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规模、结构与效益的实证分析_科技论文

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规模、结构与效率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证论文,效率论文,规模论文,高校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规模与来源结构变动趋势

高校科技投入包括人力投入和经费投入,由于近年高校科技人力投入比较稳定,比较意义不大,本文只对经费投入进行比较。高校科技经费投入规模可以用两种指标来衡量:一是绝对规模,它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家用于本国高校科技投入的各种经费来源之和。二是相对规模,它是指年度内国家用于高校科技总投入占GDP的比例,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国家对高校科技投入的努力程度,常称开发强度。以下计算出了1997-2002年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见表1)。

由表1可知,1997-2002年无论是高校科技投入的绝对规模还是开发强度都逐年呈上升趋势,2002年这两个指标分别是1997年的3.2、2.2倍。其中,1997-1999年增幅并不大,而2000年后增幅特别明显,尤其是2000年增幅达到了47%。表明国家近年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985”工程等)在增加高校科技投入总量方面产生了明显的作用。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科技投入总量仍与其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极不相称。2002年我国全社会科技活动总经费达到了2938亿元,而当年用于高校的科技活动经费仅为235亿元,占全国科技总经费的8%。同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经费不仅绝对规模小,且相对规模也不大。

为了进一步弄清楚高校科技经费投入规模变动的影响因素,有必要从来源结构上对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总量进行分解。高校的科技经费投入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政府拨款、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和其他经费(自筹经费、国外资助、金融机构贷款等)。

表1 高校科技投入的绝对规模与相对规模

年份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总量(亿元) 73.076

84.957102.757

147.928

185.444

234.970

开发强度%0.10 0.11

0.13 0.17 0.19 0.22

注:表中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统计年鉴》(1997-2002),人民教育出版社。

表2 1997-2002高校科技投入各经费来源在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分配比例%

附图

注: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

首先从各经费来源绝对量增长情况看,1997-2002年政府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和其他经费都在逐年增长,且增幅较大,2002年三种经费绝对量大约是1997年的3.5、3、4倍。再从各经费来源在高校科技总投入中的构成情况看,虽然其它经费来源增幅较高,但所占比重较小。高校科技投入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二者占高校科技总投入的90%以上。最后从各经费来源构成动态变化趋势来看,其他经费构成比例6年间没有明显的变化,而政府投入和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在总投入中的比重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态势。1997-1999年政府投入的比重由49.9%下降到47.3%,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所占比重由31.2%上升到45%。2000年出现逆转,政府投入比重上升到53.9%,企事业单位投入比重下降到36.8%,此后二者构成比例基本保持不变。

上述各经费来源在高校科技总投入中的构成情况已显示高校科技经费多元化筹资模式已基本形成,且政府投入增加较快。2000年后政府投入在高校科技总投入中的比例达到了50%以上。政府投入增加符合高校科研的特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仍然偏低,企业投入比例偏高。我国高校科技经费各种来源构成比例之所以出现目前这种状况,与近年来国家科技投入政策引导有关。虽然企业是一个国家科技投入的主体,但并不意味着它也是高校科技投入的主体。若在政策上试图鼓励校企结合解决高校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的问题,而弱化政府的投资责任,势必会出现本末倒置的问题,进而严重影响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二、我国高校科技经费的使用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依据不同的标准,本文将高校科技经费使用结构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一)高校科技投入在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分配情况

表2为1997-2002年高校科技投入各经费来源在自然科学与技术和社会科学中的分配情况。

表3 全国高校科技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项活动中分配情况

附图

资料来源于1997、1998、1999、2000、2001、2002年高校科技资料汇编。

从表2结果来看,无论是政府拨款和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还是其他经费来源,用于高校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研究经费要远远大于人文社会科学。但这种差距有缩小趋势。1997-2002年(除个别年份)高校科技投入的各种经费来源用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经费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用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经费比重逐年上升。

人文社会科学绝大多数研究都是高投入、低产出的基础研究.这类研究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尽管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文社会研究经费在总投入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很小,也就是说国家在高校科技投入中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状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1997-2002年政府财政拨款和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用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经费所占的比重分别都在92%和97%以上。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经费短缺,主要还是政府投入不足。

(二)高校科技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中的分配情况

依据科技活动不同阶段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其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三个阶段。表3列出了1997-2002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剔除了科技服务经费)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中的分配情况。

表3显示:1997-2002年间我国高校科技总投入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中的平均比例大约分别为17.7%、58.4%、23.9%,这与发达国家情况刚好相反。发达国家在高校和企业研发活动方面有比较明确分工,高校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其基础研究经费占高校科技总投入的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0%,而企业是应用和开发研究的主体。很明显,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经费用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的比例是倒置的。基础研究成果属于纯公共品,其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利益的非排他性,使得这类活动经费只能由政府提供才不至于存在效率损失,而近几年政府高校科技投入不仅总量不足,且投入重点也没放在基础研究上。如2002年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的财政拨款124.6亿元,包括来自各方面的经费用于基础研究的仅为25亿元。同时在政府鼓励校企结合的政策引导下,近几年不少高校为了争取更多经费,把主要精力花在企业单位委托项目上。这种投入策略,实际上没有抓住和利用高校研究的优势,扬长避短。

(三)高校科技投入在不同规格和隶属院校中的分配情况

在各种统计资料中我国高校主要按照两种标准进行分类。一是按照不同规格将高等院校分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由于不同类型院校的性质和追求目标不同,所拥有的科技资源也存在着很大差异。

首先从高校各种科技经费来源在不同规格学校的分配情况来看,1997-2002年各种科技经费来源在不同规格院校中的构成比例并未发生太大变化。政府科技投入在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的构成基本保持在66:33:1左右;企事业单位项目委托费在三类院校中的分配比例大致为72.8:26.3:0.9;其他经费来源在三类院校的平均比例为60.2:38.4:1.4。总之,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11.7%的重点院校,在1997-2002年间平均吸收了高校科技投入总经费的68%、政府拨款的6 6%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的72.8%,已凸现我国重点院校的科研实力和在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然而与高等教育最发达的美国研究性大学相比,我国重点院校吸收社会科技经费的能力仍略显不足。如1999年美国大约100所研究性大学获得了当年高校科技总投入80%以上的研究经费。

再从高校各种科技经费来源在不同隶属关系院校中的分配情况来看,2000年后教育部直属院校和地方院校在各种经费来源中所占份额大幅上升,而其他部委院校所占份额大幅下降。原因是2000年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为适应国务院行政机构改革,其隶属关系进行大的调整。部分院校划归教育部或与教育部直属院校合并,少部分院校转为地方管理,结果导致其他部委管理院校的数量锐减。2000-2002年教育部直属院校吸收政府科技经费平均不到50%,而教育部直属院校在重点大学和“211工程”大学中大约占70%。很明显教育部直属院校的科研实力与其获得的政府科技投入数额不匹配,而在获取企事业单位委托费方面的情况要好一些。

三、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的效率及其变动趋势

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之比。比值越大,效率越高。如前所述,高校科技投入分人力投入(L)和经费投入(I)。直接产出包括专著、论文和科技专利或社科应用成果。考虑到高校科研成果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本文产出指标是指已出版专著、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已授权科技专利或已鉴定人文社会科学应用成果,即剔除了尚未被社会承认成果,分别用W、P、F表示。以下对1997-2002年间高校科技投入内部结构的单要素产出效率和综合要素产出效率进行分析。

表4 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力投入产出率

附图

注: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

表5 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经费投入产出率

附图

注:表中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

(一)高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投入产出效率及动态变化趋势

1.单要素产出率分析

根据效率的含义可以得到单要素产出效率公式:

人力投入产出率:W/L、P/L、F/L

经费投入产出率:W/l、P/l、F/l

由上述公式计算出了1997-2002年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与技术的各要素产出率(见表4、表5)。

从表4、5可以看出:1997-2002年(除个别年份外)无论是自然科学与技术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人力的各种产出率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人力的产出率是逐步提高的,这与前面分析相吻合,因为近年人力投入比较稳定,且高校教师地位升迁与科研成果直接挂钩。但其经费投入的各种产出率均呈下降趋势。仅从投入与产出这个简单分析结果来说,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经费不仅总量不足,且经费投入效率也不高。

2.要素综合产出率

构建要素综合产出率模型如下:

附图

附图

1997-2002年无论是自然科学与技术还是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和专著的要素投入综合产出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9年后这一趋势更明显;而专利或应用成果的要素综合产出率,1997-1999年逐年下降,2000-2002年又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二)不同规格院校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分析

1.单要素产出率

按照上述相关模型又计算出不同规格院校单要素的产出效率(见表6、7)。

表6、7显示,1997-2002年总体上不同规格院校中科技投入中人力产出率均呈上升趋势(原因与前面相同),其经费的投入产出率呈下降趋势,表明各类高校都存在经费投入效率不高的问题。根据1997-2002年数据计算出平均值,可以比较在此期间不同规格院校各要素产出率的大小。首先从专著来看,重点院校人力产出率大于一般院校,一般院校大于高等专科学校,这与不同类型高校的实力基本一致,但经费投入效率却没有出现高度吻合,而是一般院校经费产出率大于高等专科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大于重点院校,其次从论文单要素效率来看,无论是人力还是经费的产出率,都是高等专科学校大于一般院校,一般院校大于重点院校。最后从应用成果或专利来看,其情况刚好与论文相反,重点院校大于一般院校,一般院校大于高等专科学校。

2.不同规格院校的要素综合产出率

不同院校的科技投入综合效率计算结果见表8。

表8中表明,总体上不同规格院校的科技投入综合效率均呈上升趋势。具体看各产出的效率,1997-2002年专著和应用成果或专利(除个别年份外),其产出综合效率高低排序顺序为: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而论文的综合产出效率高低排序顺序与专著或和专利或应用成果刚好相反。不过,若将论文质量在提高一个层次,如被SCI、EI等收录,未必重点院校论文产出效率一定比高等专科学校低。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以上对1997-2002年间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来源结构以及各种经费来源在高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发活动不同阶段、不同规格和隶属关系院校中分配情况及其动态趋势进行统计描述。在此基础上,运用投入与产出模型对1997-2002年我国高校科技投入单要素的产出效率和要素综合产出效率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

(1)1997年以来,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包括加大财政投入,引进多元筹资模式等,使得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的总量、开发强度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尤其是2000年后增幅还特别大。尽管如此,我国高校科技投入在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量中所占份额并不高,仅为8%。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不仅存在总量不足,且相对规模也偏小。

表6 不同规格院校人力产出效率

附图

注: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

表7 不同规格院校经费产出率

附图

注: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

(2)1997-2002年各种来源的高校科研经费用于自然科学与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绝对规模都在逐年增长,但用于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比重要远远大于人文社会科学。尽管二者差距有收敛的态势,但还不足以改变长期以来国家在高校科技投入上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状况。当然,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经费不足,除了与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以外,还与政府及各部门重复设置研究机构,尤其是低水平研究机构挤占研究经费有关。

(3)高等院校具有学科综合、交叉和人才聚集等优势,最适合做基础研究。而1997-2002年我国高校科技总投入中用于基础研究比例在17%左右波动,这一比例要远小于发达国家60%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投入不足必然影响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4)1997-2002年高校科技投入各种来源经费在不同规格院校中的构成比例基本体现了科研实力与经费多寡的对称关系,占全国普通高等院校11.7%的重点院校,在此期间平均吸收了高校科技投入总经费68%、政府拨款66%和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72.8%的研究经费,已凸现出我国重点院校在我国科技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但与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获得80%以上的高校科技总经费相比,我国重点大学对资金的吸收能力仍略显不足。除了自身实力有待加强以外,还与现行的高校管理体制有关。如占重点大学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属院校,得到政府高校科技总经费平均不足50%。原因是在现行体制下,院校得到政府经费主要是凭借隶属关系,而不是靠实力公平竞争。

(5)1997-2002年(除个别年份外)无论是自然科学与技术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其人力的各种产出率均呈上升趋势,说明人力产出率逐步提高(存在非经费激励因素)。但其经费的各种产出率均呈下降趋势。就综合要素产出效率而言,1997-2002年无论是自然科学与技术还是社会科学的论文和专著产出效率总体上呈下降趋势,1999年后这一趋势更明显;自然科学与技术的专利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应用成果,其综合效率呈倒U型。说明我国高校科技投入确实存在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有限经费浪费的现象。

(6)运用1997-2002年数据对重点院校、一般院校和高等专科学校科技投入的单要素和综合效率分析结果表明:专著、应用成果或专利的单要素和综合效率基本上与学校的规格对称,但论文的单要素和综合效率却出现相反的情况,即重点院校最低,一般院校次之,而高等专科学校最高。

表8 不同规格院校科技投入综合效率

附图

注:原始数据来源同表1。

解决我国高校科技投入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和效率不高等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校科技投入体制进一步完善。具体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要打破原有围绕“科技与经济结合、调动个人科研积极性”制度设计的局限性,应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厘清政府在高校科技投入中的责任与义务。鉴于高校最适合做基础性研究工作的特点,政府应加大对高校基础研究的投入,使政府高校科技财政拨款在高校科技总投入中所占的比重达到60%以上,进而提高高校科技投入的总量。

(2)理顺国家科技的宏观管理体制,打破高校及其他科研院所的隶属关系,为各类科研院所凭借科研实力、公平竞争获取科研资源扫除体制上的障碍,以避免科研机构重复设置,造成资源浪费。

(3)在高校科技经费分配上,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在科技、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适当增加人文社会科学在总财政经费分配中的比重,扭转长期以来科技投入重理工轻人文社科的状况。同时政府本身还应通过决策的科学化,为人文社科研究提供发挥作用的舞台。

(4)要改革现行的科技经费拨款方式,检讨已有的引起个人为争取科研经费过度竞争的一些激励措施和规定,使经费流向有组织科研机构,进而增强有组织科研实力,为高校进行原始创新和开展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

(5)要建立健全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科技评估制度,通过评估提高我国高科技投入产出的质量和效率。

标签:;  ;  ;  ;  ;  

我国高校科技投入规模、结构与效益的实证分析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