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_南极论文

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_南极论文

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海洋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文章编号:1003-2398(2002)06-0071-06

中图分类号:K901.4

文献标识码:A

1 争夺海洋的历史回顾及问题的提出

早在2500年前,古希腊学者迪米斯托克里斯就说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1]”。1890年,美国海军战略家马汉在其名著《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详细阐述了著名的“海权论”,其核心是,制海权是国家强盛和繁荣的重要标志与基本因素,谁能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2,3]。美国前总统肯尼迪曾强调:“控制海洋意味着安全,控制海洋意味着和平,控制海洋意味着胜利[4]”。这说明人们早已认识到了海洋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在公元前2000年前,克里特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海上霸权,古希腊文明就渊源于克里特文明[5]。受古希腊文明的影响,西欧一些国家认识到控制海洋不仅对决定陆战结局有重大影响,而且对经济繁荣也有重要作用,因为海军是商业的先锋。基于这一思想,在公元前四世纪先后产生了4个海军大国,即:腓尼基、迦太基、君士坦丁和威尼斯。

在中国从秦始皇走到“天尽头”派徐福东渡扶桑为其寻找长生妙药,到明代郑和(1371-1435)七下西洋,都是以政治为主要目的,忽视了经济。特别是声势浩大的郑和远洋不但未能震慑住别国,就在其船队收帆不多久,中国东南沿海便遭到了倭寇的掠夺。一个泱泱大国不及时掌握制海权,歼灭入侵之敌,反而筑起“海墙”,防御外敌,这正是当时中国海洋意识淡薄所带来的恶果。正因如此,到了清末才使得列强从海上入侵我国屡屡得逞。

自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西欧各国为寻求贵金属、香料和贸易市场,扩展领土和开拓殖民地以及向东方传播基督教,促进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展了海上角逐,最终形成以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伽马发现新航路和麦哲伦环绕地球航行为重要标志的地理大发现[6,7]。由此可以看出,西方人扬帆出海,不仅仅是为了政治目的,更重要的是为了经济利益。地理大发现时期,是葡萄牙、西班牙称霸海洋的时期,因此,葡萄牙、西班牙可称为世界上第一代海洋强国或第—代海洋霸主。1580年,西班牙击败葡萄牙,单独称霸海洋。英国在“谁统治了海洋,谁就能控制世界”的观念的驱使下,于1588年7月彻底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就在英国和西班牙大战过程中,荷兰摆脱了西班牙的封建统治,把生存空间和民族未来的基点转向了海洋,建立了一支雄厚的海上力量,海洋性商业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被誉为全世界的海上马车夫,荷兰取得了海上贸易的霸权。整个17世纪是英国和荷兰争夺海洋霸权的世纪。因此,英国和荷兰可称为世界第二代海洋霸主。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在马汉海权论的影响下[8],德国海上力量迅速发展,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公开宣称:“德国的未来在海上。”决心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因此,英、德扩充海军愈演愈烈,终于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次大战中,德国战败,英国仍然霸占着海洋。这次大战后,海洋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等国,都积极发展海上力量,成为第二代海洋霸主以后发展起来的海洋霸主或有海洋实力的国家。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苏两国的海上力量遥遥领先,成为海洋世界的两大巨头。目前,美国星条旗出现在世界各大洋上,成为第三代海洋霸主。历史证明,海洋霸主的每一次更替,都带来对海洋的大规模的掠夺,每一次大规模的掠夺,都带来残酷的海上战争[9,10]。

事实上,自15世纪至16世纪葡萄牙、西班牙成为第一代世界海洋霸主以来,西方列强对海域的争夺从未停止过。1609年,荷兰法学家雨果·格劳秀斯提出了“海洋自由论”,该理论不但确立了海洋自由原则,也促使了领海制度的建立。在这一理论的影响下,各国纷纷以不同的宽度(3-200海里)圈定自己的领海,掀起了第一次圈海热潮。1945年,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的“大陆架公告”曾一石击起千层浪,许多沿海国家,纷纷效法美国,圈定自己的大陆架范围,造成了第二次圈海热潮。1972年,肯尼亚作为一项法律制度提出建立专属经济区,这一提议终于在1982年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得到认可,于是沿海各国不失时机地为自己圈定一块“蓝色国土”,形成第三次圈海热潮[11,12]。每一次圈海热潮,都带来国际争论,有时甚至不惜兵戎相见。

除了三次全球性圈海热潮引发的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边界之争外,目前,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竞相开发国际公海资源,第四次圈海运动在海上悄然展开[13]。随着这次圈海运动的不断发展,相关的各种矛盾也会日趋突出,引发海战的危险性必然存在。

江泽民指出:“不少科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14]”。进入21世纪,各国的海洋意识更强,如果说过去的海洋之争是海上财富通道之争;那么当今的海洋之争就是海洋资源或者海洋本身之争。这种之争是长期的,而且是越来越激烈的,争夺的结果必然导致海上区域战争,从而形成“海洋破碎带”。

2 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的成因探析

人类未来生存发展的希望在海洋,21世纪将是海洋世纪。各国对海洋意识的普遍增强,必将导致对海洋的激烈争夺,基于这一观点,尽管21世纪的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海上区域战争难以避免,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7点。

2.1 海洋霸权主义对海洋国际贸易通道的争夺

海洋文明总是与商业、贸易、寻求新的市场联系在一起的,海洋国际贸易通道的开拓,使的海洋文明由区域性转向全球性,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这一点。海洋国际贸易通道的重要作用,早被西方殖民主义者认识到,他们竞相发展强大的海军,以便控制海洋国际贸易通道。历史上英国推行称霸世界海洋的战略,几乎控制了世界上所有主要航道。

冷战结束后,随着海上贸易量的不断增长,海洋国际贸易通道的作用更加强大,已成为经济外向型国家的生命线。目前,仅地中海航线每天就有约3000艘大中型船只通过。世界上任何一条主要海洋国际贸易通道受到破坏,都会使许多国家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全球的政治和经济[15-17]。这一点对于经济外向型国家日本而言表现得更为突出。

海洋国际贸易通道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战略地位越重要,对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意义就越大,就越能引起各国,特别是西方海洋大国的重视。尤其战争年代,海洋国际贸易通道首先成为参战国控制与反控制的焦点。冷战结束后,1986年,美国公开宣布战时要控制阿拉斯加湾、马拿马运河、佛罗里达海峡、北美航道、朝鲜海峡、望加锡海峡、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苏伊士运河、直布罗陀海峡、斯卡格拉克海峡、卡特加特海峡、格陵兰—冰岛—联合王国海峡、好望角南部水道等16个海上咽喉,充分暴露了美国的海上霸权主义[16-19]。

上述可知,无论是陆战或海战,只要有与战争相关的海洋国际贸易通道,其将首先成为“海洋破碎带”。

2.2 国际间对海洋国土的争夺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将成为人类第二生存空间,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未来。这一观点已被人类充分认识,因而对海洋国土的争夺日趋激烈[9,15]。

海洋国土是内海、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总称。沿海国家对海洋国土的争夺由来已久,特别是1982年第三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突破了传统的领海和公海制度,明确大陆架是其领海以外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还确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据统计,世界各国依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而合法扩大的管辖海域达1.3亿km[2][20]。由于各国海洋管辖权的扩大,海岩相邻相向国家相对海域距离不到24海里的,便有领海划界问题;距离不到400海里的,就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划界问题。据统计,目前世界上需要划定海洋国土边界的海域有300处,国家间的海洋国土边界划分问题日益突出[21-23]。这种问题的复杂性与尖锐性,毫无疑问,将是导致海上战争的重要因素。

此外,与海洋国土管辖区域相应的有争议的边缘岛屿主权归属问题也多起来。如韩国与日本的“独岛”(独岛是韩国称谓,日本称竹岛)之争;土耳其与希腊对爱琴海东部一系列岛屿之争,中国与周边国家对有关岛屿的争议,以及也门与厄立特里亚、罗马尼亚与乌克兰等岛礁主权之争等等[24-26],都可能会带来海上局域战争。由此可见,建立海上新秩序,重新确定稳定的海上格局,不经过海战,是难以实现的。

因此,世界各国海洋国土边界的划分,将是21世纪世界海洋政治地理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

2.3 海洋生物资源的争夺日趋激化

当今世界面临着严重制约人类发展的人口爆炸、粮食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粮食生产虽然会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由于耕地在不断减少,总产量不会无限度的增加。人类的出路在哪里?人类的出路在海洋。

海洋中有着极为丰富的生物资源,未来食物蛋白的主要来源在于海洋。海洋中有藻类近万种,鱼类约1.9万种,甲壳类有2万多种。海洋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每年约生产1350亿吨有机碳,在不破坏生态基本平衡的情况下,每年可提供30亿吨水产品,而现在人们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利用仅为1%[4,10,27]。因此,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可以解决人类的食品问题,而且还可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基于这一点,世界沿海国家早已把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作为国家发展经济的一项重大战略,并付诸于实施。

为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沿海各国纷纷设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专属渔区。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因素,许多国家的专属经济区和专属渔区的边界难以划定,从而导致了激烈的争夺。如挪威与冰岛、冰岛与英国之间的“鳕鱼大战”;加拿大和美国之间的渔事纠纷,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金枪鱼之战”,日本和俄罗斯之间的渔业纠纷,法国与西班牙两国渔民的对峙和枪战,加拿大与西班牙乃至整个欧共体在渔业方面的纠纷,朝鲜和韩国之间的渔业纠纷,以及中国与周边相关国家的渔业纠纷等等[10,27-29],都非常尖锐激烈,一度剑拔弩张,甚至发生海上战争。

今后的海洋生物资源的争夺将会更加激烈,海上战争难以避免。

2.4 海洋矿产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

海洋中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在海底的岩层中,埋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目前世界各地共发现1600个海洋油气田,已进行开采的200多个,年产量在6亿吨以上。海水是溶有大量的铀、氘和氚,将为人类提供充足的核燃料资源。海洋矿产资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海底锰结核矿和海底热液矿。其中,海底锰结核矿含有镍、铜、钴、锰、锌等76种元素,总储量达3万亿吨[1,10,30]。

丰富的海洋矿产资源早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世界各国特别是沿海各国,都把开发海洋矿产资源作为21世纪的战略目标。加之由于历史因素、地理构造因素、习惯国际法和海洋法的发展演变因素,以及国际关系中的国家行为因素等[31],形成了许多国际间的海洋国土的边界,以至现在,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难以确定,从而导致了国际间对海洋矿产资源的争夺[32,33]。由于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的前景十分广阔,大陆架海区的重要性陡然上升,一些以往荒芜人烟的岛礁和甚至过去无人间津的海域,因为发现了海洋矿产资源而突然变得身价百倍,引起了你争我夺,不遗余力,大动干戈。有的本来是早已划定了的海洋国土疆界,而一些国家为了争夺海洋矿产资源,采取卑劣行径,强行侵占他国海洋国土[15,34]。

自从在大洋底发现有大量金属矿产资源后,世界各国都围绕着国际海底区域的法律地位开展了激烈争论。21世纪,国际海底区域将是发达国家争夺的目标。

世界各国把开发海洋矿产资源视为提高综合国力的制高点,力求通过开发海洋矿产资源来促进本国的持续发展,这是引起争夺海洋矿产资源的根本动因。在这种动因的促使下,海洋矿产资源的争夺会越来越激烈,可以预料,局部海洋战争难以避免。

2.5 南极大陆的争夺

自18世纪人类发现南极大陆以来,随着对南极科学考察活动的不断增加,目前人们发现,不仅1420万km[2]的南极大陆有着丰富的矿物资源(达200余种),而且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碳资源。此外,南极洲周围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储量丰富,仅磷虾和乌贼就分别达15亿吨和1亿吨,故南极洲有“世界蛋白质仓库”之称。南极洲除了有丰富的矿物资源和生物资源外,它还有世界上重要的淡水资源宝库和天然科学实验基地[3,29],因此,南极洲不仅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而且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际上世界各国对南极洲重要意义的认识由来已久。自19世纪初以来,英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等国家纷纷对南极洲部分土地提出主权要求,美国和原苏联虽不承认任何国家对南极洲的领土要求,但均声明保留自己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1949年,美国通过美洲国家会议把南极洲划入美洲“共同防御”圈内。1959年12月1日,美国、原苏联、英国等12国签署了《南极条约》。目前《南级条约》缔约国已有39个,协商国26个,非协商国13个。迄今为止,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南极建立了40多个常年考察站和100多个夏季站[16,35]。

目前随着对南极洲科学考察的日益加强,随着南极洲丰富资源的不断发现和对其地理位置、战略价值认识的不断提高,南极的政治纠纷也日益加剧。南极洲及周围的海洋—南大洋将成为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焦点。

2.6 沿海国家海军军备竞赛日渐激烈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除了依靠科技力量之外,更离不开海上力量的支持。因此,海军,作为维护海洋权益的主要力量,在本世纪将倍受世界沿海各国尤其是海洋强国的极大关注,他们无一不积极加强海军建设,力争成为21世纪的海上霸主和海洋强国[36]。

在2000年,仅以美国为主导的海上军事演习在全球大洋中就进行了7次。每次演习都是以和平的名义和联合的形式进行,而其演习的目的无不充满着火药味。每次演习都对世界各国海军的发展进行一次强有力的刺激,促进了各国对海军建设的投入,引起了新一轮海军军备竞赛[37,38]。

目前,世界沿海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海洋强国,都在积极研制海战武器,发展强大的海上力量。美国、英国、法国、意大利、俄罗斯、日本、印度等海洋强国正在设计研制隐形舰艇,隐形航母、更深更静的水下潜艇、三体舰和电驱动舰等,舰艇武器装备进一步向种类多、数量大、功能全、射程远和精度高的方向发展。其他国家除了自己积极研制海军武器外,还积极从他国构置先进的舰艇[39,40]。

这种海军军备竞赛,不仅促进了沿海各国海军的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对第三世界沿海国家和岛屿国家的海向防御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使得来自海洋的安全威胁变得更加突出和严峻,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乃至生死存亡。如果说海洋在历史上曾是某些国家的安全屏障,那么,21世纪随着海军军备竞赛进一步发展,海洋将成为国家安全的前沿和易受攻击的窗口[15,41]。

2.7 海缘政治态势日益恶化

尽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由于沿海各国充分认识到了海洋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重要性,为了各自的利益,许多国家纷纷制定海缘政治战略,大有使海缘政治态势日益恶化之势[36,37,42,43]。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为了共同的利益,其海上军事力量随时可在某海域集结以打击别国;为了各自的利益,内部矛盾重重。一些发达国家为了争夺南极洲,其舰艇经常在南极洲附近的海域游戈[3,5,44]。

尽管原苏联已解体,但美国和俄罗斯海军力量在西北太平洋的角逐并没终结。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的战略地位极为优越,其太平洋第七舰队是称霸海洋的最强大的工具,主要用于遏制和攻击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俄罗斯是太平洋重要的海权国家,尽管随着冷战的结束,海军整体实力有所下降,但其太平洋舰队的实力并没有削弱,其主要目的是用于对付美国海军的战略进攻[45,46]。

目前,世界海上角逐主要分布在亚洲海域,在东亚,日本海军的活动逐渐向南扩展,一方面对中国的海上威胁从渤海、黄海、东海扩展到南海,另一方面为日本的海上生命线(日本—琉球群岛—南海—马六甲海峡—波斯湾)提供了海上安全保障,实现了在太平洋战争中梦寐以求的战略目标。在东南亚,“大东盟”多数成员国是典型的濒海国或群岛国,冷战结束后,东盟国家相继制定了海洋强国战略,积极推行海上扩张政策,扩大其战略纵深,建立200海里专属经济区以远的海上防御圈。此外,东盟一些国家还分别与域外大国美、英、俄、澳、印等签订双边军事合作协定,邀请这些军事大国参加海上联合军事演习,无疑为东南亚海域带来不安定因素。在南亚,印度不仅自认为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有其天然的利益,而且还认为对西北部的波斯湾和东南部的安达曼海也有必要的利益。因此,印度积极发展海军,不断进行海洋扩张,成为南亚海上最不稳定因素之一[39,45-48]。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有可能首先在亚洲海域形成。

3 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

从上述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的成因探析我们可以看出,在21世纪,中小规模的海上局部冲突或有海上力量参加的局部战争随时都可发生,而在内海或公海上,大规模的军事冲突也难以避免。由于各国的科技水平、经济实力以及海上军事力量的差异性,在21世纪的海上军事斗争中其目的也不相同。发展中国家主要进行海洋权益的争夺,而发达国家中,一些海洋霸权主义者,不仅要侵占他国海洋国土,掠夺其海洋生物和矿产资源,而且要对关键性国际贸易航道进行控制,以达到成为世界海洋新霸主或继续保持海洋霸主地位的目的[15,39,49]。

笔者认为,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主要分布在以下海域。

首先,海上战争主要发生在近海或沿岸海域,主要集中在那些能够控制海上国际贸易通道或对其产生重大影响、战略资源集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海上力量集中的地方。就目前来看,世界“海洋破碎带”最先形成的海域有两个。一是中东地区周围海域,包括地中海、红海、尤其是波斯湾海区。二是亚洲东部海域,包括从鄂霍茨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台湾周围海域到南中国海的广大海域[15,50-54]。

其次,随着对国际公海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的竞相开发而引发的第四次圈海运动的逐渐加剧,在海洋大国或海洋强国之间将会产生各种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加剧,将会引发公海上“破碎带”的形成。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四大洋中的公海中,都有可能形成“海洋破碎带”[10,55]。

第三,随着在南极大陆建立考察站的国家的不断增多,南极大陆的主权归属问题日趋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尽管受《南极条约》的影响,曾一度缓和了对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的争夺,但由于各国的科技、经济和军事实力的差异,对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的资源开发,绝对不会平均分配,一些霸权主义国家和经济大国必然对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域进行掠夺,掠夺的结果必将导致南极大陆及周边海城的战争。不要看南极大陆周边海域现在“风平浪静”,其实南极大陆的主权归属问题,已为其隐埋下了战争的潜在危险性。只要争夺南极大陆的战争一暴发,首先在其周围海域进行[3,21,56,57]。

4 结语

21世纪是海洋世纪,世界各国都在向海洋进军,海洋霸权主义国家和海洋强国,对海洋本身的争夺将会愈演愈烈,有些国家不择手段侵占他国海洋国土,充分暴露了其强盗嘴脸。中国不仅是一个陆地国家,也是一个海洋国家,海洋国土面积达300万km[2]。我国的海洋国土已受到他国威胁和侵犯,我国的海上安全已近底线[58-60]。因此,我们必须树立新的海洋观念,建立强大的海军,保卫祖国的每一寸海洋国土,积极参与公海资源开发,为建设一个繁荣昌盛的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标签:;  ;  ;  ;  ;  ;  ;  

21世纪的“海洋破碎带”_南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