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开展校园诗歌文化教育的创设途径论文_王春海

试论开展校园诗歌文化教育的创设途径论文_王春海

甘肃省白银市第二中学 730900

中国是个渊源流长的诗词古国。诗歌见证了中华民族两千年的文明历程,陶冶了悠悠历史长河中无数寻找心灵家园的赤子。《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 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那么,如何开展校园诗歌文化的教育,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创设富有诗歌教育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诗歌教育的文化氛围对校园诗歌文化的建设有着巨大的渲染和促进作用。我们将加大对诗歌教育物质环境的建设力度,采用多种渠道构建、营造诗歌教育的人文环境。

1.打造诗化的校园环境。

我们要让校园的每一处花坛、每一片草地、每一条走廊、通道,每一间教室、办公室要具有诗词教学的特色。大处着手,小处落笔,以景取诗,以诗写景,诗化校园。校园诗化布置,我们将选用学生的优秀诗作制成诗文碑牌,树立在校园各处;教室前墙壁上悬挂诗文诗画;班级、办公室要提供师生学习和创作诗歌的园地。

2.拓宽诗教的宣传渠道。

我们将通过学校广播、橱窗加强诗歌学习的宣传;通过晨星文学社组织诗歌培训、写作活动,在文学社社刊上开辟诗歌园地交流诗歌习作,及时将学生优秀习作推荐到相关作品发表。

二、校园诗歌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1.校园诗歌世俗化倾向严重。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语境中,诗歌俨然走向了文学创作衰落的一面,校园诗歌原本是诗坛文学中最具活力和创作力的一极力量,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大众文化和消费文化的侵蚀下,时尚、消费、娱乐等新名词和新理念冲击着现代人的头脑,另类的思维方式、异化的价值观念以及扭曲的审美内涵等都在动摇着诗歌的高雅。近年来,在原本纯朴的农村校园中,也开始流行一种“灰色诗歌”,学生们将许多经典诗歌改编成格调低下、消极颓废的内容传诵,还有一些自己改编的打油诗,一些校园“灰色诗歌”,势必对学生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2.诗歌教育教学面临边缘化。

在诗歌艺术创作整体氛围缺失、诗歌文学地位遭遇困境的影响下,诗歌的教育教学也面临边缘化的危机。长久以来,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在“应试”模式下畸形发展,文学作品欣赏有了整齐划一的标准,最富思想情感和艺术力量的诗歌艺术也难逃束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语文教学对诗歌重视不足。多数只能算是照本宣科,诗词中的景物人情被拆解得支离破碎,有的只是死记硬背的艺术手法、感情符号和审美规律,教师自身尚且不能浸润到诗歌文化的艺术氛围中去,就更加不可能引领学生去体味诗情诗意,机械化、概念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学生自身也缺乏学习诗歌的热情与动力,背背诗词歌赋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在诗歌学习中仅仅是被动性地跟随学习,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就更谈不上对诗歌文化的热爱。

3.校园诗歌文学活动脱离生活。

“校园文学活动是在课堂学习以外,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的各种与文学相关的活动。在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视角下,校园文学活动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部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学生通过参加校园文学活动获得文学体验、 提高文学能力的过程与通过其他形式接触文学的过程相比较,前者呈现出与新课程改革下诗歌教育的契合。”校园诗歌应该是青春的诗篇,五彩缤纷的诗篇,发挥贴近生活,启迪思维的作用,绝不是教条死板的背诵与记忆,然而综观当前的校园诗歌文学活动,尤其是农村学校,却呈现出脱离生活的盲目性,诸如成立校园诗社这样的活动,初衷美好,但在实践活动中往往流于形式,没有考虑到农村学生生活的实际, 对学生科学精神和动手创新能力的培养意义不大。

三、开展校园诗歌文化建设的途径

1.深入课堂,创新诗歌教学活动。

当代著名学者、诗人叶嘉莹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词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所了解的丝毫没有差误,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这段话揭示了诗歌教学中的两条基本原则:其一,否定了将诗歌教育工具化、教条化的做法;其二,强调诗歌教学过程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感受和生发”,也即达到与作者感情的共鸣。在创新诗歌教育教学的活动中,可以着重从诗歌接受与诗歌创作两方面入手。就诗歌接受而言,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偏重于讲求诗歌体裁的辨别,讲究构思,而忽视了学生认知主观性因素在课堂上的参与。比如在学习柳永的《雨霖铃》时,可以首先让学生收集作者的生平轶事,了解柳永的才华与仕途的困厄,进而再引导学生去体味“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凄婉;就诗歌创作而言,古人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诗歌赏析活动培养学生的诗歌创作兴趣,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和体悟能力, 进而引领学生踏上诗歌殿堂的台阶。

2.寓教于乐,鼓励诗歌社团发展。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社团活动历来被认为是一种“苗圃文化”’,承载着雏鹰展翅高飞的希望与梦想。翻开文学史的历史篇章,从中国诸多著名作家的创作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文学社团在其中的关键性作用,比如夏衍等创办了浙江新潮社,汪静之、潘漠华创立了晨光文学社,曹禺参加了玄背社,戴望舒等人发起成立了兰社……他们在创立和参加文学社后,读名著、发议论、写文章、办刊物,积极参加各种文学活动,迈出文学创作的第一步。对于校园诗歌文化建设而言,自然也离不开社团活动的繁荣发展与支持,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在诗歌社团的发展方面,依赖于学校、教师与学生三方的积极能动性,从日常的诗词吟咏朗读、诗歌创作比赛到创办诗刊、诗歌表演、诗歌座谈会等,形式不拘一格,各种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方式都可以加以借鉴,从而真正让诗歌社团犹如一泉活水来,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诗歌殿堂的大门。

3.校外实践。

诗歌源于生活,因此,校园诗教工作要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为此学校可以经常开展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和投入现实生活,走出校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走访青城古镇老街,感受古镇历史的悠久和沧桑;踏访水川林果实践基地,感受林果文化的内涵。

4.专题教育。

为加深和扩大诗歌教育的深度和领域,可以结合语文课程中的专题教育,通过开展诗歌教育专题文化日、文化周、文化月等活动,使得学校的教育烙上诗歌文化的印记。

大量的教育实践也证明,只有来源于生活、提炼自生活的文学教育才会形成持久的发展动力,才能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真正将之转变为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才能让校园的诗歌文化教育得到长效发展。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叶圣陶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

[3]《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黄河出版社,2008年4月。

论文作者:王春海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7年3月第27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3/15

标签:;  ;  ;  ;  ;  ;  ;  ;  

试论开展校园诗歌文化教育的创设途径论文_王春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