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阅读、写作的层次要求及应对方法——以2014年河北省中考语文试题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河北省论文,为例论文,中考论文,层次论文,语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语文考试,现代文阅读和作文合在一起占了试题的大半江山。“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这两部分内容分别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要求,这些要求既是考试命题的原则,也是应考复习的依据,不能不加以重视。可是观察学生考场的实际表现,分析学生的答题状况,我认为,学生在这两部分失分,与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不够理解有关,因此,有必要把这些要求搞懂弄清。 一、现代文阅读 现代文阅读是仅次于作文的重要内容,分值高,阅读量大,设题灵活,变化多样,是学生失分比较多的“重灾区”。仅以2014年中考语文为例,试题中有第4小题、第三大题、第四大题,共计10题属于现代文阅读,合计分值32分。分量不可说不重。 要全面达成“考试说明”中的阅读目标,在考试中取得理想成绩,我认为对文本的阅读需要有以下四个层次。 一要读懂。任何阅读文本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呈现角度,就像物体都有里外两面一样。内容是指写了什么,形式是指怎么写的。内容有虚实之分。实,主要指人、事、物、景;虚,主要指认识观念、思想感情。读懂就是弄清阅读文本的内容,明了阅读文本的主题思想、主要人物、主要情节,或说明对象的主要特征,或阅读文本的中心论点及其支撑论点的主要事实和道理以及阅读文本蕴含或直接表达的思想感情等等。这是阅读的最低层次。比如回答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概括,捕捉主要信息,指出写作原因、分析人物形象特点等题目都需要读懂。像2014年第4题的(1)小题给新闻拟标题、14题指出中心论点以及19题回答文章题目的作用等。无论是生活中的实用阅读还是考场上的应试阅读,“读懂”永远是第一位的,是起点,是基础,是底线。如果没有读懂,回答阅读题是不可想象的。读懂是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整体认知和把握。 二要读透。所谓“透”,就是透彻,就是分析研究文本的表现形式。在明白了阅读文本的中心和主要内容后随之要弄清阅读文本在表现形式方面的特点,包括体裁、表达方式、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等。把文本中有关布局谋篇、选材组材、写法运用等各个方面的特点读出来,才算是“读透”。这是阅读的进一步深入,可以从文本汲取营养、精华,模仿学习文本的写作手法。比如回答2014年第17题事实论据及其特点、22题对文章对比手法的认识等题目都需要以读透为前提。读透是对阅读文本表现形式的理解和认识。 三要读细。这是对阅读文本的深层发掘或面上的扩展,是结合自己的阅读目的或题目要求去反复品味、咀嚼相关段落、语句、词汇等,解决有关问题。这个“细”,包括段的主旨和作用,线索的呈现形式及用意,句子的含义和特点,修辞的选用及效果,运用语汇的功力和技巧,标点符号的用法和意义,根据试题指向到原文找出根据等等。读细可以解决阅读文本中一定区域内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细微问题。“细”,就是不能粗枝大叶,不能走马观花,要沉下心思,仔细阅读,深入探究。比如回答2014年第15题,说出“坐得了冷板凳”的意思、第16题确认一句话的修辞方法并说出表达效果、20题阐释一句话的含义、21题对一句话进行赏析等都需要读细。读细是对阅读文本局部、细节的评价和赏析。 四要读出新意。语文课程标准提出“有创意地阅读”,即要创新阅读。“读”本身是吸纳、接收,不是如写作那样的输出、反馈。要做到“有创意”,就需要变被动地阅读为主动地阅读。自主探究文本隐藏的信息、深刻的内涵,品味作品构思的特点、内在的美质。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关于一篇阅读文本新意的答案也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百花齐放式的。如果能读出阅读文本的新意,就可以出色地答出诸如写读后感,为人物写颁奖词,以人物的口吻写一段话,续写论据,给阅读文本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就文本的具体内容或写法谈自己的看法等等许多开放性试题,从而夺取现代文阅读的最后胜利。2014年第4题的(2)小题谈谈对“孝”字的看法,表面看与原文关系不大,可以脱离原文作答,而实际上恰恰是这种貌离神合的题目才更需要有创意地阅读。 怎样阅读才能达到上述四个层次的要求呢?方法多种多样,可以用浏览的方式快速阅读,可以用指读的方法深入阅读,可以用跳读的方法有目的地阅读,还可以用默诵的方法反复阅读相关句段,深入揣摩。当然,四个层次不是一定要读四遍。平时进行阅读训练时,可以从读四遍入手,一遍解决一个层次的问题,随着阅读能力的养成和提高,只要仔细地读,深入地想,读两遍甚至一遍也可以完美地完成答卷任务。 在动笔解答阅读题目的时候,还要做到四个“顾及”:一是顾及阅读文本的中心,不论是关乎整篇的题目还是牵涉局部的题目,答案都要从文本的中心出发。二是顾及阅读文本体裁,无论是文学类文本还是实用类文本,答题语言都要注意体现文本的体裁特征,学会使用语文知识术语。三是顾及作者感情,答案反映出的感情基调要与文本本身切合一致。四是顾及试题要求,问啥答啥,扣紧题干,赋分高的试题最好分条写出答案。 读时注意四个层次,想时、写时注意四个“顾及”,答案才可避免答非所问、言不及义或不得要领、南辕北辙,进而无法得分的后果。 作文题是语文试题中分值最高的一道题,历来被教师、学生、家长重视而得分又经常不够理想。如果能够大幅度提高作文成绩,那么语文学科的总成绩将会得到改观。怎样提高呢?从理论上说,平时在于认真观察、感悟生活,多读多写;而考场上的限时作文,就要掌握四个层次要求。 一是写对,就是与题目相符、相配,这是基本的要求。考场作文从命题形式看,有题目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大类。题目作文有全命题、半命题之分,另两种类型大都要求“三自”:自拟题目、自行立意、自选体裁。作文考试不论怎样命题,对学生来说都是被动作文,是执行指令的作文,不是平时的写日记、随笔或有感而发的自由写作,所以也就有了“对”与“不对”的区别。所谓“对”,就是要与印在试卷上作文题目下的所有文字——不论是题干上的还是“要求”里的——吻合。这大致包括拟题方式、文章体裁、内容题材、话题范围、材料使用、字数限定以及一些特殊的单项要求等。比如,2014年河北省中考作文题目的题干是“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这等于告诉考生下面有一段文字、有具体要求。文字是提示语:“衣着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衣着体现着人们的个性、爱好、修养、追求……它的背后往往有着生动的故事,有着不同的见解。”由提示语引出作文题目:“以‘这样的衣着’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是几年来一直在强调的常规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定;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用现行规范汉语言文字表达;不少于600字(写成诗歌不少于20行);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这些文字明确了话题范围,对于打不开思路的同学做了必要的点拨。其中的每一条、每一项都要落实到作文里才算是写对了。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写“对”还指文章要体现正能量,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道德观,反映生活的光明面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就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写对”是对考场作文的最低要求、起码要求,如果没有写对,即使是“一点点儿”没有写对,也将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容不得半点马虎。还以2014年中考作文为例,如果将“衣着”看成或理解成“衣服”,那写作的重心就要发生偏移,导致游离话题之外的后果。 二是写实,就是内容丰富、饱满,这是主要的要求。考生在作文上犯的毛病大多情况不是写得不对,而是写得不实,内容空洞。所以写实是作文出彩的一个点。写实,可以使文章通过限定的文字反映比较充足的信息,显示文字的表现力和表达效果。而“虚”和“空”,是写作的大忌。不同的文体,“实”的呈现形式不一样。写事情需要写清时间、地点、人物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特别要把笔墨放在写经过上,要在围绕中心的前提下把经过写得有详有略,有曲有直。只有写出事情的发展、变化,文章才显得波澜起伏,摇曳多姿。写人需要写出人物的个性、有别于他人的特点。描写人物的方法之所以有多种就是告诉我们要从多角度去写人。要写人的语言、动作、肖像、心理,还要注意写好人物某方面的细节,这样才可以把人物写得特点鲜明、活灵活现。比如写人物说话时,在“说”前加上个状语,把说话的情态写出来,既充实又生动;写人的行为时恰当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则既直观又形象。写景要写出这一处景物与其他景物的区别,即景物的特点,要善于运用形容词和修辞方法,还要做到有层次、有重点。写说理文章就要遵循议论文三要素,论点鲜明、论据充分、论证严密,结构上分清引论、本论、结论。写说明文,要明确说明对象以及本质特征,说明顺序要合理,说明方法要恰当。 三是写美,就是生动、有文采,这是较高的要求。美,不是堆砌辞藻,矫揉造作,无病呻吟。美在不同体裁、不同题材的文章中表现形式是不同的。记叙文,包括散文的美主要表现在构思的精巧、语言的生动上;议论文的美主要表现在说理的深刻、语言的严密上;说明文的美主要表现在层次的合理、语言的准确上。而不管什么文体,文章的结构呈现“凤头、猪肚、豹尾”的形式,才会给人以美感。大头小尾、两头大中间小、一段到底等结构形式都是考场上应该避免的。美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文章传递的是思想,表达的是感情。没有感情,或者感情不真挚、不充沛的文章缺少深刻的美,因而也很难感动读者。文贵有情,情贵存真。要把文章写得美,不能排除方法和技巧。在初中阶段,学生学习了大量课文,阅读了大量文本,要善于借鉴、运用从文本中学到的各种写作技巧,有机地运用到平时及考场的写作中,以提高文章的水平。比如欲扬先抑、首尾呼应、过渡照应、景物烘托、对比衬托、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想象联想等等,如果能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方法、技巧中选择一二运用到写作中就会使文章美不胜收。 四是写出新鲜感,就是要有创意,这是最高的要求。成语有“独具匠心”这个词,意思是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具有创造性。中学生谈不上具有“匠心”,但是作文确实是考生最能表现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之处。考场作文要想取得高分,就不能忽视这一点。新鲜感表现在哪些方面呢?能够出新的地方很多,可尝试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1.立意出新。立意是确定文章中心,立意出新,就是观点鲜明、认识深刻。一则材料或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解,可以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有的角度,虽然与众不同,但流于表面,就难以出新;有的角度,单刀直入,鞭辟入里,就可能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效果。 2.结构出新。虽然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结构特点,但同写一种文体也可以做到与众不同。记叙文大多采用顺叙的结构方式,但如果采用合理的倒叙或插叙,就会略胜一筹。议论文一般采用并联式结构,但如果恰当地采用对比式或递进式就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说明文很多人采用总分式结构,但如果较好地选用归结式,先介绍特征、用途、作用等,最后点明所介绍的事物,可能会给读者留下一点悬念,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好评。 3.材料出新。一切文章都是由写作材料组成的,因此材料是否新颖关乎文章的新鲜程度。在考场作文中,材料雷同现象较多,因而形成了不是抄袭却像抄袭的现象,不免要影响成绩。材料出新就要打破常规,尽量不使用大家都熟悉的材料,像大众英雄人物雷锋、张海迪、焦裕禄等等。使用这些材料不是不可以,但要出新意比较困难。新颖的材料可以使文章充满时代气息,耐人寻味,从而取得阅卷老师的好感。 4.语言出新。相对于前三者,这点应该是比较容易做到的。语言的新不是自己生造词语,而是巧妙使用熟语。很多作文平淡无味就是因为语言贫乏、苍白。为了使语言有新鲜感,在作文中要注意使用成语,言简意赅,信息量大;还可以使用流行语,生动有趣,富有时代气息;最好的方法是恰当地引用古诗文,可以大幅提升作文的品位,为文章添彩增色。 彰显个性、独辟蹊径、不按常规出牌、反弹琵琶等都是出新。但出新也是有风险的,不能为了单纯地追求“新”而出新。“新”要为表现文章中心服务,要为凸显文章中心助力,不能以辞害意,弄巧成拙。 如果以上四个层次要求都达到了,作文就会进入高分段的行列,从而取得理想成绩。 考场作文还需掌握一定的应试技巧,审题要细,提纲要粗,构思要稳,成文要快。平时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深入体悟,善于思考,注意积累,考场才会写出有声有色、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学生阅读、写作的要求不是平面式的,而是垂直立体的,只有不断提高能力,才可不断提升层次,快速达到较高水准,夺取语文学习的阶段性胜利。浅析阅读写作的层次要求与对策--以河北省2014年语文试题为例_中考论文
浅析阅读写作的层次要求与对策--以河北省2014年语文试题为例_中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