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水环境审计现状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策论文,水环境论文,现状分析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对水环境审计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结合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从环境视角开展审计活动的指南》对环境审计的定义和其他各国最高审计机关对环境审计的讨论与制定的有关环境审计定义的框架,并且考虑到审计署的水环境审计实践,将水环境审计定义框架界定为:水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水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水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审计活动。
一、水环境审计概述
(一)水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
1.1994年9月我国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这是我国水环境审计的雏形。其中,我国审计署提出了四个环境审计示范工程,主要是开展绩效审计,检查水污染的控制及污水处理设施资金的使用情况。
2.2003年6月,我国审计署成立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这是我国政府开展水环境审计所成立的协调组织。
3.2004年,审计署组织了对太湖、淮河、辽河和海河4个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审计。这是我国水环境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4.2005年2月,环境审计协调领导小组提出《关于2005年至2007年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这为开展水环境审计形成了一个基本的蓝图。
5.随着我国政府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我国水环境审计的范围、内容也在不断地加以丰富。
(二)进行水环境审计的重要意义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审计科学发展。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开展水环境审计不仅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与措施,同时也是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与义务。加强环境审计监督,维护环境安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以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2.这是牢固树立“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需要。2010年5月4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之后国务院召开全国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部署和安排。这表明开展水环境审计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最好体现,通过审计监督,揭示了节能减排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将会督促相关部门、单位加强整改,强化责任。
3.这是贯彻落实审计署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要求的需要。2009年9月,审计署下发了《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资源环境审计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发展目标及审计工作重点。2010年6月,审计署下发了《审计署关于深入贯彻国务院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认识加强节能减排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从现有的基础做起,从相对熟悉水污染防治审计或审计调查做起,深化水环境审计的内容与方法,培养资源环境的审计人才,扩大环境审计领域,从而推动整个资源环境审计发展。
二、我国水环境审计现状与分析
我国的水环境审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近年来虽有一定的发展,但大多为政府水环境审计项目,内部水环境审计和独立水环境审计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下面从审计动因角度对我国水环境审计的现状进行剖析。
1.政府水环境审计的推动力有限。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陆续开展了一些水环境审计项目,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政府水环境审计项目无论是在数量、范围、技术上看,还是在效果上看都是有限的,这种状况根源于以下两点不足。
(1)社会公众对开展政府水环境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我国目前虽然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但贫困对人们的伤害更大,人们摆脱贫困的渴望远远大于保护水资源的渴望。所以,相对于保护水资源来说,社会公众更加关注经济的发展,有时甚至误将保护水资源和发展经济对立起来,对一些污染水资源的现象采取默许容忍的态度。
(2)现行制度使得政府对水环境审计的需求不足。我国的管理中央集权式的形式,对社会具有强大的控制力量,主要是自上而下的监督力量,水环境保护的任务可以在政府的控制下由专门行政机关去完成。但是,利用审计机关的监督职能,不但不能解脱政府的环境受托责任,反而容易引起社会对政府的不满,从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因此,政府对水环境审计的需求并不是很迫切。
2.内部水环境审计缺乏推动力。目前,我国的内部水环境审计基本上是一片空白,其主要原因是来自水环境方面的经营风险不大,水环境问题尚不能构成企业的主要问题,所以不用通过审计手段来解决。其中,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水环境保护法规既不健全也不规范。例如,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针对有些项目的收费标准偏低,从而导致有些企业宁愿多交排污费,也不愿意投入资金治理水污染,更没有加强水环境管理、开展内部水环境审计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外部的水环境保护压力不足。
3.独立水环境审计的推动力空缺。独立审计的重要职能是鉴证企业公开信息的可靠性,从而增强这些信息的有用性。至今,我国独立水环境审计的发展停滞不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企业的水环境信息对社会公众来讲重要性不大及有用性不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的资本市场至今尚不完善,投资主体也不成熟,并且存在着很强的投机心理,有些投资者甚至不注意企业的财务报告,因此对水环境审计信息的要求也就不高。二是我国现在的独立审计市场比较混乱。完善独立审计市场并充分发挥独立审计的基本作用成为投资者对独立审计的第一要求,而开展独立环境审计只能是相对次要的要求。三是企业的环境形象与环境信息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来说并非关键问题,企业通过独立水环境审计改善环境形象、提高水环境信息质量获得利益的积极性本来就不高,并且还需要支付大量审计费用。所以,企业缺乏主动要求进行独立水环境审计的积极性。
三、深化水环境审计研究的对策
(一)积极开展合作审计
合作审计必须建立协调工作机制,使参加合作审计的审计机关真正做到合心、合力、合审,进而共同营造思想认识一致、审计目标统一、组织实施同步、信息成果共享的格局。要根据环境保护跨行政区域的特点,审计机关协调相关主管部门对共同关注的流域性生态环境事项,通过平行或联合审计的方式开展审计和审计调查,并且建立协商机制,从而加强审计情况的协调、沟通和交流,进而共同研究与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加强部门协调配合,探索外部专家参与审计的办法。水环境审计涉及发改、环保、财政、水利、建设、水务、工信委(经贸)等多个单位与部门,审计机关应主动加强和相关单位、部门在工作上的沟通、协调与配合,并互相提供信息资料,及时查处典型案件,督促审计整改,从而共同推动水环境目标的实现。此外,要积极探索聘用外部环保专家、工程专家、专业监测部门与科研院校专家参与审计,提供技术指导,增强审计力量,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政策、技术等难题。
(二)加快水环境审计信息化的建设
目前水环境审计信息化建设没有进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与统一指导,所以各类水环境审计信息资源不能进行优化配置和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没有水环境审计的信息化,就不能实现动态的水环境审计与远程的水环境审计,也不能整合资源,实现数据的交互,更不能提高水环境审计质量。因此,在水环境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整合审计资源,实现科学的审计管理。
1.建立并实施水环境审计信息化应用系统、网络系统与安全系统。建立数据共享的办公与业务应用系统,应根据资源流域的整体性,把审计、环保、水利、城建、林业、农业等部门的水环境审计信息全部纳入系统中,实施水环境审计信息的全程跟踪与关联,从而提高水环境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与可行性,进而降低水环境审计风险。
2.建立水环境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水环境审计规范化建设。建立水环境审计质量控制体系,解决好水环境审计项目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把水环境审计项目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与任务进行具体的分解,并且控制好各主要环节的工作质量与责任检查。只有实现水环境审计信息化,才能实现水环境审计管理部门之间、政府各部门间与被审计单位之间信息的快速查询、归集与汇总,这样就能保证实现快速、准确和高效的服务。只有实现水环境审计信息化,才能从事后审计变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与事后审计的结合;从静态审计变为静态审计和动态审计的结合;从现场审计变为现场审计和远程审计的结合:才能更快的建立跨区域、跨部门的水环境污染防治机制与水环境审计运行体系。
(三)结合实际,以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发展水环境审计
以水环境保护的财务审计为突破口,开展环保管理与环保资金使用的合规性、合理性与效益性审计是我国环境审计的正确发展道路。因为,从以往审计发现的问题来看,对环保资金的筹集和使用都存在很多问题。一是挪用与无效使用等:二是环保贷款不规范,有的环保局在拔出环保贷款资金时,不按照规定委托银行办理,甚至有的企业即使收到了环保贷款也不做环保贷款账务处理:三是虚列排污费收支,有的将排污费列为环保贷款或其他,造成排污费大量流失。四是挤占排污专项资金。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降低了投入巨额环保资金的实际效果,更有必要通过对环保资金的财务审计进行严格的审计监督,从而使有限的环保资金发挥最大的环境效益。自我国恢复审计监督制度以来,已经在财务审计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制度与方法。我国已经开展了对国务院所属的环境保护部门、有关部门与地方政府管理的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的审计,并且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财务审计作为环境审计突破口,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环境合规性审计与绩效审计,符合环境审计自身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实际上,环境审计除了要更多地依靠环境专家进行专业性更强环境审查外,与其他已经开展的一般审计相比较而言,没有重大的差别。所以,它的发展规律也只能体现出以财务审计为基础并逐步扩展到绩效审计。
(四)建立、健全水环境审计的技术标准与水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
审计机构要进行水环境审计,需要建立、健全应遵循的技术标准,这主要是指应该建立相应的具体准则,并使其在实践上具备可行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发表的《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提出了最好的办法,它指出,要建立一套框架性的理论基础,来指导审计机关充分考虑审计的类型、审计标准的目的与来源,建立技术标准。由于水环境审计涉及的专业知识较广,我国水环境审计起步又较晚,缺乏水环境审计规范、水环境审计方法与水环境审计实务等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因此,建立健全与完善的环境审计准则目前有很大的难度。而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确定环境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应采取何种审计类型、选用什么样的取证程序和方法、审计结果怎样评价等,只能凭审计人员的职业经验来做出结论,尚缺乏权威性。由于与水环境审计相关的许多问题很难直接用经济指标进行评价,水环境审计面临的一大难题就是如何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
标签:环境审计论文; 水环境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政府审计论文; 审计准则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审计职业论文; 水污染论文; 审计署论文; 环境污染论文; 环保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