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实施趋势探讨_物理论文

初中物理课改实施走向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改论文,走向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二版教材与第一版相比较,加深了思维程度,拓宽了探究广度,完善了“力”“电”主要模块的知识体系。教材作为教学实施的载体,此次调整是基于实践的基础做出的,调整的方向预示着教学实施走向的变革,今后的教学实施究竟该做怎样的改变,笔者结合近一年来所做的实践研究,提出应该考虑的三种走向,供同行们探讨。

一、走向科学的本位

笔者曾应邀赴某地参加教学展示活动,执教了一节公开课,引起了很大的争议。以下是该课的设计意图和教学实施流程概述。

课题:功 授课对象:初三学生

教学实施上共分4个模块,模块的整体设计以“生活实例”为基础,以“力学模型”为主线,以建构知识体系为目的。

模块1.走进生活——认识功

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提出系列实例:“上学前”给自行车打气,“大扫除”时“推桌子”“提水”,并结合演示呈现可能存在的情形,如桌子“可能推不动”等。先要求学生用文字归纳实例中“力”的作用效果,当学生用文字描述不清时,建议学生用图示法表示,揭示“力学图示:力学研究中一种比文字更重要的物理语言。”

模块2.构建模型——描述功

给出具体要求后,引导学生作出实例中的力学图示模型,并通过对模型图中“力”的方向和移动的距离关系的归纳描述力做功的条件,阐述“机械功”的含义。再通过“踢足球”问题的思考,使学生认识到力和距离应是同时发生的。此模块是本节课的核心,设计中力图体现“模型思想”。

模块3.结合实例——计算功

借助“模型”,通过对“单一过程问题”的分析完善学生对机械功的认识,掌握基本的解题方法,通过对“组合过程问题”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于公式含义的理解。

模块4.利用机械——再探功

此模块为延伸本节课的探究而设计,目的是激起学生的再探究欲望,故考虑了采用扩大信息、广生问题的方式进行教学。

实际课堂呈现的现象是学生没有出现平时常见的活跃气氛,学生所做的回答基本是个别做答。但课后由听课学校设计的含“图示、归纳、公式应用”的小测结果却相当不错。正是基于“平静的表面”和“有效的结果”导致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评课意见。

反对者指出:此种设计“学科本位”思想过重,会抹杀孩子学习物理的兴趣,体现不出学生主体。

赞成者指出:此种设计粗看与“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课改理念有些不符,因此看不见“活跃的课堂”。但从深层次而言,学生其实是活跃的,这种活跃更多的是表现在思维上,而不是停留在表面的喧嚣,它是一种沉浸于科学研究中的思考,是需要学生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收获成功。长此训练,则学生必将获得真正意义上的物理思维。

两类观点引起了笔者的思索,初中物理学科是一门起始性的自然科学,理应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更易于成功的机会,但我们常在不经意中忽视一个根本:我们是在进行“物理”而并非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我们的目标是让学生的物理思维逐步成熟。但时至今日,有些课堂还只是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机会为成功,而不去关注物理知识建构能不能完成、物理思维能否提高,理由是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科本位”,只要学生有收获就是成功的课堂。这是对课程理念的一种曲解,“改变学科本位”不等于抛弃学科特征,而是以提高科学素养为目的建立科学的本位观。本节课笔者的执教对象是经过了一年半物理学习的初三学生,涉及物理研究而必须具备的方法应该有所掌握或了解,对物理语言的认识也应达到相应的高度,因为高中的物理教育是基于有一定物理基础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所以“走向本体、走向科学,走向科学的本位”是教师们应该把握的课堂教学实施的方向。

二、走向体验性课程

初中物理教材是以文本方式呈现的,对于一些有明确的探究设计的章节,经过前期的课改实践,教师们均能够积极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但对于一些介绍性的内容,照本宣科仍是常事。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均要探究”,笔者认为这是对“探究”的曲解,从课程实施的角度而言,新课程所倡导的“科学探究”是指课程实施时要关照与学生生活相关的活生生的生活经验,要成为学生生命历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乃至生命的同步发展,所以说新课程是以个人知识为基础,满足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意义建构的需要的体验性课程。笔者认为在当前课改推进的过程中,体验性课程实施方式是值得开发和研究的。笔者目前重点研究的课型是复习课和一般概念课,现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1.课例1:电与磁复习

设计理念:“电磁现象”的研究是基于实验,渗透感知,重在应用,复习时应结合“实验重演”,在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现象的描述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等体验性能力。

教学流程(见图1):

图1

2.课例2:电话

本节所涉及的主要知识是“电话的原理”“电话交换机”“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笔者在多次听课中发现,一般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均为阅读讨论,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记得有一位教师曾对我说:这一课很难“讲”,其实问题就出在“讲”上,“讲”不能给学生带来多少的体验,如果改为“做”则效果可能就不一样了。笔者的“做”法如下。

在“电话原理”的教学中,笔者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见图2),实验中通过观察灯的明暗可以判断另一区域灯的明暗,说明“电流可以传递信息”。再引导学生将区域1中变阻器换成声控的变阻器,将区域2中的换成小电铃,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随着声音强弱的不同,铃声发生了变化,至此再去让学生阅读书本了解电话的原理。“交换机”的教学是通过创设交通指挥场面来完成的,“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则又是采用游戏“笑的传递”来进行的。

笔者认为,“走向体验性课程”应以“相关知识”为着眼点,以“创设体验”为突破点,以“思维培养”为延伸点。

图2

三、走向程序性思维

细析初、高中的“物理课程标准”,二者在“内容标准”的设计上体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初中内容以现象呈现为主,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等方式,经历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学习物理规律,建构物理概念,学习科学方法,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高中内容则分“必修”和“选修”模块,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特长和爱好,在理论学习、物理实验、科学制作、社会调查等方面或某一方面有比较突出的发展。

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是课改的最终指向,而任何创新决策均是程序性思维和角度性思维的完美结合。初、高中内容标准上的差异体现出思维培养方式要求的不同,笔者认为高中的物理教学重在培养角度性思维,而初中的教学则重在培养程序性思维。程序性思维的培养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引导学生从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获得程序类的思维启示,并能够将获得的思维启示解决类似的问题。现举磁场教学片段加以说明。

“地磁场”探究 授课对象:初二学生

说明:通过前述探究,学生已经知道可以采用“让小磁针排队”的方式来初步判断磁体形状,再借助“立体磁感线模型板”上的小磁针群在磁体周围空间排队,画出磁感线可以确定磁体形状。

提供的器材:用橡皮泥做成球形,球内包有条形磁铁一块(但学生事先不知),小磁针,立体磁感线模型板。

教师说明:地球的磁场与该“橡皮泥球”相似,请设法探究它的磁场特性。

学生自主制定的探究计划:

①通过让小磁针排队,初步判断球内是何种形状的磁体?

②借助“立体磁感线模型板”描出“球内磁体”的磁感线,并确定磁体的形状。

思维是能力的基础,随着课改的推进,中学物理教育界正逐步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进行了科学方法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科学方法和具体的科学概念、科学规律一致,都是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中积累的知识,叫做程序性知识。如果一个人在遇到未知的事物要去发现,遇到新的问题要去解决时,他能够有意识地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去工作,对于复杂问题能够有意识地用一定的方法去处理,那么他认识世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高得多。因此,物理课程改革中应该把程序性知识明确地提出来,把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放到与概念、规律的学习同等重要的地位,程序性知识是程序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从上述案例中,我们还可以看出,初二学生已经具备程序性思维的培养基础,但离自我建构还有一段距离,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教学过程就是一种思维整理的过程,其目的是把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与终身学习联系起来,联系的桥梁就是程序性思维,所以在课改实施中,我们应该把“程序性思维”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方向来考虑。

笔者所提倡的三种走向实际上是相互关联的。“科学的本位”是强调凸显学科特征,是对课程性质的界定;“体验性课程”实质是一种建构观,是对课程实施的界定;“程序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基础,是对课程目标的界定。在课改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清晰地把握三种走向,才能构建新的课程观、教学观,以达成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目的。

标签:;  ;  ;  ;  ;  

初中物理课程改革实施趋势探讨_物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