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慢性要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李寿庆老师将该病分为胃阴虚、脾气虚、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型、肝胃不和、瘀毒互结六型,并依据各证型特点灵活用药,为慢性姜缩性胃炎的论治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李寿庆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33-0102-02
李寿庆是中医世家第六代传人,主任医师,内蒙古自治区第二批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李寿庆老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总结了李寿庆老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思维方法与临床体会,现介绍如下。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病位在脾胃[1]。李师认为CAG中医学发病较为复杂,主要与饮食不节、嗜好烟酒、情志不遂、劳倦内伤、用药不当等因素有关。本病胃镜下可见胃黏膜粗糙,腺体减少,胃黏膜血管迂曲、走行异常,直观地表现出胃脉瘀阻之象,客观证实血瘀为本病关键病机[2]。CAG病程较长,临床常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本虚主要是脾胃虚弱,标实主要是气滞、痰湿、血瘀。
1.精准辨证,灵活用药
辨证要善于把握疾病寒热虚实、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滞损交夹的病机主线,虚实夹杂,相互因果。李老师提出应该重点突出,标本兼治,可取得可靠疗效。用药方面根据寒热、虚实的不同,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用药。
2.辨寒热
对于中焦虚寒证,李老师总结出此证型的要点是喜温、畏凉、疼痛。轻者多用高良姜、干姜、香附、香橼,重者上述用药加黄芪建中汤;热证,胃中嘈杂、灼热、口苦等明显热象,轻者多用吴茱萸、黄连、白芍,重者上述用药加栀子、黄芩、黄连,知母,少佐干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辨虚实
3.1 虚证
根据患者体质和损害因素不同,多见于胃阴虚和脾气虚两个证型。胃阴虚多见: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口干,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滋阴和胃,多用太子参、麦冬、石斛,天花粉、知母;脾气虚多见: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缓弱,治以六君子汤健脾益气,重者上述用药,去党参,加人参黄芪,佐以醒胃消滞理气之品,如紫苏梗、砂仁、枳壳、鸡内金等,使补而不滞,补消同施,以防壅塞气机。
3.2 实证
李老师认为实证常见证型是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型、肝胃不和、瘀毒互结。
气滞血瘀型以胃脘部固定部位的刺痛或钝痛不休,舌黯、有瘀斑,脉沉细涩等表现为主。治以理气化瘀,气滞轻者选陈皮、木香、枳壳、佛手等,重者选枳实、青皮、檀香、九香虫;瘀血轻者以失笑散、红花、赤芍、丹参、三七、川芎等活血通络,重者以莪术、血竭、水蛭、三棱、土鳖虫、穿山甲化瘀通络。
肝胃不和以胃脘胀痛,泛酸,嘈杂,口苦口干,烦躁易怒表现为主。治以健脾理气,和胃止痛为主,轻者多用柴胡舒肝汤加减,重者用半夏泻心汤。
脾胃湿热型以胃脘嘈杂不舒,口干不欲饮,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表现为主。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湿热重者加黄芩,茵陈,山栀;夹肝郁者加醋柴胡,白芍,佛手。
瘀毒互结型是癌前状态且是可逆的,并与大多数CAG的发展模式相吻合,故治疗应在益气健脾、理气化瘀基础上,佐以解毒散结。化瘀通络可选用丹参、延胡索、莪术、桃仁、蒲黄、乳香、没药等,佐以理气之品,以达血随气行,增加祛瘀通络之力,如砂仁、木香、香附、紫苏梗等。如血瘀较重,可选全蝎、娱蚣等虫类药以破血消癥。解毒轻则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莪术、三棱等,重则用蜂房、山慈菇、土鳖虫、九香虫、炮穿山甲。
4.病案举例
患者张某,男,65岁,2016年7月12日就诊。上腹胀痛近8年,近来症状加重,2016年5月检查胃镜示慢性胃炎,病理活检示胃黏膜有中重度肠化。刻诊:纳差,疲乏,上腹痞胀、隐痛,嗳气,无畏寒,舌淡、齿痕,舌底静脉曲张,苔白,脉弦细。西医诊断:慢性胃炎。中医辨证:脾胃气虚、气滞血瘀(夹湿)、瘀毒互结,治以益气健脾、理气活血、散结解毒。拟方:党参30g,黄芪30g,苍术20g,延胡索20g,枳实20g,佩兰15g,莪术15g,三棱15g,丹参30g,三七10g,枸杞子30g,黄精20g,藤梨根100g,白花蛇舌草30g,山慈菇12g,蜂房15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服药2个月后,胃脘疼痛、痞胀消失,胃纳、体力复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守方去苍术、延胡索、枳实、佩兰,加麸炒白术15g,继服4个月后,2016年9月23日复查胃镜病理示“胃窦为黏膜慢性炎症,中、重度肠化消失”。
5.结语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脾胃病科常见疑难病,病程长、反复难愈,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该病的进展和演变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伴有肠上皮化生(IM)与异型增生(ATP)属胃癌前病变。故阻断逆转CAG及IM、ATP的进展,是治疗CAG及防止胃癌发生的重要措施。李老师通过多年临床观察及实践,分为胃阴虚、脾气虚、脾胃湿热、气滞血瘀型、肝胃不和、瘀毒互结等证型,精准辨病施药,使用药更加具有针对性。李老师认为对CAG治疗,无论是否有IM、ATP的病理改变,清化瘀毒均应贯穿治疗始终。
【参考文献】
[1]朱桂平,王翼洲.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4,30(12):1182-1183.
[2]刘明,刘震.健脾益胃、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2):3361-3364.
论文作者:母相聪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7
标签:脾胃论文; 轻者论文; 莪术论文; 湿热论文; 虚实论文; 萎缩性胃炎论文; 延胡索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33期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