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吃国家一口奶 闯荡市场身健壮——记江苏沙钢集团公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江苏论文,健壮论文,没吃论文,集团公司论文,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苏张家港市有个“沙钢”集团,距记者老家武进县很近,前几年,《冶金报》的负责同志多次邀请我去看看,我想一个县办工厂,年产钢只几十万吨,值得一去吗?
去年,回家探亲,被友人拉到“沙钢”去了。一走进工厂,我被眼前一幅壮丽的画卷所吸引:滚滚长江畔,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拔地而起,一台台崭新的设备布满车间,这里有世界第一流的超高功率电炉,有90年代最先进的轧钢机、连铸机,年产钢能力近百万吨,整个工厂占地2平方公里,人称“小宝钢”。
厂区环境幽美,绿树成荫,管理井井有条。车间内纪律严明,码头上原材料堆放,整整齐齐,我正看得入神,想点支烟抽,友人急忙劝阻说,这里严禁抽烟,连自行车都管理得有条不紊,不准乱放。
一个县办工厂搞得这么好,经济效益如何?这是我急于想得到的答案。回答是具体的,也是令人信服的:
从1975年建厂以来,工厂没有花国家一分钱投资,全部是自筹资金;
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分钱三角债,资金周转流畅,1994年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税利总额1.2亿元,企业现有总资产24.4亿元,占江苏冶金行业资产的23%,全国少有;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在全国同行业中名列前茅。1994年全员劳动生产率为27.63万元/人·年,人均创税利2.48万元/人·年,电炉钢冶炼电耗495Kwh/T,综合成材率92.56%,炼钢工人实物劳动生产率483吨/人·年。
过硬的指标,扎实的经验,引起了中央有关部门的重视。去年,沙钢被评为全国最有竞争力的百强企业第10名。冶金部称赞它管理水平高,科技投入多,经济效益好,是全国电炉炼钢的标兵,号召全行业学习。
从轧棉花起家
沙钢是原沙洲县(现张家港市)供销社办的一家轧棉花的附属车间,那时,老厂长看到沙洲县正在崛起,但缺乏重工业,就从副业收入里挤出一点资金,又贷了一点款,办起了这座作坊式的轧钢厂。
8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发展刺激了建筑业的兴起。江南一带农民盖房急需钢材,沙钢生产的螺纹钢,很快成了抢手货,供不应求。
老厂长退下来了,换上了年轻的厂长沈文荣。沈文荣原是轧花厂一位青工,他勤奋好学,思想敏锐,很有开拓精神。他一上任就感到工厂要在江南一带站稳脚跟,没有拳头产品是不行的,光靠简陋的设备,生产“面条”和“裤带”(指螺纹钢)是不能长久的。他派人到市场进行广泛调查,发现市场上急需高质量的窗框钢。这种钢材断面复杂,工艺难度大,大厂不想干,小厂干不了,于是,他们挑选了这种产品。
一个作坊似的工厂要生产高质量的窗框钢,谈何容易。不懂技术,他们派人到上海新沪钢厂去学习;没有电,他们从拆的旧船上找来一台柴油机,自己发电;缺乏资金,他们勒紧裤带,积聚财力,到1989年,共建立了4条窗框钢专业化生产线,年产钢从8000吨,猛增到13万吨。他们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从锭、坯到材道道把关,丝毫不马虎。优质的产品,赢得用户的信任,人们夸奖说,要窗钢,到沙钢。他们还按市场需求,向多系列、多品种发展,总共开发出9大系列、35个品种规格的窗料。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沙钢像一头猛虎冲进了大江南北市场,它的窗钢产品在国内市场占了3/5以上。
鸟枪换炮
拳头产品选对了,沙钢逐渐兴起,但沈文荣并不因此而满足。他认为时代在前进,技术在进步,靠眼前的旧设备、老技术,日子虽然过得不错,但时间长了,要落后的,落后就要被人甩下来。他决心彻底改变工厂面貌,引进世界先进的技术。
刚巧,这时香港有一位商人从英国买来一套二手电炉炼钢、轧钢设备,沈文荣想搞合资把这条流水线买过来。此事,让一些职工知道了。有的同志说,我们刚过上点好日子,干嘛要去冒这个风险。有的同志担心引进不好,工厂会变成一堆废铁。一些懂冶金的同志也不赞成,说你们一个县办工厂,哪能掌握洋设备。
沈文荣不甘心,为了摸清底细,他到国外考察。考察回来,他的信心更坚定了。他向全厂职工说:这种设备在国外已使用多年,技术先进,每100吨钢可以提高10%回收率,效果很好。他还诚恳地对大家说,我们已有多年的电炉炼钢经验,只要肯钻肯学,先进技术是可以掌握的。办企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愿和大家一起苦干实干,成功了,我为大家庆功;失败了,我们总结教训,就这样拍板定案了。
1989年,两艘远洋货轮,满载着8900多吨引进设备相继驶进张家港。当浩浩荡荡的车队从公路上通过时,张家港港口十万多人轰动了。从小农经济刚刚解放出来的农民,第一次看到这些洋设备时,既兴奋,又为沈文荣捏了一把冷汗。
紧张的施工开始了,沈文荣带领职工日夜奋战,他们从外地请来专家,边干边学,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在那些紧张的日子里,多少人熬过了不眠之夜,多少人绞尽脑汁,当安装连轧设备时,突然发现心脏部位的PLC电器控制系统,缺少必要的软件资料。马上请外国专家来设计,要花18万美元,时间不等人啊,真是急熬人!就在这时,自学成材的助理工程师黄企元和陈刚、岳珠、朱玉良等几位大学生站出来,主动请缨承担攻关任务。在半个多月的时间里,经过上千次试验,他们终于编出了符合本厂实际的PLC控制程序,难关攻破了。
上下齐心,乘胜前进,再接再厉,按常规需3年才能建成的项目,他们只用了23个月,终于建成。鸟枪换炮,从炼钢到轧钢全部自动化,生产规模比过去翻了一番,更主要的是它们的产品,已不是昔日的“面条”和“裤带”,而是国家重点工程急需的优质钢材。
向世界第一流冲刺
引进成功,效益猛增,曾经不赞成引进的同志尝到了甜头,纷纷向沈文荣建议,趁热打铁,我们再买一套。然而,此时的沈文荣考虑的已不是再买二手设备,而是向更高的目标冲刺——引进世界第一流的设备和技术。
当今世界,德国的超高功率竖式电炉属第一流,全世界只有4台;瑞士的新型连铸机属第一流;美国摩根的自动化轧机属第一流;西门子的电器属第一流。靠自己积累资金,雪球越滚越大,如今,沈文荣财大气粗,气魄大了,想问题更超前了,他说,要引进,就引进第一流的设备。
别看沈文荣财大气粗,但用起钱来可抠门着哩。他精打细算,处处注意节约,因为他深深知道,工厂每一分钱都是靠职工的血汗积累的呀!分分都要用在刀刃上。在和外国人谈判中,他细扣细算,分文必争。出国访问节衣缩食,尽量节约。在承包工程中,他打破国有企业一包就了的作法,积极参与设计施工。用沈文荣经常说的一句话:我是工程的主人,不能让你牵着鼻子走。在估算这项引进工程时,他们请了一家设计公司估价。第一次开价,总投资要28个亿,沈文荣说,我是个县办企业,花不起这么多钱,请你压到最低价。第二次开价25个亿,沈文荣说,不行,又压到20个亿,沈文荣说还是不行,对方说,那你说要多少亿,沈文荣说,我看最多15个亿。用15个亿想建设一个世界第一流的钢厂,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然而,这个天方夜谭,居然在张家港实现了,工程建成不是15个亿,而是13个亿,比15个亿还少两个亿,其实,天方夜谭并没有什么诀窍。他们采取的办法是:尽量压缩一些非生产性的建设,砍掉一些花里胡哨的装饰,仅此几项就节约上亿元。在施工中,就地取材,严格掌握原材料的进价和使用,以市场上优质低价的材料定设计,而不是关门设计好了再到市场找材料,这样既质量好,还成本低,严格控制工程费用。在建设中,不请客,不送礼,更不允许公费旅游……工程上马,争分夺秒,按“倒算法”抓紧进度,不得延误工期。在那些紧张的施工日子里,多少人牺牲了与家人的团聚,多少人熬过了不眠之夜啊!他们说,早建成一分钟就是一分钟的效益,我们赔不起啊。
沈文荣说现在有的工程还没有投产,就负债累累,我可赔不起,我要使我的工程一开工就能赚钱,即投产之日也就是赚钱之日。他说到做到。现在,他们只花了13个亿建成了这项工程。按冶金专家估算,建成这样同类型的工程,至少要20个亿,也就是说他把这项工程立即转让,即可赚7个亿,多少会算帐的沈文荣啊。
这项工程,今年下半年将相继投产,出的产品是世界第一流的,经济效益是第一流的,管理是第一流的,沙钢已今非昔比,它已成为江苏冶金行业第一家省级集团。集团由10个紧密型、21个半紧密型、80个松散型企业组成,是一个集原材料供应、产品设计、生产、销售、贸易、科研和人才培训为一体的经济联合体,它既能炼钢,又能轧钢,还能拆船,制造机械……他们雄心勃勃,规划到“八五”末,年产钢能力达到150万吨,2000年达到200万吨,建成我国最大的电炉钢生产基地。
沙钢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它诞生那天起,没有吃国家一口奶,正因为它没有吃国家一口奶,它早就进入市场经济,在市场经济中,它奋力拚搏,学会了捕捉信息,学会了经营决策,会学了经营管理,学会了引进项目……造就了沈文荣等一批有胆有识的沙钢人,这才是天方夜谭的真正秘密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