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快速增长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7年,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部分领域出现了生产过剩,企业亏损面依然较大,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这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转折时期。为了把“高增长、低通胀”的发展势头保持下去,我们必须抓住影响当前经济增长的主要矛盾,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 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纵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实践,速度是否适当,是影响经济良性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速度过低,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容易带来大量社会问题;速度过高,超出资源承受力和市场容量,容易引发经济的不稳定。我们既要防止片面追求高速度的现象,也要争取可能达到的、有效益的增长速度。从当前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态势看,保持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不仅是必要的,而且经过努力也是可以实现的。
1.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是巩固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成果的需要
1998年,是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完成“九五”计划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一年。从国内看,金融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等,都需要有一个比较稳定和良好的宏观经济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持续近20年的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也需要保持下去,以进一步扩大我国国民经济的总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从国际上看,东亚金融风波以后,中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将直接影响到国外投资者的信心,也为亚洲和世界各国所关注。因此,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使其稳定在适合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合理范围之内,有利于推进当前正在进行的各项改革,有利于1999和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一个好的发展态势,有利于我们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确立一个更加有利的地位。
2.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是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各种矛盾的需要
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国有企业改革、国有资产重组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使原有体制潜伏的各种矛盾显性化。一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每年我国仅城镇新增劳动力就达700多万人。按照通常的比例,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新增就业岗位80多万人。经济增长速度达到9%, 才能满足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需要。经济增长速度低于8%,就业矛盾就会更加突出。 二是较为普遍的市场供给剩余,生产能力闲置,存货增加,表明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经济增长速度过低,资源闲置的状况会较为突出。三是企业普遍开工不足,经济效益下降,各级财政税收会受到影响,各方面的日子会比较难过。总之,保持适度快速的经济增长,有利于缓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进而为解决矛盾创造条件。而速度过低,不利于社会稳定,进而引发其他矛盾,重新启动经济的代价会更大。
3.我们有条件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我们具备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条件。一是我国扩大投资建设有足够的空间,我国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还不完备,工业装备水平不高,农村总体上还较落后,需要投资建设的领域很多。二是储蓄率较高,因而可以保持较高的投资率。三是我国资源节约的潜力很大,现在一次能源和主要原材料产量已居世界首位,然而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却落在欧美发达国家之后,只要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就能在一个较长时期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四是我国劳动力工资成本依然较低,只要减员增效,就能较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4.把握好现阶段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合理区间
经济适度增长的区间应是一定阶段经济的潜在增长率,是当年前后诸多年份所表现出的介于平均经济增长率上下的一个区间。改革开放18年(1979—1996年),我国国民经济的实际年均增长速度为9.9%, 表明我国现阶段经济的增长速度可以达到10%左右。同时,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看,满足每年新增人口达到全国平均生活水平的需要,要有2%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满足现有人口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要有4%左右的经济增长率;满足追赶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需要,要有2 %左右的经济增长率。由此可见,目前我国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区间可定在8%—10%之间。提出这样一个区间是有必要的, 只要经济增长率没有突破这个区间,我们就没有必要把问题看得过于严重,采取紧急的刹车或启动措施,造成经济的震动或大起大落。当然,对于1993年以来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回落,也要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抑制速度继续回落,使其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二、积极扩大内需,是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的关键
根据1997年经济运行特点和1998年的国内外形势,推动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发生变化,国内需求的重要性突出,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加大。
1.国外需求(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正在减弱
1997年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快速增长,与国外需求保持了快速增长有较大关系,国外需求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在30%以上,即1997年8.8%的增长率中,约有2个多百分点是由净出口扩大带来的,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1998 年的出口受东南亚国家和韩国货币贬值的影响,竞争压力加大。这些国家出口结构与我国较为相似,势必影响我国的出口。加上东亚金融风波、世界贸易量扩大速度放慢、人民币汇率相对坚挺、与美国及西欧等国家贸易顺差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估计1998年的贸易顺差将大幅度下降。预计1998年我国出口增长率只有8%左右, 净出口有可能为负增长。
2.消费需求短期内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会明显增长
从近几年的消费需求变动趋势看,增长趋于稳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会有明显变化。199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00亿元, 比上年实际增长10.7%。近几年,每年的增长率大体相当。加上1997年居民收入增速较前几年低,据统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080元,实际增长4%。二者实际增长幅度较上年分别降低了0.5个和4.6个百分点。因此,如果没有新的收入增加因素和促进消费增长的举措,1998年的实际消费需求的增速很可能低于1997年。由于新的社会消费热点还需要培植,推动消费明显增长的因素还没有形成。此外,由于近几年人们的消费行为已基本市场化,政府直接刺激的手段不多,因此,尽管受物价水平回升的影响,1998年社会商品零售额的名义增长会略快于1997年,但其实物量增长有可能与1997年持平,短期内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会明显增长。
3.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将明显提高
在出口需求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下降,消费需求不可能大幅度反弹的前提下,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再次向投资需求转移。投资需求的回升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到今年的增长速度。从多方面因素判断,启动投资需求的难度较大:一是投资主体缺乏明确的投资意向。由于近几年我国绝大部分商品的生产能力过剩,使政府、企业和个体投资者等各类投资主体都感到难以找到能获得较好收益的投资方向,投资欲望减弱。二是在投资的资金来源中占比例较大的是国内贷款,由于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加快和更加注重贷款效益,资金供给状况并不宽松。正在进行的金融体制改革,力求摆脱地方政府对银行贷款的干预,也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投资的扩张。三是外资流入有可能减少。近两年我国的外商投资协议额已连续两年大幅度下降(1996年下降21%,1997年1—8月下降41.2%),这将有可能使1998年实际利用外资额出现负增长。近几年外资及其配套的国内资金占投资总规模的比例将近30%,外资额的下降,对投资总规模的增长将有较大的影响。四是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企业自有资金不足和居民收入下降,都将影响投资的增长。受企业效益下降和下岗职工补贴增加,多数地方政府财政状况不佳;相当数量的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自有资金不足,无力或不愿投资建设新的项目;居民个人投资受收入增长方面的影响也将减弱。因此,启动投资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特别是要加大政府投资的力度,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4.当前适度扩大投资需求,不会引起经济过热
从各方面的因素判断,适度扩大投资需求,不会引起经济过热。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四次经济调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199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在调控力度上把握适度,政策手段运用灵活,顺利实现了“软着陆”,宏观调控水平大大提高;二是买方市场的形成抑制了社会投资的盲目性,以前只要有产品就不愁市场,只要上项目就不愁盈利的状况发生了根本变化,投资的风险性增大,投资者决策会更加谨慎;三是投资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从体制上抑制了投资饥饿症,国家对投资项目实行资本金制度,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分离,商业性银行自我约束机制增强,减少了贷款的随意性。从各方面因素判断,只要加强引导和宏观调控,适度放松对投资的控制,扩大投资需求,不会造成投资规模过快增长和经济过热。
三、扩大国内需求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从1998年支撑经济增长的需求结构变动趋势分析,扩大国内需求已势在必行。扩大国内需求,其着力点应是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双管齐下,短期内以适度扩大投资需求为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依然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增加投资,一是可以拉动当年的经济增长,为新增和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二是为将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三是可以创造新的社会需求。但是增加投资,扩大投资规模,不能采取简单放松银根的做法,不能复制原有的生产、供给结构和低效的经济运行格局。既不能增加流动资金去生产积压产品,也不能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去搞重复建设,造成新的产品积压和资源浪费。我们应该围绕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突出投资重点,提高投资效益。在适度扩大投资需求的同时,要从最终需求入手,通过扩大消费需求带动生产和投资增长。要围绕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培育城市住宅需求,积极发展旅游业等方面,适度刺激消费需求,并合理引导消费,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
1.增加投资要与结构调整相结合
近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结构升级迟缓。在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为结构矛盾,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由供给方转为需求方的时候,结构调整没有对经济增长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适度扩大投资规模,必须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这次结构调整的核心是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为新一轮经济增长提供坚实的基础和支撑。从各方面因素判断,机械电子工业的改造提高将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以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从能源原材料为主转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的产业为主。在继续加强基础产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同时,要逐步加大机械电子工业的技术改造投入,增强我国装备工业的生产能力和竞争能力。
2.增加投资要与技术进步相结合
增加投资与技术进步相结合,才能在提高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我国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整体技术装备水平不高,产品能耗、物耗高,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技术相对密集的产业(如机电工业)发展滞后,影响着国内企业开发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能力的提高,制约了产业链条的延伸,使经济增长缺乏后劲。多年来,我国装备进口呈上升趋势,一些高档耐用消费品工业在技术上一直没有摆脱对国外的依赖,专用材料、关键零部件、元器件也长期依赖进口。因此,技术进步既包括传统产业的设备更新,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也包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增加投资,一方面,要从我国传统产业的发展还有很大的余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大力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另一方面,还应不失时机地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其他新兴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提高国民经济总体素质。
3.增加投资要突出重点
增加投资不能全线出击,一定要突出重点:在生产领域,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提高其市场占有率和生产集中度;在建设领域,主要应投向对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有重要意义,同时又能拉动当前经济增长的领域,主要是农林水利建设,能源、交通、通信和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普通居民住宅建设,高新技术产业投入等。
4.开发生产适合农村需要的消费品,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目前大量生产能力闲置,与消费需求中城乡消费结构失衡有直接关系。在城市排浪式的消费过后,企业产品无法继续波及广大的农村市场,县及县以下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1990年的46.37%下降到1996年的39.38%,出现了消费品市场“城热乡冷”的不平衡增长格局。近几年,农民人均收入提高幅度高于城镇居民收入提高幅度,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幅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幅,但是,与农村市场显示的潜力相比,目前农村市场开发滞后。农村市场与城市市场脱节,大中型企业一味追求满足城市市场的高档消费,忽视农村需要的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农民难以买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一是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帮助农民解决农副产品的销售问题,使农民在增加生产的同时能增加收入,从而从总体上增加农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二是工业企业要重视开发生产适合农民需要的产品;三是要发挥舆论作用,积极引导农村消费,减少婚丧嫁娶的铺张浪费,引导农民提高消费质量;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使用耐用消费品创造条件。
5.加快住房制度改革,积极培育城市住宅需求
培育城市住宅需求,关键是要加快住宅商品化、市场化进程,1998年争取在盘活积压商品房尽快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全国商品住宅空置面积5000多万平方米,占压资金约1000亿元。同时,居民住宅供给能力较强,居民对住宅的潜在需求很大,关键是要通过加快房改、取消福利分房,降低房价、推进住房信贷,以及改善售后服务、开放二级市场等方面配套联动,积极促进住宅需求。
6.适应人们闲暇需求的增长,大力发展旅游业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外出旅游等闲暇需求迅速扩大。1997年我国国内居民出游6.44亿人次,城镇居民的出游率达到92.4%,农村居民的出游率达到40%;国内旅游收入2112.7亿元人民币,比1996年增长28.95%,超过年计划的17.4%, 高出我国国际旅游收入的增长幅度10个百分点。这说明外出旅游等闲暇需求是正在迅速成长的现实需求,我们要积极迎合这种需求,大力发展旅游业,以促进经济增长,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就业。
四、以积极的方式促进经济适度快速增长
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特征正在发生变化,已经从几年前的资源、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转向市场需求制约。199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回落的过程,正好伴随着我国市场供需形势的深刻变化。一方面,经济高速增长,供给不断增加,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主要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由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另一方面,居民以“吃、穿、用”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后,以“住、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需求还处在积蓄势能时期。商品的相对过剩,使得我国一直靠投资增长为主要动力的经济增长格局,遇到了市场的强烈约束,进而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到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影响到经济的增长速度。
在新形势下,调控经济增长的方式和途径都要做相应的调整。简单地用放松银根和刺激投资需求的做法,不一定能起到加快经济增长的作用。如1996年5月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三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 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在流动资金贷款投向和还款期限方面也采取了更为宽松的政策,这些做法都没有对全社会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产生明显的刺激作用。经济增长对银根的相对松动的敏感程度降低,市场约束形成的投资需求不足、经济增长回落,均是宏观经济运行在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出来的特征。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吸收1993年以来宏观调控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必须在实践中探索调控经济的新的方式和途径。
1.统一认识,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
在1993年以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统一认识放在第一位。实践证明,只有统一认识,才能上下一致,齐心协力,最终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因此,要抑制经济增长速度的进一步回落,并最终实现经济的适度快速增长,也必须统一认识,保证各方面政策着力点相一致,形成合力。当前要坚持稳中求进的指导思想,特别是要在“进”字上下功夫。抓好“进”,就是国有企业改革要有新的突破,经济结构调整要有新的进展,继续保持经济适度快速增长。同时,通过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为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2.在审慎地使用金融工具的同时,加大使用财政工具的力度
近年来,由于财政状况不佳,宏观调控政策往往更多地使用金融手段。事实上,财政手段对宏观调控的作用不可低估,而且在经济收缩时期,扩大政府支出是刺激投资需求、扩大社会总需求的重要途径。财政工具相对于金融工具可控性较强,利用财政手段发债筹资,容易做到专款专用。目前我国财政赤字仍处于国际通用警戒线以内,如果考虑预算外收入,则国家财政赤字并不太高。而且,近年来财政收支状况有所改善。针对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回落较大的情况,有必要扩大政府支出,增加政府投资。当前尤其要利用降息后融资成本降低的有利时机,增加发行政府债券规模,筹措资金,增加基础设施和城市公用设施投入,如城市的地铁、饮用水工程,输变电设施,中西部地区的道路和电力项目等。只要把好审批关,一般不会导致重复建设。
3.合理引导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在市场需求的约束作用不断增强的条件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直接,越来越重要。扩大消费需求,才能从根本上促进生产规模和投资规模的扩大,带动经济增长。进入90年代,消费热点逐步分散,就单个商品而言,已经很难形成象80年代家用电器那样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了。同时,城镇居民收入分配逐步拉开档次,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内容和消费时段上出现的较大差异,也使80年代的那种排浪式消费时过境迁。而同时,以“住、行”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升级还在孕育之中。我们必须在政策上适应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的变化,合理引导消费,当前尤其要重视研究和推行信用消费,扩大消费信贷规模,以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目前我国消费信用和生产信用不对称,既影响了消费结构升级,也影响到产业结构升级和生产规模的扩大。从实际操作看,消费信贷的风险明显小于对生产企业的贷款,对于启动市场,刺激生产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发展消费信贷,是新形势下增强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的重要途径。
4.重视就业和再就业问题,开辟新的就业渠道
现阶段我国国有企业减员增效,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释放,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下降等,使就业面临严峻的形势。同时,相当数量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当前全国下岗职工1000多万,再就业任务繁重。当前解决就业和再就业问题,一方面,要通过适度扩大投资需求,发展生产来缓解就业压力;另一方面,要开辟新的就业渠道。其措施有:政府组织下岗职工兴建城市公用设施,植树造林,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鼓励下岗职工兴办各类经济实体,政府给予必要的支持;积极扶持城镇集体经济、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鼓励职工自谋就业门路;鼓励从农村分流出来的劳动力离土不离乡,兴办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体;政府加大对农林水利工程的投入,容纳一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等。从长期而言,还要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化进程找出路。
5.在积极培育大型企业集团的同时,充分重视小企业的发展
大企业和大型企业集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要增强国际竞争力,也需要培育跻身世界经济舞台的大企业集团。但是,一个时期里,大家对“抓大”比较重视,不少地方组建大企业集团热情很高;对“放小”或是放任自流,任其自生自灭,或是不问具体情况,全盘搞股份制。“抓大放小”不是只发展大企业,不发展小企业。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小企业经营灵活,在适应市场变化,抵御经济波动方面比大企业更有优势;小企业为大企业配套服务,可以提高社会分工和专业化水平;最为重要的是小企业进入门槛低,吸纳劳动力多,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吸纳的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75%以上,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渠道。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小企业的发展问题。“放小”是体制上的放活,既不能一放了之,撒手不管,也不能简单从事,“一股到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针对小企业产权结构的不同情况,制定包括股份合作制、租赁、承包经营和出售等各种有效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在融资渠道等方面对小企业提供帮助;鼓励小企业发展与大企业配套,建立稳定的经济技术合作关系;支持小企业发展专业化生产,成为“小而专、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小巨人等。
标签:城市经济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宏观经济论文; 社会结构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扩大内需论文; 消费社会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消费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