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校园文化新体系:国际化与民族化_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新体系:国际化与民族化_校园文化论文

高校校园文化新体系:国际化与民族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化与论文,校园文化论文,体系论文,高校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0-055;G71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606(2008)G5-0027-04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1]国际化就是以经济国际化为主,世界范围内的各个民族、国家和地区,超越经济、政治、文化差异和地理分割,趋于形成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共同体的一种全球整合现象。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利用国际市场和资源,加快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整体水平,促使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及其影响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快速全面展开,引发了深层次的高等教育价值论、文化观等的重大变革,它带来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渗透和冲突将涉及到高等教育乃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加强国际化背景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为我国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课题。

1.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内涵和特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指高等教育在世界背景之中以具体多样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载体,吸收、借鉴世界各国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从而培养能在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推动本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促进本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实现人类相互理解与尊重的目的。

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特征:第一,教育观念的国际化,即从全球视角来认识高等教育的本质和作用,认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问题。第二,教育内容的国际化,即在高等教育发展内容上注重各国经验和趋势,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国际市场竞争能力。第三,教育合作的国际化,主要包括师生互换、学位等值、学者互访、国际联合办学、合作研究、学术会议等,在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和水平上追求现代性和先进性。

2.高等教育国际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校园文化是指各高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的一种团体意识、精神氛围。它具有教育、塑造、导向、凝聚、调适、激励和控制等功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不仅对各国的高等教育引发巨大的变革,还对高校校园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第一,多元文化的冲突和本土文化的边缘化倾向。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占据主流地位的往往是来自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观念、科学范式和思维方法,发展中国家不得不在教育过程中用这些知识和观念来培养本国的新一代社会成员。在这一过程中,本土文化传统被置于西方的文化霸权之下,从而逐步被扭曲、削弱和淡化了。

第二,传统封闭的校园文化格局被打破。网络和信息技术使校园文化被全球文化、社会文化、大众文化所包围,现有封闭性文化向开放型文化变迁。在高校中各种文化流行,在科学理性、和谐自由、创新发展观念等逐步深入人心的同时,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也在滋长,信仰危机、价值危机等也产生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第三,工具理性的过分张扬。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工具理性更加张扬,传统价值观念断裂、人文精神缺失。大众文化、后现代文化走俏,精英文化受冷落;市场化观念受欢迎,理想信念、人的全面发展遭排挤。

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念和原则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世界各国教育平等、双向的融合过程,是包含各国特色和差异的辩证统一。我国的教育国际化是以中华民族国家利益为基点,以中国国情为结合点的西为中用的过程,而不是全盘西化的过程,其主要目的是为祖国培养高素质、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人才。

1.树立“文化自觉,和而不同”的理念

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必须更好地处理国际化与民族化的关系问题。国际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实质与主流,它所解决的是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问题。民族化,首先应该是现代化的,民族化只有不断开放,才能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国际化只有与民族化结合,才能合法生存并内化于现代化之中,从而在根本上促进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文化的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且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同时又指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在对自身文化的自知之明的基础上,了解其他文化及其与自身文化的关系。[2]“和而不同”是指实现不同文化的自我认识、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和并存及“天下大同”的局面。面对当今世界的强权文化、强势文化,高校必须以民族文化为母体,使校园文化在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不断碰撞中发展,努力建立具有民族特色、现代化的校园文化体系。

2.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

国际化背景下的校园文化建设,要达成国际化和民族化的统一。国际化是共性,民族化是个性。只有建立在现代化校园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创造出民族化的特色。

一是指导思想一元化与文化多样性相结合原则。高校校园文化体现了大学的使命,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因此,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同时,高校作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策源地,是催生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前提,我们还要鼓励、引导文化表征的多样性,构建和谐文化。

二是民族根基与世界胸襟相结合原则。民族文化是民族之根,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必须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土壤中,否则会失去原生动力,同时又必须以宽阔的胸襟来包容、整理、吸收、消化外来文化,包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创新、现代意识的构建与养成等问题。

三是时代精神与创新精神相结合原则。教育要趋合时代、适应潮流,因而,校园文化建设必然要反映时代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在高校。应该把创新的观念贯穿于校园文化精神塑造的始终,鼓励师生树立创新观念,提高创新能力,注重学术创新、科技创新、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的创新。同时,从体育文化、艺术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创新特色文化。创新特色文化是校园文化发展进步的突破口,也是提升校园文化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新体系

校园文化是一个立体化、开放性的概念,它包含着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等方面,[3]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从精神、制度、行为、物质文化等层面构建校园文化新体系。通过校园文化培养师生的现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以文化的力量推动学校的进步,实现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1.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高校的核心文化,它体现着校园历史传统、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信念、思维方式、思想意识、心理氛围等群体意识,主导着校园文化发展的方向和具体形态。校园精神文化的力量是持久而巨大的,它将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并成为外界认同的重要精神标杆。

一是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并存。高校是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要引导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有系统的深刻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坚守、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有高度的自豪感和归宿感、对社会主义荣辱观有足够的自觉意识和践行能力。这是校园文化作为社会亚文化的时代要求,大学校园,需要理性的批判精神,才能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形成共同理想,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才能培育师生的和谐意识,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营造和谐舆论氛围,塑造师生的和谐心态。

二是传统文化与社会文化互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民族精神的体现,是校园文化成长的根基,要用民族的文学、历史、哲学、艺术、政治等丰富的人文知识,来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意识,注重教授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活动中关注民族性的提升。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的灵魂和辐射源,社会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多样性。传统文化在与社会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文化的内涵将更加丰富。因此,要吸收、借鉴、汲取世界优秀文化,注重校园文化中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区域性特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推动民族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2.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的外在形式,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办学方针、社会道德规范、价值标准在学校办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与高等教育相关的法律和法规、管理制度等,如学生守则、教学管理制度、文明行为准则、岗位职责、学风、校风建设等,校园制度文化的法律形态体现了社会大文化对高校的制约和影响,反映了高校制度文化的共性,而管理和经营形态则体现了大学各自的办学理念,反映了大学制度的个性。制度文化应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实现学生自由、充分、和谐的发展。科学的制度文化是引导大学生进行校园活动、实现全面发展的制度保证,要引进国际一流的管理制度,使校园活动有章可循。

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它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折射。在行为文化的建设中,学校是倡导者,可以从学校办学任务、治学精神、学术氛围、教学传统、道德伦理、历史风格入手,总结办学传统。教师是主导者,教师在教学、科研、生活诸方面坚持特定的价值取向,保持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等人格素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现实榜样。学生则完全成了主体,应提倡四种意识:第一,民族意识。即能以民族的立场,从古至今,从中至外地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第二,开放意识。学习先进的文明成果,在国际交往中,保持相互的宽容、理解和尊重,并在竞争与合作中达到共同进步。第三,进取意识。能够客观分析别人的先进性和自身的不足,奋发进取,充分运用和遵守国际惯例,使事业发展更为顺利。第四,交融意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只有将现代文明融入本民族特性中,才能谋求更大发展。

校园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能使大学生的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促使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高校要把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精神教育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第一,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第二,深入开展各种活动,把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和任务融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在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中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第三,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丰富网络文化活动,建设好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于一体的校园网站,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建设渠道和空间。

4.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所形成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它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反映着一种特殊的文化氛围。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硬件建设,主要包括:第一,校园建筑布局,教学大楼、科学馆、图书馆、运动场所、实验场地、教工俱乐部、学生活动中心等,还有校园内的历史馆迹、伟人名人的雕像、塑像、碑记等,它们应能体现出国际化的内涵和意蕴,使校园文化体现出大学现代化的包容性;第二,校园艺术景点,民族特色的山水花木衬托着各式建筑交相辉映,形成优美、安静、宜人的育人环境;第三,校园传播设施,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要形成校园文化建设的良好平台和新型基地;第四,校园环境管理,应放在校园绿化维护,垃圾处理,广告、海报张贴,横幅悬挂,经营网点管理,校内车辆管理,灯光、噪音控制等方面,以造就文明、整洁、卫生、有序、高雅的校园环境。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的软件建设,主要包括:第一,优化校园学术环境。要有崇尚学术的理念,要有浓厚的学术色彩,学术性、科学性应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流;此外,精神文化、管理文化和价值取向对学习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第二,优化校园文化环境。要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应编好校史、建好校史陈列室。提倡大学生牢记校训、学唱校歌、佩戴校徽、使用校标。要开展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环境建设,要建设和设计好教学场所、图书馆,完善教学设施,优化学习环境;规划和建设好大学生文艺、体育、科技活动场所,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加强校报、校刊、校内广播电视、校园网、宣传橱窗等的建设;规划好校园的山水、园林、道路等,使其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和谐统一。

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下,高校要以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坚持国际化与民族化相结合,采取以我为主、双向交流、互补互利的原则,通过校园文化继承与创新的整体化建构,使高等教育与当代国际社会接轨,使我国的高校成为国际性现代化的大学,同时又扎根在民族文化和环境的土壤中。校园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发祥地,校园文化通过师生传播辐射到社会,我们的民族优秀文化将进一步发扬光大。

收稿日期:2008-08-21

标签:;  ;  ;  ;  ;  ;  

高校校园文化新体系:国际化与民族化_校园文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