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被动为主动:八一三抗战的爆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一三论文,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中国对外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最最悲壮惨烈的一场战役。六十年来,“八一三”淞沪抗战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有不少方面有待开拓,有些问题还需重新深入考察,关键在于破除陈见,挖掘和依据可靠的史料,做到实事求是。“八一三”战前中日双方对上海和战问题是如何考虑的,“八一三”淞沪开战究竟谁为主动,蒋介石当时又是怎样的心态,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试作探讨。
一、重点备战,防患未然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并不满足对东北的实际占领,它要继续侵吞华北,以便作为侵略全中国和征服全世界的“圣战基地”。
对于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的野心,蒋介石早有警惕,并做了相应的抗战准备。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南京国民政府便“将重点置于对日备战,依靠德国军事顾问的指导和输入新式武器,企图使军队近代化”。其国防开支,“从1929年的四亿三千四百余万日元,增长到1936年的九亿九千余万日元”。〔1〕1935年秋, 蒋介石密令军事委员会铨叙厅厅长林蔚拟定一个“国防计划”,主要内容是在全国各战略要点构筑防御工事,“以首都为中心,逐次向国境线推进”。〔2 〕在具体实施计划过程中,上海外围,京(南京)沪杭一带,始终作为重点。至1937年2月,基本完成吴福线(苏州至福山)、锡澄线(天锡至江阴)、乍嘉 线(乍浦至嘉兴)等防御阵地,其中淞沪线因受《淞沪停战协定》限制,进展缓慢。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准备对日作战,将全国划分成江浙、山东、冀察、河南、广东、福建、广西七大国防区,其中江浙区京沪警备分区着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张治中兼任负责。同年11月,张即以第36师、第87师、第88师迅速推进至上海外围警戒待命,同时征集车辆船舶,“屯积必需粮秣”;命令淞沪警备司令部绘制驻沪日军据点和全市交通详图,在市区要口暗筑工事,“并秘密设计扩充上海保安总团”。〔3〕
王敬久第87师、孙元良第88师由原国民政府警卫军改编组成,半德式装备,受过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即属第5军军长张治中指挥,而第36师后由这两个师分出组成。第36师、 第87师、第88师系蒋介石之精锐,时称教导师,蒋介石如此配备,可见他对上海的重视绝非一般。
将上海作为备战重点,只是以防万一,也是吸取“一二八”淞沪抗战时因防御缺陷而被迫迁都洛阳的教训。蒋介石其实“不愿在上海轻易发生战事”〔4〕。1.上海为国家经济命脉所系。 被誉为东方巴黎的上海,人口密集,市场繁荣,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基地、金融中心和国际贸易港,一旦开战,势必遭到破坏,影响国计民生。2.上海关系首都的安危。上海地处东海之滨,扼守长江口,距南京仅180公里,如果失陷, 则南京门户洞开,敌既可沿沪宁线进逼,又可溯长江北犯。3.“我军集中不易”。受《淞沪停战协定》限制,我军大致在安亭以东不得驻防,仅有少量保安队和警察维持治安,欲大规模调兵集结于上海,恐怕引起国际干涉。4.蒋介石本人与上海关系密切。上海是蒋最早的发祥地,上海资本家尤其是江浙财团,长期以来一直是蒋的主要赞助者,上海开战,将直接影响以蒋介石为首的四大家族的利益。综上所述,除非被迫无奈,万不得已,蒋介石不会自伐肺腑,“自损资源”。
但是,单方面的和平意愿并不能阻止战争的降临。当强盗翻墙入室谋财害命的时候,再仁慈孱弱的主人也会作出顽强的抗争。
二、既然战不可免,不如先发制敌
全面侵华是日本的既定国策,夺占上海自是“预定的步骤”。日本1935年年度作战计划,其中就有入侵上海的设想:以3个师团为基干, “协同海军,在上海附近扬子江下游地区登陆,占领上海附近”。〔5〕
“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上海的局势日趋紧张。日本“陆军在北方制造事件,在上海的海军也必然要挑起某些事端”。〔6〕7月11日,日本第3舰队司令长官谷川清中将率旗舰“出云号”驶入黄浦江, 随之其他日舰也陆续抵沪,麕集吴淞口外。〔7〕7月中旬,日军迭以汽车载运武装官兵,向江湾一带侦察示威,并制造水兵宫崎所谓失踪一案。〔8〕与此同时,驻沪海军陆战队“将各通衢哨所的兵力增加 ,各屋顶架设高射炮,各要点构筑工事,对市中心区及南翔方面试设炮位,日夜继续演习”。〔9〕
7月28日上午,汉口日本侨民突然紧急撤退, 接着长江沿岸各地日侨昼夜向上海转移。原来日本驻南京领事馆于7月27日晚获得情报, 中国最高当局正计划在江阴方面封锁长江航道。未久查明,此绝密情报“系国民党行政院简任秘书黄浚所泄露”。〔10〕黄浚字哲维,号秋岳,福建侯官(今福州)人,以诗人名于时,考证晚清史事颇有“卓见”,〔11〕著有《花随人圣庵摭忆》。黄被日方收买多年,案发后与其子黄晟同以间谍罪被处决,年47岁。〔12〕
日本撤侨,虽事出有因,但本身却是一个重要信号,它表明日本将于上海采取军事行动。“如上海发生事变,导致全面战争,其散处于长江沿岸各地日侨,总数达二万九千二百三十人之多,现地派兵保护既不可能,势非在大举行动之前,将各地侨民全部撤退不可”。〔13〕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将此分析判断,迅速上报蒋介石。事实证明这一判断极其正确。7月29日、30日,日军进占平津。 在扩大华北战事的同时,日本中央统帅部已正式将上海列入作战计划。〔14〕战争的红球已高高挂起。既然上海一战势不可免,与其坐等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7月30日,张治中致电蒋介石等,建议“立于主动地位,首先发动,较为有利”。〔15〕南京方面迅即复电赞同:“应由我先发制敌”。〔16〕
8月11日,蒋介石获悉日本佐世保机动部队已增援抵沪, 当晚作了紧急部署:1.张治中率领第87师、第88师即向预定围攻线挺进,准备对淞沪之敌实施攻击;2.蚌埠刘尚志第56师星夜开赴苏州归张治中指挥;3.已在苏、锡之炮兵等8团(15公分口经重榴弹炮团,团长邵存诚)及炮兵等10团(10公分口径加农炮团,团长彭孟缉)第1营归张治中指挥 。〔17〕为保证围攻部队两翼安全,继令江浙区司令张发奎率沪杭沿线阮肇昌等57师进军浦东,李松山第55师及钟松独立第20旅进赴上海南郊,第56师和杨步飞第61师进入上海北郊。“中央决心围攻上海”,开辟淞沪战场。〔18〕
8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以军事委员会为抗战最高统帅部, 并遵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第20次常委会决议,特任蒋介石为陆海空军大元帅,统率全国。当天,蒋介石主持召开最高国防会议,策定全国作战指导原则:“国军一部集中华北持久抵抗,特别注意山西之天然堡垒;主力则集中华东,攻击上海之敌,力保吴淞要地,巩固首都;另以最少限度兵力守备华南各港”。〔19〕
此时,淞沪围攻部队均已“输送进行完毕”,分别到达指定位置:第87师一部进占吴淞,一部控制罗店、浏河,主力进驻江湾;第88师进至闸北、江湾一线;炮兵第10团第1营和炮兵第8团进入真如、大场阵地;独立第20旅与第56师分别集积于南翔、太仓待命。〔20〕
截至8月13日,“淞沪一带日舰共三十二艘”,〔21 〕多种口径大炮约40门,坦克、装甲车各20余辆,〔22〕作战兵力有驻沪海军陆战队及汉口撤沪陆战队约3000人,在乡军人3700人,舰载机动兵约1600余人,〔23〕加上各舰已登陆增援部队2100人,〔24〕合计1万余人。 中国围攻部队计3个步兵师,1个步兵旅及炮兵团、营各1, 加上原在上海地区的保安总团和警察总队,总兵力不下5万人,各种口径大炮约有300余门。就地面部队而言,中国军队明显占有优势。
按张治中计划,围攻部队将于13日拂晓发起攻击,“本想以一个扫荡的态势,乘敌措手不及之时,一举将敌主力击溃,把上海一次整个拿下”。〔25〕可是12日晚蒋介石突然来电,要求暂停行动,“等候命令并须避免小部队之冲突”。〔26〕原来上海领事团为免在沪开战,已正式出面调停,当天下午召开了淞沪停战共同委员会紧急全体会议。中国代表考虑到国际影响,最终表示:“如日方不向我攻击,当决不向其攻击”。日方代表冈本亦作“同样表示”。〔27〕然而第二天,枪声便打破了各自的承诺,“八一三”事变终于发生。
三、被动中的主动:“八一三”事变的爆发
关于谁先射击,中日各执一词,迄今仍无定议。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当日曾作报道:日军今晨“二、三时,曾屡向我防地开枪寻衅,我军均未还击。”“晨九时,敌陆战队一小队,突由天通庵及横槟路越淞沪铁路冲入宝山路,向我西宝兴路保安队扫射,我为自己计,遂起应虞”。“下午四时,日军又向我阵地进犯,剧战已开始”。〔28〕当日张治中致最高统帅部的报告及部队现地作战日记等,也有大致相同的记载。〔29〕然而,日本的记述完全相反。据《中国事迹陆军作战史》:“13日10时半许,在商务印书馆附近的中国军队突然向陆战队阵地射击,曾一度予以反击,而不久也就平静下来。但是,当天傍晚八字桥附近的中国军队开始炮击后,双方终于进入了交战状态”。〔30〕究竟何方率先射击?究竟哪一枪算是“八一三”淞沪事变的开端?时至今日,实难辨定。当时双方均着力抢占有利地形,不断将警戒线向前推进,形成阵地分散交错、两军近距,因此局部小冲突多处发生,枪声时有所闻。率先射击,双方均有可能,情形紧张,自所难免。但可以肯定,这绝非故意挑战。日军大批援兵未到,在明显处于劣势状态下有意开枪挑起战端,显然有悖常情。我军围攻部队已奉命避免冲突,故意违令似乎也不可能。有关历史资料,并不一定反映真情,假使我围攻部队基层官兵率先射击,当也不会据实上报,致受军罚。因此,“八一三”事变的发生,是必然中的偶然,由势难避免的零星冲突而引发。
“八一三”淞沪开战,我们是被动的,也是主动的,确切地说是被动中的主动。从实际态势来看,诚如当时主管全国作战命令和计划的军委会第1部部长黄绍竑所言:“‘八·一三’事变的发生, 是出乎日本意料的,也可以说日本是被动的,而我国是主动的”。〔31〕承认这一点,丝毫无损我“八一三”淞沪抗战的正义性。日军既向华北腹地大举进犯,又于上海增兵滋事,我变被动为主动,先发制敌,理应不分南北。上海《立报》当时曾刊文指出:“现在和平已经绝望了,牺牲已到最后关头了,——我们固然不愿挑衅,但敌人既着着压迫,在战略上我们就绝对不能再拘泥于‘守’与‘抗’,以重蹈淞沪战役及长城战役的复辙!……我们决不能永远做被动者!我们要明白作战的地点是在我们的领土上,愈挺进则所受的损失愈少!”〔32〕
8月13日,双方进入交战状态, 但“正式的开战是在八月十四日”。〔33〕这一天,中国空军奉命出击,对敌陆上据点和江中军舰施行反复轰炸,同时,南京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宣布“实行天赋之自卫权”,抗击侵略者,〔34〕而围攻部队是在当天下午5时, “于空军轰炸后”才正式发起进攻的。〔35〕
大战的血幕既已拉开,蒋介石遂决定全军主力向华东集中。13日晚,电令调防西安的宋希濂第36师“火速开赴上海参战”,沿途一切车辆通通让路;〔36〕又令正由武汉增援华北的罗卓英第18军的第11师、第14师、第67师“转向苏州输送”。〔37〕至8月17日, “我军到达前线者,计有八十七师、八十八师、九十五师、五十六师、十四师、五十七师及独立第二十旅等部队”,〔38〕而更多的兵力正在增援途中。
四、开战淞沪的战略意图
蒋介石既然决定开战淞沪,主动出击,必有其战略意图。首先,集中优势兵力,“以扫荡上海敌根据地之目的,实行攻势作战”,〔39〕保护经济命脉,巩固首都,同时激励国人斗志,以新国际观感。对此,陈诚曾有论述:“因上海乃我经济重心,中外观瞻所系,故我不惜任何牺牲,予以强韧作战,……所获政略上之成就尤伟”。〔40〕其次,以淞沪之战吸引日军,减轻华北我军的压力,打乱日军的作战计划,争取主动。蒋介石在淞沪会战结束后曾就此问题作过回答,他说:“我们此次为什么要在上海作战呢?就是要打破敌人的战略,使他们不能按照预定计划,集中兵力侵略我们华北”。〔41〕第三,“以战略促政略”,以淞沪会战牵连各国在沪利益,促使美、英、苏等大国或国际组织干涉调停,从而达到总体解决中日争端问题,达到保障现有主权和行政领土完整的和平目的。蒋介石在淞沪会战初期答记者问时说:中国现在“所从事的战争,不仅是中国自己的战争,而应是一切委托其生命于条约的神圣和不可侵犯的国家的战争,尤其是那般在中国有广大的商业利益,而目下利益正在被破坏,代表正在被驱逐的国家的战争。”上海是国际贸易港,“海口的破坏于任何国家无益”。〔42〕南京国民政府希望并且认为美、英、苏等大国“必能在其郑重签订之国际条约下各尽其所负之义务”,〔43〕因此,“在上海和敌人用全力火拼一番,不特转变西人一向轻华之心,且可能引起欧美国家居间调停,甚或武装干涉”。〔44〕第四,与其在华北平原与日军交战,“不若在长江流域,利用湖沼山地,较为有利”。〔45〕如敌在华北得势,必利用快速装备沿平汉线南下直趋武汉,如此我华东主力部队只能背海作战,东南人力、物力难免尽落敌手,蒋介石对此极为担忧。〔46〕而作战淞沪,狭窄的地带则能使日军不易大兵团集积展开,沟渠纵横的地形和租界的因素,更使其机动化及立体作战能力难以充分发挥。第五,如扫荡不能如期完成,则利用相持阶段,“使我长江下游工厂物资,得以内运”,〔47〕然后退守既设国防阵地,作长期防御作战。
1937年8月20日, 蒋介石签发了《大本营颁国家战争指导方案训令》令字第一号,将全国分为五大战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作战地域为冀省及鲁北;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作战地域为晋察绥;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冯玉祥,作战地域为苏南及浙江;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何应钦,作战地域为闽粤;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兼),作战地域为苏北及鲁省。为配合第三战区淞沪战场,蒋介石命令海、空军优先支援。海军的任务“以闭塞吴淞口,击灭在吴淞口以内之敌舰,并绝对防制其通过江阴以西为主”;“空军应集中主力协同陆军,先歼灭淞沪之敌(以敌舰及炮兵为主目标)”。他要求第三战区,“迅将目下侵入淞沪之敌,陆海军及其空军陆上根据地,扫荡扑灭,以准备敌军再来时之应付,同时对于浙江沿海敌可登陆之地区,迅速构成据点式之阵地,阻止敌人登陆,或乘机歼灭之”。〔48〕
此时,第三战区共有19个师26个旅及众多炮兵、装甲等部队,〔49〕总兵力约达30万人。淞沪围攻区由第9集团军总司令张治中指挥, 所属部队有36师、56师、87师、88师、98师,教导总队之一部、第20旅、军政部学兵队、淞沪警备部、重炮兵第10团、炮兵第3团、炮兵第8团、炮兵第16团、重迫击炮2个营、战车防御炮3个连、战车营、太湖联防部队。长江南岸守备区由54军军长霍揆新担任指挥, 长江北岸守备区由111师师长常恩多担任指挥,杭州湾北岸守备区由第8 集团军总司令张发奎担任指挥,浙东守备区由第10集团军总司令刘建绪担任指挥。
蒋介石希冀以绝对优势兵力,于开战之初即能“扑灭在上海地区之敌军”,“尔后直接沿江海岸阻止敌之登陆”。可是实际战况并不理想,围攻态势虽然形成,进展却十分缓慢。“因第一通路,皆为敌军坚固障碍物阻塞,并以战车为活动堡垒,终至不得不对各点目标施行强攻”。炮兵射击,也因目标坚固,“未得预期成果”。〔50〕8月18日, 蒋介石因不满意淞沪战场的进展,特派军政次长陈诚“为第三战区前敌总指挥”〔51〕,希望统一指挥,打开局面,扩大战果,迅速克敌致胜。21日,第36师一度攻至日军重要据点汇山码头,但终因攻坚乏力,只得无功而返。其他各部同样也无重大突破。
战至8月23日,陆上之敌不仅未被“扫荡扑灭”, 而且其援兵正源源不断地赶到,开始在江岸实施强行登陆。战情骤然严峻,攻防瞬间发生转换,这大大出乎南京方面的意料。而此时欧美等国仍抱着局外中立的态度,外交努力同样令人沮丧。开战以来,蒋介石一再向美、英等国呼吁斡旋,寄望“国联”制裁日本。8月17日, 英国提出上海中立化建议,因“美国实际上没有同意”,日本拒绝接受,而不了了之。美国驻法大使蒲立德代表美国政府表示:“各国在无足够兵力的情况下,无法对日本施加多大的压力”。〔52〕
战况不利,外交无望,显然,蒋介石最初的战略意图未能实现,从而陷入两难境地。
“八一三”淞沪抗战是“七七”华北抗战的继续,是中国全面抗战的又一个主要标志。如果说“七七”华北抗战是被迫应战的话,那么“八一三”淞沪抗战则是主动开战,这是两者之间的一大区别。蒋介石不惜以精锐之师在最精华的上海先发制敌,乃是为了全局利益,争取全国战略之主动,同时推动中国问题进一步国际化。承认“八一三”淞沪开战我为主动,不仅丝毫无损于我国抗击外来侵略的正义性,相反更能证明和充分体现中华民族不畏强暴、宁可玉碎的伟大气慨。
注释:
〔1〕日本防卫厅防卫研究所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1分册,中华书局1979年中译本,第94页。
〔2〕何应钦:《对五届三中全会军事报告》, 《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上册,台北文星书店1962年版,第6页。
〔3〕《张治中回忆录》上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4〕《张治中回忆录》上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116页。
〔5〕《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1分册,第91页。
〔6〕[日]重光葵著、齐福霖等译:《日本侵华内幕》, 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第130页。
〔7〕《甲报》1937年7月12日;《大公报》1937年7月13日。
〔8〕何应钦:《日本侵华八年抗战史》, 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3年版,第44页。
〔9〕《张治中回忆录》上册,第116页。
〔10〕顾高地:《我所知道的八一三战役片断》,政协上海文史资料委员会:《抗战风云录》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4页。
〔11〕黄浚:《花随人圣庵摭忆》补编,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版,第7页。
〔12〕中央社南京8月26日电,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42卷,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149页。
〔13〕顾高地:《我所知道的八一三战役片断》,政协上海文史资料委员会:《抗战风云录》下,第85页
〔14〕《中央统帅部对华作战计划》(1937年7月29日), 复旦大学历史系:《日本帝国主义对外侵略史料选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38页。
〔15〕《张治中致蒋介石等密电》(1937年7月30日), 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抗日战争正战场》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第259页。
〔16〕《张治中回忆录》上册,第117页。
〔17〕《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1日),同〔14〕,第263页。
〔18〕宋瑞珂:《八一三淞沪抗战纪实》,《抗日风云录》下,第38页。
〔19〕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档案,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20〕《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37年8月12日),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264~265页。
〔21〕〔24〕《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37年8月13日),同上,第266页。
〔22〕《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37年8月9日),同上,第251页。
〔23〕宋瑞珂:《八一三淞沪抗战纪要》,《抗日风云录》下,第87页。
〔25〕《张治中回忆录》上同,第121~122页。
〔26〕《蒋介石复张治中密电稿》(1937年8月12日),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265页。
〔27〕《俞鸿钧致何应钦密电》(1937年8月12日),同上, 第256页。
〔28〕《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第42卷,第62页。
〔29〕《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37年8月13日)、 《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3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335~336页。
〔30〕《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第1卷第2分册,第4页。
〔31〕《黄绍竑回忆录》,广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9页。
〔32〕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八一三”抗战史料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页。
〔33〕《张治中回忆录》上册,第122页。
〔34〕《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卷第2分册,第14页。
〔35〕《张治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37年8月14日),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287页。
〔36〕宋希濂:《血战淞沪》,《八一三淞沪抗战》,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版,第170页。
〔37〕《上海作战日记》(1937年8月13日),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337页。
〔38〕《何应钦在国防最高会议之报告》(1937年8月17日),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339页。
〔39〕何应钦:《对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军事报告》,《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上册,第80页。
〔40〕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非卖品),第9页。
〔41〕蒋介石:《抗战检付与必胜要诀》(1938年1月11日), 《中国民国重要史料初编·对日抗战时期》(二)作战经过,第1册, 台湾国民党中央党史会1981年版,第65页。
〔42〕《上海抗战全史》,围引《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国战场史料长编》上,四川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248~249页。
〔43〕《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1937年8月14日)。
〔44〕《李宗仁回忆录》下册,政协广西文史资料委员会1980年版,第702页。
〔45〕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第10页。
〔46〕《徐永昌日记》第4册,台北中央研究院1990年版,第148~149页。
〔47〕陈诚:《八年抗战经过概要》第9页。
〔48〕《大本营颁国军战争指导方案》令字第一号(1937年8 月20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12~13页。
〔49 〕《大本营颁第三战区作战指导计划训令稿》令字第四号(1937年8月20日),《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7~8页。
〔50〕《张台中致蒋介石、何应钦密电》(1937年8月17日),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342页。
〔51〕《蒋介石致程潜密电》(1937年8月18日),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289页。
〔52〕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译:《顾维钧回忆录》第2 分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7~458页。
标签:抗日战争论文; 张治中论文; 抗日战争正面战场论文; 中国近代史论文; 上海事变论文; 历史论文; 日本中国论文; 淞沪抗战论文; 蒋介石论文; 淞沪会战论文; 何应钦论文; 世界大战论文; 太平洋战争论文; 九·一八事变论文; 伪满洲国论文; 万历朝鲜战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