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敏
(仁寿县中医医院620500)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治疗特点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 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治疗一个月之后,观察对比两个治疗小组的治疗效果,主要对比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中医辨证治疗比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1671-8725(2014)12-0037-01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方式与生活规律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而且病情更加趋于复杂,成为一种严重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有冠心病、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如未及时治疗,可并发脑出血、脑梗塞以及心肌梗死等危及生命,必须尽早及时的进行诊断治疗才可达到良好的防治效果。现代医学心脑血管病常分属于中医学“心悸、胸痹、眩晕、头痛、中风”等范畴,研究表明,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显著疗效。笔者结合自己多年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治疗经验,以4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分析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评价其治疗特点与应用价值。现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0月至2014年6月期间接收治疗的80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均分为两个治疗小组,分别命名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0例患者男性23 例,女性17 例,年龄在47 岁至82 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9.32±7.85)岁,观察组40 例患者男性24 例,女性16 例,年龄在45岁至8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10±7.32)岁。80例患者明确诊断为冠心病31例,高血压35 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14 例,其中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25例,高血压合并慢性心力衰竭11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病情分布基本均等。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40 例患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组40 例患者采用中医辨证治疗。
西医治疗:对照组根据病情分别选用:氨氯地平:5mg/次,每日一次。贝那普利:10mg/次,每日一次。酒石酸美托洛尔:12.5mg-25mg/次,每日二次。上述药物均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医辨证治疗:根据患者病情的差异采用适当的中药配比方式。冠心病患者的中药配方为丹参、太子参、黄芪、川芎和薤白,一日一剂,分两次开水煎服,依据患者具体病情加减剂量,如果患者有阴虚表现则需在原有中药配方基础上增加首乌、生牡蛎、黄精、玉竹、五味子、生地、白芍等;气虚患者增加补骨脂与白术;气滞患者增加枳实、香附、木香与陈皮;阳虚者增加细辛、香附、桂心与干姜。高血压患者基本中药配方为白芍、钩藤、益母草、葛根、丹参、白蒺藜、石决明。痰热内蕴失眠者增加茯苓、白术、竹茹、陈皮、半夏,四肢麻木者增加僵蚕、天麻、代赭石与羚羊角。一日一剂,分两次开水煎服[1]。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药配方主要为红花、黄芪、黄精、川芎、丹参、茯苓、葶苈子等,根据患者病情加减药量,气滞血瘀者增加郁金、枳壳、延胡索、法半夏与桑白皮等。一日一剂,分两次开水煎服。
两组患者用药治疗均持续一个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症状改善情况,持续考察患者证明体征、精神状况、生活与饮食规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1.3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将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相关监测指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有效(患者症状明显好转,检测指标有所改善)与无效(临床症状与检测指标无改善或者加重)[2]。治疗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2.0数学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资料以数值n和百分比(%)形式展示,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对资料数据采用X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两组患者病情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2.50%)明显高于对照组(82.50%),观察组显效患者例数为23例,有效例数为14例,对照组显效患者例数为21例,有效例数为12例,中医辨证治疗比西医治疗效果更好,两组患者治疗结果差异明显,具有可比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情况详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注: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中医辨证施治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过程中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症状采用针对性的中药组方,通过心脑同治、气血同治和痰瘀同治的方式,可以达到良好的心脑血管治疗与养护功效,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在冠心病患者中药配方中,太子参与黄芪具有良好的补气作用,丹参配合川芎能够达到理想的活血化瘀功能,而且对患者气血伤害较小。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需要从患者病、证和症三个方面入手,在具体分析患者病情的基础上进行中药配方的科学配置并且掌握药量加减的规律,才可达到最佳治疗效果[3]。本次治疗研究结果显示,中医辨证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西医治疗总有效率为82.50%,中医辨证施治疗效明显优于西医。
本次临床治疗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医辨证疗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效果明显,具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贺东辉.中医辨证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09(31):190-191.
[2] 回春,王延红.中医辨证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中医中药,2014,12(27):265.
[3] 邓天真.心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治疗[J].当代医学,2013,19(11):148-149.
论文作者:丁敏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4年第12期(下)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6
标签:患者论文; 中医论文; 心脑血管疾病论文; 例数论文; 病情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医师在线》2014年第12期(下)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