下关穴进针直刺15~2寸后行提插捻转泻法,使患侧面部有较强的酸胀感;太阳穴透颧穴,施以捻转泻法;后溪穴快速进针,向劳宫方向直刺15寸,得气后施捻转提插手法,大幅度来回捻转3~5次;足三里穴直刺1~15寸,待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以上诸穴留针20~30min,中间行针3~5次,1次/d,5次为1个疗程,间隔2d行下一疗程。

122对照组:只采用针刺疗法。

2疗效标准

痊愈:患侧面部皮肤表情肌可随意运动,两侧额纹对称,眼睑完全闭合,鼻唇沟对称,人中沟不偏,口角无下垂,面部体征消失;显效:口角歪斜明显改善,患者眼睑能闭合,鼻唇沟稍浅、笑时口角略有歪斜;好转:口角歪斜部分恢复,鼻唇沟仍消失;无效:治疗3个疗程后症状和体征基本无变化。

3结果

可见,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30例病人中痊愈12例,显效13例,好转5例,总有效率100%。

4讨论

中枢性面瘫是一组以气虚血瘀为主的脑血管疾患,同时又存在口眼歪斜的现象,两者病情且呈同步变化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症。本病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目前采取的西药常规治疗活血化瘀药物,虽有一定的疗效,但治疗针对性、个体性差,疗效往往不令人满意。中医学认为,中风是机体正气不足,气虚血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治疗方法,皆以补气、活血、疏风、通络,调整阴阳为治,单独针灸只起到局部调节经络的作用加上补阳还五汤的中药治疗能起到补气、化瘀、活血、达到全身调整的效果。补阳还五汤来源于清代名医王清任的《医林改错》由黄芪、当归、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组成,其功效为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主要治疗由急性缺血性中风引起的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歪斜。黄芪温通经脉,鼓舞阳气;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诸药合用风痰得祛、经脉得通、肌肤得养、面瘫乃愈。因其还具有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雪旺细胞增殖、改善损伤局部微循环、保护受损神经元和促进神经再生及结构重建的作用,因此补阳还五汤在治疗周围神经损伤方面有广阔的前景。补阳还五汤补气扶正,行血通络。正所谓“正气承内,邪不可干。”佐以针刺上行百会、人中、风驰以开窍醒神,疏通局部经络;针刺双侧后溪,足三里穴补充人体自身正气,增强抵抗力。调和气血、舒筋活络;颧穴疏风止痉;后溪穴舒筋利窍,清热利湿;太阳穴疏风散热。诸穴配合应用具有疏通气血、温通经络、养血荣筋、缓急熄风、清热利湿之功。,更应“治风先治学血,血行风自灭。”之古训。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既能增加疗效又能防搜剔攻逐过于伤正。两相配合,相辅相成。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ZY/T00I。1-0019-94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

[2]肖卫敏.针刺联合中药敷脐治疗肝硬化腹水80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1:8485

论文作者:刘丽刘青龙王海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3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0

标签:;  ;  ;  ;  ;  ;  ;  ;  

补阳还五汤配合针刺治疗中枢性面瘫60例论文_刘丽刘青龙王海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