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从小学低段最常见的体裁——童话入手,旨在从中探索出能够将课内外阅读有效衔接的策略和方法,以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课内外阅读 有效衔接 策略 童话
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与“魂”。教育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组专家郑国民在《为中国而“读”》中指出:“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可见,阅读已经成了学习语文、感受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一、由篇到章,巧妙延伸,学会整体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要让孩子读整本的书。书中精选的文章已然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通过选编的一篇文章进而推荐收录本篇文章的整本书,既增加了阅读量,又将课内延伸到课外。
二、多措并举,掌握技巧,学会阅读的迁移
1.可从童话题材延伸到课外。小学低段在课本中编排了很多科学类童话,这一类童话不仅具有丰富的情节,还能让孩子们在童话中了解到大自然的奥秘或是生活常识。教师可以在学习过几篇科学童话之后,将所有科学童话统整在一起,继而向孩子们推荐课外的科学童话故事合集——《杨红樱科学童话集》。
2.从动物角色延伸到课外。童话故事中往往一种动物具有固定的某一种性格特征,教材中选取的也往往是单一的动物形象。比如以《狐狸分奶酪》当中狡猾的狐狸来引导学生,去探索《狐狸和猫》这篇文章中狐狸的性格特征。相信如此一来,学生会对这一动物形象印象深刻,今后若再碰到“狐狸”,相信对于它的理解,学生们的答案将出乎我们意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从故事情节延伸到课外。童话想象力丰富,课内也选有留出结尾供孩子们想象的童话故事,这类童话通常具有反复性的结构,即相同或相近的情节在不同的地方再来一次。由于这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突出特点,我们可以选取一些这样的故事,让孩子们去续编故事、表演故事,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课外拓展,寓教于乐,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1.猜、听与讲。以教师分享为主。在一般的童话中,“故事——情节”是压倒一切的结构模式,一系列事件的发生都可以满足儿童“后来呢?后来呢”的好奇心。因此,教师可以由课内故事为起点,选取一个课内外衔接的突破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调动起他对课外阅读材料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从作者入手,充分介绍作者,利用孩子对作者的强烈探求欲望从而进一步分享他的课外阅读作品。还可以用故事的题目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抱着对预测结果的强烈好奇心,老师再去分享故事,效果定会事半功倍。除传统的手段以外,思维导图和配图也是可以尝试的。学生兴趣也非常浓厚。
2.分角色朗读与表演,学生分组表演为主。童话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人物对话较多,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特别适合孩子们去朗读或者表演。因此,在学习一篇童话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推荐给孩子同一个角色的相关童话故事,安排角色朗读或表演的任务。角色朗读与表演的形式有很多种。可以组织主题活动——“我最想朗读的片段”、“最想表演的角色”。全班同学分小组,选取新童话当中的片段进行朗读或表演。人物较少的文本,可以在小组里朗读或表演,这样每个人都能动起来;人物较多、对话丰富、故事性强的文本,可以在全班范围内排演课本剧。
3.交流与讨论。学生推荐为主。在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后,可以安排一些自主学习活动,可采取的形式有: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记录卡或积累本分享等。这一形式充分尊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的课内阅读,自主选择一个与之相关的课外拓展阅读,先自我消化,然后再选择一种形式和大家进行交流与讨论。自主阅读和交流时,要给学生充足的自主空间,对阅读体验不求统一,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就好。还要尊重学生阅读水平的差异。对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在讨论、交流时,多关注他们的阅读体验,给他们提供表达、展示的平台,以提高他们进一步阅读的兴趣。设计读书记录卡,学会积累,鼓励孩子把自己的读书体验记录下来,利于和同学分享。
4.想象与对话。改写、编写为主。这一方法主要是以课内文本为支点,引导学生构造新的想象空间,比如:可以改写故事。在改写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原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表达结构,一是降低改写难度,二是可进行语言的实际运用。还可以编写故事,一二年级的孩子想象力是无穷无尽的,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可以为原故事赋予更神秘的色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徐敏美 得法于课内获益于课外——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策略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9)。
论文作者:李洋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5
标签:童话论文; 课外论文; 孩子们论文; 故事论文; 课内论文; 童话故事论文; 学生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6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