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动力观”与中国可持续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科学技术论文,动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在对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的宣传和贯彻落实中,进一步确立起“科学技术动力观”。江泽民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
笔者认为:江泽民同志的“科学技术动力观”是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确立起来的社会发展观,它全面、深刻地突出了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是唯物史观的现代拓深形式。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正确把握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坚持“科学技术动力观”,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相结合,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党的“十五”大报告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为中国跨世纪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为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新的起点。在迎接新世纪的2000年,江泽民同志作出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抓党的建设,同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总要求是一致的”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从党的建设、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连接上夯实着中国跨世纪发展的基础。
一、把握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的连接
自19世纪以来,社会主义与科学技术一直是两股最活跃的力量。在20世纪,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运动是两个最重大的事件,是最重要的时代特征。但是,科技革命与社会主义两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实现并不是一个可以自动进行的事情,尤其是在社会主义运动发生了重大的曲折,社会主义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的情况下;同时,当代科技革命使科学技术的“两面神效应”愈加突出,科学技术空前放大了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力量,同时也空前放大了人类破坏生态和毁灭自己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人类和地球的命运。
最轻率的结论莫过于说:第一,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蓬勃发展,终于在世纪末走到了尽头;第二,科学技术使工具理性极度膨胀,结果使人们成了物质和技术的奴隶,使人们丧失了精神的家园,陷入了生存危机。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人们就已经开始重视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调节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发挥科学技术保护社会生产力和人类福利增长的生态基础的职能,现代科学技术出现了“生态学化”的新趋势;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融合,通过提供新的生态意识和发展观,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努力引导社会生产力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上持续发展。同时,社会主义运动也同样在披荆斩棘地前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而使社会主义运动仍将作为世纪性的话题影响人们的思考。
早在1989年12月,江泽民同志就讲道:“社会主义制度使科学技术摆脱了私有制的桎梏而获得解放,由剥削阶级压迫人民、聚敛财富的手段,变成了真正为最广大人民群众造福的事业,因而也成为无上光荣的事业。科学技术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同人民群众历史首创精神相结合,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相结合,就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产生出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1996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科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社会主义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对于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999年8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技术创新大会上进一步提出:“真正做到把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先进科技力量结合起来。”“要使我们的国家既具有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又具有当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这样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就会以无比强大的动力向前发展。”
在江泽民同志的观念中,“科学当然包括社会科学”;人类只有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精神和理性才能确保全球、全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才能导致人口、资源、能源、环境与发展等要素构成的系统朝着更高级的人类文明模式发展;“科学同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同人民群众历史首创精神结合,同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结合,就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产生出创造人间奇迹的伟大力量。”
需要特别提到是,有些西方学者由于看到了科技革命带来的一些全球问题,就把他们归咎于科技本身,认为科技的本质就是要追求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资源,所以招致地球资源的危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是没有真正把握科技的本质的结果。实际上,科技追求的是利用资源的效率最高化,而不是利用资源的总量最大化。在良好的社会制度下,科学技术本来有能力使人类仅仅利用较少的资源就可以满足同样的生活需求。但是,受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利润驱使,资本家千方百计扩大利润来源,不惜利用种种手段在社会上营造一个消费主义的文化氛围。新的技术总是不被用来以较有效率的方式去满足人们的旧有需要,而被用来制造更新颖、更奇特的产品,挑逗起人们新的消费欲求。资本正是为了控制全球资源而使世界一度陷入欲罢不能的军备竞赛,资本的贪婪本性是导致全球危机的根本原因。当然,这并不是说社会主义社会就不存在生态和环境问题。就我国而言,有资料表明,我国每年因生态破坏的经济损失达500亿元。一方面我们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奋起直追,才能改变贫穷面貌,这就有个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问题;另一方面,除了经济落后外,政治体制、文化教育等还有许多不足和不完备之处,因而在建设中时而违反自然规律,也受到自然界的报复。但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决定我们必须、实际上也正在大力确立正确的生态和环境意识,并且下大力气解决环境问题。
二、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作为当代最新发展观念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源于20世纪80年代。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为世界所接受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需求的发展”。1996年3月,中共中央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期间召开“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江泽民同志在会上讲道:“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代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是在全球面临经济、社会、环境三大问题的情况下,人类从自身的生产、生活行为的反思和对现实与未来的忧患中领悟出来的;是人类生产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它既有别于不计自然成本的传统经济增长观念,又不同于消极保护自然的零增长观念。它与传统发展观念的区别在于:从以单纯经济增长为目标的发展转向经济、社会、生态的综合发展;从以物为本位的发展转向以人为本位的发展,即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基本需求,提高人的生活质量;从注重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的发展转向长期利益、整体利益的发展;从物质资源推动型的发展转向非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科技与知识)推动型的发展。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邓小平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探索紧密结合,“自觉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
(一)重视科技进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江泽民同志的一贯主张
1989年3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的受聘仪式上,向上海交通大学电力学院和管理学院师生作了题为《能源发展趋势及主要的节能措施》的学术报告,鲜明地提出,继煤、石油与天然气、水电和核能这四大能源之后,开发好“节能”这个“第五能源”,达到略优于印度的耗能水平,我国就可以用翻一番的能源产量保证翻两番的工农业总产值。
1989年12月19日,江泽民同志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谈到:“在现代,科技进步对社会生产力发展越来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并且正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生态、人口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少,经济文化比较落后,这些都是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长期制约因素。我们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必须在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上付出艰苦的努力。”“要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指导下,统筹规划,大力加强技术改造,改变低水平扩大生产能力、分散重复铺摊子的状况,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和整体技术水平。要重点推广对能源、交通、原材料等基础工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并努力促进节能降耗,提高产品质量,减少环境污染。”
1994年2月6日,江泽民同志在《用现代科学技术知识武装起来——〈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知识〉(干部读本)序》一文中写道:“我们的中、高级干部如果用更多的科技知识把自己武装起来,提高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能力,那么,我们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就能够更好地动员和组织亿万人民,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描绘出更新更美的画卷。”
(二)可持续发展观念中的“第一生产力”
从前面的论述可见,重视科技进步在中国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江泽民同志的一贯主张;江泽民同志在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可持续发展道路探索相结合的实践中,更深刻、更全面地把握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江泽民同志不仅全面地把握了科学技术“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多重职能,而且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明确地提出了“保护环境的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的论断。这一切标志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长期以来,人们通常都认为生产力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如果以此来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那么,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或基本职能即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第一力量或最高力量,科学技术的最高价值目标则在于开发自然,驾驭自然,索取自然。
马克思曾富有远见地指出,在人类对自然进行斗争、扩大生产力的领域中,“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根据马克思的思想和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必要将生产力概念重新定义为:“人类在与自然进行物质变换的过程中,以保持生态平衡为基础,合理地控制自然,把自然改造成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资源的力量。”用这个生产力新概念规划和组织现代化生产活动,就要求人们必须采取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基本路线。用这个生产力的新概念考察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基本职能和价值目标就不只是开发自然,改造自然,索取自然,而是一如江泽民同志所阐明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保护自然”,使社会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人类文明日臻昌盛。
三、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归根到底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并且保证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成果为广大人民群众所享有的社会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指引的方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率领我们努力实践、不断创新的方向。当前,我国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正承受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长期占优势的压力。作为拥有世界上最多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作为一个包袱沉重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能否成功地回应当代科技革命的冲击,成功地在21世纪实现伟大复兴,不但对中华民族本身意义重大,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前景也具有特殊的意义。很显然,如果先进的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垄断,那就谈不到社会主义的兴旺发达,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在与资本主义的竞争中取得比较优势直至最终胜利。如何把社会主义建设同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潮流更好地结合起来始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紧迫任务,也是当代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方面。
1995年5月6日,《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正式颁布,提出了“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决定》指出:“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领先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我国要在下个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就必须高速发展;而要高速发展,又很容易急功近利,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合理开发。我们不能走西方那种先以牺牲资源、环境来取得发展而后再不得不回头来加以治理的老路。有鉴于此,1995年9月,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设》中提出主要奋斗目标和指导方针时指出:“必须把社会全面发展放在重要战略地位,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届五中全会闭幕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在论及“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时,对此专门进行论述,强调必须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重大战略。
党的十五大最终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列为中国跨世纪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道路认识的又一次飞跃。前一次飞跃是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即确立起反映社会主义社会全面进步要求的综合的社会发展观——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经济发展,也包括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不仅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而且包括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一次飞跃是确立起以科教领先、适度投入求适度增长、效益优化的更加全面的社会发展观。它要求摈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一切短视眼光。毫无疑问,只有既包含社会综合发展又包含自然持续发展的协调发展,才真正对人类社会进步有意义。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在地包含在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关系两方面同时取得进步的崇高要求,为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更加有力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了新的起点。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科技论文; 社会主义改造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资源论文; 人类进步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