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良论文,习惯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家庭教育
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伴随而来的问题是,怎么教育孩子,使他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就是所谓“优育”的问题。然而目前的现实是,父母们对独生子女是呵护,娇惯多于教育、培养,致使不少孩子在“蜜罐”中长大,难以形成好习惯。
因此,作为父母,有必要了解一个孩子习惯形成的原因,以增加科学“优育”的自觉性。所谓习惯,指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孩子逐渐长大,社会、生活范围逐渐拓宽,在家庭及社会成员的影响下会形成一些好的或坏的行为倾向,尤其是不良习惯,如不自觉写作业,不乐于助人、吃零食、随地吐痰、说谎话等。一旦形成,改变就有一定的困难。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良习惯,少数家长出于“孩子总是自己的好”的心理视而不见,更多的家长却是忧虑,又不知道该怎么去纠正(或没有认真考虑怎么去纠正),长期发展下去,习惯成自然,见怪反而不怪。不良习惯将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不利,对社会也会产生影响。
那么,孩子的坏习惯一旦形成,果真不能改变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关键在于父母怎么科学地去纠正。以下有几种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方法,家长们不访试一下。
1、言行有度,以身作则。家长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孩子有影响。家长们如果冷静地想一下,孩子的许多坏习惯都可以在自己身上找到。比如说脏话,随地吐痰,躺在床上看书,随处乱放东西等,孩子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摹仿,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习惯。更为糟糕的是,由于这些习惯家长自己也有,往往是:“久居兰芝之室不闻其香”,家长很少有纠正的自觉性,经久成为顽习,孩子甚至不认为这些习惯有什么不好,真正是误“己”子弟。因此,家长首先必须注意修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形成一些好的习惯,使孩子在长年累月中模仿有“榜样”,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使孩子渐渐克服不良习惯,形成好习惯。
2、因势利导,启发教育。一旦发现孩子已形成坏习惯,切不可一味呵斥,造成孩子的抵制或逆反心理。正确的方法是,弄清孩子习惯形成的原因,正面引导,循循善诱。如孩子已形成边吃饭边看书的不良习惯,家长可首先肯定孩子学习的积极性,然后告诉孩子,经常这样,会影响饭食的消化、甚至得胃病。斜着眼看书,也容易造成斜视,影响眼睛健康。一般情况下,孩子比较乐意接受家长的这种诱导,一旦知道不良习惯的危害程度,克服起来容易形成自觉性,甚至在家长不在场的情况下也能克服。再比如,发现孩子有从幼儿园往家里拿玩具的坏习惯,家长可以说,如果是我,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幼儿园里的玩具是公物,是不能随便带回家的,你拿回家,其他小朋友就没有玩具了。由于家长用浅显的语言说明了道理,孩子听懂了,知道坏习惯确实不好,改起来就不会很难。
3、随时提醒,反复刺激。有些不良习惯形成的时间比较长,孩子也知道不好,很想纠正,但就是改不了。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就需要有点儿耐心,即所谓要有“婆婆嘴”,发现一次就说一次。由于孩子已经知道不良习惯不好,一般不会产生逆反心理。比如,孩子有随地吐痰的习惯,有乱放东西的习惯,家长发现了就得随时提醒,使孩子从“下意识”的不良动作中醒悟过来。提醒手段可以用语言,也可以用行动。在一般情况下,行动的刺激更大。孩子一口痰吐在地上了,家长马上拿来拖把将痰迹拖洗干净,即使不再说话,孩子自己也会懊悔,下次再想吐痰时,会想到给父母造成的麻烦,于是,就有了克制的“下意识”。久而久之,不良习惯自然而然就得到了纠正。
4、双亲配合,强行纠正。有些孩子的不良习惯很顽固,且危害性比较大,对于孩子今后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如果在采用以上方法不能纠正或纠正不力的情况下,就必须采用一些相对“强硬”的方法、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双亲的协调配合,切不可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否则,可能前功尽弃。比如孩子有小偷小摸的坏毛病,家长引导、规劝等均不能使之改正,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措施干预孩子的行为(万不可打骂),给孩子制订一些行为规范,限制孩子的“犯规”行为。行为规范怎么确定,必须根据情况因人而异。如孩子的某些必要、合理的物品家长可亲自购买,避免孩子直接与金钱接触以形成任意消费欲望。要注意的是,用强行纠正的办法克服孩子不良习惯属不得已而为之,其他方法能凑效最好不用此法。同时应该注意的是,强行纠正时不允许有一次“例外”,任何“例外”都会使孩子正在逐渐弱化的不良习惯得到一次“强化”,以致功亏一篑。
以上所述只是帮助孩子戒除不良习惯的一般方法,事实上做父母的与孩子长年累月在一起,对于孩子的性格了如指掌,完全可以针对不同情况创造出不同方法,这可说无有定论。俗语“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不良习惯的形成非一日一朝,同样,帮助孩子克服不良习惯也不可能是一日一朝,只要我们掌握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相信会收到良好效果。
李晓文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