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丽[1]2004年在《面向现代制造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制造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中国的制造业正迎来良好的发展机遇。而此时,中国工业企业却遭受着“高级技工”严重短缺的窘境。为此,作为培养生产一线高级技术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应对现代制造业发展,成为本论文所关注的问题。首先,本论文初步了解制造业在产业中的界定,现代制造业的特点及其对整个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了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分析,并从未来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中挖掘人的因素,为后来章节的研究作铺垫。其次,深入细致地介绍了面向现代制造业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情况,指出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这种不足也恰恰说明了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制造业发展需要。再次,介绍部分发达国家宝贵经验为我所用。最后,根据目前我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情况和未来制造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应对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对策。针对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与现代制造业发展的不适应,首先提出了要增强高职生的五种制造意识,包括质量意识、市场意识、群体意识、国际意识和环保意识。然后,给出了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包括目标定位、教学质量、学生的创新教育及终身教育。
李嘉慧[2]2008年在《面向现代制造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科技的日新月异、中国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世界制造中心逐渐向中国转移,为中国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面对新的经济环境和发展形势,传统的低劳动力成本型和高资源消耗型制造业格局已逐渐失去了其核心竞争力。现代制造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和人才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将技术和知识在制造现场进行不断改善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这些人力资源的优势造就了现代制造业竞争的优势。同时,现代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又对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培养和造就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制造业技能型人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职责所在,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分析了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现状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面向现代制造业的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对策。本文的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的背景、现状、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与内容。第二章介绍了制造业相关概述以及制造业的发展历程,然后分析了我国现代制造业人才需求的现状以及现代制造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提出的新要求。第叁章阐述了现代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论依据,分析了我国面向现代制造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第四章介绍了德、美、英叁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经验,以及对我国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启示。第五章提出了面向现代制造业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策略与保障措施。
杨克[3]2009年在《中国制造业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一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制造业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直接标志一国的经济实力及综合竞争能力的强弱。而制造业的强盛,必须以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作为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已被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所证实。本论文研究目的是为中国制造业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提出中国制造业多元制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通过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及其影响要素的系统分析,认为与中国制造业产业优势关联特点相适应,技能人才作用的切实发挥具有不可替代性,人才素质提高,特别是技能人才创新能力增强,是目前中国制造业发展突破“创新瓶颈”的制约,实现中国制造业“崛起与赶超”的必然选择和有效途径。(2)通过国外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认识与总结,结合中国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具体国情,得出中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不能照搬他国做法,并进一步提出双层思维多元制的中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模型。(3)通过制造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技能人才的素质评价来验证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性的方法。提出要检验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如何,要通过构建多维度、多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实现管理目标。(4)在中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实践考察研究中,通过分析中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存在诸多问题与原因,及总结沈阳模式的成功做法,得出实施“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是符合中国制造业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绩效的模式选择,有助于实现企业、个人、政府和社会的多赢目标的实现。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1)设计了制造业“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2)构建了制造业技能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模型,为评判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绩效提供了有效工具。(3)提出了中国制造业技能人才培养影响及需求的系统分析框架。(4)提出了对中国制造业产业发展与技能人才培养的互进机理。
王振如[4]2006年在《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是在贯彻中央和北京市委城乡统筹与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环境下提出并着手思考和研究的。该论文是以北京郊区现代化建设为视角,从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对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进行了探索,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如何适应京郊现代化建设的特殊性及其发展模式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本研究通过实地调查、历史考证和横向比较,在对相关资料和数据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现状、问题以及京郊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趋势进行了充分地调查、分析和研究,探索性地提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为京郊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思路,进而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体系、教育教学模式、管理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功能体系以及发展模式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具体路径和措施。 研究结果显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可持续发展、能力本位和突出特色的原则。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北京经济产业结构及其变动趋势为导向,把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方向;必须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以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构建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必须以北京郊区现代化建设为依托,开拓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功能和服务领域;必须面向未来,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经验,探索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等。 本论文的创新点: 一是开辟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新视角。本论文以京郊现代化建为视角,研究了与京郊现代化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建设、发展和改革的具体道路和方法。在对郊区现代化建设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与其相适应的专业设置、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社会功能等问题。 二是拓展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功能和服务领域。本论文提出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实用性人才培养和服务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两大主体功能为基本定位。全面参与京郊的现代化建设,为解决北京的“叁农”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叁是提出了北京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的新思路。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应实行集团化运作的模式,通过资源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益,增强办学活力,提高职业教育适应市场和抗风险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北京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本课题始终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系统归纳相结合,历史考证和现实研究相结合、国内研究与国际比较相结合,资料较充分,数据较详实,论证方法也较为适当和充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研究了适应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问题比较复杂,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可能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欠缺,但是对于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建设与发展仍是一项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研究成果。
易元祥[5]2004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多年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和跨越式的突破,逐步从高等教育政策的边缘走向中心,从规模的意义上占据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社会的强劲需求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独特功能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伟大事业中,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和战略性地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不再是权宜之计式的应景口号,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真切行动。但是,由于文化传统和教育观念的影响,特别是由来已久的忽视和鄙薄职业教育的社会风气的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曲折跌荡,在传统势力的否定和现实功利取向异化的夹击下,步履惟艰。加之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一项朝阳事业,而且是一项教育实践先于教育理论的事业,因此,“为什么要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什么样的高等职业教育”和“怎样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等,对这些问题的前瞻性应答和理性审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本文以“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为题,立足于现实的实践,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力求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制度与政策等多层面、多视角来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分析各类促进或阻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与因素,探讨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以及科技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特点和办学规律,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政策改进和发展策略。在此基础上,深化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和办学实践的系统认识。研究的目的着力于明晰和解决有关问题,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提出的各种理论的、政策的和实践的问题。研究的基点在于: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审视和对理论研究的实践转化。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发展背景研究(第二章)。通过对社会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明确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方向、目标及其任务,准确地把握其加快发展的功能价值和深化改革的社会动因。第二,发展现状研究(第叁章)。主要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办学机构的现实考察以及办学实践的状况分析等方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刘颂, 李晓康, 张辉[6]2007年在《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城市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它的基本内容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从城市化发展的历史来看,人力资本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力资本水平的增长情况将直接影响城市化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提升居民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手段,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市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迅速壮大起来。但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北京高等职业教育也渐渐暴露出一些与北京城市化进程不相适应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要求北京市根据城市化和产业集聚与升级的步伐积极调整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方式,从而通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推动北京城市化进程。
范其伟[7]2014年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职业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大批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要求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城市化进程要求提高转移人口的素质和职业技能,同时,伴随经济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升级,就业结构的改变也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然而,我国多年来一直重视学术型人才却忽视技术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职业教育的相关理论十分匮乏,致使职业教育实践缺少有效的理论指导,这必然带来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如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与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职业教育的层次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不健全以及职业教育国际化程度不高等,这已严重制约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结构的调整。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需求正是理论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的研究,丰富和完善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研究设计方面,融合城市化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与职业教育发展理论、多元智能理论与现代就业理论,采取规范与实证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辅之以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发展问题。本文的思路是在分析城市化与职业教育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厘清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根据研究设计,论文以职业教育发展目标为起点,基于相关理论和实际环境因素,从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职业教育制度、职业教育结构以及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衔接四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论述。其一,职业教育发展理念设计。基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终身教育理念、创业教育的理念,论证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并进一步论证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即,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的战略选择,是调整教育结构、实现教育科学发展的战略切入点,是建立国家技术技能积累制度、提高实体经济竞争力的战略基石,保障和改善民生、持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战略途径,是实现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有用之才的战略举措。其二,职业教育体系制度设计。职业教育管理体制方面,提出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制度,建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的现代职业院校制度,建立产业技术技能校企共享积累制度,建立职业教育区域合作制度,建立职业教育社区服务制度;投资体制方面,提出建立以公共财政为主、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资体制;人才培养体系方面,提出建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型人才培养制度体系;法律制度体系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现有的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其叁,职业教育体系结构设计。职业教育类型结构方面,提出要建立学历教育与培训教育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现代职业教育类型结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方面,提出专业设置要具有前瞻性、适应性和专业特色,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职业教育区域结构方面,构建与区域内产业构成、生源结构及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区域结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方面,构建了包括中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硕士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和博士研究生层次高等职业教育在内完整的职业教育学历体系。其四,职业教育与外部环境的有效衔接部分,搭建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及其与职业资格之间的衔接通道和桥梁,提出了职业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总之,论文论述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问题,构建了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需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创造性地提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相互衔接的方式方法,丰富和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为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当然,职业教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因素很多,再加上本人视野、能力所限,本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改进。
唐文忠[8]2015年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而高等职业教育无疑为中国经济的腾飞、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培养了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日趋重要的角色。随着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的颁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教发〔2014〕6号)的发布,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未能形成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的良性互动;社会仍然对高等职业教育持有偏见;政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引导规范作用仍有待加强;办学经费仍显不足;校企合作的广度有待拓宽,深度有待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仍显落后。论文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指导,在借鉴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西方近现代经济学家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述,梳理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嬗变轨迹,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与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数据实证阐析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国际国内新的经济环境特别是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考察西方发达国家德国、瑞士、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以及中国台湾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实现与经济发展有效契合的经验,最后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如何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进而做到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
龚森[9]2013年在《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叁十多年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历经了创办兴起、整顿充实、跨越发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历程,高等职业教育在曲折中奋斗,在奋斗中成长,在成长中壮大,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道路。为此,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各个不同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从而以史为鉴,充分吸取经验教训,更好地推进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本论文采取文献研究法、因素分析法、访谈法、个案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根据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和标志性事件,将其分为初步发展(1979-1989年)、整顿充实(1990-1999年)、跨越发展(2000-2011年)叁个阶段进行研究,系统探讨每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各种动因和历史背景,全面考察了各个历史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情况,并反思总结了每个阶段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贡献、存在问题与主要不足。最后,通过系统探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概括总结出六大特点和八条基本启示,并在国际国内高职改革发展宏观背景下分析了福建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加快福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措施。
齐守泉[10]2016年在《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文中提出实施中高职衔接,促进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中高职专业衔接则是中高职衔接的关键环节,关系着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成败,成为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本研究聚焦中高职衔接中的专业衔接问题,从职业教育的现状入手,围绕为什么研究、研究对象是什么、怎么做、如何保障等作为逻辑线索展开。从国家层面职教体系的构建、职业院校层面办学的需要来解答为什么的问题。从应然的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构建到实然的调查访谈找出存在的问题来解决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通过国际借鉴和国内经验,找出专业衔接的实践路径,解决怎么做的问题。根据结构理论针对实践路径构建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机制,解决如何保障的问题。论文以中高职专业的衔接为研究主线,以专业规格、专业目录和专业内涵要素为衔接点,专业规格、专业目录是衔接的前提,由国家层面进行规划落实,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标准、专业师资和专业教学资源专业内涵四要素是衔接的主要内容,主要由中高职院校来实施,以顶层设计和协同管理作为外部环境保障。呈现为从上(专业规格、专业目录衔接在国家层面的规划落实)到下(培养目标、课程标准、专业师资、教学资源等要素衔接在职业院校层面的实施)、从内(专业内涵的衔接)到外(外部环境的保障)的立体结构,以及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由此所构建的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构成论文研究的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论文从论述研究背景出发,明晰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诉求,分析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国内外综述,提出研究假设,设计了研究框架。第二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理论基础。对衔接、专业、中职、高职、中高职专业衔接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确立了国家意志和办学实体两个层面的分析视角。通过对中高职专业衔接在现代国家规划坐标系中的结构地位分析,以及专业衔接的路径结构设计,构建了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第叁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现状调研与分析。以中高职专业衔接试点典型的经济体作为调研样本,从调研目的、调研对象、样本描述、调研方法、调研工具等方面进行调研设计,采取问卷、访谈等方法,分析调研结果得出调研结论,明晰中高职专业不能有效衔接问题,为中高职专业衔接的路径设计提供依据。第四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国外经验。英国、澳大利亚、美国等发达国家虽然没有直接对应的中高职专业衔接的说法,但通过选取与论文研究相似度非常高的、中高职专业衔接几个要素方面的做法及可借鉴的经验,从中找寻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启示意义,服务于国外经验本土化借鉴的需要、服务于研究的需要。第五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国内经验。对我国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各种模式进行归纳,从国家层面的实践提炼出“紧密型自循环衔接模式”、“相对紧密型分段贯通式接续模式”和“松散型自由式对接模式”叁种专业衔接模式。从办学实体层面的实践提炼出“紧密型中高职专业一体化发展模式”、“相对紧密型中高职专业办学联盟式衔接”和“松散型职教集团化专业衔接模式”,对叁种模式的定义、模型构建、运行体制机制做分析。第六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实践路径设计。针对目前中高职专业衔接存在的问题,探寻出适合中高职专业目录规格、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标准、专业师资建设和专业教学资源等要素的若干专业衔接路径。第七章,中高职专业衔接的保障机制。为了对设计的若干专业衔接路径做到有效保障,结合中高职专业衔接结构理论,构建了相应的保障机制。论文结论部分,针对研究的问题,通过分析论证,得出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的六个结论:一是构建出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结构理论,二是通过调研得出现实中存在五个方面问题,叁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得出五个方面启示,四是总结国内六种实践模式发现其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五是设计出专业规格目录、专业内涵要素衔接的实践路径,六是中高职专业如果有效衔接应该在叁个层面设计保障机制。提炼出叁个创新点:从理论构建上设计了结构理论,从研究视角上建构起从假设、实然到应然的研究体系,从研究范式上建立起“一二四”立体研究维度。
参考文献:
[1]. 面向现代制造业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王春丽. 天津大学. 2004
[2]. 面向现代制造业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D]. 李嘉慧. 天津大学. 2008
[3]. 中国制造业多元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杨克. 武汉理工大学. 2009
[4]. 北京高等职业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D]. 王振如.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6
[5].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研究[D]. 易元祥. 华中科技大学. 2004
[6]. 北京城市化进程中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研究[C]. 刘颂, 李晓康, 张辉. 2007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 2007
[7].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职业教育发展研究[D]. 范其伟. 中国海洋大学. 2014
[8].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经济学研究[D]. 唐文忠. 福建师范大学. 2015
[9].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研究(1979-2011)[D]. 龚森. 福建师范大学. 2013
[10]. 中高职专业衔接研究[D]. 齐守泉. 华东师范大学.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