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联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丝绸之路论文,海上论文,机制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1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15)03-0072-11 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2013年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已经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回应。①从构想到现实的跨越中,“一带一路”的建设目前正处于实质性的务实合作推进阶段,布局以“时间表”和“路线图”为标志的总体规划、开展以“早期收获”为效应的关键性合作项目也就成为这一阶段的重点任务。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推动区域和跨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一翼”,③如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整体配合、相互协同,在开放性、多元化、多领域的合作框架内,形成联动机制,是顺利推动“一带一路”的进程和保障其建设成效的关键。 一、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机制的特征 中国的经济的快速成长和所积聚的经济体量成为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演进的重要变量,这是不争的事实。在经历金融危机的大调整之后,中国仍然保持中高速增长和结构不断优化的“新常态”,在外界看来,经济块头越来越大、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中国将如何处理与世界特别是周边国家的关系?快速崛起而且将进一步崛起的中国在与世界互动中会给世界带来什么?面对国际社会的重要关切,中国政府统筹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的基础上,采取更加主动的姿态,密集推出了一系列的外交战略理念和方案:一是倡导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提出了建立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其要义在于打破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争霸的怪圈,避免大国对抗和零和博弈的历史覆辙(陈伟光、曾楚宏,2014),走出一条“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新路。同时与俄罗斯深化步入新阶段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欧盟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二是提倡“全球伙伴关系”理念,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三是提出了中国的新安全观,阐明了“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和共同安全”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正确选择,积极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搭建地区安全和合作新架构,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四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国际社会构建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五是更加突出周边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布局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周边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的理念。六是提出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制度性权力和话语权,确保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中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维护和弘扬国际公平正义,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七是强化海洋意识,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海洋权益。 与此连环紧扣、相互呼应,中国政府发起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连同整个“一带一路”)的倡议,构成串联和整合上述战略组合的链接器,也是实践上述战略理念和方案的重要载体。海上新丝绸之路的建设顺应了沿线国家的发展需要,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短缺构成了大多数沿线国家的发展瓶颈,海上洲际大通道的本身的建设及其拉动的贸易和投资、产业和就业的联动效应,会给参与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契合沿线国家共同发展的需求。“中国愿意为周边国家提供共同发展的机遇和空间,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④的外交宣示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外交辞令,而是直接触及和融入到现实世界经济生活。中国提出的一揽子战略规划不是偶然的,而是中国与世界进行深度互动的新型链接范式和战略表达,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合作的“溢出”效应的最直接反映。中国明确提出的构建现代丝绸之路战略,国际社会之所以持有积极的反应,是因为中国没有选择强力的崛起方式,没有选择霸权和扩张崛起方式,而是选择了十分温和的与国际社会一起合作、分享利益的崛起的方式(邢广程,2014)。 与其他合作机制相比较,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是开放的,而且中国提出的丝绸之路建设的开放性程度是其他合作平台所不具有的。其特征表现为吸收所有意愿参与的国家,无论是大小、强弱都是平等的建设者,共同商议、共同建设、共同受益,不搞排他性安排,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机制。⑤中国倡议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丝路基金也都体现这种特征。⑥丝绸之路强调的是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型”新型经济关系,不是“核心和边缘”、“依附与被依附”的不平等经济关系,充分体现其经济合作的非排他性和非地缘政治倾向性。与此相对照,美国深度介入并主导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也是开放的,TPP从一开始就是一个面向APEC、面向亚太地区、随时准备吸收新成员的自贸协定。但是TPP有一个更重要的特征是高标准、高质量的条件约束,其表现出的排他性特征是十分明显的。同时,TPP是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战略抓手,具有非常明显的超越经济意义的战略意图。所以从国际公共产品的角度来讲,丝绸之路更加体现了公共产品的性质,TPP更多地表现为俱乐部特性。⑦丝绸之路建设的高度开放性原则有助于澄清一些来自国际社会的有关猜测和误读,有助于与相关国家增信释疑,也有助于避免美国的丝绸之路计划搁浅的教训。 与其他国际和区域多边合作平台相同,海上丝绸之路合作的主体是多元的。但是,丝绸之路的多元性不仅表现为合作国家的数量之多和合作线路之长,更突出的特征是合作领域、合作制度和合作目标的多样性或多重性,这也是其他合作平台所没有的。丝绸之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合作框架,与一般的自贸区建设有明显的不同,丝绸之路不需要也没有条件成为一个统一规则下的自贸区,未来可能也不会寻求一个统一的制度化安排的合作机制。从合作领域来讲,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和贸易投资的便利化是丝绸之路合作的优先取向,金融合作与监管是丝绸之路建设融资服务基本保障,产业结构的调整、产业链的整合和治理、新产业园区的形成是丝绸之路建设的市场机制结果,安全合作与治理是通道畅通的基本保障,人员和文化领域的交流是丝绸之路合作的纽带。从合作制度来讲,可以是正式机制和非正式机制的集合,根据合作条件,可以是互联互通的合作、经济走廊的合作、双边自贸区合作、双边投资协定合作,也需要依靠东盟10+X、亚太自贸区、海合会等区域性多边机制,将丝绸之路建设议题嵌入到现有各类相关多边合作机制中,并成为与各种区域合作机制并行不悖相互协调的合作平台。从合作地位来讲,丝绸之路强调的是集体行动共建和参与国权力的平等,中国是丝绸之路建设倡议的发动者,丝绸之路理念的阐述者,当然是这一公共产品的相关成本的提供者,但是,中国并不寻求丝绸之路的主导权,丝绸之路是参与国的利益共享平台,需要参与国共同推动。从合作目标来讲,作为综合性战略丝绸之路目标是多重的,其建设是一个盘活中国周边外交、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和维护地区经济秩序、提升中国参与全球和地区治理的能力的过程(陈伟光,2014)。“五通”是对其建设宗旨的权威的官方解读,⑧“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的联接或互通涵盖了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其建设的范围和发挥的功能显然不是自贸区等其他机制建设所能实现的。 海上丝绸之路是联动的,联动性是丝绸之路活的灵魂。从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上来看,丝绸之路合作是中国实践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平台,其本身就是中国与世界深刻互动中的产物。从区域和世界地理空间关联的角度来看,丝绸之路链接泛欧亚大陆的经济大通道,为推动泛亚欧大区域经济合作创造条件。从利益关联来看,丝绸之路建设将为沿线国家联结成更为紧密的利益共享机制,相关国家的国内发展战略规划与丝绸之路建设对接,经济效应和效率会更加显现,这也是丝绸之路达成共识的基础。 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需要整体联动,以保证其务实合作阶段建设的绩效,这是丝绸之路的开放性、多元化、多领域合作的特性决定的。联动性不仅在于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为载体的地理空间上的互联互通,更在于各行为体在政策、制度和规则上的合作与互动,以形成相互作用的联动机制。具体表现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其它经济通道、海洋合作、区域经济合作以及安全合作的整体联动(具体见图1),这也构成了新时期中国参与地区和全球经济合作与治理的主要内容。 图1: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联动机制图 二、海上丝绸之路经济通道的联动与战略支点的打造 跨区域国际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建设的外在形式,除了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建设以外,还有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等,这些次区域经济通道与“一带一路”主干道对接互联,将形成巨型通道经济网络,通过打造和培育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联动起来,能更好地发挥通道经济的边界效应、聚散效应。 (一)“一路”与“一带”的互动机制 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是在陆上丝绸之路因战乱受阻而形成的,海陆两条丝绸之路,自古以来都是功能互补、不可分割的跨国经济大通道。现代丝绸之路建设也需要遵循海陆互补性原则,“一路”与“一带”相互呼应,形成互动互推的新机制。“一路”主要通过海上船运通道,面向东南亚、南亚和中东等沿海国家,“一带”主要通过铁路、公路通道,面向中亚、中东欧等内陆国家。两条通道分别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和西部大陆出发,在欧亚结合处交汇。“一带一路”通过将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等次区域连接起来,形成泛亚欧区域间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促使泛亚和亚欧区域合作迈上一个新台阶。为了发挥两者的联动效应,需要明确“一路一带”的基本内涵、目标和实施路径,让中国周边外交的惠边新政落到实处,争取更多的国家的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经济通道的并行开发,不仅要考虑基于经济成本的多元选择,更需要基于安全因素,考虑像马六甲海峡这样的关键要道的安全的替代。 (二)“一路一带”与“两廊”的互动机制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⑨是配合“一路一带”国家大战略的重要国际通道,“两廊”建设是打通中国周边道路,发展周边经济,构建周边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必要环节,是南亚次区域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其辐射作用将带动南亚、东南亚、东亚三大经济板块联合发展。 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一定意义上是中印两国的共同倡议,得到孟加拉和缅甸政府的支持。⑩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由中国西南出发、穿越印度东部、缅甸和孟加拉,地区经济相对不发达,贫困区较为集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第一要务是与通道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电力网、交通网、油气管网和产业园区,发挥网络效应和产业集群效应,加速资源的流动和高效配置,带动当地的就业和经济发展,以消除贫困,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的建设,更应体现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政策,以义为先的正确的义利观,明确其初期建设的地区公共产品的属性。另一方面,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与海上丝绸之路东南沿海通往印度洋的航道并行向西,有利于缓解马六甲海峡通道的压力,强化二者的协调机制具有战略互补意义。 中巴经济走廊,北起新疆喀什,南至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洋出海口瓜达尔港,计划建设公路、铁路、油气和光缆通道。其建设将带动中巴双方在走廊沿线开展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农业水利、信息通讯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创立更多工业园区和自贸园区。从战略上讲,中巴经济走廊可以绕过传统咽喉马六甲海峡和存在主权纠纷的南中国海,同时也能降低对正在建设中的中缅油气管道的依赖。从更宏观的角度看,中巴经济走廊贯通后,能把南亚、中亚、北非、海湾国家等通过经济、能源领域的合作紧密联合在一起,形成经济共振,同时强化巴基斯坦作为桥梁和纽带连接欧亚及非洲大陆的战略地位。因此,以中巴两国较高的政治互信度为基础,强化中巴经济走廊与“一路一带”的互动关系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巴经济走廊与海上丝绸之路在印度洋出海口形成对接,使前者构成后者的陆地接驳伸展,后者是前者的海洋延伸,另一方面,把中巴经济走廊打造成南方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联接,贯穿中国西南、西北两域,使“一路一带”形成贯通。 (三)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支点选择与效应机制 战略支点是战略方案中对战略全局起关键性作用的局部构建因素,战略支点选择是决定战略实施效率的重要因素。战略支点主要是一个地缘概念,如战略支点省份、战略支点城市和战略支点国家。战略支点省份、战略支点城市是国家战略特别是区域经济战略布局中,起关键性作用并能产生辐射效应的节点。战略支点国家是在大国的全球战略或地区战略布局中,可以对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影响力发挥起到显著增强或可靠支撑作用的国家。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要取得实质性的建设效果,需要有相对稳固的战略支点作为支撑,其内容包括国内地区结构的布局与沿海沿边地区的功能定位,沿线战略支点国家的选择和培育。 其一是中国国内沿海省域战略支点打造与功能定位问题。海上新丝路沿线省份和城市对海上新丝路的构想反响强烈,积极性高涨,海上新丝路建设是为地方政府追逐的经济增长点和抢滩的战略制高点。国内各相关省市为了在抢占发展先机,纷纷做规划、争地位、要政策,力求得到国家层面的认定与支持,期盼在这一国家战略布局中争得一席之地。但目前,“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整体规划尚未出台,各省市“自弹自唱”的规划中难免出现区域功能定位趋同、产业结构布局重叠、同质化无序竞争的弊病(袁新涛,2014)。即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问题,就成为一个讨论的焦点。(11)为此,需要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对国内沿海省域战略支点布局作出统筹规划、整体布局和明确定位。主要的问题是:海上丝绸之路需不需要在某一个的城市设置起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也没有完全固定的起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一个和多个中心城市,扮演重要的门户作用。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如何设置,需要创新思维。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综合性区域合作机制,海上新丝路8个沿海省份和50多个沿海城市可以与港澳台地区、内地省份和城市乃至周边邻国之间的形成互动和合作机制,规划和设计出几个功能区,各个功能区明确重点方向,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相互协调和配合,以发挥整体协同效应。 其二是海上新丝路沿线战略支点国家选择,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几十个国家中选择和培育若干个战略支点国家,这些国家在整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发挥经济上的枢纽、政治上的支撑和安全上的平衡的作用。选择和打造好战略支点,有助于更好地把中国与战略支点国家建设成为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发挥战略支点国家在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主要是亚洲地区的东南亚、南亚、西亚次区域、非洲的北部和东部以及中东欧,如果更广义的角度看,未来甚至包括南太平洋岛国、拉美等七大区域。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通过港口城市合作和自贸区建设的方式,发挥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的作用,在沿线的多个区域内,各选择和培育若干个国家或地区组织成为战略支点,形成建设海上丝绸之路高效互动的合作机制。 三、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合作的联动 海洋是生命进化的摇篮,也是人类发展的依托。现代人类的进步和大国的兴衰无不与海洋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海洋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孕育资源和提供舟楫之便,正因为如此,从古到今,海上通道是人类货物贸易重要流通交易方式,80%的货物贸易是通过海上航运完成的,海运更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主要运输方式,承担了中国近90%的外贸货物运输量,95%的进口原油和99%的进口铁矿石。(12)随着人类科技进步,人类开始纵深走向海洋,除了传统渔业和海上运输外,科学考察、资源开发利用,极地勘探等层出不穷,因此,现代强国的竞争,相当程度地体现海洋的竞争,海洋强国是现代强国的必要考量。与此同时,随着海洋保险、海上救助、海盗泛滥等问题的出现,加强海洋合作治理显得非常迫切。从一定程度上说,海洋合作治理的有效开展直接关系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顺利建设。 第一,“海上崛起”是中国和平崛起重要突破口。中国具有的总体实力和地缘特点,决定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将是一个陆海复合型强国,需要在对外战略中追求和实现陆地与海洋之间的平衡。(13)近代中国的衰落起于海上竞争的失利,绵长的海岸线,不仅没有作为有效利用的利益枢纽,反而成为列强殖民扩张的要道。因此,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协同推进,有助于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实现陆海之间的动态平衡,建设海上丝绸之路是建设海洋强国,实现“海上崛起”的重要突破口。 第二,正确处理建设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是协调国家核心利益和世界共同利益的关键。建设海洋强国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是对现代“人-海”关系的深刻认知的结果。一方面,作为海洋资源大国的中国存在着海洋实力不足、海洋科技落后和海洋外交经验缺乏的问题,及时投入战略资源于海洋,强化海洋建设是大国崛起的必然选择(马建英,2014)。另一方面,海洋强国建设更多是自身发展强盛的进程,体现国家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发展途径,更多的体现国家的核心利益,具有一定的国际敏感性。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更多地体现中国的国际战略和对外开放战略,是合作共赢的平台,更多地体现共同利益。因此,建设海洋强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础,海上丝绸之路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要手段和前提条件。在实际进程中,两大战略需要同时并举,互为补充。 第三,中国积极参与海洋合作治理是维护海洋秩序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保障。海洋除了领海具有国家主权属性以外,绝大多数海域属于公域,是人类共享的地球公地。随着人类加速走进海洋,客观上要求各主权国家、国际组织和民间团体共同合作,对海洋问题进行协商、处理和解决,确立制度,规范竞争,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的海洋秩序。全球海洋问题错综复杂后,除了传统的海洋捕捞、海洋运输、航线管理、海洋生态、海上救助等的问题以外,海洋科考、海洋资源开发、极地勘探等新的问题日益突出,另外,海洋领土和岛屿争端从未停歇过,南海争端升温,使得海洋秩序问题更为严峻。海洋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叠加,海洋新问题的出现,凸显了海洋合作治理的重要性。 四、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联动 海上新丝绸之路本身是一个多元化、综合性的合作框架,有别于统一制度框架下的自贸区,也不同于其他区域性的国际机制。这种多元性特征主要源于亚洲发展的特殊性,亚洲国家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的差异性是全球最突出的,因而在短期内,亚洲不可能形成统一的机制化安排(李向阳,2003)。但作为以打造命运共同体推动一体化建设为远期目标的区域合作安排,海上新丝绸之路建设需要涵盖并融入多领域区域合作与治理机制,形成机制联动效应。 一是形成以各类自贸区建设为基础的联动。保持和加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建立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是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基本出发点。亚洲是自贸区协定最多的地区,数量众多的各类自贸区协定交叉重叠,使得“意大利面条碗”现象十分突出。作为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亚洲迫切需要超越一般自由贸易协定意义的、覆盖整个地区的新型的合作机制。通过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可以与众多的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协调互动。中国应与沿线国家搭建更多的自贸区、双边投资协定和境外经济合作区,简化出入境签证手续以及组建丝绸之路沿线港口城市联盟等合作机制,推动贸易投资的便利化、自由化。为双边和多边经济合作提供制度保障。充分运用现有的基础好、有影响力的多边和双边机制,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机制,通过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制度融合与嵌入,理顺各类机制之间的关系。运用中美、中欧BIT谈判成果,借鉴相关协定的谈判经验,引导与海上新丝路沿线国家的双边乃至小多边投资协定的形成,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贸易投资治理制度规则体系。 二是借助各类国际组织和机制,推动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更有成效。目前,我国搭建了中国非洲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中国海合会经贸合作论坛、中国欧盟合作论坛及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等平台。中国参与了各类国际组织,而且是二十国集团(G20)、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上合组织、博鳌论坛等组织的主要参与者。积极借助和有效利用这些国际组织和机制,形成海上丝绸之路理念宣示、观点互动、议题讨论的平台,推动海上新丝路的合作框架的搭建。适时发起专门的“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国际论坛,引导民间力量,工商企业领袖积极介入和广泛参与,形成海上新丝路的合作的市场主体。 三是推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产业分工与合作,形成以产业园区为载体的合作机制。如果把海上丝绸之路看着是一个综合的运输通道的话,产业园便是这种通道发展的外溢结果,离开产业园,海上丝绸之路就蜕变为简单的运输通道;反之,若产业园与运输通道结合,海上丝绸之路就会演变为沿途国家发展的经济走廊(李向阳,2014)。实际上,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将从多个方面产生产业调整效应,形成产业链的重新整合。一是产业转移效应,加速产业从高端向低端转移;二是产业集群效应,产业园区在沿线上按市场选择集聚;三是对产业链的重新整合,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新的产业调整,带来了产业链治理的新格局。建设海上丝绸之路,要充分运用和发挥这种效应,形成产业联动与合作机制。 四是建立服务于海上新丝路的金融合作机制。贸易投资离不开贸易融资,互联互通、产业园区、海洋运输与开发更需要金融支持。尽管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存在,但难以解决亚洲互联互通的建设和“一带一路”的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亚洲基础设施投资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的成立,能相当程度的解决融资缺口问题。但各类开发性的融资结构的关系如何协调,治理结构如何形成,风险如何防范,以及可否进一步培育组建“丝绸之路开发银行”、“开发基金”、“投资基金”、“风险基金”等金融机构等等,需要进一步论证和分析。 五是海上丝绸之路与地区安全治理的互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本作“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理念,战略投资侧重于经济,无论是跨地区的金砖国家,还是周边与东盟国家,以及中、日、韩、印等双边、多边合作机制等都是本着“经济原则”进行的,形成经济发展起来了,但区域政治安全领域的合作相对滞后局面。海上丝绸之路真正的内涵,就是解决一个政治互信不足的问题,(14)海上丝绸之路与地区安全治理的互动显得十分重要。所以应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新安全观设计海上丝绸之路框架,同时,以共建海上丝绸之路的经济成果形成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维护和巩固安全机制的形成。 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已经步入务实合作阶段。作为一带一路的总体战略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与相关合作机制的联动是顺利推动“一带一路”的进程和保障其建设成效的关键。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合作框架表现为高度的开放性、多元性和联动性。所谓开放性体现为其经济合作的非排他性和非地缘政治倾向性,具有较为明显的国际和地区公共产品性质,这也是其他地区合作机制如TPP所不具备的;所谓多元性体现为合作领域、合作制度和合作目标的多样性与多重性,丝绸之路是一个综合性的合作框架,与一般的自贸区建设有明显的不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深刻互动中的产物,联动性不仅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内在特征,也是其建设成效的保证。具体表现为:战略支点支撑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整体联动;海上丝绸之路与海洋合作治理的联动;以及海上丝绸之路与区域合作治理机制的联动,最终形成贸易投资、金融服务、产业分工、共同安全等领域的合作与治理机制。 感谢隋广军、何传添、肖鹞飞、周方银、程永林等对本文提出的宝贵修改意见,文中错漏由笔者负责。 ①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表示,“一带一路”构想提出一年来,已经有沿线50多个国家积极响应参与,并愿同各自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参见王毅:“一带一路”是新形势下中国推进对外合作的总体构想,http://news.xinhuanet.com/2014-12/24/c_1113762915.htm,登录时间:2015-1-4. ②参见朱召国:加快推进丝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路的建设,http://news.xinhuanet.com/house/xa/2014-11-07/c_1113151288.htm,登录时间:2014-12-30. ③参见王毅:“一带一路”为亚洲振兴插上两支翅膀,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3/08/c_119671000.htm,登录时间:2014-12-30. ④参见习近平:守望相助,共创中蒙关系发展新时代——在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的演讲,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8/22/c_1112195359.htm,登陆时间:2014-12-31. ⑤参见习近平提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打开“筑梦空间”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0811/c1001-25439028.html,登录时间:2015-01-07. ⑥参见:习近平同美国总统奥巴马共同会见记者,http://www.chinanews.com/gn/2014/11-12/6768590.shtml,登录时间:2015-01-07. ⑦理论上公共产品的界定应具备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如果仅非排他性条件不满足,则称为具有准公共产品意义的俱乐部产品。 ⑧“五通”是指“政策沟通、道路连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参见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重要演讲,http://cpc.people.com.cn/n/2013/0908/c64094-22843681.html,登陆时间:2014-12-31. ⑨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倡议是2013年5月国务院李克强总理分别访问印度和巴基斯坦期间提出的。 ⑩参见张蕴岭: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重在共建,http://jingji.21cbh.com/2014/3-19/1NMDA2NTFfMTEwMTUINg.html,登陆时间:2014-12-29. (11)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不同,围绕起点之争难以达成共识。如广东(广州)、广西(合浦、北海)、海南、福建(泉州、漳州、福建)、浙江(宁波)、江苏(南京、扬州)等城市都在争当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12)参见何建中:中国将打造对外开放新引擎加速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http://news.xinhuanet.com/2014-07/11/c_1111578558.htm,登录时间2015-1-11. (13)参见周方银:海上丝绸之路体现大国担当,http://cpc.people.com.cn/pinglun/n/2014/0627/c78779-25207609.html,登录时间:2014-11-5. (14)参见外媒:新“海上丝路”重在传递和平信息,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4-04/22/c_126416667.htm,登录时间:2014-12-29.标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论文; 一带一路论文; 一带一路战略论文; 中欧关系论文; 丝绸之路经济带论文; 丝绸之路论文; 海洋强国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建设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