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流通创新与制造业效率提高_外溢效应论文

制度改革、流通创新与制造业效率提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制度改革论文,制造业论文,效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流通业的发展与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分工深化、运输和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流通业通过组织和技术层面的创新显著增强了其产品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并通过价值链活动的嵌入、衍生促进了制造业效率的提升。对此,Gereffi(1999)提出的全球价值链理论表明,流通商主导的买方价值链创新(Buyer-Driven)能够有效推动制造商流程再造、产品和功能升级。相关经验文献也进一步验证:通过服务外包和专家指导等生产性服务,流通业能降低价值链交易费用和风险(Hark,1999;Grossman、Helpman,2005)并提升制造业生产效率(Corsten、Kumar,2005)。在国内相关研究中,一些学者通过投入—产出法研究生产性服务的构成,发现流通是生产性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程大中,2008;肖文、樊文静,2011)。周长富、张二震(2011)研究了产品、要素和专业服务之间内在发展机制,发现流通组织创新对生产性服务起着黏合、调节和拉动作用,流通组织创新和技术进步也推进了价值链报酬递增(徐从才、丁宁,2008)。刘明宇、芮明杰(2012)的案例研究表明,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有利于价值网络的重新整合,从而提升制造业价值链活动的资源配置效率。

      随着服务业发展比重逐步提升以及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制度对服务业发展的影响。江小涓(2008)指出,市场准入和行业垄断制约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流通业,很多学者认为体制障碍制约了流通创新和现代流通业发展(吕政,2006;黄国雄,2011)。在相关经验文献中,汪德华、张再金和白重恩(2007)对114个国家服务业发展比重的实证研究表明,提升法制水平将显著提高服务业比重,而政府规模增长将显著降低服务业比重。而张杰、李克和刘志彪(2011)的经验研究表明,制度对制造企业效率提升产生非常明显的作用。顾乃华(2010)对我国222个地级市实证研究表明,政策环境的改善显著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对工业获利能力的外溢效应。现有的研究成果充分说明,流通业通过组织和技术创新已成为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产生积极的外溢作用,而制度环境质量显著影响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效率的外溢效应的程度。但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外溢作用也不同。那么制度在不同类型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现有实证研究选择的制度变量主要包括市场化指数(张杰、李克、刘志彪,2011)、外资投资工业企业产值比重(顾乃华,2010),未深入分析制度因素中具体层面对生产性服务业外溢效应的影响。事实上,制度因素中产品市场、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及法律制度因素对价值链分工深化和广化、维护利益共享的契约机制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制度环境中,流通企业生产性服务的市场规模、功能及价值系统创新集成机制也存在较大差异,这都必然影响产品价值的最终交付和生产性服务的外溢效应。而现有文献研究对此深入的实证研究较少。

      二、理论分析与基本假说

      制度层面包含诸多因素,从流通创新与制造业价值链嵌入、衍生和作用的市场环境分析,制度影响流通创新对制造业外溢效应主要来源于产品市场发育、法律制度环境、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

      产品市场发育主要包括价格由市场决定程度和减少地方保护程度。流通组织创新有利于专业化及把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引入到产品价值增值中,这将逐步增强产品满足顾客差异化需求的能力,并提升最终交付的顾客价值。制造企业为实现产品差异化和创造更高顾客价值必然衍生高质量生产性服务的需求,而流通企业通过组织和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性服务的专业化水平,响应服务中间需求的增长,对制造业效率提升产生更大的外溢效应。价格是反映市场资源配置的重要信号,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也反映出生产性服务按质论价的特点,即生产性服务的价格取决于流通企业服务专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当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越高,制造企业选择相应流通企业外包生产性服务的动力也就越大,从而扩大流通组织创新对制造业价值链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而扭曲的产品市场价格将抑制服务外包需求的增长。

      减少地方保护有利于促进市场竞争水平,地方保护程度越高,受到保护的企业凭借市场准入、许可证等限制可以获取垄断收益,这必然削弱借助高质量生产性服务提升产品价值的需求。当高质量产品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影响时,衍生的生产者中间服务需求也受到抑制。除此之外,地方保护主义也阻碍生产性服务业自身发展,中国生产性服务业进入壁垒和行业管制相对其他行业较高,地方保护主义进一步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市场进入成本和不完全竞争程度,阻碍价值链活动的分工深化,使专业化水平更高的外地流通企业难以通过高质量的生产性服务参与到制造企业的价值链升级和创新过程。减少地方保护将不仅有利于提升本地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而且将促进本地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的发展,这都将扩大流通企业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的外溢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在价格由市场决定程度和减少地方保护程度越高的省份,流通创新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也越高。

      生产性服务的无形、异质性特点使其生产与消费需要较为完备的契约以界定相关主体的责任边界,完善的法律制度环境将保证契约制定和执行的质量,界定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者和需求方的行为边界,降低不完全契约的不确定性,促进生产性服务与制造业价值链的作用强度。法律制度环境主要从对生产者权益、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三个方面来衡量。保护生产者权益的法律制度将提升市场竞争秩序的质量,使经营主体难以通过假冒伪劣、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牟利,从而保障流通和制造企业在价值链创新活动中获益,也使制造企业借助流通企业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得以在工艺、流程和技术上实现价值链升级。另外,在产业内和产业链的纵向结构中,有效的政府规制法律将约束拥有市场势力厂商的经营行为,藉此构建信息共享和利润共创的价值链合作共赢机制。

      流通创新来自于组织和技术层面,保护知识产权将保障流通技术进步和创新的收益,并推动制造业和流通业之间围绕产品、工艺、流程和价值增值进行跨行业的组织创新。同时,维护知识产权也有利于制造企业借助流通企业的产品需求信息和专家支持进行产品创新和升级,这将增强制造企业对流通企业的生产性服务需求,强化流通创新基础上的生产性服务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不仅影响流通技术创新的收益,也将弱化企业产品升级和价值链创新动力,从而抑制产品价值增值衍生的生产性服务需求。

      顾客是产品价值交付的最终对象,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需要紧紧围绕顾客需求完成产品价值形成、增值和交付。但在我国,目前确实存在一些不法企业利用假冒伪劣商品侵害消费者权益的现象,这也影响了其他企业围绕顾客需求的价值链创新活动。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将打击这样的不法行为,维护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使企业竞争立足于产品价值的交付,促进制造企业和流通企业价值共创活动。另外,加强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将提升顾客对产品需求的质量和水平,而顾客需求水平的提升将刺激企业的产品创新,从而促进流通企业生产性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提升,扩大流通创新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在法律环境越完善的省份,流通创新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也越高。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基于已有研究和理论分析,本文的基本计量方程设定为:

      

      

      

      其中,zd表示各省份的制度因素,

表示流通创新与制度变量的交互项。制度因素是一个包括诸多层面的复合指标,在现有的对于中国市场化进程指数的研究中,樊纲、王小鲁(2011)的《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指标较为全面,应用也较为广泛。因此,在具体制度变量选择上,本文根据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选择整体市场化指数(sch)、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Kg)、减少地方保护程度(dfbh)、法律制度环境(law)、生产者权益保护(scbh)、知识产权保护(zscq)、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xfbh)来衡量相应制度因素变革。kz为模型控制变量集合,目的是为了控制除流通创新外其他影响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包括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capit)、外资经营比重(wz)、制造企业规模(scale)和制造企业数目(num)。制造业资本有机构成(capit)以各省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企业固定资产年平均余额除以从业人数而得,外资经营比重(wz)以各省份外资企业投资额与地方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来表示,制造企业规模(scale)以各省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企业资产总额表示,制造企业数目(num)以各省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制造企业总数来衡量。

      (二)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本文以2000—2009年间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份作为研究样本①,构造面板模型进行计量检验,所用数据来源于2000—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市场化指数》。在实证分析中,本文首先对加入制度变量的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基本估计,其次使用差分广义矩(GMM-DIFFENCE)和系统广义矩(GMM-SYETEM)方法处理模型的内生性问题,运用Sargan检验考察工具变量的有效性,并结合扰动项自相关检验讨论广义矩方法的适用性。

      四、实证分析结果

      (一)基本实证分析结果

      表1是实证分析的基本分析结果,模型(1)~(5)加入流通业技术进步与制度变量交互项,模型(6)~(8)加入流通业组织创新与制度变量交互项。估计结果显示,流通业技术进步与产品市场发育、价格由市场决定程度、生产者权益保护指数交互项的估计系数符号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这表明:在产品发育越完善和价格由市场决定程度越高的区域,流通业技术创新越能促进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价格机制越完善,流通业越能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环节的创新,越能实现价格形成和披露机制,并通过价值链各环节主体的敏捷制造实现对顾客需求的快速反应。另外,在生产者保护程度越高的区域中,流通业的技术进步越能促进制造业价值链效率提升。这也反映出制度改革和技术创新交互作用将强化价值链活动中分工深化,从而提升流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

      表1中法律环境指数、知识产权指数与流通业技术进步交互项估计系数符号为负并未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由于法律制度环境包含生产者权益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法律环境对流通技术进步外溢效应的影响需要细分具体的层面。从表1的估计结果看,法律环境对流通技术进步外溢效应的影响可能主要来自于生产者保护层面。流通技术进步与知识产权指数的交互项估计系数不显著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流通业的技术进步主要是基础作业层面信息、物流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自主研发的流通技术创新比例还比较低。在经营模式上,我国流通企业普遍采取联营制,自主经销的产品比例较低。因此,流通创新对制造业外溢效应受知识产权影响相对较小。另外,在模型中加入流通技术进步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交互项的估计结果也不显著(表1中未列出)。

      流通组织创新与产品市场发育程度、减少地方保护程度和法律环境交互项估计系数符号为正并在1%水平上具有统计显著性。细分法律环境,分别加入生产者保护、消费者保护与流通组织创新的交互项,估计结果显示,交互项和流通组织创新的显著性检验未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未在表1中列出。这说明,在产品市场发育和法律环境越完善的省份中,流通组织创新更能有效地促进制造业效率的增长。减少商品市场地方保护将有助于构造统一的国内市场,这将有利于流通业实现跨区域资产重组和发展连锁经营网络,推动其以双边交易平台、供应链战略联盟等组织创新与制造业互动发展,从而促进国内价值链的延伸和发展,创造卓越的价值链创新绩效。完善的法律制度将克服由市场势力上升导致的过度渠道冲突,这有利于价值链各方主体在利益共享基础上共同致力于产品、流程、工艺、整链升级和创新。另外,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法律将提升消费者甄别产品质量的知识、能力及维权意识,从而推动产品需求规模和层次提升,这为提升制造业价值链创新绩效和构建国内价值链营造有利的市场需求环境。

      模型(1)、模型(2)、模型(6)和模型(7)的实证研究结果基本验证了假说1,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与流通创新的外溢效应正相关,即价格由市场决定的程度和减少地方保护的程度越高的省份,流通创新对制造业外溢效应也越高。而模型(5)和(8)的估计结果基本验证了假说2,法律环境质量与流通创新的外溢效应正相关,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越高的省份,流通创新对制造业的外溢效应越大。但法律制度对流通组织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存在差异,法律制度及其具体层面在流通组织创新对制造业的外溢效应中比较显著,但整体法律环境及知识产权保护对流通技术进步外溢效应的影响不显著,法律环境对流通技术进步外溢效应的显著影响主要来源于生产者权益的保护。

      在关于模型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的豪斯曼检验结果上,除模型(8)外,模型(1)~(7)豪斯曼检验的相伴概率至少在5%的水平上拒绝随机效应,模型(1)~(8)中控制变量也均通过显著性水平检验。

      (二)模型内生性问题的处理结果

      

      由于流通业与制造业价值链创新互动发展,制造业为流通业提供市场需求和技术支持。在制造业与流通业互动发展比较好的地区,流通业不仅促进制造业效率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提升也会带动流通业的流通创新。因为在制造业效率比较高的地区,制造业对价值链信息、物流配送、销售等产品服务环节需求也比较高,这会刺激当地流通业积极发展面向生产者的产品服务,进而推动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针对这些因素产生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系统广义矩和差分广义矩方法对模型进行处理,在模型中加入制造业技术进步指数滞后一期,并以解释变量的滞后一期指数作为工具变量(见表2)。

      表2中的估计结果表明:流通技术进步、组织创新及其与各地区制度变量交互项估计系数符号和显著性未发生明显变化。模型Sargan检验值表明选择的工具变量较为有效,而扰动项一阶自相关和二阶自相关检验结果表明可以使用系统广义矩和差分广义矩方法。从估计结果看,系统广义矩和差分广义矩较好地克服模型的内生性。模型内生性分析结果表明,产品市场改革和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将有效地提升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效率的外溢效应。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从本文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可知,产品市场发育程度与流通创新的外溢效应正相关,在价格由市场决定和减少地方保护程度越高的省份,流通创新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也越大。法律环境质量与流通创新的外溢效应正相关,在生产者权益、知识产权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程度越高的省份,流通创新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越大。法律制度环境在流通组织创新对制造业的外溢效应中作用较为显著,但对流通技术进步外溢效应的影响存在差异。法律制度环境中生产者权益保护对流通技术进步的外溢效应较为显著,而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不显著。主要原因在于,目前中国的流通进步主要集中于基础作业层面信息、物流技术的普及与应用,自主创新的研发较少,因此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受知识产权影响也相对较小。总体来说,产品市场改革和法律制度环境的改善将有效地提升流通组织和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效率的外溢效应。

      因此,在加快流通创新发展现代流通业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需要深化制度改革。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品和服务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减少地方保护以形成全国统一市场,为价值链活动空间重组和分工深化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要继续深入推动流通领域法制化建设,加强生产者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在现有的《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积极构建流通领域系统的政府法律规制体系,维护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为更好地发挥流通技术创新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外溢效应,应积极鼓励广大流通企业积极开展自主创新,提升现代物流、商业智能平台等管理、决策层面的流通信息化水平。流通企业需要创新传统业务经营模式,并通过组织创新和技术进步提升价值链系统集成服务能力。

      ①《中国市场化指数》中的相关制度因素指标只统计到2009年。

标签:;  ;  ;  ;  ;  ;  

体制改革、流通创新与制造业效率提高_外溢效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