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问题与问题哲学——论一种可能的哲学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哲学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就哲学的基本问题说道,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220页。)“思维对存在 、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是“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9、220页。)至于这里的“全部”究竟何指何谓 、是否包括恩格斯在内、为何仅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视为哲学的基本问题等等这样一些 前提性的问题暂时“悬置”起来,直击哲学的“灵魂深处”,我们发现,哲学不过是人 们用以追问属人世界何以可能、如何可能和怎样可能的方式,它不同于宗教的、文学艺 术的、实践——精神的方式即在于它的追问“本体”的顽强意志和反思与批判的优良品 质。其实,追问“本体”的偏好并非哲学所独有,文学、历史学、宗教学等也在苦苦地 追寻着,但它们似乎从没有像哲学那样,沉思包括人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可能性问题,而 是考察与人相关的“本体”问题。因其是在自身规定的边界内讨论,主题显得更加集中 ,更富人性化,它们更具生活性,与人们的日常意识和日常生活水乳交融,因而更容易 被理解和接受。哲学追问本体的方式与文学、历史学的不同,文学是以感性的方式、历 史学以叙事的方式、宗教学以想象的方式、伦理学以教化的方式,而哲学是以理性的方 式,借助理性,理论思维去掉了各种繁茂芜杂的假象,而直握抽象的具体,惟其哲学是 “直观事物自身”的,更显简约和彻底。哲学在把握世界之方式上的优势应由确定适合 于自身的主题来保证。一如公正是指做适合于自己的天性的事情、得与自己的付出相对 等的东西那样,哲学也应该做适合于自己的天性的事情,这集中体现在哲学的主题上。
由哲学的使命与品格说,哲学的主题由三部分组成: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其中 存在论与价值论具有典型的哲学性质,而认识论从其发轫的时候起,就与脑科学、神经 生理学、心理学有不解之缘,它是一系列可以通过实验、通过物化的形式再现的过程, 它往往是可以还原的,是可以通过相关数据加以证明的,原则上不是纯粹的逻辑推论的 过程。而存在论和价值论是不能通过实验证明的,在理论上表现为纯粹的逻辑分析,它 不是基于相关的实验过程和数据,而是基于哲思者对存在的想象和对生活之意义的感悟 ,它追求个性化,无论提问题的方式还是解决问题的路径都是个性化的,而实验是可以 重复可以模仿的,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只有与自己对生活的内在的感受性、与自己的理 智的德性和道德的德性相结合才能得来,与悟性密切相连。由此观之,仅把思维与存在 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全部主题,这种舍弃存在和价值的哲学观看来是值得讨论的,因 为认识问题只是哲学主题中的一部分。
追问存在和价值是哲学的根本主旨。存在与价值原本就是“一物两体”,价值附着在 存在之上,存在显现着价值,至于存在,不一定仅限于物质性的可识见的存在物,精神 性的、不可能还原为物质性的存在,只要它是某种意义的承担者即可能成为哲学的对象 。存在与价值原本是不能分离的,但从逻辑上存在更具有优先性。哲学尽可以观察表象 、个别,但哲学的主旨在于发现、澄明和解释终极性的存在。这种看法与人类哲学发展 的心路历程相一致。古希腊哲学作为人类哲学发展的原生形态,首先表现为对存在的追 问:泰勒斯的“水”、阿那克西曼德的“无限”、阿那克西美尼的“气”、毕达格拉斯 的“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 善”的理念,等等。从苏格拉底以降至伊壁鸠鲁,作为本体的存在发生了由自然哲学向 人的哲学的转向,它意味着哲思者开始把价值作为一个思考问题的维度加诸到哲学的主 题之中。其实,即便在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那里,价值问题也一直存在,并渗透到他们 的理念里。至于亚里士多德更是把“善”作为哲学研究的主题:“每种技艺,每种学科 ,以及每种经过考虑的行为或志趣,都是以某种善为目的的。”(注:周辅成编:《西 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81页。)
可以断定,无论从哲学的本意还是从哲学的原生形态看,哲学都是一种追问本体何以 可能、如何可能和怎样可能的方式,且所追问的本体大都与人的存在与社会的存在密切 相关。本体论作为追问形上本质的理论与方法乃是哲学理论的“始基”,它构成这个哲 学体系的理论前提。本体是诸多存在中的本原性存在,是众多殊相背后的统一,它不是 指具体的存在物而是逻辑上在先的一种潜能和力量。本体的设定是一种承诺,它假设着 ,在属人的世界中存在着这样的东西,这种东西是人们在不断地重复着的生活中体悟得 到的,这就是作为意义总体的“一”。人是追求“一”并不断变换“一”的存在状态的 存在物。作为宗教形态的“一”给信众供给一种用以降低风险与不安的信仰承诺,通过 统一的宗教仪式和祈祷活动获得一种终极性的关怀;作为哲学形态的“一”是哲学家用 以解读世界的本体论承诺,是哲学家将其思想贯彻到底的本体;作为制度形态的“一” 是社会用以规约人的思想和行为继而达到社会整合之目的的符号承诺,通过公共理性使 思想和行为能够相互认同,使信用成为可能、活动可以预期;作为伦理形态的“一”为 人们的信、知、情、意能够通约和过渡从而使生活获得说明和意义支持奠定基础;作为 生活形态的“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相互认同、相互信赖、相互关怀,是 使生活变得有意义的感性基础。人类创设出诸多形态的“一”,其共同目的在于把无限 的意义注入到有限的世界中去,以解决人的未完成性和超越性。人的生活世界不能没有 “一”,就像一个人不能没有理想一样。哲学不过是以其特有的方式和语言把各种形态 的“一”显现出来的理论而已。
本体论承诺还有另外一个用途,这就是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从众多殊相中抽象出包 含着众多殊相的本体,继而用极具浓缩性能的范畴表达这一本体,这个范畴包含事物的 各个环节于自身,当这一范畴展开其自身的时候,诸种要素与环节便运动起来、跳跃起 来,恢复了往日的生机,获得了第二次生命,它原本就是有生命的,只是现在是以理论 生命的形式表现出来的。
可以肯定地说,哲学就是围绕着人而展开的理论形式,人的存在与意义问题始终是哲 学的主题,但到了近代,这种密切关注人的问题的哲学主张发生了转向:人的理性、人 的认识何以可能?基于人的理性与认识之上的真理如何可能?这些认识论问题一时间成了 哲学的主题。
问题、问题哲学
马克思在哲学上的贡献首先在于他把“生活世界”(Lebenswelt)作为了哲学的主题,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哲学的不可替代性是公认的,在马克思逝世120周 年之后的今天,马克思哲学仍然是不可替代的,那是因为,社会实践、革命性和批判性 构成了它的理论基石和内在品格。人们感到,马克思与马克思哲学依然在场,不但马克 思当时曾用辩护与批判的眼光所对待的现代性及其社会后果逐渐地暴露出来,(注:马 克思从未使用过“市场经济”这一概念,但这决非意味着,马克思对市场经济没有研究 ,相反,马克思使用了内容更丰富、更富社会意义的“资本主义”概念,它意味着市场 经济决不是一种简单的经济组织方式,更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同样,马克思也没有使 用过“现代性”这样极具后现代色彩的范畴,但马克思却提供了似乎超越时空的关于现 代性之根源、性征以及解决路径的真知灼见。)而且马克思用以分析人类本质与资本主 义那种极具穿透力的哲学方法、话语系统依然有它的效用。这说明什么?
它说明,哲学是植根于生活深处的理论自觉,只有当它提供了属于他那个时代的与人 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根本问题的哲学解说时,只有当它解说的问题依然在场,也只有它用 以解说问题的理论、范畴依然有效的时候,他的哲学才会以新时代的形式存在着。
谁也不会否认,哲学是研究问题的,而就问题的性质说,有真问题和假问题;真问题 中有根本问题、核心问题;有些问题为特定时代所独有,有些问题为几个时代甚至整个 人类社会所共有。哲学作为一种理论自觉,由其使命和品格决定,它理应关注人类生活 中的真问题、核心问题或根本问题。于是问题哲学就成了哲学发展的主流形态,大凡在 历史上有所作为并且今天人们依然在研究他们的哲学家,无不是研究了属于他那个时代 的或关于人的生存状态或关于人的精神世界的根本问题而有名的。遗忘了人类生活中的 根本问题、不再关注人类命运的哲学一定是缺乏生命力的“贫困哲学”而被人们遗忘, 或者它就从未被人们所过问过、重视过。
考察问题本身是确证问题哲学的理论前提。宽泛地说,问题有认识论的和存在论的两 种。认识论的问题表现为疑惑、疑问,是对某一领域的事情不知或知之甚少,其旨趣在 于明白某事或某物是什么和怎么样,实质是某些知识的缺乏。存在论的问题则同人的 感觉和体悟能力有关,是人对某些矛盾、冲突、境域的困惑,在此意义上,问题就不再 是疑惑、疑问,因为他对事物、事情是什么、怎么样是清楚明了的,而是因其价值理念 和生活旨趣无法实现甚至严重缺失所得到的苦恼,是痛苦的体验,问题不再是问题而是 难题,难题是与人的情感、意志和意义直接相关的,因此难题是生活形态的,是人的生 活的丰富性的对象化。一当人的生活丰富性的对象化的通道被堵塞或失去对象,难题和 苦恼就在所难免。问题表现为疑问,难题呈现为追问,但难题常常又以知识的形态出现 。“一个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我们知道得太少而极欲知道得太多;一个难题的产生是由于 我们知道得太多,而各种知识却相互矛盾冲突。问题是好奇心的产物,难题则反映了知 识的困境。”(注:[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1、2-3页。)关于问题与难题的关系,美籍犹太哲学家赫舍尔进一步精辟地指出:“ 提出一个问题(question)是一种理智的活动;而面对一个难题(problem)涉及整个人身 的一种处境。一个问题是渴求知识的产物,而一个难题则反映了困惑甚至苦恼的状态。 一个问题寻求的是答案,一个难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没有哪一个真正的难题是从 纯粹的寻根究底中产生的。难题是处境的产物。它是在处境艰难、理智困窘的时刻产生 的,是在经历到不安、矛盾、冲突时产生的。”(注:[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 莲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也许焦虑和痛苦是人经常的存在状态,而快乐和幸福则是瞬间的体验。难题是人所唯 一具有的,人不但生成着难题、遇到难题,而且感悟着难题,并把这种感悟以语言的形 式呈现出来。自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自知其无知”、“美德即知识”三个 命题,并以特有的方式表达其生活和终结其生命时起,哲学家、神学家和文学家就以语 言为中介表达他们对各种难题的看法。马克思、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柏格森、海 德格尔、利奥塔、福柯等似乎都在陈述对他们所遇到的生活难题的看法。这说明什么呢 ?
这说明人是一个创造意义、体悟意义和追问意义的存在物,一切难题都与这种意义相 关。任何一种难题无不标示着无法实现某种意义,或缺失某种意义,这又与人对人的理 解相关。“成人”并不仅仅是一个标示人的年龄和成熟的概念,而是一个人完成人、成 为人、兑现承诺、实现人的尊严的过程。一切关于意义、价值的追问必然升华为对人是 什么、能够成为什么即对人性和人的本质的理解。他本来就是并且总是一个难题。成为 人就是成为一个难题,这个难题表现在苦恼,表现在人的精神的痛苦中。“人性应当是 什么样子,人的本性应该怎样发挥作用,对此,每个人至少都有一个模糊的观念、形象 或梦想。人的难题产生于我们意识到了存在与期望之间的冲突或矛盾,即人是什么样与 应当是什么样之间的冲突或矛盾”。(注:[美]赫舍尔:《人是谁》,隗仁莲译,贵州 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3页。)
人依靠自己的想象构筑出一个包括人的完整形象在内的可能性空间即可能世界来,然 后又以这个柏拉图式的“善的理念”为摹本去衡量当下世界即事实世界的意义,结果发 现,这个当下世界是一个有限的、非完满的世界,要么仅分有了“善的理念”的一部分 ,要么阻止了某些“善的理念”的实现,这就是难题得以产生并能够存在的人性基础。 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在探讨人是什么,每一时代的一些思想家都以为给人们提供了一个 一劳永逸的关于人的概念,但却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此任。事实证明,每一时代的人们 只提供他那个时代的人的概念,而这种概念至多也只是多种理解中的一种,他没有也不 可能终结一切理解。
哲学是研究问题的,但它并不是研究所有的问题。存在论与价值论是哲学研究的根本 问题,基于根本问题之上的认识问题、语言问题、心灵问题、逻辑问题乃是由根本问题 决定并用来指称和解释存在与价值的具体问题;一些表面看来与哲学无直接关联的社会 历史现象如科学技术,在其应用方式和应用范围上因直接关涉到人类的命运,成了典型 的价值问题;还有经济行为、经济现象,并不是典型的哲学问题,但经济行为如经济决 策、经济制度却直涉到公平、正义问题,涉及到动机、外部性问题,现代新制度经济学 中的人性假设,等等。以上种种可以称之为科学技术中的哲学问题和经济学中的哲学问 题。研究具体的具有哲学性质之问题的哲学,可以称为部门哲学,经济哲学、政治哲学 、社会哲学、历史哲学、语言哲学、价值哲学等等,均是这样的称谓。但关注人类的存 在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关系类型以及对待关系始终是哲学的主旨,这也是近一两年来本 体论重又成为学界热门话题的主要原因。不过,我以为,当前的本体论讨论不应该还在 基本理念、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层面上徘徊,也不该带着近乎崇拜的怀旧情怀沉浸在回到 马克思哲学思绪之中。当着本体论何指何谓的问题基本清楚以后,当着整理马克思哲学 遗产的工作完成以后,应尽快转到全球化背景下人的存在方式及其问题的研究上来。只 有这样,哲学才能担当起充任“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重任。
当代语境下的问题与问题哲学
在研究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问题的时候,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依然有它的效用。实践不 只是一个概念问题,更是一种明确的哲学理念,它决定着,哲学应该用一种何种形态的 理论基石去统摄它作为理论把握世界的方式所形成的概念、话语和理论系统。实践既是 人类创设存在并追问存在的基本方式,又是哲学用以把握这种方式的理论抽象。
在当代语境之下,实践主要分成生产实践、交往实践和生活实践三种类型。生产实践 主要处理人与自然(主客体间)的关系,交往实践主要处理人与人(主体间)关系,生活实 践主要处理人与消费对象的关系,生活实践不是独立的,大多与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相 关。从终极目的看,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都是为着人的生活服务的,均构成了生活的前 提与条件。在生产实践与交往实践的具体关系中,从现实的运作看,主客体间关系中介 于、决定于主体间关系,无论是主客体间的自然生态还是主体间的人文生态均决定于主 体间性之上的人的做人方式,生态危机的本质乃是做人的方式成了问题,由此所造成的 诸多问题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似已昭然若揭。
经济全球化原本是由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组织方式被普遍采用的直接结果,它是劳动力 、资本、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但经济全球化的结果却远远超出了经济的范畴而具 有了政治的和文化的涵义。市场经济这种经济组织方式的代价方式与全球化的后果交织 在一起,构成了现代化支撑下的整个生活世界图景。这是一个怎样的生活世界呢?
事实上,经济全球化正在或已经引发了经济矛盾和文化冲突。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 人性与文化冲突的集中表现。每个民族的人们都在其预先给定的自然条件下形成了适合 于其民族本身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用以统摄这些方式的精神符号系 统。如果为着追求经济的利益而以牺牲本民族的精神特质为代价,其成本-收益之间的 比例关系是值得考虑的。其更为深层的问题则在于,基于经济全球化基础上的游戏规则 的普遍化是否一定需要文化一体化作支持?市场经济被认为是迄今为止人们所能够找到 的提高活动效率的最有效的经济组织方式。市场经济的人文价值在于,把各种经济主体 置于一个平等交易的语境,至少在形式上为每个经济主体提供了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和 平等交易的游戏规则。借助于国内国际市场,把本来没有血缘和地缘关系的人们联系在 一起,极大地扩展了个人的活动领域,为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 信息化和网络化为知识、技术的传播和交流提供了平台。基于经济联系之上的广泛的社 会联系把整个地球上的人们联为一体,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交往空间,空间距离似乎已 不再成为密切交往的障碍。但市场经济似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代价方式,这种代价方式具 有负面的人文效应。例如,基于奢侈和虚荣之上的需求体系超出了必要需要所设定的边 界。人始终是一个有限的存在物,由此决定人的需要也必定是有限的。但作为需要之主 观表达形式的需求意识却是无限的,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生发出许多或许实际上根本 不需要的需要来。人的生存、享受与发展必须合乎自然的限度,一是自身的自然,即自 身需要的量与质;自身能力的量与质,这是人能够发展、如何发展、发展到何种程度的 内在尺度。二是自然的自然,它限定了人的活动范围、方式和程度。“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是人能够生存、享受和发展的最为原初的同时也是最后的 尺度与界限。超出了自然规定给人的限度,必然受到惩罚。
全球化在给人们创造日益广阔的活动空间的同时,也把人们带进一个风险社会。如何 看待风险社会的来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把风险社会的来临视为“自反性现 代化”的结果:“工业社会被淘汰的另一方面是风险社会的出现。这个概念指现代社会 中的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里,社会、政治、经济和个人的风险往往越来越多地避 开工业社会中的监督制度和保护制度。”(注:乌尔里希·贝克:《再造政治:自反性 现代化理论初探》,《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9、10页。)“制度 毁于其自身的成功”(孟德斯鸠)。现代化在其自身的发展中抽掉了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 前提,可怕的是推行现代化的人们对此却浑然不觉,“风险社会不是政治争论中的可以 选择或拒斥的选项。它出现在对其自身的影响和威胁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自主性现代 化过程的延续性中。后者暗中累积并产生威胁,对现代社会的根基产生异议并最终破坏 现代社会的根基。”(注:乌尔里希·贝克:《再造政治:自反性现代化理论初探》, 《自反性现代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8-9、10页。)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已渗透到 生活的各个角落:科学技术技术(如转基因技术的滥用)可能使人类走上一条不归之路; 全球化使信息极不对称,风险成本成倍增加;在全球范围内,现代性使人们的生活卷进 一个不知后果的实验场,“现代性的全球性实验与现代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相互交 叉、相互影响。与不确定的时空扩展交织在一起的不仅有地方社区而且有私人生活中的 细节和自我。我们都困在各种实验之中;笼统地说,这些实验的结果与影响人类整体的 因素一样不确定。”(注:安东尼·吉登斯:《生活在后现代社会中》,《自反性现代 化》,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76页。)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无论在广度和速度都与前现代 社会以及现代社会的早期阶段不同,其问题一如知识的爆炸那样,以几何级数的形式生 成着、影响着,研究与人的生存与发展相关的问题,已成了哲学无法逃避的事情。确立 问题意识、开展问题哲学研究,除了前提的考察之外,更为迫切的事情则在于做一些卓 有成效的专题研究,这是哲学回归生活世界的根本出路。问题意识与问题哲学将成为现 代哲学的主流形态。