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学业倦怠作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常见现象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学业倦怠不仅能反映出学生是否存在消极的学习心理,还能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高低。大学生作为特殊学生群体,学业倦怠现象也备受关注。本文从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内涵出发,从个人、专业、学校、社会四个方面分析了其产生学业倦怠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学业倦怠,成因分析,建议措施
一、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内涵
倦怠最早生于职业领域,随着对倦怠研究范围的扩展与深化,有学者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倦怠现象。本文主要研究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倦怠现象,大学生学业倦怠指的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压力过大、课业负担过重,或者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缺乏热情及其他的一些因素而对学习失去兴趣,进而缺乏学习动力,对学习感到烦躁、厌恶而又不得不为之的身心俱疲的一种状态,具体表现为:对待学习情绪耗竭、在学习中成就感低、在群体中去个性化、缺乏学习目标等。
二、大学生学业倦怠的表现
(一)对待学习情绪耗竭
情绪耗竭是指情绪处于极度疲劳状态,个体的情感资源过度消耗而疲惫不堪、精力丧失的状态。大学生对待学习的情绪耗竭主要表现为在学习上的疲倦状态,由于学习压力过大或者学业负担过重而使大学生的情绪状态异常疲倦,情绪能量被耗尽,并且完全没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在学习中成就感低
低成就感指的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倾向于消极评价自己,对自己的价值评价过低,而且学习成就体验感下降,认为学习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干,实现自身价值,并且是单调枯燥的,低成就感严重时会使得学生完全否认自我。当今大学生生活丰富,诱惑较多,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做兼职、追剧、打游戏等这些活动相较于学习,更具有吸引力,而且更容易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而在学习中获得的成就感便低了。
(三)在群体中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群体中个人丧失其同一性和责任感的一种现象,导致个人做出在正常单独条件下不会做的事情。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去个性化表现为大学生常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他人、学习对象和周围环境,对学习失去热情,疏远朋友、同学和家人,并且难以相信他人,有时甚至会指摘责怪他人。
(四)缺乏学习目标
很多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对学习没有进行一个科学的规划,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而陷入了迷茫状态,进而便没有了学习的动力。当今大学生生活条件优越,没有受过多少辛苦,抱有混文凭、得过且过、安于现状等想法的人不在少数,因此缺乏学习目标,失去了奋斗的动力。
三、大学生产生学业倦怠的原因
(一)个人因素
大学生之所以会对学业产生倦怠的心理和状态,和其自身的自我效能感、学习心理以及对大学生活的适应性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如果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低,就会放大学习中的困难,怀疑自身的学习能力,逃避问题,其学业倦怠就越发明显。大学生由于过度追求完美的学习心理以及自卑、自负、焦虑等心理,也易对学业产生倦怠。学生对大学生活与学习的适应性,也是大学生产生学业倦怠的重要因素,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如何合理利用分配自己的时间、如何进行合理有效地自主学习以及如何平衡自己的生活和学习都是对大学生的一种考验,自制力差、缺乏目标、不适应大学生活的学生便会产生一定的学业倦怠心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专业因素
很多大学生在高考报考志愿时存在迷茫、盲目的心理,但由于分数限制或者家长意愿等种种原因选择了自己所学的专业,其实根本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自己所报的专业,又或者是对自己所报考专业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进入大学之后,感受到的和自己之前了解到的落差太大,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所学专业,或者觉得所学专业课程太难,且认为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日后生活工作用处不大,从而产生了学业倦怠心理和学业倦怠行为。
(三)学校因素
学校的氛围和环境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学校的规章制度、校风校纪有相当大的关系,纪律差、校风乱的学校想培养出优异的学生很困难。受扩招影响,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但却不能确保学生的质量,一部分学生抱着“60分万岁”的心态,平时混日子,考试靠作弊抄袭,对其他学生不公平,也不利于校风建设,还使得部分学生产生学业倦怠心理。
(四)社会因素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给社会各方面都带来了新发展,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不良社会风气,这不利于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不利于大学生积极的面对学习与生活。另外,就业难的问题也使得一部分大学生产生学业倦怠情绪,激烈的就业竞争和种种招聘条件的限制都给大学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压力,不利于他们的正常学习与生活,如若不能及时得到疏解,很容易产生倦怠心理。
四、缓解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具体措施
(一)个人方面的建议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学业倦怠现象,必须从大学生自身着手,其他方面都是辅助性的作用。一增强自我效能感:针对因失败经历而产生的倦怠情绪,老师或家长要加以引导,提高大学生的自信心。二进行自我心理调节:学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开展适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一旦发现自己产生了学业倦怠情绪,便要积极寻求帮助,学校要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帮助大学生增强自信心,从而减少学业倦怠的产生。三提高自身的适应性:大学生应该在入学时就主动了解大学生活,调整自身状态,很好的适应大学生活,避免产生倦怠情绪。
(二)专业方面的建议措施
大学生由于专业选择而产生的学业倦怠,需要学生自身、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共同的努力来克服。学生自身要将自己的兴趣喜好、高考成绩以及专业意向联结起来选择自己所学专业;家长应该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优势;学校应该积极做好学科专业的宣传工作,传递给学生本专业的优势劣势,就业前景等等有用的信息。
大学生如果因为各方面原因选择的是自己不喜欢的专业,一定不要消极和气馁,要尽量调整自己的心态,努力接受并且认可自己的专业,致力把自己的兴趣爱好与所学专业结合起来,不断发现其中的乐趣以及所学专业给自己带来的收获。
(三)学校方面的建议措施
学校应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学习风气建设。完善校规校纪,对各种违规违纪、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进行惩罚,以示公平。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更新学习的内容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少考察背诵知识,加强培养学生理解应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只重视大学生的考试成绩,将平时考勤、课堂表现、课下作业等也都包括于评价体系之中;对学生采取高标准高要求,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
(四)社会方面的建议措施
认清社会环境,抵制不良风气。大学扩招使得大学生非常普遍,上大学不再是梦想,相应的也出现了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题,我们都应该接受这样的事实,学校和家长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竞争优势,正视困难,积极面对从而找到合适自己的职业。学校和社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对就业现状进行客观分析,并将事实传递给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尽量不对其进行压力恐吓,使其产生焦虑情绪,进而产生学业倦怠。
参考文献
[1]连榕,杨丽娴,吴兰花.大学生的专业承诺、学习倦怠的关系与量表编制.心理学报 2005,37(5):632-636.
[2]邹少军,李娇丽.独立学院学生学习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学校党建与思想,2014,(494):49-51.
[3]丁园园,陈莹.大学生学习倦怠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2011,(29):180-181.
[4]郭彩琴,肖海雁.大学生学习倦怠的现状分析.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3-94.
论文作者:王彦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9
标签:倦怠论文; 大学生论文; 学业论文; 自己的论文; 学生论文; 专业论文; 学校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