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文明的批判——马尔库塞伦理思想述评

对现代文明的批判——马尔库塞伦理思想述评

李红梅[1]2002年在《对现代文明的批判》文中提出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的骨干成员,是“新弗洛伊德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思想是以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青年马克思的思想、黑格尔的思辨哲学和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为理论渊源的。他以这些人的思想为基础,对现代文明进行了批判。他批判了物质文明对人性的压抑,揭示了科学发展与人性的反比关系,阐明了技术文明与环境人化的矛盾。他的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人性异化论、技术异化论和生态危机论叁个方面。 在人性异化论中,马尔库塞从弗洛伊德学说中提炼出“爱欲是人的本质”这一观点,并把它当作其整个伦理思想的出发点。从此出发,马尔库塞指出,现代文明是压抑性的文明。他认为文明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可分为“基本的压抑”和“额外的压抑”。现代文明不仅没有使对爱欲的压抑减轻或消失,反而使人陷入深深的异化中。这种异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劳动分工的异化导致劳动者的工具化;劳动动机的异化导致劳动性质的异化。在马尔库塞眼里,现代文明对爱欲的压抑完全是额外压抑,因此他把建立“爱欲解放”的文明社会当作现代人走向解放的道路。马尔库塞不仅论证了解放爱欲的必要性和现实性,而且还对这种文明社会进行了描述,指出它将是“伦理、美学和性爱”叁者合一的文明社会。 在技术异化论中,马尔库塞全面批判了当代科学技术,认为它已成为一种新的控制形式和意识形态。第一,技术的合理性导致政治的合理性。马尔库塞认为,随着技术蹬进步,政治领域出现了对立派别明显一致和趋同的倾向。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种新阶级结构论。这种理论认为,技术的进步使资产·阶级的剥削越来越在合理性的掩盖下进行,使工人阶级也经历着一个决定性的转变。第二,科学技术使自由成为强有力的统治工具。马尔库塞指出,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机器通过技术手段,特别是通过制造“虚假的需水”,把它的经济需要和政治需要强加给民众的自由。第叁,科学技术导致文化工业化。文化工业化使文化丧失了其批判性和否定性的向度,使文化商品化、文化消费平均化,使文化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消失了。因此文化工业化使大众意识逐渐对现实采取顺从的和非批判的态度。第四,科学技术扰乱人的价值活动,使科学与价值分裂。马尔库塞既看到了科学技术在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也看到了科学技术在人的未来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提出了一种新技术观。他认为,要使科学技术改变其异化状态,必须转变技术进步的目的,转变技术形式本身。 在生态危机论中,马尔库塞对当代资本主义文明所造成的生态危机进行了揭露。他指出当代西方的生态危机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危机、制度危机和社会结构危机。他提出了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对自然的人道占有”。对自然的人道占有要求对自然进行“美的还源”,要求“有计划地利用资源以满足根木的需要”。,马尔库塞还论述了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的关系。他认为,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是不可分割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 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以“抽象的人性论”为基础,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具有悲观主义色彩。它对法兰克福学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一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也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此外,它在人性论、科技伦理和生态伦理等方面提出了某些合理的见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石小娇[2]2010年在《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主要散落在《单向度的人》、《当代工业社会的攻击性》、《论快乐主义》、《爱欲与文明》和《审美之维》这五个经典文本中。在对这些文本地深度犁耕基础上,本文运用模型法、文本学、归纳法、比较法等方法分析了马尔库塞的救赎伦理思想。文章以理性伦理人追求自由与幸福这个命题为理论逻辑起点,沿着科技异化—单面社会—救赎实践的路径阐释马尔库塞的伦理思想基本范畴、伦理命题与理论体系。众所周知,工业社会科学技术被统治阶级所操纵而演化成新的控制形式与压制人的工具。它成功地剥离了人的否定性,造就了一种“单向度的社会”,并最终导致人与科学技术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全面“异化”。主要表现为叁个方面:一是人与科技的关系全面异化,导致技术的反“工具性”;二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全面异化,社会变成了控制的新形式;叁是人与自身的关系全面异化,致使人的否定性丧失。单向度的社会背叛与扭曲了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类本质属性,导致生活于其中的人的自我人格分离,因而是一种不道德的社会。这就构成了马尔库塞救赎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马尔库塞以人类的自由、幸福追求为其伦理学的基本向度,提出了他独特的解放幸福观。他认为幸福并不来自于“真实”的感性满足与对真理标准的“秩序屈从”,而是解放了的人类在它与自然的共同斗争中自我确定的自由的实在性,最终以实现个体需求的“全面满足”为皈依。据此,他指认了一条道德实践路径,即解放美学、培育否定性思维、人的解放与自然的解放相结合、塑造新感性。文章最后总结了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的叁个核心命题。命题1:单向度的社会是一个压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因此,也就是一个反人性的非正义的社会。命题2:理性的伦理人追求的终极目标是自由与幸福,而幸福就是人的需求全面满足,最终存在于自由之中。命题3:通过艺术审美,塑造“新感性”,激活单向度的人的否定性与批判性,是解救当今工业社会与人的终极路向。

廖婧[3]2016年在《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当今社会,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的威胁,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已经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愈发凸显。生态学不是一门孤立存在的学科,已经广泛渗透到经济学、政治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西方学者将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以其特定的理论、观念等社会意识形式勾勒了一幅未来社会生态和谐的理想画卷。欧洲是生态社会主义的一个理论重镇,涌现出诸多欧洲派的生态社会主义代表人物,他们成为生态社会主义的一支生力军。欧洲生态社会主义者的思想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因此,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必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人类历史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正在全球范围内兴起一场“绿色革命”。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迈向“生态文明”的新高度。“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中国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已经成为世界的主旋律和共同的主题。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实践要求,也是“绿色发展”的目标。要实现绿色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中国需要吸取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精华,爱护人类依赖生存的生态环境。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分析,有助于人们正确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从而使无产阶级政党牢牢地把握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同时,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注入了新的元素,亦有利于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的运用和发展,坚持走生态文明的绿色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友好共处。本文通过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重在阐明以下叁个观点:第一,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凝聚了一股核心力量,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分歧。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具有科学社会主义与绿色无政府主义两种指导思想的倾向,经历了从后现代主义向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转向。第二,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是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它捍卫了马克思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分析生态问题,但是,在解决生态问题上,却背离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带有乌托邦的色彩。第叁,尽管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具有一定的理论缺陷,是不切实际的空想,但是不能全盘否定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应该看到其理论中彰显的社会正义、保护环境和科技文明等理念对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可以产生有益的启示。本文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研究,既是对西方生态思想的学习和借鉴过程,也是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过程,目的是更好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社会现实问题,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把握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最新动态,汲取其理论成果的合理因素,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践行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光荣使命。全文的内容(从绪论到结论)一共分成七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章,绪论。依次介绍了论文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与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二部分,即第2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对生态社会主义进行概述的基础上,从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和生态中心主义者的生态思想叁个方面追溯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重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马尔库塞的社会批判理论及奥尔多·利奥波德、霍尔姆斯·罗尔斯顿、阿伦·奈斯叁位生态中心主义者的生态伦理思想进行分析。第叁部分,即第3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现实依据。从环境史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分析了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现实依据。分别阐述了欧洲早期的生态扩张主义、欧洲的生态环境问题、“欧洲共产主义”的影响、欧洲绿色政治的推动四个方面内容。这部分内容目的是考察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形成的历史原因和政治背景。第四部分,即第4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分别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不同时期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系统梳理。以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威廉·莫里斯、鲁道夫·巴罗、亚当·沙夫、安德烈·高兹,20世纪90年代的戴维·佩珀、萨拉·萨卡以及21世纪的德里克·沃尔的生态社会主义思想为发展脉络。第五部分,即第5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与理论分歧。一方面,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个层面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归纳与总结;另一方面,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流派中以特德·本顿和戴维·佩珀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之间的理论分歧进行了分析和比较。该部分内容既有从整体上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核心进行总结,也有从部分代表人物之间的理论争议进行分析。第六部分,即第6章,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评析及启示。该部分一方面,分别对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的理论特点和理论缺陷进行了分析与评价;另一方面,将欧洲生态社会主义与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联系起来,指出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产生了四点有益的启示:第一,坚持环境正义的伦理思想;第二,加强防治腐败的政治力度;第叁,倡导绿色消费的文化模式;第四,重视科技生态化发展方式。第七部分,即第7章,结论。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以为解决生态问题提供思想和行动指南。第二,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归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阵营,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叁,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汲取欧洲生态社会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总之,欧洲生态社会主义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红色”指导,同时,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也需要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理论的“绿色”借鉴。

徐特[4]2012年在《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思想述评》文中指出伴随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通过工具理性的方式成为政治统治的工具。那样的前提之下,马尔库塞发行了《单向度的人》这本极其重要的着作,这本着作里他对藏拙于资本主义社会里的许多单向度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披露和分析。马尔库塞发觉发达工业社会是一个极权主义社会,造成了政治对立面的一体化,文化一体化和被遏制的意识形态。是因为科技的发展,所以使得改变极权主义性质,并不是使用暴力和专政的结果。工人们似乎不觉得自身是被奴役和被剥削的,因此他们丧失其批判的力量。统治者操纵和支配着技术和主权的发展,达到自己统治的目的。在此条件下,这样的社会变为单向度的社会,相应地存在于这个社会的人同样变成了单向度的人。本文通过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思想内容及特征的分析,为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族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并且通过借鉴马尔库塞的批判否定的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精神,促进社会的和谐和人的全面发展。

郑春生[5]2008年在《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文中研究指明赫伯特·马尔库塞(1898-1979),生在德国,长在德国。1933年,由于希特勒的法西斯政权实行排犹主义政策,他随法兰克福学派流亡到了美国,从此便扎根美国。他加入战略情报服务局、秘密服务局为反法西斯战争工作。1951年,社会研究所迁回德国,而马尔库塞则开始了他在美国大学工作的生涯。他先在哥伦比亚大学(1952-53)、哈佛大学(1954-55)从事研究工作,后在布兰戴斯大学(1954-1964)、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1965-1970)执教。虽然六十年代中期以前,马尔库塞在学术研究领域已经颇有建树,出版的《理性与革命》、《爱欲与文明》、《苏联马克思主义》、《单向度的人》等着作,但他的社会影响颇为有限。随着西方各国学生运动迅速发展,批判理论从“历史的后台走到了历史的前台”,马尔库塞也声名鹊起。他被奉为“青年造反者之父”、“新左派的精神领袖”、“发达工业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甚至与马克思、毛泽东并称为“叁M”(Marx、Mao、Marcuse)。“他的书已经成为美国革命学生的工作手册”。本文立足于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社会转型的时代大背景,研究一个着名的思想家——马尔库塞和一场伟大的运动——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即社会理论与社会运动二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将从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的社会大背景,马尔库塞思想与学生运动宣言纲领之间的文本联系,马尔库塞与学生运动事件上的联系,媒体对马尔库塞“学生运动精神领袖”地位建构四个方面阐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本文分四章论述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关系:《第一章静悄悄的革命》着重从宏观背景来考察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之间的联系。在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科学从造福人类的福娃变为压迫人的上帝,社会从生产时代过渡到消费时代,大众传媒从被压制状态到拥有第四权,生活观念从传统到现代,人们的政治思维逐渐从分裂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在这种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也静悄悄地发生了革命。大学从“象牙塔”变成了“社会轴心”,人文主义教育逐渐让位于工具理性,接受高等教育从少部分人的特权发展为一种普遍现象,大学生也因此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社会问题和高等教育中的问题的交织是六十年代社会动荡的温床。《第二章轰轰烈烈的批判》首先分析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出现相对微观的背景,即在二战后形成的对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文化背景和精神氛围。在这个批判群体中,既有美国学者C.赖特·米尔斯、保罗·古德曼,也有来自其它资本主义国家的马尔库塞、弗洛姆和诺曼·O.布朗,还有来自第叁世界的法农、卡斯特罗、格瓦拉和毛泽东;既有来自哲学和社会学理论家的理论批判,也有从垮掉派到荒诞派的离经叛道的文学批判,还有来自摇滚乐的大众文化批判。马尔库塞依托法兰克福学派以及黑格尔、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等人的思想和名声,并以其与时俱进的政治批判和彻底的批判精神成为批判群体中耀眼的明星。其次介绍轰轰烈烈的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从“学生权力”和“学生权利”角度分析学生参与运动的原因和诉求,分析这场带有诗化特征的学生运动的批判性质。最后,探讨马尔库塞通过教学、演讲、参加集会等形式介入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概况,并通过他特殊的身份背景、公共事件的焦点人物、有争议的思想几个方面的分析说明媒体为什么要把他建构成西方学生运动的精神领袖的。《第叁章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中的马尔库塞精神》认为对人存在的关怀,对异化的批判,对人解放的追寻,“革命”的话语引起了马尔库塞和左翼学生心灵的共鸣。单向度社会和消费社会是马尔库塞和学生共同批判的目标。新感性、新人、新社会则是他们超越单向度的共同目标,而否定性思维则是批判和超越的基础。马尔库塞对新工人阶级的批判,把青年学生当作解放单向度社会的重要力量,得到了学生的强烈认同。爱欲解放论、大拒绝的革命方式、制度内的长征充满了乌托邦的色彩,这也是马尔库塞和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的共同特质。《第四章运动终结、批判继续》首先从美国学生运动的合理性与合法性角度论述这场运动面临的困境,然后从这场运动缺乏明确的、统一的指导思想,大众传媒舆论导向的转向,“沉默的多数”态度的转变,学生思想的流变等方面进行论述。由于实践的“革命”运动已经终结,马尔库塞遁向了指向精神和未来的革命:自然革命、艺术革命。他也对这场运动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虽然终结,但由于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美国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霸权主义的对外政策及六十年代批判精神的延续,以妇女运动和生态运动为代表的各种批判运动在六十年代后却仍然在继续。这也体现了马尔库塞和六十年代学生等对发达资本主义批判的意义。余论尝试对以马尔库塞为代表的社会批判理论与社会运动之间的关系作一探讨,阐明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思考了叁个问题:一、社会批判理论何以能演变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二、社会批判理论和社会运动有何关系?叁、社会批判理论对社会实践有何价值?

江曼[6]2014年在《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消费是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人类的一种基本活动,如今,消费已经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从消费观念到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在满足人们所必须的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还需要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随之同时就出现了奢侈性消费和盲目性消费等消费异化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不仅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而且阻碍着人们消费质量的提高,还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和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研究并解决消费异化现象问题就迫切地摆在人们面前。国内外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消费异化现象及其社会影响进行了深入研究,并提出了许多具有价值的观点,其中具有影响力的当推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考察唯物史观的创立发展过程,研究异化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也是马克思考察社会发展问题的一种基本方法。本文立足于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比较分析了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他们各自消费异化理论在社会发展中的影响作用,对我们寻找到解决消费异化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具有借鉴作用。通过对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比较研究,可以看出马尔库塞的消费异化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的基础上,是对马克思人本主义理论的深刻延伸,是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弗洛姆从社会制度入手,对消费异化的根源进行研究,他重视消费道德教育,提出根据各类人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进行针对性的道德教育,对我们正确认识消费异化的根源,构建正确的消费观念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本文认为在现代哲学的语境下,马尔库塞和弗洛姆的消费异化理论互相交融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通过对二者理论内涵和缺陷的分析研究,找出各自理论价值的合理性,从内容上相互补充和借鉴,试图创立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情的科学消费价值观,这对倡导人们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构建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形成合理的消费行为、优化我国的消费结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韩亚东[7]2016年在《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着名的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至今仍然对整个社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特别是他的消费异化理论更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野和研究视角。他的消费异化理论不同于别人的特点就在于他另辟蹊径,以马克思异化思想为理论根基,立足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为切入点,巧妙的把两者结合起来,创立出自己的异化理论,并把他的理论用来剖析人的异化问题特别是消费异化问题。旨在警醒和挽救那些堕入消费异化深渊的人们,唤醒他们的主体理性,形成一种健康合理的消费理念,构建一个和谐健全的社会。当今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消费在社会活动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彰显它的重要地位,马克思所在年代的“生产性社会”已经逐渐的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以消费为主要活动的“消费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消费变得越来越重要,它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越来越与人不可分离了。与此同时,消费的含义也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在以往,消费是人们用来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它是一种工具,它是以人为主体,依赖于人的,而如今消费不仅不依赖人,而且还成为了控制人的一种力量。而这就是弗洛姆所说的消费异化。他认为消费异化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生活在消费异化下的人们是毫无幸福可言的。作为世界消费大国之一的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也难逃“消费时代”的洪流。消费异化现象同样也在中华大地上蔓延开来,并且有了愈演愈烈的趋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分析和研究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对于抑制消费异化在我国的蔓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本文是从五个部分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进行探讨的:其中,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主要是通过对国内外文献的一种梳理,特别是对弗洛姆本人以及法兰克福学派一些代表人物观点的梳理,从宏观上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国内外资料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在研究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从微观着手寻找到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闪光之处和局限之处;第二部分,主要是客观的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思想的溯源,通过对马克思异化思想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解读,深刻的了解到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主要是通过消费异化的前提,内涵和根源,表现形式,产生的后果以及克服途径这五个方面系统的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分析;第四部分则是采用了对比研究,通过对弗洛姆和马尔库塞以及鲍德里亚消费异化思想的对比研究,可以更好的让我们了解弗洛姆消费异化思想的理论精髓,敏锐的发现他存在的闪光之处和局限之处;第五部分则是具体分析了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以及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消费异化理论对于我们分析当代中国人的消费心理,以及防微杜渐,积极寻找一条消除消费异化的变革方案,树立和形成一种合理的、理性的价值理念和消费风气,构建一个健全而又和谐的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师晓[8]2013年在《马尔库塞“异化消费”理论批判及其当代思考》文中研究表明马尔库塞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密切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人与社会的发展现状,并以他的经典着作《单向度的人》为出发点,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向我们阐释了他的异化消费理论。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新型的极权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中,资本主义通过科技的进步使异化消费成为了统治资产阶级的新形式,为人们制造着“虚假需求”,使人们沉浸在丰裕的物质世界中乐此不疲,人们丧失了批判意识和否定意识,社会中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识也被成功压制,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社会成了单向度的社会。马尔库塞将异化消费的根源归结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批判着工具理性已经代替科技理性成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马尔库塞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对异化消费理论以及其产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坚持在消除异化消费之后对人性复归的强烈呼吁,也强烈的向人们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其以人为本的思想落脚点。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下,对马尔库塞的异化消费论进行评析,为我们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异化现象的新视角,并且马尔库塞的异化消费理论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为背景,所以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是马尔库塞的异化消费论却没有深入挖掘其根源,没有触及造成异化的真正本质,在革命的真正主体和解放的出路上陷入了乌托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的前提下,本文旨在人性复归,恢复人类思维中的批判意识和否定意识,并且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当今社会中出现的异化消费现象进行批判,进而以此为鉴积极倡导人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幸福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消费观,最终促进社会和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对现代文明的批判[D]. 李红梅. 湖南师范大学. 2002

[2]. 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 石小娇. 长沙理工大学. 2010

[3]. 欧洲生态社会主义研究[D]. 廖婧. 吉林大学. 2016

[4]. 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的思想述评[D]. 徐特. 辽宁大学. 2012

[5]. 马尔库塞与六十年代美国学生运动[D]. 郑春生.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6]. 马尔库塞和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比较研究[D]. 江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4

[7].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韩亚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16

[8]. 马尔库塞“异化消费”理论批判及其当代思考[D]. 师晓. 四川师范大学. 2013

标签:;  ;  ;  ;  ;  ;  ;  ;  ;  ;  ;  ;  ;  

对现代文明的批判——马尔库塞伦理思想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