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新型作业体系邱建军张忠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新课改论文,体系论文,张忠祥论文,邱建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提倡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获取搜集和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标还指出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素养和世界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些目标的实现不仅依赖于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包括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系统是课程与教学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现代历史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拟从历史作业的功能观、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以及作业的评价模式等三个方面,探索并试图构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新型作业体系。一、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作业功能观传统的课程教学论将作业仅仅视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强化课程教学的一种途径和工具。因此,传统模式下的作业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巩固记忆和机械性的理解,以达到熟练化和自动化的程度,但忽视了学生潜能的发挥,只注重学生近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学生的长远发展,在客观上压抑了学生潜在素质的发挥。
新课程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课程目标全面或有侧重地体现在作业系统之中,相应的作业的功能应定位于这样三个层次:一是巩固和检查功能,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目的是强化记忆和获得反馈信息,重在对课本知识和技能的巩固;二是深化和提高功能,侧重于过程和方法方面,目的在于促进知识的形成和能力的发展,重在新情景和思维的过程;三是体验和发展功能,侧重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整合方面,目的为了促进更全面的发展,重在体验和实践。
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作业的各种功能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忽视了作业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尤其是忽视了它在发展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心理品质方面功能。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作业和课堂教学一样,也是一种学习活动,理应担负起发展学生潜能的重任。要能够让作业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会学习、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探究,为其终身学习和发展沉积良好的底蕴,使学生的目前发展和长远发展衔接起来。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使潜在学习素质发展为现实的能力。要鼓励学生间和师生间以合作与互动实现多方的智力交流。让学生去不断生成问题和不断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在知识的运用中、在知识和能力不断互动中成长,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碰撞中成长,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二、勇于创新,丰富作业的内容和形式长期以来,历史作业基本上保持以高考题型为主的形式,较少考虑学生兴趣、题型的创新和内容形式的丰富多变,我们应重视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赋予作业更多的创造性,开放性和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适应素质教育和历史教学改革的需要。
1.改革作业布置、完成和展示方式,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兴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成效。有调查显示:目前中学生面对选择题、问答题等呆板题型,机械地翻书抄书的作业答题方式,是疲于应付毫无兴趣可言。新课程环境下则要求改变单一的作业形式,比如可以是文字式,也可以是口头式、阅读式、操作式的和调查式的,提供的问题情景既可以是文字材料,也可以是图片、实物、影片和诗词。作业可以由教材和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本人拟订的,在高三阶段可以多尝试学生自己给自己出题。作业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以由学习小组合作完成,甚至可以是学生与教师、家长来共同完成。作业可以以练习、思考观察、调查探究、小实验、做一做等不同面目出现。展示作业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报告或论文,也可以是口头的讲述汇报、板报小报或多媒体展示。如在讲到三国这段历史,我布置一个作业:搜集三国小故事,下节课举行三国故事会;在讲到洋务运动时我让学生课后搜集北洋舰队兴衰情况,写一篇历史知识小论文。这些作业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能使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有根本性的改变,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程的兴趣。
2.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开放题由于没有固定的解答方向和范围,客观上有利于“标新立异”,使学生有较大的思维广度,有助于学生以问题为出发点,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灵活地思考历史问题。这种发散思维有利于克服思维惰性,使原有的知识经验充分地参与到当前思维活动中,体现了创新思维的重要特征。
例如:墨、道、法三家学说各有何价值,试就个人所见加以比较;试评价秦始皇功与过;试讨论:辛亥革命究竟胜利了还是失败了。
对于学生讲出教科书没有或有别于教科书观点的“新论”时,教师应给予大力鼓励和引导。这种“新论”或者“标新立异”,对于史学工作者而言,也许并不算什么,但对于学生来说,只要他们不是接受现成的知识,而是对知识的再次发现和重新组合,都应当看作是创新。我们亟需通过开放题的训练,养成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习惯,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十分重要。
3.增加实践性作业,强化体验
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就是过去性,这使学生的理解产生许多障碍。我们老师可以巧妙合理地设计一些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历史想象与体验。
历史老师提倡学生走出学校、走出课堂去亲身感受历史,组织各种参观活动,让学生参观古代战场、古代工场的遗址、古建筑、古桥梁等,观看过去留下来的生活用品、衣服等,以增强历史的真实感。如参观当地博物馆可以对乡土历史有一个大概了解,参观良诸文化遗址,可以让学生了解良诸文化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状况,参观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认识历史的直观性,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很好的爱国爱乡教育。与参观相配合,我们还应重视调查访问。即通过走访当时人当事人,了解人们目睹的历史,间接体验真实的历史和历史给人们的真实感受。如走访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将士,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给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另外指导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文物或模型进行仿制。如教师指导学生用原始方法取火,组织学生制作陶器,体验祖先生活。组织学生制作翻车、曲辕犁模型。在小制作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可以加深对人类文明创造的理解,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完成制作后,众多学生作品的展览交流,也是培养历史鉴赏、审美能力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时机。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通过大量题目反复操练的学习形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如教师可选择一些与现实相关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如巴以冲突,德日对二战罪行的不同态度,学生带着问题去调查,搜集整理资料,形成材料,然后在课上展示或讨论,有些题目甚至可以让学生去课后写成小论文进行再交流。有一次我在上课介绍孔子时,运用《史记》中材料:“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课后有同学对我说:“孔子身高九尺六寸,按今天长度单位折算,该有3米高了,这是不可能。”我说:“你说得有道理,去查查资料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我也想知道。”最后这位同学饶有兴趣地去查阅资料,解决了这个问题,并形成了论文。他告诉我三个结论:①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与今天比起来,越往古代越小②周代长度有两种标准:十寸为一尺或八寸为一尺,周朝时一尺相当于今天的22.5~23厘米③孔子身高大约是1.76~1.79米,这个数据比较能够为人接受。
学生的研究成果让我大感意外,他很好地运用历史研究方法解决了一个由古代文献史料记载而引发的问题,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能力有了提高,掌握了搜集史料、鉴别史料、研究历史的方法,了解了许多连教师都不知道的东西,很有成就感。三、解放思想,改变单一的评价模式无论学习内容有多么新,学习方法有多么先进,如果在评价上采取老一套,新内容和新方式的价值就根本体现不了。对学生作业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改变作业评价方式十分重要。
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了全面、公正、艺术的评价,能起到激励、触动的作用。因此在批改作业时,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灵活艺术地评价。
1.摒弃单一的对错评价,多把尺子衡量学生
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表明,智能共有八种不同表现形式。人拥有这八种形式的智力,但其强弱及熟练程度却因人而异,这就要求教师在作业评价上,也应当考虑对不同学生的智能情况实施不同评价方法。对学生作业评价不仅要评价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还要评价意志、品质、兴趣和习惯等因素,评价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习惯。有优点则大加赞赏,有缺点则旁敲侧击,既保护了学生自尊心,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2.轻视作业结果,重视作业过程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学习的水平。教师不应以作业的正确与否作为衡量学生作业的唯一标准,应该看他是怎样想的、是怎样做的。同样一个答案,有的方法简捷,有的方法繁琐,有的是学生自己动脑筋的结果,而有的则是他人的“杰作”。如果给同样一个评价,就有失公正,这样也会大大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的时候,答案的正确与否并不重要。譬如在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我们会更看重他们完成作业的过程,关心他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学到什么。也许他们得出的结论还很幼稚,甚至有可能是错误的,但你应该赞赏他们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应该祝贺他们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能力。
3.作业批改要增强人文关怀
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可以尝试写评语来鼓励、教育、指导学生。如适当地运用“今天作业很认真,看得出你下了很大功夫!”诸如此类的评语艺术,一方面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作业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评语可以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可能影响人的观念、情感、意志、行为等心理活动,能挖掘人的心理潜能,协调或改善心理功能。还能从学生思路、能力习惯、情感品质多方面综合评价学生作业,使学生去掌握学习知识点的同时更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4.批改的主体从一元走向多元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这就是说教师要跳出自己的单边批改,让学生成为批改主体中的一员,与教师一起承担促进自己发展的职责。如学生自批、自评、发现问题,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自主参与、自我反省、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
另外,还可以发挥家长作用,譬如家长可以对学生作业态度和自觉性进行监督和激励,以弥补教师不在作业现场的缺憾,这样将更有利于纠正学生的某些不良习惯,促其更好地发展。
历史作业的改革是历史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历史老师认真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切实转变观念,在作业的科学设计与评价方面不断探索,真正发挥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