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经费公平程度的经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费论文,公平论文,程度论文,经验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O2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08)06-0079-03
我国关于教育公平的研究多停留在现象描述阶段,缺乏相关理论和方法指导的经验研究,这既是由于选择度量教育差距工具的困难,又是因为相关数据的匮乏。为了解我国教育公平的整体状况,分析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程度,制定有效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我们亟需界定和度量我国的教育公平程度。本文将采用教育过程中的教育经费指标考查我国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状况,因为优化教师配置和改善办学条件都离不开教育经费的保障,教育经费本质是投入教育领域资源的货币表现,因此教育经费指标反映出的教育公平更具整体性和现实性。
1 研究综述
作为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基尼系数是广义的分析工具,不仅可用于收入分配问题的研究,而且可以用于一切分配问题和均衡程度的分析。基尼系数(也称基尼集中比率)是用来描述财产、收入、人口、种族、犯罪、教育等社会状况集中程度的量。它的值在0~1之间,0表示无集中,完全均等,1表示最大集中程度。一般认为,0.4为集中程度的警戒线,如果某一社会状况的基尼系数超过0.4,则表明集中程度已经很高,即达到了非均衡状态。当前,国际上对教育公平程度的测度指标多采用教育基尼系数,并已开始应用于跨国分析[1]。本文选择教育基尼系数作为衡量中国教育公平程度的工具,并用洛伦茨曲线进行直观的图形说明。
1.1 数据单位形式
从最初含义来看,基尼系数表示的是任何一对样本收入差的绝对值[2],理论上应以每个人的收入为考察对象,同理,我们研究教育基尼系数的目的是分析教育资源在适龄学生的分布公平状况,应以每个适龄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生均教育资源)作为考察对象,以人均教育资源作为分析对象人为改变了教育资源的实际分布,也不易问题的说明和解释。
此外,统计部门公布的教育数据多为分组汇总后的数据,原始的微观数据多不可得,在计算基尼系数时,必须要注意到分组数据的计算结果存在误差,因为组内差距往往被忽视,或者对组内的分布进行假定,这都会造成估计上的一定误差。[3]我国公布的教育数据多停留在省市区一级,这样必然掩盖了省域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
此外,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教育经费相关数据以货币单位度量,存在着物价变动因素,因此在计算教育公平尤其是教育经费公平的时间动态变化时需要剔除物价变动因素,并且由于各地物价水平变化不一,应把各地的教育经费按照各自的物价水平予以剔除,但国内相关研究基本未考虑此类问题。
1.2 计算方法选择
自基尼系数产生至今,其计算方法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常见的就有几何法、平均差法、协方差法和矩阵法等。各种方法内部又区分为多种不同的详细计算方法,各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也不完全相同。因此,如何根据比较研究探询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和教育现状的计算方法尤为重要。
基尼系数可以通过图示进行最直观的理解。图1中的正方形边长为单位1,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按收入高低排序后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和对应的收入累计百分比,对角线OC表示绝对平均线,折线OPC表示绝对不平均线,实际曲线位于上述两条线之间,越接近对角线OC表示收入分配的差距越小。基尼系数也就表示为图中区域A和区域(A+B)两部分面积的比,即G=SA/(SA+SB)=2SA=1-2SB。从计算SB的角度看,大体上可分为离散方法和连续方法两种,前者即计算洛伦茨折线下一系列小梯形(含小三角形)的面积之和,后者即用一个函数f(p)来拟合洛伦获曲线,然后计算
尤其要提到的是,通过各种离散公式计算的基尼系数值都是相等的(不考虑结果的精确度),它们其实都是SB计算过程的不同步骤或表现形式。计算基尼系数比较常见的公式有:
采用连续方法估计基尼系数最大的不确定性是采用何种形式的函数拟合洛伦茨曲线,由于满足洛伦茨曲线性质的待选函数很多,采用不同函数估计基尼系数肯定有出入,而且有时还相差较大。可能是各个学者对拟合函数的偏好不同,国内经常看到只用某个不加说明的特定函数测算基尼系数的文章,应该说这也是造成国内基尼系数值泛滥的一个原因。
1.3 教育指标判断
教育机会、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在基尼系数的计算上存在较大的差别,以教育结果为例,它的基尼系数反映教育程度在各组人群中的分配公平程度,但无法反映不同教育级别的公平程度,尤为重要的是,由于该指标的基尼系数必须以历年各学历程度的人口存量为基础,而到目前为止我国并没有此项专门、完整的统计数据,因此该数据均为各学者的估算,缺乏统一和客观的标准。比较而言,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数据多为已公布的统计数据,在计算上更加令人信服。由于上文所说的教育机会基尼系数研究的问题,本文最终选取了教育经费作为分析教育基尼系数的指标。
2 实证分析
在仅能获得分地区(省区市)教育经费数据的前提下,基尼系数计算方法对计算结果会带来较大的影响,如果误差较大,将可能导致相关人员和部门错误地判断教育资源配置差距状况,进而导致相关政策的失误。
如前所述,我们能获得的分地区教育经费数据并非微观数据,而是按地区进,行分组汇总后的数据,因此,在整个计算过程中,我们必须牢记我们计算出的基尼系数并未考虑到地区内的资源分布差异。我们采集了31个省区市的经费数据,样本容量仅为31个。为考虑到各地区学生人数差异和分布,我们发现采用离散方法中的Yao(1999)[3] 方法最为合适,因为其它离散方法测度31个省区市时,无视各地区学生人数多少,把每个地区当作相同的一个计算单位,不符合各地区的资源配置实际。该方法假定样本人口可以分成n组,设分别代表第i组的生均教育经费份额、生均教育经费和在校生频数(i=1,2,…,n),对全部样本按生均教育经费(m[,i])由小到大排序后:
(2)
其中:
以2000~2005年我国31个省区市普通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学校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在校生人数为基础,不予分组,计算出每一省区市各教育级别学校的预算内教育经费总额,并按各省区市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排序(按升序排列)。然后,按公式(2)分别计算出在校生比例、预算内教育经费比例和累积比例,求得基尼系数。文中出现的以货币单位度量的变量均以2000年为基期分别按省进行了价格调整。结果见图2。
图2 2000~2005年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来源于2001~2005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在校生数据来源于200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图2中我们发现:
(1)静态来看,所有教育层级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均处于0.4警戒状态之下,这说明至少从省级水平来看,我国的教育处于较均衡的状态。从2000~2005年各教育级别的计算结果来看,普通高校的基尼系数最高,为0.25,普通初中的基尼系数最低,为0.21。
(2)动态观察发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基尼系数整体来说在降低,但初中不太明显,在后几年上下波动,2001年和2002年的小学和初中基尼系数都有所下降,这与当时实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政府加大对义务教育财政性投入有关。高中和高校的基尼系数不仅整体来看数值较高,而且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势,这说明从政府对教育的支持角度看,这两种教育级别在加大差距。
按照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统计口径,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按支出用途分为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和生均预算内人员经费,公用经费多用于保障正常办学,改善办学条件,因此考查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可以了解政府财政对保障正常办学的支持力度。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基尼系数的计算方法和公式类似于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计算结果见图3。
图3 2000~2005年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基尼系数
资料来源: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来源于2001~2005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2005年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在校生数据来源于2001~2006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从图3中,我们发现:
(1)整体静态来看,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基尼系数均超过0.4的警戒线,其中高中的不均衡程度最高,5年平均达到了0.46,高校的基尼系数除2005年外其他年份均处于0.4以下。
(2)各教育级别的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基尼系数呈现出三种变化态势:小学和初中的基尼系数逐年下降,小学下降速度最快,2000~2005年的平均下降速度为8%,这与我国近年来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普及,增加经费保证中小学的正常运转高度相关;普通高中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较高,近几年虽然有一定下降,但也伴随着较大幅度的反弹,运动较不规则;高校的基尼系数总体来看,在震荡中上升。
比照图2和图3,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和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基尼系数相差较大,我们利用直观的洛伦茨曲线对两种经费的公平程度予以说明。以2005年四种教育层级为分析对象,把在校学生的累计分布比例作为横轴,相应学生花费的教育经费累计比例作为纵轴,使得该曲线上的某一点表示累积的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所掌握的全部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或预算内公用经费的百分比,洛伦茨曲线越弯曲代表教育经费分配越不平等。我们按照相关数据建立了2005年小学、初中、高中和高校的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或预算内公用经费的洛伦茨曲线,分别见图4、图5、图6、图7。
图4 2005年普通小学教育经费洛伦茨曲线
图5 2005年普通初中教育经费洛伦茨曲线
图6 2005年普通高中教育经费洛伦茨曲线
图7 2005年普通高校教育经费洛伦茨曲线
从洛伦茨曲线来看,我们发现各级教育都存在着“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不公平>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支出不公平”,普通高中和高校尤为明显。这种现象与我国现行的教育财政体制和实际情况较为吻合。人员经费主要用于教师的工资、福利,直接影响教学活动主体的生存和发展,各地各级财政和教育部门在安排教育事业支出时都优先安排人员经费,其次才为公用经费。从2001年起,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的管理已基本上收到县,且需要按规定设立工资专户,教师工资得到了极大的保障,虽然各地经济和发展水平不同,但财政保障的人员经费相差并不悬殊。而公用经费不仅在安排次序上靠后,且各地多无统一、标准的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实际中多以财力的可能为依据,经济发达、经费富裕的地区安排的公用经费较多,经济落后地区公用经费较少,造成了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差异较大,大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差异。同时由于普通高中和高校提供的是准公共产品,政府允许这些学校收取一定的费用支持办学,这就导致了各地区这两个层级学校的自身创收能力极大影响了实际公用经费的水平,在增量预算编制、默认历史实际支出合理的前提下,极易造成苦乐不均,公用经费差异尤为明显的现象。
3 结论
基于本文对教育基尼系数的经验分析,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从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的数据来看,我国各级教育的不均衡状态未必如我们所想的那么糟糕,特别需要关注的是我国义务教育在国家重视、加大投入的背景下,逐步向均衡状态发展;预算内公用经费的不公平较为明显,虽然义务教育阶段公用经费的公平程度不断加强,但普通高中和高校的不公平在加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