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_夏玲玲,王光正

湖北省竹山县人民医院 442200

摘要:目的:对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予以探讨。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64例,其中包含有轻伤患者与重伤患者,对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等进行测定,在为患者开展6个月的治疗之后,依据患者的GOS评分,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对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Fbg、APTT、PT等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随着患者颅脑损伤病情的加重,Fbg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D-二聚体、APTT、PT表现出上升趋势;在为患者开展6个月的治疗之后,GOS评分处于1~3分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GOS评分为4~5分的患者,并且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并且异常程度与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具有密切的联系,这能够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关键词: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D-二聚体

对于急性期颅脑损伤患者来说,其体内的血液变化是非常复杂的,由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下,其血液存在血流减缓与血液粘稠的特点,很容易导致血栓的形成,会导致患者由于出现脑组织微循环障碍导致其脑损伤的加重,通过开展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研究,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断提供有力依据是非常必要的[1]。本文就主要针对此予以简单分析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264例,其中包含有男性患者160例,女性患者104例,患者年龄处于15岁到75岁之间,平均年龄(38.5±3.5)岁。在患者入院之后为所有患者开展脑CT检查,对患者的GCS评分进行观察记录,其中GCS评分处于3~8分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共有139例;GCS评分处于8~15分为轻型颅脑损伤患者,共有125例。

并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开展健康体检的正常人100例,将其作为本次研究中的健康对照组。

1.2 方法

为所有入院患者抽取肘静脉血标本,将其注入到硅化试管当中,并应用109mmol/L枸橼酸钠进行抗凝处理,其中枸橼酸钠与患者血液的混合比例为1:9,检查并记录患者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bg)、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等凝血常规指标。应用全自动血凝仪对患者的D-二聚体实施检测,若患者的APTT超出正常对照组10秒以上,则判断为APTT异常;若患者的PT超出正常对照组3秒及以上,则判断为PT异常[2]。

在为患者开展6个月的治疗之后,对患者的GOS评分随访,其中5分表示恢复良好;4分表示中等残废;3分表示重度残废;2分表示植物生存状态;1分表示死亡。若患者的GOS分值为4~5分,表示患者的预后良好;若患者的GOS分值为1~3分表示患者为预后不良[3]。

1.3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相关数据的处理应用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17.0实施处理,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计量资料应用来进行表示,实施t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颅脑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Fbg、APTT、PT等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随着患者颅脑损伤病情的加重,Fbg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D-二聚体、APTT、PT表现出上升趋势。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 讨论

颅脑损伤患者会由于血脑屏障功能及脑组织破坏,导致大量的凝血物质进入到血循环当中,使得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大脑长期处于高凝状态下,很容易形成血栓,积极为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开展凝血常规检查非常的必要[4]。

本次研究中通过对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由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不同,患者的凝血常规检查项目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纤维蛋白原,其作为凝血因子,在血浆中的含量非常的丰富,处于急性期的颅脑损伤患者的纤维蛋白原含量非常容易升高;D-二聚体作为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一旦患者体内有血栓形成,机体的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就会被激活来溶解血栓,就会导致出现继发性纤溶,这是一种能够证实患者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指标[5]。

综上所述,本次研究中,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颅脑损伤患者的D-二聚体、Fbg、APTT、PT等指标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相比具有明显的差异,并且随着患者颅脑损伤病情的加重,Fbg表现出下降趋势,但是D-二聚体、APTT、PT表现出上升趋势;在为患者开展6个月的治疗之后,GOS评分处于1~3分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高于GOS评分为4~5分的患者,并且P<0.05。由此可见,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通常存在凝血功能异常,并且异常程度与患者的颅脑损伤程度具有密切的联系,这能够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诊治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李钢,徐如祥,柯以铨,等.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20(5):89-90.

[2]谢淑贤,何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的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国医药指南,2014,30(7):456-458.

[3]谢方民,姬广福,李和,等.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指标和D-二聚体变化临床观察[J].泰山医学院学报,2010,25(5):671-673.

[4]张均迈.急性颅脑外伤后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变化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15(12):201-203.

[5]夏蓓南.DIC评分法在儿童急性颅脑损伤后凝血状态研究中的应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8(11):123-125.

论文作者:夏玲玲,王光正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5

标签:;  ;  ;  ;  ;  ;  ;  ;  

颅脑损伤急性期凝血常规及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观察论文_夏玲玲,王光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