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1 王卫星(通讯作者)2
(1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学院硕士研究生2013级 四川 成都 610000)
(2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09-0342-02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 lerosis,AS)是指在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壁内膜及内膜下有脂质沉着(主要是胆固醇及胆固醇脂),同时伴有中层平滑肌细胞移行至内膜下增生,使内膜增厚,形成黄色或灰黄色状如粥样物质的斑块。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从感染、炎性反应及免疫等多个角度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进行阐述,产生了多个新的学说。其中炎性反应学说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解释的较为全面[1]。然而在出现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之前,AS大部分时间处于“有诸内”尚未“形诸外”的“潜证”阶段,因此深入分析AS潜证的病因病机,研究中药防治AS的作用机理,将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广阔前景。
1.中医理论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
1.1 痰浊血瘀致病
1.1.1理论渊源 中医古典医籍中没有动脉粥样硬化(AS)之名,按其临床表现AS属于中医“痰浊”“血瘀”的范畴,“痰浊”“血瘀”是其主要病理改变。张仲景就“瘀血”在《金匮要略》中作了专论。所言“血不利则为水”,水聚则成痰,为后世“从血治水”奠定了痰瘀并治的理论基础。[2]
1.1.2形成原因 中医理论认为脾虚失运是形成AS痰浊的主要原因。《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水津四布,五经并行”。而患者由于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困中焦,胃失受纳,脾失健运,导致所食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成痰浊聚集体内,促成AS。
1.1.3关键病机 中医理论认为痰浊凝聚,痰瘀互结,是AS的关键病机。《医学正传》说:“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然而,血脉中之瘀亦可致痰。《诸病源候论?诸痰候》中说:“诸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积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这种病理状态持续发展下去,痰瘀互结,着于血脉,日久胶结不解,凝之愈坚,这种痰浊瘀血相凝便形成AS斑块。[3]
1.2 相关脏腑辨证
1.2.1脾气亏虚 脾居中焦职司运化,饮食水谷赖于脾之运化,若脾气虚弱,失之健运则水谷不化,聚湿生痰而为病。赵忱等动物实验研究表明,健脾化痰药可以影响血脂的分布、运动与清除,抑制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合成,还有阻止脂质在血清内滞留或渗透到动脉内壁的能力,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升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比值。[4]减少泡沫细胞在动脉内皮下沉积,干预脂质条纹、粥样斑块的形成过程,从而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概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调节人体气机,疏土畅脾,疏利胆汁。吴立华等研究表明枳实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稳定斑块,减少心血管事件的作用,但其作用机制不明,可能与其降脂、抗自由基及抗炎等作用有关[11]。
1.2.3肾阴亏虚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年六十,阴痪,气大衰”,“肾为五脏六腑之本,为元气之根”。陈颖等研究表明,补肾祛瘀化痰法具有调脂、抗氧化、抗血栓、改善血液流变学、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等综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5]
1.3 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
1.3.1抗炎 贾俊兵等结合目前流行病学、病理学等的相关研究并证实肺炎衣原体、巨细胞病毒、幽门螺杆菌等微生物与AS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黄芩苷能有效抗肺炎衣原体。提示中药有效成分可能通过抑制病原微生物的复制发挥抗AS的作用。但这些药物是否能够直接作用于动脉内皮细胞而发挥其抗炎的效应,还应继续深入研究。
中药具有多靶点干预作用,抑制特异性蛋白酶等多个环节,从而阻断AS的发生和发展。[6]邓弈辉等观察滋阴活血解毒中药对ox-LDL诱导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干预及其保护机制,结果表明对ox-LDL诱导损伤的内皮细胞有保护作用,而这一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内皮细胞的纤溶功能、抑制与炎症反应相关的细胞粘附过程等途径实现的[12]。
1.3.2血管保护 周悦等研究表明黄芪、人参、丹参、川芎、三七、红花、五灵脂、鸡血藤等中药具有能抑制血栓素(TXA2)的生成和活性,有效的对抗TXA2引起的动脉收缩,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提高一氧化氮(NO)水平等作用,[7]发挥NO舒张动脉的作用。曾国安等研究报道,黄芪多糖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兔模型血清中TG、C反应蛋白(CRP)、ET-1的含量,减轻内皮缩血管肽对血管的损伤作用,提示黄芪多糖具有较好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8]李凤娥等采用维生素D3与高脂饲料相结合复制大鼠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模型,保护内皮细胞,稳定细胞膜作用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9]此外彭小春等研究川芎嗪对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C)致人内皮细胞ECV304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影响机制,川芎嗪能显著提高血管内皮细胞抗氧化酶SOD、GSH-Px的活性,对oxLDL-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诱导的损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0]
2.思考与展望
祖国医学从脏腑辨证入手,以痰浊血瘀为主要病因病机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进行全面调护。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包括气虚,阴阳两虚。标实包括痰浊、瘀血和毒损。虽然实验研究均报道各自治疗效果显著,但是一般具有重复性较差,缺乏科学的动物模型和更为合理的对照药物的缺点,此外方剂的可行度与有效性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所以作用效果明显的中药方剂还有待开发。我们应充分发挥中西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进行选药的原则,即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结合现代中药药理实验结果合理的原则药物组方,将中医宏观证型与现代医学的微观辨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AS的作用。使其治疗更加规范化、标准化,改善患者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曹林生.心脏病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2]周景想.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研究现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3).
[3]林晓忠.邓铁涛老师调脾护心法治疗冠心病临床经验总结[J].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
[4]赵忱.中医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作用机制概述[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5).
[5]陈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医证候特征的文献回顾分析[J].环球中医药,2012,5(12).
[6]周悦.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中医药研究治疗新进展[J].四川中医,2013,31(8).
[7]贾俊兵.中医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抗炎作用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32).
[8]曾国安,等.黄芪多糖对兔动脉粥样硬化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8(10).
[9]李凤娥.人参二醇组皂苷粥样硬化作用实验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9,10(6).
[10]彭小春,等.川芎嗪抗动脉粥样硬化机制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
[11]吴立华,等.枳实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血管内皮功能及血小板活化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7,5(1).
[12]邓弈辉,等.滋阴活血解毒中药对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J].中国中医药心系杂志,2008,15(6).
论文作者:湛蓝1,王卫星(通讯作者)2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7
标签:动脉论文; 内皮论文; 粥样论文; 作用论文; 细胞论文; 血管论文; 中药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3月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