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福元[1]2003年在《冠心病存活心肌的判断及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恢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采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研究心肌存活性、预测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细胞功能恢复的可能性,与术后6个月随访结果相比较,探讨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评价心肌存活性的准确性、安全性和临床应用前景;了解冠脉介入治疗术后节段心肌和整体心功能的恢复情况。方法:冠状动脉造影确定行PCI患者36例,术前2-7天行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试验。试验前24小时停用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等影响心肌收缩力药物。测量身高体重计算体表面积。多巴酚丁胺经外周静脉用微量注射泵连续均匀推注,剂量每5min分级递增。试验前、后5min及各阶段用药3min后记录二维超声心动图、12导联心电图、肱动脉血压及心率,持续心电监护全过程;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复查静息超声心动图。依次采集左室长轴、乳头肌水平左室短轴、心尖四腔和心尖两腔图像,MO盘及Sony录像带同步记录实时超声心动图图像及并帧后图像以供分析。Simpson 法测定心功能。由同一名有经验的超声诊断科医师在不知患者任何临床资料的条件下相隔一周以上两次分析室壁运动,有差异时进行第叁次分析,取两次相近结果的平均值。以冠脉介入治疗术后6个月静息超声心动图心肌收缩运动恢复情况为标准评价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预测存活<WP=4>心肌的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完成全部研究过程患者32例,共计512个室壁节段中,15段(2.92%)室壁经多切面探测显示不清而除外本研究,介入治疗术前静息时运动异常98节段(19.14%)中,负荷试验时判断43节段存活、55节段坏死,随访时室壁运动改善45节段、无改善53节段。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对存活心肌预测的敏感性84.44%,特异性90.57%,准确性87.76%,阳性预测率88.37%,阴性预测率87.27%。无论心梗组或非心梗组冠脉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都明显改善,差异有显着性意义。收缩压和心率随负荷剂量增加而渐进性升高;舒张压在负荷剂量低于 20μg·kg-1·min-1时渐渐降低,非心梗组负荷剂量在20μg·kg-1·min-1以上时有上升趋势,但低于负荷前静息水平。负荷试验结束后5min血压、心率基本恢复。结论: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检测存活心肌是安全可行的,对存活心肌的预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联合应用小剂量和大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可提高对冬眠心肌的检出率。冠心病血运重建可改善存活节段心肌收缩,整体心功能也明显好转。多巴酚丁胺负荷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治疗决策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林涛[2]2010年在《CARTO电压标测、心肌流量储备分数和冠脉零血流压对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存活心肌的评价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CARTO电压标测、心肌流量储备分数和冠脉零血流压的计算等方法对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的存活心肌进行识别与评价。观察这叁种方法对存活心肌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为临床上评价存活心肌寻找新的方法。本研究包括:1)通过介入技术建立家猪急性心肌梗死动物模型,通过CARTO电压标测识别模型中的存活心肌并与氯化叁苯基四氮唑(TTC)染色的结果进行比较,评价CARTO电压标测识别存活心肌的准确性;2)计算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前后心肌流量储备分数(FFRmyo)的数值,通过TTC染色判断有无存活心肌,评价梗死后的FFRmyo数值对有无存活心肌的预测作用;3)计算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前后冠脉零血流压(Pzf)的数值变化,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后Pzf与存活心肌面积的关系,评价Pzf对存活心肌面积的预测价值。方法:课题第一部分:普通家猪13只,气管插管全麻后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左心室造影术,置入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堵闭血流60~90分钟,检测家猪体表心电图并重复左心室造影,证实家猪发生心肌梗死,成功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采用CARTO电压标测系统标测左心室心肌,通过电压标测出不同心肌节段的电压数值,根据电压数值识别存活心肌,在CARTO系统上用不同的颜色显示出来。标测结束后注射氯化钾处死试验动物开胸取出心脏,将心肌组织切成薄片后采用TTC染色法识别存活心肌。CARTO电压标测识别存活心肌的标准为0.5~1.5mV为存活心肌,TTC染色存活心肌呈淡红色。将CARTO电压标测的结果与TTC染色结果进行对比,以TTC染色的结果为标准,评价CARTO电压标测识别存活心肌的准确性和可行性。课题第二部分:普通家猪13只,麻醉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应用指引导管测量主动脉内压力,置入冠脉内压力导丝测量前降支远端冠脉内的压力,计录心肌流量储备分数(FFRmyo)。将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送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远端,堵闭血流60-100分钟,建立家猪急性心梗模型。模型建立后撤出球囊,重复测量计录FFRmyo,观察家猪心梗发生前后FFRmyo的变化以及梗死后的FFRmyo数值。处死试验动物,采用TTC染色法判断有无存活心肌的存在,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FFRmyo<0.75这一指标对存活心肌的预测作用。课题第叁部分:普通家猪13只,麻醉后行冠状动脉造影,造影结束后应用指引导管测量主动脉内压力,置入冠脉内多普勒导丝测量前降支远端冠脉内的血流速度,绘制舒张期的压力-血流速度坐标轴,计算零血流压(Pzf)。将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送至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中远端,堵闭血流60-100min,建立家猪心梗模型。模型建立后重复测量计算Pzf。观察梗死前后Pzf的变化。处死试验动物,采用TTC染色法识别梗死心肌与存活心肌,通过图像分析仪Image tool 3.0计算存活心肌占整个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数,观察其与梗死后前降支Pzf数值之间的关系,评价Pzf数值对存活心肌范围的预测价值。结果:课题第一部分1) 13只家猪均通过介入的方法完成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远端的封堵,其中2只家猪分别在堵闭45和65分钟时因心室颤动死亡。存活的11只家猪在球囊堵塞过程中体表心电图导联出现持续性ST段弓背样抬高>0.5mV,R波振幅降低,出现病理性Q波,左心室造影显示左心室心肌节段运动障碍,证实有心肌发生坏死,成功地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将家猪的左心室分为16个节段,11只家猪共176个节段,分别通过CARTO电压标测与TTC染色法对存活心肌进行识别并评价两种方法结果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16,P<0.001,两者的一致性较好。3)以TTC染色检测出存活心肌节段的结果为标准,CARTO电压标测检测存活心肌的灵敏度为71.8%,特异度为96.5%;准确度为93.8%。课题第二、叁部分1)11只家猪通过介入的方法成功建立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测算了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后FFRmyo和Pzf数值;2)与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前比较,模型制备后前降支FFRmyo数值均小于0.75,较心梗发生前明显降低(P<0.001),TTC染色证实模型中均有存活心肌存在,为FFRmyo<0.75可预示残余存活心肌提供了理论依据;3)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备后前降支Pzf数值较梗死前升高(P=0.038)。梗死后前降支Pzf数值随存活心肌占左心室心肌百分数升高而降低,绘制散点图可见二者呈负相关趋势。建立回归方程y=-0.764x+98.10,相关系数r=-0.879,P<0.001,提示存活心肌占左心室心肌面积的百分数与发生心肌梗死后冠脉内Pzf数值呈负相关。结论:1)运用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球囊封堵冠状动脉可成功建立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2)通过CARTO电压标测系统能够识别出模型中的存活心肌,结果安全可靠,为检测存活心肌提供了一个新的方法;3)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梗死相关血管FFRmyo数值小于0.75可能是检出存活心肌的标准,Pzf数值可以反映心梗发生后存活心肌的范围。结合这两个指标应用于临床将有助于医师在介入手术过程中对急性心梗患者心肌状况进行评价,对接受介入血运重建的急性心梗病人的临床获益进行预测。
孙宏[3]2010年在《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评价PCI术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心肌梗死(Myocardium Infarction, MI)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HD)严重类型之一,其预后与左室收缩功能密切相关。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是当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术后左室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与PCI疗效的判断关系密切。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是客观定量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最主要的参数,左室整体功能正常与否取决于左室各节段室壁运动收缩状态是否正常。当左室收缩异常的节段超过左室全部节段的10%时,将出现左室整体射血分数下降。左室节段射血分数(Regional Eject Fraction, REF)是反应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良好指标。由于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整体和局部功能严重依赖左室几何构型假设,而心肌梗死后左室重塑可造成左室形态学改变严重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并且对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只能依靠目测进行半定量估测,因此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新近发展起来的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是根据左心室实际几何形状测量计算左室容积及各项心功能参数,因而在心腔变形、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等病理状态下也能够获得准确结果。本研究即采用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技术测定左室节段射血分数来评价PCI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变化。目的应用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左室收缩功能的变化,评价心肌梗死患者左室17节段局部收缩功能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相关供血区域的关系,以及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在评价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后左室节段收缩功能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共入选26例心肌梗死患者为病变组,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 Angiography,CAG)证实均为单支病变或非梗死相关血管狭窄率小于50%的双支病变者,据此分为3个亚组:左前降支病变组、左回旋支病变组、右冠状动脉病变组。所有梗死相关血管病变明显狭窄(狭窄率>70%)的患者成功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随机选择24例健康查体患者作为正常对照组并行叁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分析左室局部收缩功能。冠心病组26例研究对象于术前、术后3个月分别依次施行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QLAB定量分析软件对叁维数据库进行定量分析,根据容积-时间曲线计算节段射血分数。结果(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前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LVEF降低,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2)PCI术后LVEF较术前显着升高(P<0.05),但LVEF仍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3)与对照组相比,冠心病患者心肌梗死部位相应节段局部收缩功能显着下降,即REF显着下降,而未梗死部位相应节段REF代偿性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PCI术后3个月REF较术前显着增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经PCI干预治疗后,梗死节段局部心肌收缩力有所恢复的同时,代偿性增强的非梗死节段室壁运动较术前有所恢复,REF较术前下降,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己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心肌梗死发生后,择期PCI能改善左室整体及局部收缩功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3月左室局部收缩功能明显改善,但并不能使所有缺血心肌收缩功能完全恢复。(2)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节段容积一时间曲线参数REF可用于评价左室局部收缩功能。(3)心肌梗死后相关节段REF降低与CAG提示梗死相关动脉(InfarctRelated Artery,IRA)供血区域高度一致。(4)心肌梗死后梗死相邻节段代偿性增高的REF在PCI术后恢复至正常。
何东[4]2007年在《磁共振多技术扫描、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和血运重建术后的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A和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对冠心病联合诊断的应用价值及磁共振多技术扫描在存活心肌血管成形术+支架术后近期疗效评价中的意义。方法:①28例冠心病患者行64层CTA及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并与CAG进行对照;②12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成形+支架术前和术后1-2周进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结果:①64层CTA与MR心肌灌注显示冠心病中、重度狭窄血管的结果与CAG比较均无明显差异;②支架术后复查磁共振,原异常灌注区、整体心功能及局部室壁运动较术前均有改善。结论:①64层CTA和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结合使用可方便、全面、准确、无创地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评估;②磁共振心脏多技术扫描可从心脏形态、运动、心肌灌注等方面对血运重建术后短期疗效随访起指导作用。
吴文霞[5]2002年在《超声组织定征彩色室壁运动声学定量技术对冠心病存活心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 1.利用超声组织定征背向散射及彩色室壁运动技术对猪慢性冠状动脉狭窄、侧支循环形成后存活心肌的检测价值。2.探讨超声组织定征(UTC)背向散射积分(IBS)技术和彩色室壁运动(CK)技术对实验动物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价值。3.利用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负荷试验(LDDSE)结合彩色室壁运动技术(CK)、背向散射积分技术(IBS)、声学定量技术(AQ)对冠心病人介入治疗前存活心肌进行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检测和预测整体心功能恢复的研究。 方法 1.健康小型猪10只,开胸放置Ameroid缩窄器,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天、3天、1周、2周、3周、4周利用超声组织定征背向散射、彩色室壁运动技术采集胸骨旁长轴、乳头肌短轴、心尖四腔、两腔的四个标准切面图像,术前、术后1周、2周、3周、4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4周处死动物做病理切片。2.HP5500型超声诊断仪及S8探头,健康雄性小猪12只,全麻下行冠脉左前降支(LAD)闭塞,分别于术前、术后1小时、2小时及1~2周获取胸骨旁左室长轴、乳头肌短轴、心尖四腔和两腔的标准切面IBS和CK图像,测定IBS值、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化(CVIB)、IBS周期变化跨壁梯度(TGCVIB)、周期变化延迟时间(DTCV)及室壁增厚率(ΔT%)的变化和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并于术后2周将猪处死制成病理切片。3.(1)对39例拟诊择期行冠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术前进行CK-LDDSE试验,通过对负荷试验的静息状态、5μg/(kg.min)、10μg/(kg.min)和停药后5min 4个时间段4个标准切面(胸骨旁长轴、乳头肌短轴、心尖四腔和心尖两腔)彩色室壁运动的分析,术后1周内、3个月左右进行随访,分别计算出室壁运动积分指数(WMSI);并以PCI术后室壁运动的恢复作为判定存活心肌的金标准,判断CK-LDDSE对PCI术后1周、3个月存活心肌预测的准确性;(2)39例欲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IBS-LDDSE试验,记录静息状态、最大负荷状态下和术后1周、3个月的四个标准切面的背向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淑图像,并阶背向抛积分的脓测定,分别测得IBS儿CVIB、 CV%、DTCV%等抛;。~活的标准为血管重建拈同一节段叫 IB% 增加 2 0儿 并计算 IBSLDDSE对存活。一测的恻性、特异性和准确 性。()对26例冠脉介入治疗前患者行AO1DDSE撇,分别i己录术前一 静息状态、最大负荷状态、踉1周、3个月的。G尖四腔的AQ图像,测 定AQ心功能锻:EDV、ESV、EF、PFR、PER、TPFR等,其中收缩功能 寸标为EF、PER,舒张功能寸标为:PFR、TPFR;。C功能贩的丰断标准:庶 血管重建概EF或PER与术前比朋明显增加。另外计算A*LDDSE对 术后不同时间整体。C功能预测的准确性。 结果1.()除1只猪由于枝术原因被剔聊卜 其余9只均成功 地建立了慢拴冠状动贼窄侧脓蝴;其中 5只为右冠状动毗势 型,2只为均衡型,2只为左羌o次动凡扣比势型。uX内径为门.58 t O.28) mm。踉1周时无完全闭塞,有2只乃%以上狭窄(”0%狭窄1只人 可见前降支uAD)第吩角支0)远端与LCX ihia之间非常晌的 小侧支显影;2周时,有2只小涨生完全闭塞,乃%以上狭窄4只卜90% 狭窄2只),造影可见病变处细小血管与辅血管分支或主干相通,病 变以远血管显影浅淡、延迟3周时有5只发生完全闭塞,4只狭窄刀% 卜”%狭窄2只),可见不同潍的侧脓环建立,LCX M通郝d支 逆灌注;4周时与3周无明显差异。 门)背向 积分驰的变化:IBS%变化:术后 1天与术前比较 变化不明显,3天明显升高(RO.05),l周后砂u最大值,2周时与术。后1周相比明显下阑八0.05),但与拈3杉附无明显差异(A0.05);、3周时IBS%继续下降,与4周时无明显差异,但与术洲盯,有统计学 差异(AO.口5)。。CVIB的变化:术后 1天变化不明显(ho.05),3天开始明显下降, 与术前、垢1天比较,尸均<口.05,踉1周进一步降奶在uAN氏2 周开始明显踉,3周和步踉,4周贩最明显,跪1、2、3、4 周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尸均叩.05)。 CVIB%变化:柏IKlwxl* 下降,与术前比贩明显差异(ho.05), 3天明显下降,1周时站U最低值,2周时椭腴;与 1周时有统计学 4 南京医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差异(八0.05),3周时明显贩,与4周晰盯匕无明显差异(h0.05)。 左室后壁增厚率的变化卜 T们为:站 Iki 显着变化(H 0.0 5), 3天开始发生明显变化(HO.05),1周达多最低值,2周与1周无明显 改变(HO.05),第3周与前两周、术前均有差异(P均删.0n,而与术一 后3天无差别,第4周与始3
靳志涛[6]2013年在《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围手术期安全性和长期疗效;分析影响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评价EuroSCORE和Gensini积分在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近远期疗效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5年2月~2012年2月期间,在我科行PCI治疗的LVEF≤50%的冠心病患者,分为40%<LVEF≤50%组和LVEF≤40%组,收集两组患者住院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超声心动图指标、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并计算EuroSCORE、Gensini积分;记录患者住院期间不良事件,并进行电话随访;根据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冠心病合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411例LVEF降低的冠心病患者均完成了临床随访,随访时间为(962±593)天,平均年龄(61.45±12.42)岁,男性338例(82.24%),女性73例(17.76%),男女比例为4.63:1,男性构成比明显占优势。结果显示除左心室后壁(LVPW)厚度、室间隔(IVS)厚度无统计学差异外,两组超声心动图各径线指标均存在显着差异,LVEF≤40%组人群的心腔显着扩大,LVEF≤40%组EuroSCORE为(7.17±3.36),高于40%<LVEF≤50%组;LVEF≤40%组Gensini积分为(85.53±46.31),高于40%<LVEF≤50%组的(75.31±40.61);总研究人群COX回归分析显示LVEF(β=-0.071, p=0.000,OR=0.931,95%CI:0.897-0.966)、内生肌酐清除率(β=-0.018, p=0.000,OR=0.982,95%CI:0.973-0.992)、血红蛋白浓度(β=-0.022, p=0.004, OR=0.979,95%CI:0.964-0.993)为保护性因素;高龄(β=-0.051, p=0.000, OR=1.052,95%CI:1.028-1.077)、NYHA心功能分级(β=0.325, p=0.028, OR=1.384,95%CI:1.036-1.850)、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356, p=0.023OR=1.428,95%CI:1.051-1.939)、Gensini积分(β=0.007, p=0.011, OR=1.007,95%CI:1.002-1.012)是影响本研究人群的远期生存率的主要危险因素;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LVEF≤40%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86.4%、71.9%、68.9%;40%<LVEF≤50%组患者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96.1%、92.9%、91.7%;LVEF≤40%组患者中完全血运重建人群在24个月后获益显着;ROC曲线显示住院期间EuroSCORE曲线下面积为0.793,Gensini积分曲线下面积为0.619,P<0.01,远期ROC曲线显示两种积分曲线下面积接近,EuroSCORE对远期生存率的预测价值降低。结论:LVEF分层对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PCI术后的远期预后有指导意义;LVEF≤40%患者进行完全血运重建在24个月后有显着获益,提示LVEF≤40%患者应尽量进行完全血运重建;EuroSCORE对住院期间事件的预测价值较远期预测价值更有意义。
谢博洽[7]2012年在《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测量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右心功能参数(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左、右心室射血分数),测定两种方法的相关性和一致性,评价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的准确性。方法:采用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和心脏磁共振成像,对32例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男性24人,女性8人,平均年龄51±14岁)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测定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以及左、右心室射血分数,比较两种显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一致性。结果: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所得左、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及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88ml±68m1;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229m1±68ml;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17ml±37ml;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70ml±36m1)均低于心脏磁共振检查(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216m1±70ml;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261m1±69ml;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144ml±37ml;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195m1±37m1;p均<0.001)。尽管两种方法在测算左心室射血分数之间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19%±7%与19%±7%; p=0.23),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所获得的右心室射血分数却高于心脏磁共振检查结果(32%±9%与26%±6%;p<0.001)。相关性分析显示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左、右心室容积及左心室射血分数测定方面相关性良好(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0.83;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0.88;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r=0.86;右心室收缩末期容积:r=0.86;左心室射血分数:r=0.89;p均<0.001),而在测量右心室射血分数时两种方法的相关系数较低(r=0.62;p<0.001)。通过分析左、右心室容积大小差异(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对两种方法测量右心室功能参数结果间偏差的影响发现,当左、右心室容积大小差异较大时,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更容易低估右心室舒张末期及收缩末期容积(r=0.61;r=0.68;p均<0.001),进而高估右心室射血分数(r=-0.55;p<0.001)结论: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与心脏磁共振成像在测定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功能参数方面相关性良好,但在左、右心室容积差异较大的情况下,应谨慎参考门控心血池断层显像获得的右心室功能参数。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通过对冠状动脉进行血运重建,改善存活心肌的血流灌注,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在于:(1)采用一种新的、更为简便的、结合了心肌存活程度与存活范围的半定量评分方法——心肌“存活指数”,评价99mTc-MIBI/18F-FDG SPECT检测存活心肌,并探讨存活指数与CABG术前左心功能及术后短期恢复的关系。(2)进一步探讨在该评分系统下,3支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以及左心室5局部心肌(心尖部、前壁、间壁、侧壁、下后壁)的存活状态,及与CABG术前左心功能及术后短期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0年1月1日至2005年12月31日间,在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且术前进行了99mTc-MIBI心肌灌注/18F-FDG心肌代谢SPECT检查、有明确心肌梗死病史的冠心病患者。排除合并心脏肿瘤、室壁瘤形成并且进行了室壁瘤切除手术、合并严重的心脏瓣膜病且进行了瓣膜置换术、CABG不成功、术后院内死亡患者。综合99mTc-MIBI心肌灌注和18F-FDG心肌代谢SPECT图像结果,对所有患者的17个心肌节段进行半定量评分(0=灌注、代谢正常;1=灌注-代谢不匹配;2=灌注-代谢部分不匹配;3=灌注-代谢匹配),并计算出总体心肌“存活指数”(17节段分值总和/17),3支冠状动脉支配区心肌“存活指数”(各支配区节段分值总合/对应节段数)以及左心室5节段心肌“存活指数”(各区域节段分值总合/对应节段数)。分析上述各项心肌“存活指数”与CABG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术后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辅助通气时间以及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并发症之间的关系。结果:共67例患者入选(男性60人,女性7人,平均年龄63±10岁)。患者的总体心肌“存活指数”为0.68±0.43。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支配区的心肌“存活指数”分别为0.83±0.74,0.30±0.68及0.85±0.89。左室心尖部、前壁、间壁、下后壁、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分别为1.84±1.23,0.67±0.84,0.61±0.91,1.05±1.10,0.30±0.68。相关性分析发现,总体心肌“存活指数”与术前LVEF(r=-0.67, p<0.001)、LVEDD(r=0.66, p<0.001)以及术后ICU观察时间(r=0.56,p<0.001)、辅助通气时间明显相关(r=0.51,p<0.001)。且出现术后低心排、并发症患者的总体心肌“存活指数”明显高于未出现低心排、并发症者(0.91±0.42与0.56±0.38,p=0.002;0.86±0.43与0.57±0.39,p=0.006)。进一步分析发现,前降支、右冠状动脉支配区以及左心室前壁、下后壁的心肌“存活指数”与术前LVEF及LVEDD明显相关(p均<0.05),而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支配区以及左心室前壁、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与术后ICU观察时间和辅助通气时间密切相关(p均<0.05)。对比出现和未出现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以及并发症患者的局部心肌“存活指数”证实,前者的回旋支供血区域,即左心室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明显高于后者(p均>0.05);。结论:通过99mTc-MIBI心肌灌注/18F-FDG心肌代谢SPECT显像和心肌“存活指数”评分方法,可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存活心肌评估,而总体心肌“存活指数”与患者CABG术前心功能以及术后短时间内恢复情况密切相关。此外,3支冠状动脉供血区域以及前壁、侧壁的心肌“存活指数”也是影响患者恢复的重要因素。
李丹[8]2006年在《冠状动脉闭塞血运重建术后存活心肌对心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采用~(99m)Tc-MIBI结合~(18)F-FDG心肌代谢的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方法检测存活心肌节段及存活心肌对血运重建术后心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30例(男25例,女5例)冠状动脉至少有一支完全闭塞拟行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分别于血运重建术前、术后6月行~(99m)Tc-MIBI结合~(18)F-FDG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方法检测存活心肌;在静息状态下静脉注射~(99m)Tc-MIBI和~(18)F-FDG,30分钟后进食脂肪餐,1小时后采集图像。根据灌注代谢情况来评价存活心肌的节段,将左心室分成16个节段,术前心肌灌注代谢均减低者为无存活心肌,心肌灌注减低而代谢正常者为有存活心肌,并记录存活心肌节段数量。通过超声心动图和运动试验评价术前、术后患者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1.与冠状动脉介入术后6月超声心动图结果相比,~(99m)Tc-MIBI结合~(18)F-FDG双核素心肌灌注代谢显像检测存活心肌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87%。2.有存活心肌的患者血运重
王莹[9]2010年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99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mTc-MIBI)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MPI)在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前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拟行CABG手术的冠心病患者22例,术前2周内分别行门控静息(REST)/腺苷(ADE)负荷或REST/硝酸甘油(NTG)介入G-MPI显像,同期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将静息G-MPI显示有2个以上(>2个)心肌节段为放射性缺损区的患者,采用REST/NTG介入两日法进行显像,共12例归为A组;对静息G-MPI显示有2个以下(≤2个)心肌节段为放射性缺损区的患者,采用REST/ADE负荷两日法进行显像,共10例归为B组。对入选患者在手术成功后6-12月间分别进行REST/ADE负荷G-MPI。采用20节段5分制(0~4分)目测半定量及定性分析,比较CABG手术前后缺血心肌节段的变化,计算CABG手术前后每个心肌节段的SS、RS或NS评分,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评价G-MPI在判断CABG术的疗效、预后等方面的的价值。结果1. 22例患者66支冠状动脉中,CAG阳性57支,阴性9支。在CAG阳性的57支冠脉中,静息MPI显示50支冠脉供血区心肌灌注异常。CAG阴性的9支冠脉中有1支冠脉供血区心肌灌注异常。G-MPI诊断CHD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60,P<0.01)。2.术前22例患者静息G-MPI显示167个心肌节段血流灌注异常,术后有87个心肌节段血供有所恢复,总改善率为52.09%(87/167)。心肌放射性减低节段和缺损节段改善率分别为55.71%(78/140)和33.33%(9/27),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43,P<0.05)。REST G-MPI下,术前每例患者平均放射性减低及缺损节段数分别为(7.27±2.62)个和(1.36±2.56)个,术后分别为(5.63±3.47)个和(1.13±2.82)个。比较手术前后平均放射性减低节段数,其差异有显着性(t=2.705,P<0.05);平均放射性缺损节段数无统计学差异(t=0.470,P>0.05)。3. B组可逆性缺损(RD)节段改善率为76.34%,固定性缺损(FD)节段改善率为20%,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08,P<0.05)。4. 12例行REST/NTG介入MPI患者,术前REST G-MPI显示24个梗死节段中,NTG介入后有7个心肌节段改善,CABG术后REST G-MPI有8个心肌节段改善,一致率为87.5%;81个缺血节段中,NTG介入后有29个心肌节段改善,CABG术后REST G-MPI有43个心肌节段改善,一致率为67.44%。NTG介入G-MPI检测缺血区内冬眠心肌节段与术后REST G-MPI显示的冬眠心肌节段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P=0.027<0.05)。5. CABG手术前后心功能参数改善,手术前EF、EDV、ESV分别为(45.82±15.69)%、(119.27±76.23)ml、(73.86±68.88)ml,术后分别为(52.23±18.48)%、(93.14±63.06)ml、(53.41±50.97)ml,3个参数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CABG是治疗CHD的一种有效方法;2. G-MPI诊断CHD与CAG有较好的一致性。CABG术前G-MPI可正确提供心肌缺血及梗死的部位、范围、心功能参数及估测CABG治疗效果,为CABG病例选择提供依据;3. REST/NTG介入G-MPI在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前鉴别和评估存活心肌有一定的临床价值;4.通过术前和术后G-MPI的对比,可以较好的评价CABG疗效。
杨滔[10]2014年在《心肌瘢痕化对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外科治疗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迄今为止,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存活心肌的多少来预测心肌再血管化后的心功能改善,鲜有研究通过瘢痕心肌的多少来探索心功能的改善与提高。本研究拟探讨对比剂延迟强化磁共振显像(late gadolinium-enhanced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GE-CMR)在预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心功能改善方面的预测价值。方法:2009年11月至2012年9月期间,63例合并心功能不全的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我院心外科成人外科中心于术前行LGE-CMR检查,以了解基线心功能情况以及瘢痕心肌大小。所有患者均行首次单纯CABG,术后6个月再次行LGE-CMR检查以评价心功能改善,同时行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检查,了解桥血管通畅情况。然后对影响整体心功能改善的诸多变量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11例患者被排除于数据分析之外,包括6例桥血管闭塞,3例拒绝复查,1例在术后安装了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1例术后死亡。最终纳入52例患者进行分析。基线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为(32.7±9.2)%,术后6个月提高至(41.6±11.0)%。所有52例患者中,整体心功能改善的患者32例(LVEF增加≥5%),心功能未改善的患者20例(LVEF增加<5%)。基于美国心脏病协会(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AHA)的17节段分析方法,我们共分析了884个心脏节段,其中688个(77.8%)心脏节段于术前被确定为运动功能不良。CABG术后6个月,305个(44.3%)节段显示出了功能改善。对于存活心且儿以及正常心肌(即LGE≤50%),291/467(62.3%)个节段显示出收缩功能改善,而瘢痕心肌(即LGE>50%),仅14/221(6.3%)个节段有功能改善(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瘢痕心肌节段数是预测患者心功能改善与否的唯一独立影响因素(0R=2.864,95%CI1.172-6.996,P=0.02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显示瘢痕心肌节段数≤4可以很好地预测患者心功能改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5.0%和87.5%[曲线下面积(areaunder curve, AUC)=0.91,P<0.001],且瘢痕心肌较存活心肌而言,能更好地预测心功能改善与否(AUC0.91vs0.65,P<0.001)。然后,所有患者依据瘢痕心肌节段数分为两组(瘢痕心肌节段≤4,n=31和瘢痕心肌节段>4,n=21)。本研究的随访中位时间是14.0个月(6-38个月),无一例失访。随访期间,瘢痕心肌节段数≤4的患者中有1例发生非致命性MI,瘢痕心肌节段数>4的患者中有1例因心衰再入院治疗,1例再发心绞痛,2例发生了室性心律失常。Kaplan-Meier生存曲线证实瘢痕心肌节段数≤4的患者的无心血管事件的生存率明显优于瘢痕心肌节段数>4的患者(96.8%vs81.0%,log-rank检验,P=0.020)。结论:1.基于LGE-CMR检查的瘢痕心肌节段数可以很好地预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外科心肌再血管化后的心功能改善情况。2.通过AHA的17节段分析法我们发现,瘢痕心肌节段≤4的患者的心功能于术后会有明显改善,而瘢痕心肌节段>4的患者的心功能改善不明显。3.本研究的结果将帮助心血管外科医师判断冠心病心功能不全患者中哪一类最有可能从CABG中获益。目的:已有文献表明,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和左室容积可以影响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与预后。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飞速发展,运用对比剂延迟强化心血管磁共振显像(late gadolinium-enhanced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GE-CMR)对瘢痕化心肌的半定量测量已成为可能。目前,大多数临床研究采用存活心肌的多少来预测缺血心肌再血管化后的心功能改善以及长期预后,鲜有通过瘢痕心肌来探索患者术后生存的研究。本研究拟探讨由LGE-CMR评估的瘢痕心肌组织与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 CVEs)之间的关系。方法:2009年4月至2013年5月期间,140例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我院心外科成人外科中心于术前行LGE-CMR检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状况、心室大小以及心肌瘢痕化程度,并以美国心脏病协会(AHA)推荐的心脏17节段分析法对所有节段心肌的延迟强化情况进行半定量评分。所有患者均行单.纯CABG术,记录手术结果,并于术后定期进行随访。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讨诸多临床及LGE-CMR变量与近远期CVEs之间的关系,同时找出影响CABG术后CVEs发生与否的危险因素。结果:排除6例失访患者,最终134例患者进入数据分析。CABG术后1例患者因低心排综合征而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IABP)治疗,2例患者因循环衰竭死亡。平均随访时间为29.2±13.0个月,随访期间发生CVEs的共11人(8.3%),包括因心衰再入院治疗4例,心绞痛复发3例,室性心律失常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各2例。我们依据围术期和随访期间是否发生CVEs将所有患者分成两组:即发生CVEs的患者(14例)和未发生CVEs的患者(120例)。单因素分析表明: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 LVEDVI)、左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volume index, LVESVI)、受累心肌节段数、瘢痕心肌节段数、LGE总分、NYHA心功能均与CABG术后发生CVEs有关。然后,我们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以CVEs为应变量,以上述有意义的参数为自变量,同时调整诸多可能影响到CABG预后的相关因素(如年龄、性别、合并症等),最终发现,只有瘢痕心肌节段数才是CVEs发生与否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HR:2.783,95%CI:1.116-6.939,P=0.028)。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显示当患者瘢痕心肌节段数≥6时可以很好地预测近远期CVEs的发生,敏感性为78.6%,特异性为91.7%(area under curve,AUC=0.915,P<0.001)。之后,所有患者依据瘢痕心肌节段数分为两组,即瘢痕心肌节段数<6的患者(n=113)和瘢痕心肌节段数≥6的患者(n=21), Kaplan-Meier曲线证实瘢痕心肌节段数<6的患者的3年累积无CVEs的生存率明显高于瘢痕心肌节段数≥6的患者(97.3%vs47.6%,log-rank检验,P<0.001)。结论:1.基于LGE-CMR检查的瘢痕心肌节段数是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CABG术后CVE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2.以AHA推荐的17节段分析法为依据,瘢痕心肌节段数≥6的患者有相对较高的CVEs发生率。3.心肌瘢痕化与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患者CABG后CVEs的相关性尚需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去证实。目的:尽管传统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已被证明是治疗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的有效方法,冠心病功能性室壁瘤伴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的患者仍然预后不佳。传统观念认为在CABG基础上同期行左室成形术(surgical ventricular reconstruction, SVR)能够使这部分患者获益,但是CABG+SVR与单纯CABG (Isolated-CABG, I-CABG)之间究竟孰优孰劣仍存争议。本研究旨在探讨对于冠心病功能性室壁瘤CHF患者,CABG+SVR较1-CABG而言,是否能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及长期预后。方法:我们回顾性地分析了2009年4月至2013年6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成人外科中心行I-CABG或CABG+SVR的冠心病CHF患者,所有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35%(心血管磁共振测得)。依据入选条件,术前审阅患者的左心室造影及延迟强化心血管核磁共振显像(lategadolinium-enhanced 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LGE-CMR)资料,选择CABG+SVR患者与那些适合行CABG+SVR而最终仅接受I-CABG治疗的患者进行比较。记录并搜集患者的基线资料,LGE-CMR数据,手术情况、结果以及随访信息。本研究的主要终点定义为心血管事件(cardiovascular events, CVEs),包括随访期间发生的死亡(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因心衰再入院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心绞痛复发和非致命性心肌梗死。次要终点是围术期并发症,随访期间的LVEF/左室舒张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 LVEDD)改善情况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 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依据入选和排除标准,最终共120例患者进入本研究数据分析,接受I-CABG的患者和CABG+SVR的患者各60例。其中男性患者104例,女性患者16例,手术时的平均年龄为58.2±7.6岁。两组患者在基线资料和LGE-CMR数据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匹配性良好。CABG+SVR组的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明显高于I-CABG组,分别为226.2±48.4vs246.4±51.4,P=0.028;101.5±24.2vs118.7±36.6,P=0.003;66.4±18.4vs76.2±21.6,P=0.009。然而,CABG+SVR组的远端吻合口数量却明显低于I-CABG组(3.4±0.8vs3.0±0.9,P=0.004)。术后,因低心排综合征而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ntra-aortic balloon pump, IABP)治疗的患者在I-CABG组有3例,CABG+SVR组有4例(P=1.000)。虽然I-CABG有2例死亡患者,但两组的手术死亡率相似(3.3%vs0.0%,P=0.476)。平均随访时间28.0±14.8个月,2例患者失访,随访成功率为98.3%。超声心动图测得LVEF改善(定义为随访期间LVEF较术前提高≥5%)患者的比例在I-CABG组有63.2%,在CABG+SVR组有86.4%(P=0.004)。随访期间,I-CABG组比CABG+SVR组有更多的因心衰再入院的患者(19.3%vs6.8%,P=0.045),而NYHA心功能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I-CABG组所占比例却相对较低(78.9%vs93.2%,P=0.026)。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I-CABG组的3年无CVEs的生存率明显低于CABG+SVR组(75.9%vs91.7%,log-rank test,P=0.009)。结论:1.CABG+SVR与I-CABG相比,可以进一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因心衰再入院的发生率,提高LVEF以及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2.SVR适用于左室明显扩大的功能性室壁瘤CHF患者,该术式在当今临床实践中仍不能废弃。3.I-CABG与CABG+SVR孰优孰劣的问题更有待将来大规模、多中心、前瞻性的随机对照试验去证实。
参考文献:
[1]. 冠心病存活心肌的判断及介入治疗术后心功能恢复的研究[D]. 刘福元. 广西医科大学. 2003
[2]. CARTO电压标测、心肌流量储备分数和冠脉零血流压对家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中存活心肌的评价研究[D]. 林涛. 新疆医科大学. 2010
[3]. 实时叁维超声心动图评价PCI术前后左室局部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D]. 孙宏. 泰山医学院. 2010
[4]. 磁共振多技术扫描、64层CT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研究和血运重建术后的评价[D]. 何东. 第二军医大学. 2007
[5]. 超声组织定征彩色室壁运动声学定量技术对冠心病存活心肌的基础与临床研究[D]. 吴文霞. 南京医科大学. 2002
[6]. 射血分数降低的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随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D]. 靳志涛.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3
[7]. 放射性核素显像在心血管疾病方面的临床应用研究[D]. 谢博洽.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2
[8]. 冠状动脉闭塞血运重建术后存活心肌对心功能的影响[D]. 李丹. 第四军医大学. 2006
[9]. 门控心肌灌注显像在冠状动脉搭桥术前后的临床应用研究[D]. 王莹. 宁夏医科大学. 2010
[10]. 心肌瘢痕化对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患者外科治疗影响的研究[D]. 杨滔.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
标签:心血管系统疾病论文; 超声心动图论文; 冠状动脉论文;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心肌论文; 心脏前后负荷论文; 介入治疗论文; 心血管病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