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画像背后论文

美国总统画像背后

胡文莉

美国总统布什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费城与自己的画像合影

最基本的要求是“接地气”

为杰出人物画像的传统起源于欧洲。欧洲移民在北美独立建国后,这一传统也在美国得到发扬。自从1789年乔治·华盛顿入主白宫,总统成了最受美国人关注的公众人物。由此,在摄影还没出现的年代,为总统画像成了势在必行的政治任务。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对微课从陌生到熟悉,从制作到运用,在传统的教学中运用崭新的微课元素,提高了“Photoshop平面设计”课堂教学效益。课题组成员结合研究,勤于总结,不断反思,撰写了许多有质量的课题论文,微课作品也多次获得省市一二等奖。课题组成员王子昱老师微课作品《蓝屏抠像技术》在2016年苏州市教学大赛微课项目中获得一等奖,同时获得江苏省二等奖。陈李飞老师的微课获得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微课制作比赛二等奖。陈李飞老师开设市区级公开课《信息图表简历制作》,将微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灵活运用课堂,呈现了一堂生动活泼的信息化课堂,受到听课领导和老师的好评[1]。

10月23日,吉林省农用肥料协会在长春市召开2018年吉林省肥料行业发展高峰论坛暨吉林省农用肥料协会第二届第三次年会。协会会员单位代表、省内土肥专家、农企代表等80多人参会,吉林省土壤肥料总站副站长马兵、中国农资流通协会副秘书长王晓晶等业内领导专家建言献策,共同就行业发展、市场走势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会议由协会秘书长邓国臣主持。

要说哪个版本的华盛顿画像最接近他本人?画家吉尔伯特·斯图尔特的作品无疑是首选——白宫和美国国家肖像馆收藏了他的作品,现版1 美元纸币也以他笔下的华盛顿为模板。

斯图尔特的这幅画创作于1796年,即华盛顿卸任前一年。“普遍认为,这幅画记录了华盛顿在国会的讲话,旨在争取国会的支持。”

人们的自我认知和他人眼里的自己往往存在落差,美国总统也不例外。参加完揭幕仪式,奥巴马依照惯例对画家可辛德·威利表示“赞赏和感谢”,但他笑称,后者并未严格遵照他的要求,“把耳朵画小些,把白头发画少些”。

按照白宫历史协会的说法,20 世纪之前,为总统画像的开支基本由国会承担。此后,这笔钱越来越多地来自私人捐赠。老布什总统上任后,国家肖像馆接过了为画像筹款的任务,并负责推荐画家,由总统“钦点”。

乔治·希利所绘的林肯肖像,隐喻了美国历史上的另一关键节点——南北战争。林肯坐在椅子上,右手食指扶颊,苍白而消瘦的脸上带着若有所思的神情,似乎正在倾听。这幅画截取自希利于1869年创作的群像《和平使者》,林肯正跟三位将军商量如何给敌人最后一击。此画创作时林肯已遇刺身亡,画家参考林肯的其他肖像才得以完成。

有些总统被“画中人”惹恼

华盛顿的肖像充满了有深意的细节:画面左边的桌下放着《1787 宪法》(美国1787年制定并于1789年批准生效的美利坚合众国联邦宪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桌腿以鹰的浮雕为装饰,鹰爪抓着一捆枝条,象征美国最初13 个州的联合。华盛顿身穿黑色丝绒外衣,身体略前倾,右手手心向上做演讲状,左手持剑。“画家通过这把剑向总统的戎马生涯致敬,但并没把他刻画成帝王或军阀。”历史学家凯特·勒梅告诉美国《时代》周刊,“他开创了总统画像的先例,即总统来自大众,代表大众,看起来得接地气。”

众多美国总统中,对自己画像最不满意的可能要数西奥多·罗斯福(老罗斯福)。1901年,老罗斯福上任没多久,法国使馆就打算送他一份见面礼。刚巧法国画家西奥博尔德·查特兰在罗斯福府上做客,法国驻美使馆便委托他为老罗斯福作画。

无论从哪个角度思考,这幅画看上去都是成功之作。查特兰也绝非无名之辈,他画过的名人不计其数。罗马教皇利奥十三世曾这样评价他为自己创作的肖像:“这幅画将让我流芳百世。”查特兰此前呈献的老罗斯福夫人肖像,也令总统一家十分满意。

约翰逊在经济、教育和民权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他的对外政策是一场灾难——近6 万美国人葬身于东南亚丛林中。这个“污点”使他难以跻身伟大的美国总统之列。无怪乎人们说,如何在肖像中展现他,跟如何在史书中评价他的难度差不多。

3.贸易摩擦频繁。外向型发展战略导致日本和欧美国家的贸易顺差不断扩大,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由1980年的122亿美元上升到1994年的657亿美元。[7]美日间汽车、半导体、电信等贸易战接踵而来,互惠性自由化政策代替了贸易自由化政策,日本被迫实施“自愿限制出口”,减少汽车、钢材等对美国出口。1985年“广场协议”的签署,迫使日元汇率由1985年的1美元兑250日元持续升值为1990年的1美元兑80日元。1989年,美国针对美日贸易实施“超级301条款”,强迫日本开放进口美国高科技产品。石原慎太郎和盛田昭夫1989年出版《日本可以说不》以反对美日贸易战。

越南战争时期在位的林登·约翰逊,把画家彼得·赫德为自己绘制的肖像斥为“我这辈子见过的最丑陋的东西”,并拒绝为此埋单。身为知名画家,赫德哪能咽下这口气?他向媒体大曝总统的“粗鲁无礼”,并把画捐给了国家肖像馆,国家肖像馆答应在约翰逊逝世后再展出。

但二人的合作仍不顺利。萨金特坚持按自己的想法行事,而老罗斯福则是不喜欢别人发号施令的“暴脾气”。某日,双方的冲突全面爆发,老罗斯福指责萨金特:“你不懂我想要什么!”萨金特则回敬:“是你不会摆姿势。”老罗斯福听后怒不可遏,转身吼道:“我不会?”

那一瞬间,总统怒发冲冠的模样让画家灵光闪现,他很快勾画出后人熟知的老罗斯福:腰板挺得笔直,一手叉腰,一手扶在楼梯扶手上,眉宇间充满威严。“他画出了总统的灵魂——他的能量、他的警觉、他的侵略性、他的不服输,却隐藏了他受人尊重的仁慈和慷慨。”对这个版本,老罗斯福总算满意了。

6年后,老罗斯福终于忍无可忍,下令把“哀嚎的猫”丢进火堆,重新找人给自己画像。这回,前来执笔的是画家约翰·萨金特。

华盛顿画像

奥巴马画像

平心而论,约翰逊的肖像堪称上乘。赫德勾勒出一位体格高大、意志坚定的总统。他身穿庄重的黑色西服,腋下夹着一本厚书,远处是被有意矮化的华盛顿地标建筑。“赫德没有缩小总统的耳朵,柔化他的皱纹或给他染发,”美国《史密森尼》杂志网站评价道,“虽然他下笔时有讨好意味,但还算实事求是。”

大剂量甲氨蝶呤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后的不良反应及血药浓度监测…………………………………………………………………… 李 静,等(4):431

然而,画布揭开的那一刻,老罗斯福大失所望:“我看起来像只哀嚎的猫。”不但他不喜欢,孩子们也经常拿这幅画跟他开玩笑。“查特兰试图发掘大人物隐私的一面,而老罗斯福自诩为强硬坚毅的男子汉,这就是矛盾所在。”美国“每日野兽”网站如此评论。

相关性分析显示,疫苗及安全接种知识与态度呈正相关(r=0.436, P<0.01),知识和行为呈正相关(r=0.209, P<0.01),态度和行为呈正相关(r=0.376,P<0.01)。

事后,查特兰向法国《费加罗报》抱怨,要让老罗斯福安静地待着简直太难了。他“充满个人魅力,还会用法语说俏皮话,但我从没见过比他更不老实的‘模特’”。

画布上的形象或许更真实

随着时代变迁,如今的总统肖像不再是向公众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但在画布前正襟危坐,静待自己的形象以传统方式呈现,仍是每位总统的必修课。“照片是直白的、一览无余的,绘画则是谨慎的、深思熟虑的,它反映了画家对总统的解读。”历史学家凯特·勒梅说。

就此而言,奥巴马画像无疑是历任总统画像中的异类——它罕见地采用植物为背景。画面中,奥巴马身穿藏蓝色西服,坐在黑胡桃木椅上,背后是一面逆光中的墙,墙面覆盖着藤蔓,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花朵。一部分枝叶包围他的身躯,甚至盖住了他的脚面,使他看起来如“身陷囹圄”。“这是一场战争。尽管奥巴马坐在前方,这些植物却放肆地宣示它们的存在。你猜谁才是主角?”画像作者可辛德·威利在揭幕仪式上打趣道。

“每种植物都有寓意:紫色的百子莲象征着他的肯尼亚血统;白色茉莉花指代他的出生地夏威夷;五颜六色的菊科植物代表着芝加哥,他在那里成为参议员。”国家肖像馆主管金·萨吉特解释,“一种花代表奥巴马的一段经历。百子莲、茉莉、菊花,还有玫瑰——爱和勇气的象征。它们加起来,暗喻他前程似锦又充满艰难险阻的人生。”

有时,画布上的总统更真实。1963年,抽象画家伊莱恩·德库宁为约翰·肯尼迪创作了一幅肖像。作品一面世就引发争议:潦草的笔触使它看起来更像速写,画布边缘甚至有留白。肯尼迪别扭地坐在椅子上,脑袋耷拉在肩头,眼角下垂,脸色蜡黄。“周围是一团团喧嚣的黄色和绿色,像是受肾上腺素驱使一样。”《纽约时报》如此描述。

画面虽然刻意营造出年轻、健壮的公众形象,但日后解密的资料表明,肯尼迪长期遭受病痛折磨。美国《每日科学》周刊称,胃炎、爱迪生氏病、背痛只是他病史中的一部分,有些疾病从他童年时起就一直困扰着他。

4.1 多肽及重组蛋白疫苗 多肽疫苗根据HPV表面抗原多肽序列合成小体积的重组蛋白,在体外可以特异性诱导辅助T细胞与细胞毒性T细胞发生免疫反应,从而达到杀伤肿瘤细胞的效果。但目前已知可以诱导免疫的多肽编码有限,并且引发的免疫反应比较低,所以在实际运用时其作用有限。因此有研究将此类蛋白与热休克蛋白融合,形成免疫效果更佳的重组蛋白[11, 12]。

德库宁的画风看似天马行空,其实源于对肯尼迪的真实观察。1962年到1963年,她与肯尼迪多次会面,掌握了大量素材。美国“历史”网站称,这幅画的场景取自佛罗里达州的棕榈滩别墅,“阳光透过树荫投下黄色和绿色的影子,与水面的波光交织在一起”。“这才是真实的时刻,”勒梅对《时代》周刊总结道,“人们常常忘记总统也是人,他们既有身体缺陷,也有性格弱点。”

(摘自《法治文萃报》)

标签:;  ;  ;  ;  ;  ;  ;  ;  

美国总统画像背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