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政治学科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政治认同与文化认同密不可分。同时,二者都需要大量的素材来进行支撑。网络作为中学生接触世界的重要渠道,网路素材对学生的影响相当巨大。但是我们目前对于网络素材的利用还相当不够,反而很多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大行其道,严重干扰了中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本文结合日常教学体会,希望对这一问题作出一些有益探讨。
关键词:网络素材 中学生 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12-260-02
一、网络对中学生文化认同的现状分析
1、网络是中学生接触世界的最重要渠道之一
作为信息时代的“原住民”,网络对于当今青年学生的影响不言而喻。由最开始的个人电脑时代到现在的智能手机时代,网络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愈发深刻。中学生生活环境单纯,几乎是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对于社会的认识除了依靠老师、家长,几乎就全部来自于网络世界。这当中又有两点需要引起我们格外重视,一方面,青春期的叛逆年龄阶段,让中学生对于成年人的说教、主流的社会价值观念,往往有一种抵触情绪,而一旦网络上有能够迎合这种抵触情绪的言论,中学生很容易受到影响,产生认同。另一方面,单纯的环境带来的是对世界认识的片面性,不同于成年人有真实丰富的现实生活经历,能够辩证思考生活中面对的各种现象,中学生很容易看到一个侧面,尤其是带有倾向性的一些报道、素材,就当成事情的全部。再结合特殊的年龄和性格特点,两者往往让中学生对整个世界的认识产生偏差。极端情况下甚至出现认同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只要出现中西方文化差异,就认为是中国文化落后,中国制度落后,应该加以改造,变成西方模式。
2、目前我们对于网络素材的运用还很不充分
正是意识到网络对于中学生的巨大影响,以及由此可能造成的消极影响。目前我们对于网络素材的运用很不充分。
这当中,有担心学生沉迷网络,影响学生成绩的原因。不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对于网络乃至电脑、手机本身都有一种排斥的态度,能禁则禁,能限则限。面对升学的压力,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但是由此而来的另一种影响便是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认为网络上一定有什么更“神秘”,而家长、老师是不是不愿意让我们接触的“真相”。一旦发现与日常所接受的教育、文化、主流价值观不符的东西,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容易陷入认识上的误区和陷阱。对于看到的所谓“真相”深信不疑。
另一方面,当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西方的各种报道,宣传的价值观念,发生疑惑想要与家长、老师进行探讨时。家长和老师往往措不及防,大多数时候只能简单回应,如指责学生的想法太过于幼稚、西方媒体别有用心等,很难再有更具说服力的语言。甚至更有产生慌乱,认为孩子是否认识偏激,想要强加干预等。这些错误的应对方式,反而更容易让学生对于之前接受的教育以及自身文化产生动摇,其实是把他们推向了另一面,更无从谈起对自身文化的认同了。
二、用好网络素材,增强学生文化认同的措施
1、积极主动搜寻鲜活网络素材,增强中学政治课堂的时效性与趣味性
与其消极回避,不如积极主动。面对网络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和信息量,我们中学政治老师不可能视而不见。但是确实在一些中学政治课堂当中,我们的观念转变不到位。对于一些需要达成认同的重要结论,只是盲目的作为知识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毫无疑问将会让我们的政治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既不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更谈不上学生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作为一线老师,要积极主动的寻找最鲜活的网络素材,引入到我们的课堂教学之中。比如在讲到“民主集中制”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英国脱欧的例子,让学生感受只民主,不集中会产生怎样的闹剧;而这种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设计,其实就根植于我们中国人长期以来讲大局、注重集体观念、求同存异的文化背景,这不同于西方强调的个人主义,孰优孰劣并不能一概而论。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比如讲到“国家利益”这个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入中美贸易战中大量的网络素材,让学生清晰感知,美国种种做法,完全是利益驱使,这时候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在这件事情中荡然无存。通过这种较量,也可以让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自强不息”的文化基因。
通过对网络素材的合理运用与分析,既能够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科素养,同时也能够让学生辩证的看待不同国家文化背景不同,选择的道路也不同,增强对自身的文化认同感。
2、用好正反两方面素材,展示全方位的网络与现实世界
在对网络素材的使用上,我们的思维还体现出一种“救火式”思维。即我们疲于应付和解释那些负面的网络素材。
学生的认同感达成主要来自于对比,而认知的片面往往让学生用西方世界的优势来对比我们的劣势,用西方的长处来对比我们的短处,这就很容易让学生产生一种错觉,我们只要与西方有差异,就是我们需要改变,我们的文化相对于西方文化就是一种落后文化、劣势文化,甚至认为西方就是理想的彼岸世界。如果我们一直疲于应付和解释这些负面素材,永远也都逃不开这个对比,最终学生也没有达成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其实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也应该有一种开放的思维。不应该仅仅只将眼光局限于我们自身,我们也可以利用我们的中学政治课堂,让学生眼光向外,看到一个更全面的世界。我们也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关于西方的网络素材。
比如很多学生认为中国的教育就是“应试教育”,西方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其实关于西方教育的素材非常多,而学生接触到的大量的是经过美化和包装的,西方教育中的分流、阶层固化、高昂的大学学费等等,这些其实极少为中国学生所了解。让学生去思考这背后跟中国文化中所崇尚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西方崇尚商业文化之间的联系。
同时,网络媒体上既有一些负面的素材,更多的是正面素材。我们还可以换个角度,让学生看一看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正面报道,比如一篇《剑桥博士告诉你:为何中国政府肯下血本投在西方国家绝不做的“亏本买卖”上的报道》,一名叫Janus Dongye的剑桥大学博士,详细记述了中国为甘肃、广西等贫困地区发展的大量投入。有人留言“我们竟然是通过外国人来了解我们自己”。这当中既可以看出我们中国团结一致的文化,也可以非常好的折射我们集中力量干大事的制度优势,这种外来肯定,无疑也能增强我们对自身的认同。
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我们不应该仅仅只将目光聚焦我们自己,更不能因为一些负面信息而过分关注,我们完全可以给学生展示一个更丰富立体网络与现实世界,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再达成自己的文化认同应该说是事半功倍。
3、正视差距、正视差异,让学生在辩证思考中形成稳定的文化认同
我们在选取和利用网络素材时,要尽量做到客观公正。对于我们取得的成绩要理直气壮的跟学生讲,对于我们深厚灿烂的中华文化,我们更应该感到自豪。但是同时我们也应该坦率的承认和正视我们的差距,这其实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自信。
差距是历史形成的,而且应该看到我们的加速追赶甚至超越,对于我们做得不好的,需要向西方学习的,我们要继续扩大开放,虚心学习。但是我们不能将差距和差异划等号,不能意味着只要有不同,就是我们要改变。要看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而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我们既可以通过搜集文化认同做得好,促成了国家发展的大量素材,如日本、韩国的文化产业;也可以找到很多舍弃自身文化,最后国家陷入发展困境的例子。
总之,不论是政治认同,还是文化认同。都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口号,都需要大量的素材进行支撑。而网络作为一个海量的素材库以及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之一,我们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用好网络素材,从而增强中学生的文化认同。
参考文献:
1.《“文化自信”内涵的三位解析》,江舟、郭家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年第1期。
2.《统编教材下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例谈》,徐国栋,《新课程(中)》2018 第12期。
3.《在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谷保庆,《思想政治教学》, 2017 第3期。
论文作者:樊志荣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6
标签:素材论文; 学生论文; 网络论文; 文化论文; 中学生论文; 政治论文; 世界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2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