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183号市场经济183号道德建设--第八届全国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183号市场经济183号道德建设--第八届全国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183;市场经济#183;道德建设——第八次全国伦理学讨论会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讨论会论文,道德建设论文,市场经济论文,中国传统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11月1日至4日,中国伦理学会第八次全国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市东南大学召开,来自全国各地专家学者125人,提交会议论文84 篇。大会的内容有两项,一是围绕“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专题进行学术讨论和交流;二是选举新的一届中国伦理学会领导机构。这次会议由江苏诚信钢管集团公司、东南大学、解放军工程兵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十几个单位资助协办,组织有序,讨论热烈,选举顺利。现将会议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一、关于如何对待传统道德文化

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继承的方针。

有的学者提出,所谓批判的继承,就是分析、鉴别、取舍和改造。分析是揭示事物的特点,弄清事物的本来面貌。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鉴别。鉴别就是评价,作出价值判断。要评价,首先就必须正确地认清评价的主体,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当代中国社会群体。作为评价者,严格从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出发,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道德文化。其次必须有正确的标准,即中国社会发展本身的客观需要。一是要看其在历史上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二是要看是否有利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再次明确评价的对象,即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特定的历史形态,其在历史演化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行为方式、心理模式、价值观念、伦理精神等等。它们作为一种文化定势,常常具有超越时空的意义。搞清上述三个问题,才能科学地区分优点和精华,缺点和糟粕,慎重地进行选择和取舍,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即使传统道德文化中的精华,也必须进行改造,就是根据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利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通过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将其重新熔铸,使其升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文化的构成因素。改造的过程只能是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过程。

⒉舍弃内容,继承形式。

有的学者提出,人们往往习惯地认为,传统道德中包含了珍贵的道德财富,应当通过具体分析梳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故对传统道德的继承是具体内容的继承。然而这似乎公允合理的看法恰恰是值得怀疑的。第一,传统道德内容纷繁复杂,纷繁复杂的内容在根本上又从属于传统时代的基本道德价值体系,即使是那些劳动人民的美德也难免带有传统时代及其占统治地位的价值体系的格印;第二,除非割断一切规定与联系,否则,就不可能有绝对美的东西,即使我们今天看来可以值得光大某些东西,一旦在传统时代、传统价值体系内考察,很可能事实上是统治者的婢女,带有恶的性质;第三,传统道德的内容又是有层次的,当透过现象界而进入更深层次时,传统道德内容又会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成为心理构建形式的,最深层次的道德恰恰不是内容的而是稳定的内形式的。因此,对传统道德的扬弃或批判继承首先不是内容的,而是形式的,是舍弃内容、继承形式。

⒊克服贬低否定儒家伦理的思维定势。

有的学者认为,儒家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东方文明的代表。从近代开始以新的视角对其进行批判,虽不乏学术力作,但从总体上看是评价低、否定多,其后果是发展起和强化着一种否定儒家伦理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不利于全面、科学地评价儒家伦理,不利于继承和发扬以儒家为核心的民族传统美德。这种思维定势的内容特征是:其一,大而化之的定性式的批判和否定。其二,盲目反传统。其三,以西方伦理文化为评价的参照系。其四,伦理道德决定一切的评价方式。在今天,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时期,儒家伦理应该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得到改造和提升,以便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继续发挥作用,这同样是时代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如果说过去为改造、提升奠立基础的时代需要大刀阔斧的批判、清理,那么现在则需要深入细致的挖掘、整理,特别是需要全面、科学的评价,以便充分认识它的历史价值、现代价值以及世界意义。

⒋将历史文本的研究与生活传统的研究结合起来。

有的学者主张,我们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历史文本,而要把现存于习俗、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中的传统伦理精神的分析提上日程。对现实精神生活的研究,对现存的活生生的传统精神的研究和分析,是回答传统伦理和现代化关系问题的基础性工作。当今,在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还有哪一些传统伦理精神至今仍在起作用,如何起作用?这是首先要弄清楚的基本事实。离开了这一事实,就难以作出恰当的评价。自然也无法回答传统伦理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若要真正发扬光大优秀的传统道德,便需从现时的精神生活和伦理生活中去发掘那些至今仍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中起作用的东西,把它当作宝贵的资源加以宏扬,并探索使之适应于新时代的途径。

二、关于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1、是吸收消化,反对掺和重建。

有的学者指出,道德遗产的批判继承,是把道德遗产中的精华或有价值的成分吸收消化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中来,而不是把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内容掺和到社会主义道德体系来,更不是要重建已作为历史遗产的道德。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不管是整体还是局部,不能是儒家的、道家的、佛门的等等什么学说和规范,而只能是社会主义的,是已经被吸收消化了的东西,不再是过去的自身了。社会主义道德与传统道德是吸收和被吸收的关系。在这里社会主义道德是主动的,是吸收者,而传统道德是被动的,是被吸收者。这个关系的秩序不可更改,即不是相互吸收,也不可逆向吸收。决不能去重建什么社会主义社会的新儒学,对古代思想道德的重振,即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2、是契合相符,不是支柱导向

有的学者认为,传统道德中的某些成分能与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相契合,能够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所利用,但传统道德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社会及其道德生活的精神支柱,更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导思想。把传统道德说成是我们的“思想支柱”和“精神支柱”是不对的。优秀的道德遗产与今日的社会主义优秀道德是不可等同的。一是过去道德的优秀,一是今日道德的优秀,是不同层次不同高度的优秀。今日的优秀,是体现时代精神的优秀,是一新台阶上的优秀,是进步的优秀。当然,传统美德也具有现代价值,在这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今日的一种优秀,但其现代价值的实现,其优秀品性的表现,是以加工改造和赋予新内容为条件的。因此,古代的传统的思想道德,不能作为我们行为的指导思想和行为规范,更不是直接的主导思想。指导我们行为的主导思想主体思想,只能是社会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义道德。弘扬优秀传统思想道德,必须在社会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进行,脱离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对优秀传统思想道德的弘扬,就会偏离正确轨道。

3、是文化资源和文化源流

有的学者提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构离不开既成的道德语言符号系统及其所涵载的以儒家伦理为主体的传统伦理文化“密码”。例如:善恶、正邪、仁爱、忠恕、中和、中庸、公私、群己、义利、廉耻、诚信、恭、修养……以及由这些道德语言所构成的伦理思想、道德命题、行为方式、价值模式等,诸如:改恶从善、去邪归正、刚正不阿、仁者爱人、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廉洁奉公、修身养心、敬德敬业、诚实不二、朋友有信等等。甚至我们现在通用的“伦理”、“道德”这些语言及其内容也渊源于古代伦理“文本”。还应指出,传统伦理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已经历史地积淀成民族的群体意识和生活习俗、习性,它们通过既成的道德语言符号正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着这样或那样的作用。传统的儒家伦理文化作为建设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一种文化资源和文化源流,通过社会现实的检验、筛选和改造可以也应该融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从而丰富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并使之获得民族的形式和特色。提倡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其意义正在于此。

4、古今“共理”

有的学者还探讨了儒家伦理与当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设沟通的原因,认为是古今“共理”。所谓古今“共理”,或曰古今共通的道理,这里是指存在于传统儒家伦理中的可以为现实所认同,并在实践中可以被改造或创造成满足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所需要的“价值对象性”的根据,它包括伦理思想、伦理概念、道德命题、行为方式、价值模式、人格形象等。《包公》的戏,代代相传,至今不息,且故事翻新,版本迭出,人们百看不厌,奥秘就在于贯串着一条古今“共理”——刚正不阿,执法如山,廉洁自律。儒家伦理中的许多思想、概念、命题、模式、人格形象及其民族群体的心理积淀,所以能成为古今“共理”,其缘由是,尽管古今社会的形态、性质、结构不同,但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不仅有民族的共同语言和共同的习俗、习性,而且都有一些共同的伦理问题,如群己、公私、义利……以及人际和谐,社会安定等共同的要求,正是在这些问题上,儒家提供了一系列符合社会共同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思想、观点和理论,这就是古今“共理”。

三、关于市场经济与传统道德的关系

1、优秀传统道德对市场经济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有的学者分析指出,优秀传统道德在市场经济中起积极作用,原因有三点。一是优秀传统道德体身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现代道德中包含有传统道德,优秀传统道德是现代道德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当我们谈到现代道德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积极作用时,其中就包含了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作用。二是优秀传统道德作为一种真理的认识,能够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三是实践证明优秀传统道德对市场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日本、韩国、新加坡各国经济的发展都与东方民族传统道德的作用分不开的。中国优秀传统道德中的整体观念和责任意识、自强不息和艰苦奋斗精神、“仁、义、礼、和”观念、“先义后利”和“诚实守信”观念都利于市场经济活动。

2、弘扬儒家义利观,建立义利相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有的学者分析了儒家的义利观,总结了国内外建立市场经济的经验教训,认为市场经济的运行无不包含着义与利的矛盾运动。当义利相统一时,标志着市场经济发展到最理想状态。我们的目标应是建立一个义利相统一的市场经济。主要内容是:一是市场经济的经营目标要坚持以义导利的价值导向;二是市场经济的生产经营活动先义后利原则;三是在商品交易中坚持互利互惠原则;四是在市场经济的开拓发展中以义制利。总之,儒家以义取利,义利统一的义利观,是一种行为的价值取向,本质在于制约人们的谋利行为,导向社会经济生活行为走向正轨,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会议还对如何认识和对待我国目前的道德状况以及行政伦理学等问题进行了讨伦,拟成立中国伦理学会行政伦理道德专业委员会。

标签:;  ;  ;  ;  ;  ;  ;  ;  ;  

中国传统文化183号市场经济183号道德建设--第八届全国伦理学术研讨会综述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