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历史教科书结论性缺失的教学_新课标论文

浅谈高中历史教科书结论性缺失的教学_新课标论文

高中历史教材中结论缺失问题的教学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缺失论文,结论论文,教材论文,高中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使用高中新课标历史教材的老师常常感到困惑:教材对课标前半句解释相对充分,对后半句阐释简单,如,“概述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岳麓版新课标历史教材比较完整地描述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但关于“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教材却只有一句象征性的阐述:“中国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又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岳麓版新课标历史教材对“史实”描述比较完整,对“特点”则没有表述。

为解决这个问题,一些教师不惜从其他资料找来相关要点,在上课时帮学生补充完整。事实上,我们对于新课标教材出现的这种现象,应该更全面地看待,在教学中也应该更妥善地加以灵活处理。对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做法。

实际上,新课标教材困扰师生们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本文标题中所说的“结论缺失问题”,因为所谓教材没有阐述的课标后半句,基本上都是“认识或探讨某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意义、影响或特点”之类的内容,即有关历史认识、历史评价等结论方面的内容。笔者认为,新课标教材之所以出现这种“结论缺失”,正是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我们只要认真琢磨课标的表述就能明白,课标后半句的答案是不应该由教材阐述的,因为课标要求的是学生的“认识与探讨”。同样,一些教师从其他资料找来相关要点,在上课时帮学生补充完整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实际上,新课标教材没有像过去的历史教材那样,将编写者的认识或者“约定俗成”的经典结论直接出示给学生,正是教材编写者对新课标真正理解之后的高明之举。而且,新课标教材这种“结论缺失”的存在,使得教材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高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认识水平,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结论缺失”更符合历史学科的特点

首先,历史学科是一门思考的学科、开放的学科,历史学习就应该是思考的学习、开放的学习。有关历史影响、历史评价的内容,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甚至永远没有“标准答案”。这正是历史的魅力所在。教材留下空白,让学生依据史实自主地作出判断,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教材将课标后半句全部阐述清楚,就等于人为地将历史学科变成了记忆的学科、封闭的学科,成为学生眼中名副其实的“累死科”。

其次,历史学科是一门发展的学科。进入21世纪以来,历史研究发展迅猛,新理论、新观点层出不穷。对于一些历史事件的认识与评价,史学界都没有统一、权威的结论。中学历史教材不可能对所有历史事件都提供一个准确、不容怀疑的评价。新课标教材之所以不给出现成的结论,其实就是给师生一个巨大的空间,引导广大师生关注史学研究动态,及时地把新的研究成果补充进去。

第三,在常规历史教学中,一般教师总习惯于按照“背景——内容(过程)——结果——影响(或评价)”的模式阐释历史。从讲求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来说这并没有错。但是,在分析历史影响或评价历史这一点上是值得商榷的。因为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影响或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往往具有“滞后性”,需要后续历史的检验,很难“立竿见影”。例如,“分析中共成立的影响”(或“评价中国共产党”),学生不可能在学习完中共成立的史实后即刻得出。只有充分了解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其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更多史实后,才有可能去分析其成立的影响,从而作出合理的评价。如果教材在叙述完中共成立的基本史实后,就直接阐述其成立的重大意义,学生只能是“照单全收”地去“识记”。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二、“结论缺失”更符合高中学生的思维特征与认识水平

高中学生正处于从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过渡时期。一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因此,教材的编写应该达到一定的思维层次。另一方面,高中阶段正是我们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历史见解,帮助学生形成真正的历史认识,应成为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教材留下空白,让学生通过对史实进行理性思维后,自己得出诸如“孔子是讲了很多很多道理的老头”之类的认识,要远远地强过记住了教材给出的“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代表”之类的现成结论。

在这一方面我们是有过深刻教训的。过去,中学历史教材总是“代替学生思维”,将编写者的认识或者“权威”的经典结论直接出示给学生,使得学生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回答问题前总先翻阅课本,看看课本哪章、哪节、哪段可以代替自己的思考,提炼“标准答案”。在这种思维定式的束缚下,学生严重缺乏依据史实作出自主判断的能力。笔者印象最深的是1992年的全国高考历史卷第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就是后来被命题专家津津乐道的“贵妃题”。由于该题要求学生依据史实自主地作出评判,无法从课本中直接提炼答案,结果相当多的学生得了零分。此后,吸取了“历史教训”,中学历史教材编写有了大的改观,但在历史评价方面留给学生思考、评判的余地仍显不够。中学生的历史学习一定程度上仍是“记忆、整理、归纳”加“少许领会”的“背多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以及历史学科对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的作用仍然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新课标教材以“结论缺失”的方式给学生留下“认识或探讨”的空间,不能不说是探索培养学生理性思维方法的一种创新尝试。

三、“结论缺失”更有利于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首先,从知识与能力来看,笔者发现,相当一部分教师对知识目标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偏差,认为落实知识就是让学生记住基本史实。其实,知识目标除了学生该掌握的基本史实之外,还包括学生应该再生的理性认识,即学生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加工处理,有根据地想出来的规律性的本质的认识。学生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往往伴随着基本能力的提升。我想这也是新课标将知识与能力目标合二为一的重要原因。新课标要求的能力目标多达七八种之多,但最基本的应该是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应该是自主判断与创新的能力。新课标教材之所以以“结论缺失”的形式留下空白,实际上是鼓励学生在阅读教材史实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自主得出结论,从而再生“理性认识”,进而培养自主判断能力和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如果教材以大量现成结论将课标后半句都阐述完整了,学生反而失去了思考的余地、探究的空间,很难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性认识,培养的无非就是归纳、整理、记忆现成知识的被动学习能力。

其次,从过程与方法来看,新课标教材以“结论缺失”的形式留下“认识与探讨的空间”,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训练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方法提供了契机,也为学生自由表述、讨论问题提供了机会。可见,新课标教材的“结论缺失”,对帮助广大师生改变“基本过程是教师讲述、学生听课、记录,基本方法是教师灌输、学生记忆、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贯彻新课标“师生共同活动且以学生探究为主的学”的教育理念,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从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必须通过历史知识的感受和思辨来实现。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对历史事实有了自己的切实感受后,才会触动灵魂深处,产生思想共鸣或得出历史启示,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才能达到较高水准。新课标教材以“结论缺失”的形式留下空白,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自主地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得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认识,从而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目的。如果教材以大量现成结论将课标后半句都阐述完整了,学生采用接受式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必将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新课标教材中的“结论缺失”部分,实际上应该由师生通过课堂实践来填补,即教师指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对课文提供的感性史实进行理性思考后,有根据地想出答案。从这一角度来看,新课标教材不仅提供了答案,而且还不动声色地迫使师生采用新课标要求的方法得出答案。这个方法就是“自主探究”和“史论结合”。笔者认为,这是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的“活的灵魂”与“法宝”。

高中历史新课改要求我们树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教学理念。广大历史教师应该发挥主人翁的责任感、使命感,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开发教材资源,灵活运用教材,积极推进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标签:;  ;  ;  ;  

浅谈高中历史教科书结论性缺失的教学_新课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