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级开发区区位分布、增长过程及产业定位研究_区位因素论文

中国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增长历程及产业定位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区位论文,中国论文,省级论文,历程论文,开发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862(2009)05-0001-06

开发区一般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吸引外部生产要素、促进自身经济发展而划出一定范围并在其中实施特殊政策和管理手段的特定区域。[1]在我国,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地方政府都把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

从学术界对开发区的现有研究来看,更多地集中在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上,研究涉及到历时性的绩效评价、总量发展与结构变动、发展特征与动力机制分析(汪涛、范柏乃,1999;范柏乃、刘超英、宋浩,2003;张晓平,2002);开发区发展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聚类分析(郑海龙、吴启芳、巢剑雄,2001;吴玉鸣等,2003;郭曦、郝蕾,2005);空间布局研究(安士伟、贾学峰,2004)以及发展模式和趋势、存在问题和对策研究(傅利平、李辉,2004;孙蚌珠,2000;杨永平,2006)等等。

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除了222个各类国家级开发区之外,还有1346个省级开发区,总计规划面积为7629平方公里,占全国开发区总面积的76.7%。可见,省级开发区虽然是我国开发区系列的第二梯队,但在数量和占地面积上拥有绝对优势,因此是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中不可小觑的力量。然而相对而言,对省级开发区还缺少系统深入的研究,既有的少量研究也只是个案式的剖析或笼统的评论,这可能主要是由于缺少针对省级开发区的经济统计资料。本文主要利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2]中提供的关于1346个省级开发区的相关信息,对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增长历程及主导产业定位的总体情况和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研究。

1 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

2006年底全国共有2860个县级行政区划,大约42%都有省级开发区。全国总共333个地级行政区划中的298个有省级开发区,占到89.5%,这说明绝大部分地级行政区划都至少拥有一个省级开发区,体现出省级开发区的设立以地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平衡原则和空间布局特点。其中拥有省级开发区数量最多的地级行政区划是江西赣州,有16个。

从各省(直辖市、自治区)①情况来看,拥有省级开发区数量最多的前五个省份依次是山东、江苏、浙江、湖北、江西,数量最少的后五个省份依次是西藏、青海、海南、新疆、贵州。

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东部拥有的省级开发区数量最多,其次为中部,最后为西部。经方差分析发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之间在省级开发区数量上存在显著差异(Eta[2]=0.263,p<0.05)。

对于开发区的设立我国实行两级审批制②,省级开发区由省级政府审批,报国务院备案。因此可以认为省级开发区的设立自主权很大程度上掌握在省级政府手中,那么省级政府主要根据什么来设立省级开发区呢?我们认为除了各省领导对于省级开发区的认知之外,很大程度取决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发区作为发展地方经济特别是地方工业化的一种手段虽然很有成效,但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并存在一定的风险,这决定了省级开发区的设立不会无限扩张,必须量力而行。设立开发区需要征用土地、开发建设和在一定优惠政策之下招商引资,这些都需要地方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基础,地方政府没有资金来征地和开发建设;如果没有良好的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招商引资,造成开而不发、土地闲置和资源浪费的局面。因此我们认为静态地看,各省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数量主要是由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决定的。为了验证这个假设,我们用2006年末各省的省级开发区数量作为因变量,各省的工业生产总值③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统计显著,回归系数为0.008(p<0.001),工业生产总值每增长1000亿元,省级开发区数量增长8个;调整后的=0.483,说明工业生产总值能解释省级开发区数量差异的48.3%,也说明还有我们未考虑到其他因素在起作用,这可能是各省的其他特点,也可能是国家政策等外部因素。

2 省级开发区的增长历程

2.1 数量增长的总体趋势

1984年10月,上海星火工业园区的建立拉开了我国省级开发区发展的序幕,此后其数量不断增长,截止到2006年底达到1346家,总体规划面积7629平方公里。虽然我国省级开发区的总体数量不断增长,但这种增长是不规则、充满起伏的。根据年度新增数量情况,可以将其发展过程细分为几个阶段。1984-1991年为初创阶段,共设立20家。1992-1994年为高速增长阶段,共设立348家。1995-2000年为平稳增长阶段,共设立145家。2001-200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共设立了71家。2004-2005年为停滞整顿阶段,设立数量为零。2006年为跳跃式增长,这一年总共设立662家,几乎达到了2006年之前批准设立的总和。

图1 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1984-2006年)

如何理解我国省级开发区的数量增长既不平稳也不遵循国民经济增长速率的这种特点呢?我们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的结果。在1992年之前,开发区作为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型手段尚未得到各地方政府的充分认识,对于开发区的设立程序、管理体制、运作模式、发展前景等还不是很清楚,再加上1989年的政治风波,改革开放的政策走向陷入不明朗状态,所以这段时期省级开发区处于初创阶段,设立数量较少。1992年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了“南巡讲话”,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在此背景下,1991-1993年国家批准设立了各类国家级开发区112个④,特别是1992年一年就设立了70个。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和国家级开发区的示范效应刺激了各级地方政府设立开发区的冲动,因此从1992年开始,国家级以外的各类开发区数量也大幅增加,正规设立的省级开发区亦不例外。面对地方政府盲目规划设立开发区和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的局面,1993年4月28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严格审批和认真清理各类开发区的通知》,文件中确立了开发区设立的两级审批制原则。从1995年开始到2000年左右省级开发区进入一段相对平稳的增长时期。至此,设立开发区和招商引资已经成为地方政府推动地区经济增长和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手段,伴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战略的先后出台,从2001年到2003年省级开发区又出现了一次快速增长。

鉴于开发区过多过滥、随意圈占土地、违法出让转让土地、越权出台优惠政策的局面,国务院从2003年7月起对开发区进行一次迄今为止最大规模且最为严格的清理整顿工作,致使2004和2005年省级开发区零增长。但在这一轮整顿即将结束的2006年,省级开发区却出现了一次跳跃式增长。如何理解这种戏剧性的局面呢?这次清理整顿实际上为地级政府以及国务院和省级政府所属部门批准设立的部分开发区留了一定的“口子”,提供了合法化生存和升级的空间。根据这次清理整顿的政策标准和原则,对于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能够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并且布局较为合理、开发程度较高和项目资金得到落实的上述开发区,要按照减少数量、缩小规模、合并功能、调整布局的要求,提出整合方案。对整合后确需保留的开发区,待省级政府将清理整顿情况报国务院后,再按规定程序逐一审批,并报国务院备案。⑤因此,2006年批准设立的开发区都属于这种情况。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博弈的相互妥协,对于不符合两级审批制的开发区既没有一律取消,也没有全部任其存在。这带来的结果就是省级开发区在这次整顿接近尾声时的跳跃式增加,以及省级以下开发区暂时性的偃旗息鼓。

2.2 东中西部的增长历程

如果把我国省级开发区的增长过程根据东中西部加以细分,那么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加深对国家宏观政策影响省级开发区设立的认识,而且能够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区域差异。

在1992年之前,虽然省级开发区创立的总体数量不多,但可能有点出乎人们的预料的是,西部地区设立的数量最多(9个),其次为中部地区(7个),最后为东部地区(4个)。如果结合这一时期国家级开发区在各区域的设立情况,就很容易理解西部和中部设立的省级开发区多于东部的原因,因为这一时期国家级开发区在东部设立的数量是34个,而在西部和中部分别只有5个和6个。这使得东部地区基本上忙于国家级开发区的规划建设,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的部分省份在工业基础较好和交通便利的地方优先设立省级开发区。

从1992年到2000年间除了个别年份基本上都是东部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数量最多,中部次之,最少的是西部。这与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区位条件的优劣有直接关系。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就越有实力征用土地和投资基本设施建设。而区位条件越好,就越容易招商引资,开发区失败的风险就越低。例外的年份,一个是1994年,中部地区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最多,这一年单湖南省就设立了34个省级开发区。另一个是1999年,这一年西部地区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最多(7个),但仅比东部多1个。

在2001-2003年间,由于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成为省级开发区设立最多的地区,这体现了国家政策对省级开发区数量增长的影响。在2006年省级以下开发区的整合和升级审批中,东部地区获准设立的省级开发区数量最多(317家),中部地区次之(249家),都远远高于西部的96家,这说明可能各区域省级以下开发区的存量不一样,但这背后的重要原因还是区域间的经济差距。另外,中部地区被批准的高数量也与国家于这一年开始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很大关系,体现了国家对中部地区的政策倾斜。

图2 东中西部不同区域的省级开发区增长过程

3 省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定位

3.1 主导产业定位的总体状况

最近这轮开发区的清理整顿,把省级开发区分为三类:省级经济开发区(1233家)、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65家)和省级特色工业园区(48家)。这三类省级开发区意味着不同的产业定位特点,省级经济开发区是综合性的开发区,产业内容相对分散,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省级特色工业园区重点发展某种特色产业。我国绝大部分省级开发区是综合性的,以高新技术产业或某种特色产业为主的较少。

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版)》中对每个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定位都进行了说明。但是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⑥,很多开发区所公告的主导产业定位在产业分类和名称上很不规范、不统一,给我们研究省级开发区的产业定位问题带来不便。因此我们在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上对各开发区所公告的产业定位进行了重新编码⑦。总的编码原则如下:首先,基本上按照二级行业分类进行编码⑧。其次,有些产业定位出现频次较高,但很难归入具体的行业分类,比如机械、光机电、机电、新材料、建材、包装等等,我们就保留这样的分类提法。最后,我们把有些明显属于两个二级分类的产业定位进行了拆分,其中主要是将电子信息业拆分为两个二级分类。

总体来看,编码后主导产业数量均值有所增加⑨,这主要是由于对一些产业定位进行拆分造成的,但前后均值差别不大,都在2.8以上,这说明拥有多个属于同一个二级分类的产业的开发区并不多,单一开发区几个主导产业之间的关联度和相似度不高。另外,开发区内部主导产业选择较为分散,无论是编码前还是编码后,只有2.7%的省级开发区以一种产业作为主导产业。按二级分类编码的主要缺陷是无法体现开发区之间在三级甚至四级行业上的差别。

重新编码后共有51种产业类型,下表列出了出现频次最高的前20种产业。从排名前20位的产业类型来看,资源加工型(比如农副产品加工、石油化工、木材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炼焦等)、劳动密集型(比如纺织、服装)、高污染高能耗型(比如化学原料及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的产业占的比重还是非常高的。

我们可以用每种产业有多大比例的开发区选择来反映开发区在这种产业上的趋同程度。趋同程度最高的前10位产业依次是:机械制造业(39.3%),医药制造业(28.5%),食品制造业(23.5%),通讯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21.3%),纺织业(21.0%),化学原料及制品业(20.2%),农副产品加工业(17.3%),建材业(15.2%),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13.5%),服装业(12.2%)。另外,我们可以用出现频次最高的前10位产业出现的频次占产业总频次的比例之和(CR10)来反映所有省级开发区的产业集中度[3],经计算产业集中度比率是74.4%⑩;如果用前20类产业来计算,这个比率高达90.9%。这个比率也说明所有开发区在主导产业定位上的相似程度很高。

3.2 分区域的主要产业定位

我们选取出现频次排在前10位的产业来比较东中西部的省级开发区在主要产业定位上的异同。通过表4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各自排在前10位的主要产业在内容上差别不大,总计涉及到11种产业,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东中西部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在产业定位上存在很高的同质性。但东中西部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各自排在前10位的主要产业在顺序上存在一定差别,与东部和中部相比,西部地区的纺织业和服装业排名要靠后,但农副产品加工要靠前。与东部相比,无论是西部还是中部,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都要靠后一些,但医药制造业和建材业都要靠前些。

4 总结和讨论

对于我国省级开发区的总体情况由于缺乏相关数据,所以缺乏系统认识。本文在《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06年版)》的基础上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重新编码后重点分析了我国省级开发区的区位分布、增长历程及主导产业定位三方面的总体情况和地区差异。

我国省级开发区在地级行政区划上基本上遍地开花,近90%的地级行政区划都至少拥有一个省级开发区,这说明体现了省级开发区的设立以地级行政区划为单位的平衡原则。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对省级开发区数量具有显著影响。

我国省级开发区的增长过程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在1992-1994年、2001-2003年和2006年几个时期有大幅增长,特别是在2006年有一个跳跃式的增长。这种增长上的波动主要是由于国家在不同时阶段的特殊宏观政策造成的。如果分东中西部来看待中国省级开发区的增长,我们会发现,在不同时期三大区域之间在增长幅度上存在差异,在1992年之前,西部最多,其次是中部,最后是东部;1992-2000年基本上增长顺序依次是东部、中部、西部;而2001-2003年间的增长顺序是西部、东部、中部;在2006年的增长顺序是东部、中部和西部。这说明各区域在省级开发区数量增长过程中的动态差异不完全取决于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与在不同时期国家针对特定区域实施倾斜性的宏观政策有很大关系,具体说来主要是1992年前国家首先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国家级开发区的政策、2000年开始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和2006年启动的中部崛起战略。

从主导产业定位来看,每个省级开发区内部的主导产业尚比较分散,以单一产业作为主导的非常少。省级开发区的主导产业大部分集中在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能耗型的产业上。而且,各开发区在主导产业定位上的趋同性和集中度很高。根据我们使用的指标,全国省级开发区的产业集中度达到74.4%。我们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省级开发区在前10位主导产业的内容上几乎没有差异,但是在具体排序上存在一定不同。

2006年国家对开发区的清理整顿意味着省级开发区的数量、面积和布局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省级开发区以促进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将成为今后长期的主题。[4]从我们对省级开发区主导产业定位的研究来看,目前不仅开发区内部主导产业相对分散,产业结构不甚合理,而且开发区之间主导产业的趋同度也较高。当然,我们以二级行业为基础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高估了开发区之间在主导产业定位上的趋同性。另外,开发区数量较多、招商引资上的困难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开发区之间在主导产业选择上的趋同和开发区内部主导产业定位上的分散。但是要想使开发区获得长久发展和核心竞争力,在招商引资的时候应该有集群式发展的思维方式,尽量吸引相似和相关产业的企业向开发区的聚集和集中,促进园区内企业之间的横向协作和纵向分工,使开发区成为产业集聚和特色鲜明的工业集中区。

注释:

①以下简称为省或省份。

②所谓两级审批制就是国务院审批国家级开发区,省级政府审批省级开发区,报国务院备案,省级以下各级政府不得审批设立各类开发区。两级审批制实际上将开发区设立的权力集中在国务院和省级政府的手中,开发区设立权的根本是土地的管辖权和开发权。

③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

④截止到2006年底,我国共有各类国家级开发区222个,这三年就设立了其中的近51%。

⑤主要是根据2003年12月发布的《清理整顿现有各类开发区的具体标准和政策界限》和2005年8月发布的《清理整顿开发区的审核原则和标准》。

⑥即《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02)》。

⑦因为编码手册的内容较多,篇幅关系这里无法详细给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向作者索要。

⑧这样做是因为有很多开发区是按照二级分类来公告产业定位的,不好降低为三级分类。

⑨重新编码前主导产业数量均值为2.85,方差为0.55;编码后均值为2.81,方差为0.49.

⑩这里借鉴了产业经济学中计算市场集中度的CR4方法。如果产业是平均分布的话,这个比率应该是10×(1/51)=19.6%.

标签:;  ;  

我国省级开发区区位分布、增长过程及产业定位研究_区位因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