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复习误区,提高备考质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误区论文,质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期以来,语文备考工作无章无序,语文复习存在着诸多误区,再加上语文学科本身在效率上的隐性化,人们普遍对语文备考质量颇不满意。笔者认为,语文复习至少存在着以下误区:
一、重资料轻教材。为了整合学科知识,提高复习效率,必要的复习资料是不可少的。但许多学校往往由于过分强化对复习资料的学习,就只好利用一切时间(包括师生的节假日)“赶课”,三年课程两年上完,有的甚至第六册教材(乃至五六册教材)干脆弃而不教。
二、重做题轻读书。高三复习,必要的题目训练也是不可少的。关键是至今仍有不少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大搞“地毯式轰炸”,学生做了老师讲,老师讲了学生又做,一天到晚题目试卷漫天飞,老师也好学生也好总是疲于应付题目试卷。由于“题海战术”,学生的读书时间自然被挤掉了,不仅课外优秀读物没时间读、优秀电视节目没时间看,就连教材中经典课文也放弃了。
三、重语基轻作文。语基复习易于操作,易于把握,师生愿意花时间,愿意更多地投入。但作文复习没谱,既不易操作,不易把握,又不可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于是乎作文复习便成了“空白”,只是每次考试时“逼”着学生去写一写,最后给一个分数,即便是讲评也只能是轻描淡写或不着边际,这样,作文复习便成了考试的附庸。
四、重“客观”轻“主观”。由于选择题答案的客观性和做题过程中的一定的机遇性,大部分教师和学生总以为选择题更易于把握,便不惜一切代价追求选择题的“最高正确率”。而主观题(如阅读主观题和语言运用题)由于开放性大、灵活度大,学生害怕,老师难讲,实为一块难啃的骨头,故而复习时往往草草带过,匆匆收场,指望考试时的运气,指望考试时的临场发挥。
五、重结果轻过程。“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分数成了师生关注的焦点,至于分数的原始动因却很少有人关注。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训练时,更多地关注的是答题的结果(即所谓的“参考答案”),却很少在答题过程、解题思路与语言表达上下功夫,甚至就连灵活度较大的主观题的答案有时也是直接亮给学生。
六、重程式轻盲点。毫无疑问,高三备考复习要有科学、周密的计划与安排。但我们许多教师却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计划完成不了,生怕内容完成不了,只好亦步亦趋,按部就班,平均用力。但事实上,各班有各班的学情,每个学生有每个学生的学情,其薄弱点、盲点均不一样。我们的教师因为顾及到统一的计划与进度,很少有选择地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调整,也很少关注学生训练的盲点并进行有效的专题突破。
以上这些误区,严重地影响了我们的语文备考质量。那么,怎么样才能走出这些误区,全面提高语文备考质量呢?
一、教学观念上,要正确处理高考应试与语文素养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备考素质。高考应试与语文素养并不矛盾,相反,学生的语文素养越高,其备考素质越高,其高考应试越能得心应手。况且,新的语文课程现念和课程标准的实质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高考的命题趋向是越来越靠近“语文素养”。可以说,高考应试实际上就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检测与考查。基于此,我们千万不要为了高考应试而试,而应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和提高。教材仍要精读细研,这不仅仅是因为高考试卷上的拼音、字形、词语解释和用法、文学和文化常识、写作格式和素材运用、文言实词虚词和句法特点等,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对应点”,更重要的是,教材(尤其是经典课文)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培养的最基本最典范的文本。优秀的课外读物仍要读,优秀的电视节目仍要看,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仍要开展。让学生去丰富知识,去陶冶情操,去积累语言,培养学生丰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去关注生活,去感悟生活,去评判生活,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惟有如此,方能“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那种为高考应试而应试舍去“一切”的做法,实为“杀鸡取卵”“缘木求鱼”,早该休矣!
二、教学内容上,要正确处理饱和训练与精选整合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备考效益。今天的高考复习资料,可谓铺天盖地、泥沙俱下,我们好多老师不加鉴别不加选择便统统“拿来”,“逼”着学生昏天黑地地一章章一节节一题题地去做,并深信“量的积累定会引起质的飞跃”。这简直就是在应付那一堆堆的资料,哪还管得着人(学生)!这只能是既苦了我们的学生,也害了我们的学生。殊不知,今天的中国有的是“造题机器”,复习题大多是你抄我来我抄他,我们的老师和学生不知为它做出了多少牺牲!当然,适量的题目训练是肯定少不了的,关键在于我们面对“题海”如何鉴别、如何精选、如何整合,如何让试题训练起到以少胜多、举一反三的作用。真正有效的复习应该是精选精练,举一反三,触类能旁通,宜少忌多,宜精忌滥,宜巧忌偏。精讲精练,以少胜多,提高备考效率,把学生从“题海”中解放出来,还他们以自由的空间,还他们以自主的舞台!
三、教学方法上,要正确处理现实结果与过程方法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备考能力。备考复习中,我们关注考试、关注分数、关注答案,这是很正常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结果”生成的过程与方法,蹲下身来,多站在学生这一边替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究竟应该怎么样才能生成正确的“结果”,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规律、解题的技巧,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开启智慧的大门,这要比把同一知识点的同一类型的试题重复做它个二三十遍、答案也对它个二三十遍要强得多。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善于自我探寻规律和方法,善于自我总结经验与教训。长此训练,学生自然会掌握更多更妙的规律与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益,更能培养学生的“以不变应万变”的应试能力;长此训练,我们的师生不但不会为“题海”而苦而累,相反会从中找到更多的乐趣!
四、教学策略上,正确处理常规训练与重点突破之间的关系,全面提高学生的备考成绩。现今的语文复习资料大多是按“考纲”序列编排的,毋庸置疑有一定的系统性与逻辑性。我们的教师就是抱着这本复习资料让学生一章章一节节一题题地做下去,自己也是这样一章章一节节一题题地讲下去,待这本厚厚的复习资料“啃”完了,也就似乎万事大吉了。事实上,各考点的能力层级是不一样的,各个学生的薄弱点与盲点也是不一样的。那种全然不顾考点的能力层级与学生实际学情的做法是极不科学的。我们认为:完整的科学的复习体系应是:考点复习——专题复习——整合复习——调适复习。通过全面、系统的考点复习,发现学生的薄弱点与盲点进行专题复习,重点突破。只有重点、难点、盲点均突破了,也才能为后面的整合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备考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