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中的现实与想象_苹果树论文

童话中的现实与想象_苹果树论文

童话故事中的现实与想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童话故事论文,想像论文,现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老师:

您好!我女儿今年5岁,平时喜欢听故事,我也经常会给她阅读一些比较优秀的文学作品。

最近,我给女儿读了一个(苹果树)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小乌龟种了棵苹果树,第一年苹果树长大了,第二年苹果树长粗了,第三年开花结果了,他为了让远方的爷爷也吃到苹果,就把苹果树挖出来,背在肩上,爬着爬着,花瓣飘下来,苹果树开花了;爬着爬着,小乌龟觉得苹果树越来越重了,还闻到了一阵阵香味;终于爬到爷爷家,苹果成熟了,他们一起吃到了甜甜的苹果。读完故事,我像往常一样给女儿提了几个问题来帮助她理解这个故事:小乌龟种的是什么树?为什么小乌龟要把苹果树背在肩上?苹果树上掉下来的是什么?苹果怎么变红了?最后小乌龟重新又种下了苹果树吗?女儿看着画面一一作了回答。正当我满意于女儿的回答时,女儿却向我提出了一个疑问:“妈妈,我有一个问题,苹果树从泥土里挖出来会不会死掉?”

我一愣,苹果树死了,那这个故事还有什么意义呢?!但女儿的问题也没错呀。我也知道童话故事是文学艺术作品,充满美好的幻想,可以违背常理,但这样的道理怎么让孩子懂呢?

我还有一个在生活中一直让我困惑的问题。平时我们经常教育孩子要爱护小动物,因此每次我买回鲜鱼准备做菜的时候,女儿总会问:“我们都要爱护小动物,那为什么还要吃鱼呢?”我也会给她讲一堆人体需要营养的道理,但总觉得有点难自圆其说的味道。

我不知道再次碰到上述问题时,怎么处理会更好些?

江苏读者 奚芳

奚女士:

您好!能从您女儿可爱的童心童语中感受到儿童世界的美好、善良与纯真。在童稚的心灵里,童话故事中“善”、“美”的主题和文学想像,往往容易与现实世界的“客观”、“道理”混淆,从而引起孩子认识与情感上的矛盾与冲突。这是因为,幼儿的心理与思维水平正处于主客观世界相互渗透的阶段,这使他们在欣赏童话故事时,往往会先根据现实生活经验或依靠成人的经验来判断其是否可信,并作为接纳故事的心理基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超越现实,去感悟童话意境的神奇与想像。因此,我们看到丁孩子可能用现实生活经验和童话经验相互质疑。这样的疑惑直接影响着孩子对故事的采信程度,也影响着孩子对故事主题、情感的感悟和接受。

我们知道,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在写作童话故事时,会依据孩子的理解和想像特点,既注重童话故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又充分遵循其本身的文学逻辑,满足小读者精神层面的梦想与追求,这样营造出的童话的独特意境,才会有打动一代又一代孩子(甚至是成人)心灵的魅力。

童话中的角色形象与故事素材源于现实生活,读来有真实可信的感觉,才有利于使孩子相信童话的故事背景,架设起童话故事与小读者心灵相通的桥梁。但童话故事的情节推进与变化又必须遵循“变不可能为可能”的想像逻辑,才能满足孩子自由想像的心理与情感需求,这是童话故事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的魅力所在。

那么,怎样才能帮助孩子相信童话故事的现实背景,进而沉浸在童话想像与美妙的意境中呢?您采取的故事讲述后的提问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提问的目的应该是支持孩子对故事情感的体验,支持孩子对童话主题的感悟,支持孩子的想像。我们一起来分析您所提的五个问题。其中,“小乌龟种的是什么树”,“苹果树上掉下来的是什么”,“最后小乌龟又种下了苹果树吗”,这三个问题指向故事中的某一个具体事物,孩子只要用名词或短语来回答就足够了。而“苹果怎么变红了”,这样的问题只指向于故事语句的复述。只有“为什么小乌龟要把苹果树背在肩上”,指向对故事情感的感悟。这五个问题过于局限在故事规定的现实情境和画面中,限制了孩子的想像,不利于使孩子超越现实世界而进入想像世界,较难实现童话故事支持孩子情感与想像发展的价值,还容易让孩子纠缠在故事背景是否可信的疑问中。

我们建议父母尝试这样的提问,帮助孩子架设故事的现实背景与童话的想像意境之间的桥梁:小乌龟看到苹果树就要开花结果了,他想到了什么?小乌龟往爷爷家爬的路上,他看到了什么,背上的感觉怎样,闻到了什么,他背上的苹果树有什么样的变化?小乌龟和爷爷一起吃苹果时,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在这三个问题中,第一个问题指向这一童话所传递的“惦念”、“共享”这一爱的主题,鼓励孩子在复述童话故事的优美语句的同时,感受小乌龟的思想与情感世界;第二个问题侧重让孩子感悟童话情节里描绘的苹果树,在慢慢爬向爷爷家的小乌龟背上渐渐长大、成熟的神奇,并体会这一童话故事用营造模糊时空、描绘多种美好感觉,来表现成长与成熟、努力与期待的过程:第三个问题支持孩子更深切地体验亲爱温暖的感情,并产生心理与情感共鸣。

而当孩子对童话的现实背景产生了质疑,父母就要利用故事的原有情节,引导他们主动想像出合理的解释。如针对您女儿的疑问,您可以对她说:“是啊,你说的很有道理!不过故事里的小乌龟确实把苹果树活生生地背到了爷爷家,他还和爷爷一起快快乐乐地吃苹果呢。那我们来想一想,小乌龟用什么办法挖出了苹果树而没让苹果树死掉呢?”这段话的第一层意思充分肯定了孩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质疑的精神,第二层意思再次肯定了童话故事本身的可信,第三层就是引导孩子在既定的情境下进行大胆而合理的想像。相信孩子会在这样的引导下,自由想像出既在情理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的美妙解释。这将是一个多么好的鼓励孩子充分发挥想像的机会呀!

说到您的另一个疑惑,即孩子用童话经验或者是以往的学习经验来解释当前的现实,比如因为童话里的小鱼是那样的善良可爱,于是不忍心看到宰杀活鱼并吃掉它;或者他们用从父母的日常教育中获得的爱护大自然、善待生命的经验,来质疑当前宰杀烹制生鲜菜肴的现实,这一情景在生活中是常常出现的,也的确比较难向四五岁的孩子解释清楚。但如果孩子已经关注到这个问题,父母要正面回答:“这是专门养来吃的鱼,这样会使我们得到营养,身体就会健康,它可不是故事里的小鱼,也不是要保护的野生鱼。”这样清晰的回答会给孩子一个合理解释,让她释然。否则,可能会使孩子在食用的同时产生负罪心理,觉得自己或父母像故事里凶恶的野兽一样坏,也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不再吃这类食物,这将影响全面、均衡营养的摄入。另外,也建议父母在宰杀活鸡活鱼时,尽量不当着幼小孩子的面进行。随着孩子的长大;他们慢慢会明白保护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养殖食用之间的不同。

标签:;  

童话中的现实与想象_苹果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