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树新的投资哲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张树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如何以创业投资者的身份出场?联和运通总裁张树新显然设计良久。
2001年11月17日,“中国信息化投资高峰论坛”在北京华彬国际大厦召开,会议主席正是联和运通总裁张树新。面对政府官员、国内外创业投资人、创业企业和各类媒体等,以精力充沛和口才极佳而著称的张树新发动了她几乎所有的各路人际关系资源,将她创业投资人的出场搞得轰轰烈烈。
但论坛不仅止于热闹,特别选定的11月17日也颇富有含义:此时正是中国加入WTO一周之际。如果再细心一些,将论坛名称中的“信息化”、“投资”与这个跟WTO沾亲带故的11月17日联系在一起,张树新的整个思路大体就有了框架。
这个论坛不仅是张树新的开场白,而且诠释了她的“投资哲学”。张树新认为,没有投资哲学的风险投资是不可思议的,更谈不上成功。而她的“投资哲学”,相当分量放在WTO、信息化与资本三者结合互动的关系上。她说:“没有理念不成为投资,其关键就在于把握未来变化中不确定性里的相关性。联和运通投资理念的关键背景,在于整个中国市场的特殊性和今天中国经济发展所处的历史关头。”
一
其实,张树新的这种思路早在2001年4月就已经初露倪端。当时,由占全国年煤炭总产量15%的山西8大国有矿务局与几家相关业务单位共同投资组建山西源通电子商务公司,推出煤焦网上交易平台,也是股东企业指定的网上交易平台。由张树新执掌的联和运通投资顾问公司担任煤焦数字市场的战略顾问和管理顾问,直到目前张树新仍然是源通电子商务公司的董事。那时,张树新就对此种商业模式大加赞赏,因为该公司背后的政府支持、传统产业与垄断资源令她发生极大的兴趣。她说:“如果当地煤炭生产单位没有成为股东,如果这些矿务局不签约唯一支持它用信息技术改造煤炭流通,如果它不是把相关的煤炭进出口公司与流通渠道确实改造并逐渐替代,它都不可能成功。还有另外一些关键点,假如它的制度和团队是旧的,它也不可能成功;假如它还是国企控股,也很难成功。”
张树新需要她所投资的公司具备几个条件:第一,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个结构一定是股份制的混合所有制成份;第二,设计的制度本身一定要跟国际接轨,有制度的优势,比如说期权制度;第三,一定要让所有的传统资源持有者,在新的蛋糕当中跟投资人达到利益平衡。任何一个环节设计出现了问题,这个投资项目就很难成功。同时,张树新声称绝对不做自己不懂的事情。“例如,无论生物制药的利润看起来多么诱人,机会多么好,我也绝不会涉入,因为我不知如何控制风险。”张树新说,联和运通主要关注的电信、媒体和信息化三个领域是够她张树新吃一辈子的市场。这三个领域的共同特点是,都处在由垄断到开放的过程中。所以在张树新的眼里,都是能够进行重组产生价值的传统资源。
今天,又一个这样的传统资源重组典型案例挂在了张树新的嘴边——中国民航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中航信)。2001年2月7日以原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为基础、国内全部20家航空公司共同发起设立的中航信在香港创业板挂牌上市,筹集资金11.08亿港元。上市第一天,成为当日香港股市成交量最大的一只股票。中航信的发言人称,中航信股票表现良好是因为它代表了一种“独特的概念”,投资者很清楚这个“独特的概念”并不单单是网络概念,而是带有垄断性质的高科技网络概念。根据张树新的说法,每通过中航信的信息网络卖出一张机票,中航信能够收取5元钱的处理费用。中国航空业市场如此之大,中航信的效益之好可见一斑。因此,目前在香港创业板一片惨淡经营之中,中航信是为数不多的阳线。张树新看好中航信模式,这也是联和运通与中航信正在紧密接触的原因。
山西煤焦数字市场与中航信的商业模式正好符合张树新的投资哲学。因此,在她所投资的信息化类别的项目中,难免会有看起来类似中航信的公司。中铁联合物流有限公司就是一例。中国各个铁路局都建立了自己独家授权专营的货运代理。张树新目前张罗的这个信息网就是要将这些货运代理利用网络联系起来,信息互通,利益合理分配,这样就会建立一个类似于中航信的“中铁信”。
但随着中国加入WTO,垄断格局的解体可能比张树新设想的要快很多,期间产生的局势之复杂可能也非张树新所能把握。例如,“中航信”模式就面临着潜在的危险。中国航空业即将经历深刻的行业重组,据悉,重组后的中国航空业将形成五大集团。除现有的国航、东航、南航之外,将另有航空保障集团和中航信两家公司出现。而目前局势的微妙之处在于,现在的三大航空集团都在暗中设计自己的航空保障公司和信息网络公司。中航信的信息网络垄断优势还能支撑多久?
二
在张树新以创投人的新面孔出台之前,她已经有近两年的时间一直在业界保持低调。其间也曾爆出与现瀛海威大股东中兴发之间的股权争购案,但也以张树新落败告终。
“1998年之后进入中国的创业投资几乎全军覆没。”张树新喜作惊人之语,“之所以全军覆没,是因为这些创业投资人不懂得中国特色,或者说根本没有自己的投资哲学。”
“中国从事创投事业的人,首先要有自己的投资哲学,而投资哲学必须要建立在对中国国情的观察和研究上。”张树新声称,她的投资哲学来源于以下方面:一是在她保持低姿态的两年中经历过的投资融资实际经验。张树新称之为“跟着别人练手”。其二,静下心来仔细反省数年在行业打拼的得失,并声称博览群书,在韬光养晦之时观察大势,亦有所心得。虽然至今张树新仍拒绝说出1998年她跟随“练手”的韩国和香港商人的具体姓名,但她透露这两位极其善于资本运作的高手“没有资产,没有实业,只是具有极睿智的商业头脑”。
1999年底,张树新一边做润迅的顾问、香港电讯的咨询,一边开始她的投资大计。她在香港又成立联和运通投资顾问香港有限公司,专职财务顾问,又成立联和运通的北京投资顾问公司,在英属处女岛注册成立了海外基金管理公司——安富来投资有限公司,私募3000万美元,专门打出旗号投资中国的电信、媒体和信息化。但张树新的计划还不仅如此,2001年底,她要在北京再发起一个中国企业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专项基金,据称大约有3亿元人民币。
“你以为我暂任新润讯的CEO是心血来潮吗?错了。这一切都是为今天的投资做准备。”张树新说。
张树新称,2001年底的基金如果能够成立,那么她将握有近6亿元的投资资金。这批资金中的相当一部分将投入到企业信息化项目中。之所以看好信息化,张树新自有她的逻辑。她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从总量构成上看,大部分行业资源仍然处于体制内的垄断状态。中国改革开放经过了20年之后的深度和广度,正在撼动着这些垄断资源建立的基础。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必须按照国际通行的规则运行,这进一步加快了垄断资源裂变的进程。而在垄断资源裂变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和资本两个杠杆对传统垄断资源加以重组、改造,这些资源将会产生巨大的价值。
“谈信息化的人大多在谈技术问题,谈国企改革的人大多在谈政策问题,谈资本市场问题的人大多在讲金融或金融衍生工具,很少有人把这三个坐标放在一起来谈,把中国社会改革、市场化进程、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中国入世、中国企业竞争力提升等问题放到一起来谈。”张树新此话的言外之意是,她是为数不多的那些能够将这些问题放到一起综合考虑,并且能够构建起一套经营体系的人。
张树新的一位同行毫不客气地说:“说穿了,张树新这套投资哲学与80年代价格双轨制时的‘官倒’差不到哪里。如果没有改革,无法获利;改革完全成功,即经济完全市场化,也无法获利。只有在改革的进程中,既有垄断的现实,又有改革的必要,她才能够在此过程中获利。”
但他同时又叹服说:“能看到这一步的人其实不少,但能够用各种现代符号把它说圆了的人就不多了;而能够做出些东西来,也就是靠这个挣到钱的创投,可真是凤毛麟角了。”
以敢作敢为著称的张树新此番以投资人的角色登上前台,在垄断快速消解的过程中力求获益,这本身就是极具风险的事。在诸多符合其“投资哲学”的商业模式中因一时走眼而导致的失利,可能会比她过去1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任何一次失败都惨烈;但话说回来,如果张树新真的能够拿出成功的案例,则其一鸣惊人之势也将无人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